一帶一路對中國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5-01-20

一帶一路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一路一帶”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深受中亞各國的歡迎和贊同

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結中國改革開放的經驗,基本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一是通過發展經濟特區、先行先試、突破了理念上的禁錮。二是通過沿海14個城市的對外開放,擴大了開放的領域,形成了開放拉動的經濟增長格局。三是延伸到長江沿線的開放,形成了全國範圍內的開放局面。這種按梯度分層次的開放節奏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及經濟發展的實際效果。其基本驅動力是先開放合資、後擴大出口,通過對內深化改革激發增長活力。通過加入WTO,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拓展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空間,其結果是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內需外需一起拉動,形成了我國經濟30多年的高增長局面。今天,國際國內形勢已發生了深刻變化,在吸收過去有效的改革開放經驗的基礎上,需要我們調整發展思路,以全新的理念推動新一輪的對外開放。

目前,中國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都面臨著新的突破。一方面是金融危機後,歐美市場需求明顯減弱,中國以出口為主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受到了一定製約。另一方面則是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結構性矛盾和新一輪的產能過剩已形成了新的壓力,同時歐美等發達國家對正在崛起的中國耿耿於懷,不斷通過對貿易結構的調整及規則的重塑,試圖從多方面限制中國的發展。為適應國際經濟新格局的新變化,習近平主席提出“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不僅明確了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同時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其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鞏固中國同中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基礎。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理念是加強同中亞和東南亞國家的經貿合作,中國同中亞及東南亞各國曆史上有著共同的發展經歷,文化相通,合作基礎堅固。中國新一輪的改革開放舉措有利於通過共建“一路一帶”絲綢之路形成對外開放新的增長點,所以關鍵是處理好中國與中亞及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發揮好上合組織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在推動諸邊合作中的積極作用,加強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鄰邦及東南亞鄰國的友好合作關係。

其次,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中國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合作為基礎,可以逐步形成連接東歐、西亞和東南亞的交通運輸網絡,為相關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員往來提供便利;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不僅可以鞏固和發展我國同東南亞的經貿關係,同時可以逐步輻射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共建絲綢經濟帶的倡議之所以深受中亞各國的歡迎和贊同,因為在已有的上合組織框架下,加快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具有良好的基礎。同時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振興勢必會形成對阿拉伯和東歐國家的輻射作用,其結果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對中國來說,可以帶動內陸沿邊向西開放,相當於擴大西部的發展空間,有利於增強中國的影響力,可謂一舉多得。

第三,帶動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表明,開放所到之處,經濟即進入活躍發展階段。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形成於2000年之後,同東部沿海相比起步較晚,必須加快對外開放。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推動內陸沿邊開放的要求,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新的重要內容,只要加快推動和落實,將進一步激活內陸和沿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活力,結合我國周邊外交的發展重點,通過開放實現體制和機制的創新,全面提升內陸和沿邊開放性經濟水平。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東部地區經過30多年的率先對外開放,已形成了貿易驅動型的外向型增長模式。目前企業面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海外投資加快發展的新階......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對我國的積極意義包括什麼

首先,鞏固中國同中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基礎,同時也對我國的國家安全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其次,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逐步輻射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並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

第三,帶動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的主引擎。

第四,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東部省份可以尋求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新支點,加大經貿合作力度,以點帶面,形成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一帶一路”對中國究竟意義何在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一、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二、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闢,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三、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幷包的精神。

一帶一路對中國和世界有什麼意義

“一帶一路”的提出背景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這兩條“絲綢之路”古已有之。

自從西漢時期張騫通西域以後,就有了一條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中國和中亞及歐洲的商業往來迅速增加。通過這條貫穿亞歐的大道,中國的絲、綢、綾、緞、絹等絲製品,源源不斷地運向中亞和歐洲,因此,希臘、羅馬人稱中國為賽里斯國,稱中國人為賽里斯人。所謂“賽里斯”即“絲綢”之意。1877年,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東西大道譽為“絲綢之路”。從此,絲綢之路這一稱謂得到世界的承認,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義,它是亞歐大陸的交通動脈,是中國、印度、希臘世界三種主要文化交流的橋樑。

海上絲綢之路的雛形在漢代便已存在,目前已知有關中外海路交流的最早史載來自《漢書·地理志》,當時中國與南海諸國就已有接觸,而有遺蹟實物出土表明中外海路交流或更早於漢代。海上通道在隋唐時運送的主要大宗貨物仍是絲綢,所以後世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到了宋元時期,瓷器出口逐漸成為主要貨物,因此又稱作“海上陶瓷之路”。同時由於輸入商品歷來主要是香料,因此也可稱作“海上香料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是約定俗成的統稱,到明朝實行海禁之後,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衰落。這兩條絲綢之路一直是古代連接東西方的陸上、海上交通貿易要道、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象徵。

2013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斯坦訪問時提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我們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2013年10月,在出訪東盟國家時,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發展海洋合作伙伴關係,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2014年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把“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2014年的重點工作。

2014年11月4日,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八次會議,研究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規劃、發起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設立絲路基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起並同一些國家合作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要為“一帶一路”有關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資金支持,促進經濟合作。設立絲路基金是要利用我國資金實力直接支持“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作為我國重大戰略的逐步規劃、啟動、推進,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相關國家、地區的興趣,成為2014年熱議的話題。這樣一個“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覆蓋了40多個國家,總人口44億,約佔全球的63%;經濟總量超過20萬億美元,約佔全球的29%,是全球最主要的能源和戰略資源供應基地。從“一帶一路”途經路線和輻射範圍看,向北與俄羅斯的交通線及管道連接,東邊連接東亞另外兩個主要經濟體日本和韓國,向西通過中亞連接西歐,向西南通過印度洋連接到北非,把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歐洲南部、非洲東部的廣大地區聯繫在一起。另外,由於“一帶一路”主要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已有的雙邊、多邊機制,不另起爐灶,不涉及政治、安全等敏感領域,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一旦形成示範效應和聚集規模效應,還可能吸引更多的國家和地區參加。

“一帶一路”是一個站在全球高度、盤活區域內各種資源、推進我國全面改革開放、促進我國與周邊國家共同發展的戰略安排,到底應該如何把握“一帶一路”這樣一個發展戰略,理解其對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意......

一帶一路對中國有什麼意義

“一帶一路”對中國的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探尋經濟增長之道:“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實現全球化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開創地區新型合作: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一帶一路"戰略對我國有哪些重要意義

為適應國際經濟新格局的新變化,習主席提出“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不僅明確了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同時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其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鞏固中國同中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基礎。

其次,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逐步輻射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並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

第三,帶動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東部省份可以尋求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新支點,加大經貿合作力度,以點帶面,形成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其困難表現在,各國期待高,自己準備少投入多效益,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經濟欠發達,人文環境複雜,宗教、民族矛盾多,國家之間邊界爭端、水資源爭端短期內難以解決等。這些問題在“一帶一路”的建設規劃中應充分考慮。我們面臨的困難不在國內,在於“一帶一路”的這些國家和地區人民的認同和政府的支持。

要想長久的把困難解決好,必須本著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做到五通,即政策溝通是保障,要協調;道路聯通是條件,要滿足;貿易暢通是目標,要互利;貨幣流通是途徑,要跟進;民心相通是關鍵,要先行。所以關鍵是處理好中國與中亞及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發揮好上合組織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在推動諸邊合作中的積極作用,加強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鄰邦及東南亞鄰國的友好合作關係。

“一帶一路”到底對中國有何益處

“一路一帶”是中國資本輸出計劃的戰略載體。在經濟層面上,“一帶一路”的戰略目的有兩大層次:近期著眼於“基建產能輸出+資源輸入”,遠期著眼於“商貿文化互通,區域共同繁榮”。基於以上分析框架,我們可以梳理出國內產業發展的五大主題機遇:

一、“通路通航”主題:包括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整機生產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交通運輸是優先發展領域,以加快提升我國與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水平,並形成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

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將率先直接受益於亞歐交通運輸大通道的建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創造條件,將加快推進公路、鐵路、民航、海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的互聯互通,吞吐量將明顯提升。連雲港至鹿特丹港聯通的新歐亞大陸橋,將強化其在國際陸路運輸中的骨幹作用。中國也將全力打造與我國第三大貿易合作伙伴——東盟地區的海陸空綜合交通方式:海上——將中國和東南亞國家臨海港口城市串連起來;內河——中國出資瀾滄江-湄公河河道建設,打造黃金水道;公路——南(寧)曼(谷)、昆(明)曼(谷)公路已經開通,東南亞正在形成兩橫兩縱的公路通道;鐵路——中國計劃以昆明和南寧為起點,建設泛東南亞鐵路聯繫東南亞陸路國家。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走出去”,也將帶動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及整機生產等產業增長。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港口運營、設備製造等領域的管理與技術優勢,推動中國標準、技術、裝備、服務和交通運輸企業在更大範圍和更高層次上“走出去”。中國的港口有用豐富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經驗,鐵路建設“走出去”給其他基礎設施類公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樣板。同時,“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及南亞國家存在強烈的建設大港口的需求,我們認為這些領域的優質企業存在建設和運營“走出去”的良好前景。尤其是在鐵路建設方面,突破國家界限的“歐亞鐵路網計劃”,也會刺激鐵路建設的發展,據不完全統計顯示,目前有意向的鐵路工程已達到0.5萬公里,和歐亞鐵路網的8.1萬公里規劃目標相比還有巨大的空間。而且中國依靠壓倒性技術和成本優勢,將成為鐵路建設的最大受益方。

二、 “基建產業鏈”主題:包含建築業(建築及基礎設施工程),裝備製造業(設備及配套類裝備製造),基建材料(鋼鐵、建材、有色等)。

從需求端來看,“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無論是從國內需求或是未來區域經濟合作的角度分析,這些國家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需求均極其旺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由於財政緊張的原因,基建投資支出不足,普遍呈現基礎設施落後的現狀——人均GDP、人均公路里程、人均鐵路里程等指標均遠低於我國,亞洲和非洲的沿線國家較中國分別有10%和20%的城鎮化提升空間,而中國在自身城鎮化過程中累積的大量經驗和產能可以對外輸出。從國內來看,西北部區域各省區鐵路、公路及高速公路密度在全國均屬後列,新疆、青海、甘肅躋身倒數5位,寧夏、陝西居於中後段水平,為實現“一帶一路”各國間的基建對接,中國西北部的城市建設、交通運輸網絡等基建領域投資需求很有空間。

從供給端來看,伴隨著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下臺階,我國建築業及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日趨嚴重,“基建輸出”能夠大幅緩解我國建築業、製造業的產能過剩問題。在“一帶一路”的戰略大背景下,我國參與設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很大程度上表明瞭我國加大對外開展基建投資業務的戰略構想。根據總體基建投入約佔GDP的5%估算,“一帶一路”沿線對基建的需求或達到每年1.05萬億美元,而中國對外承包完成額2013年僅為0.14萬......

一帶一路對中國發展的意義,大家怎麼看

“一帶一路”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對中國和世界發展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1,促進中國和世界的經濟發展;2,增進各地的交流,縮短各地的貧富差距;3,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發展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建設有哪些重要意義

為適應國際經濟新格局的新變化,習主席提出“一路一帶”的戰略構想,不僅明確了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同時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其意義可歸納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鞏固中國同中亞和東南亞的合作基礎。

其次,逐步形成兩個輻射作用。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逐步輻射到南亞和非洲等地區,擴大中國的影響力。並有利於新的歐亞商貿通道和經濟發展帶的形成。

第三,帶動中西部加快改革開放。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可以成為擴大中西部開放、打造中西部經濟升級版的主引擎。

第四,促進東部地區的轉型升級和對外投資。東部省份可以尋求與東南亞國家合作的新支點,加大經貿合作力度,以點帶面,形成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其困難表現在,各國期待高,自己準備少投入多效益,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經濟欠發達,人文環境複雜,

宗教

、民族矛盾多,國家之間邊界爭端、水資源爭端短期內難以解決等。這些問題在“一帶一路”的建設規劃中應充分考慮。我們面臨的困難不在國內,在於“一帶一路”的這些國家和地區人民的認同和政府的支持。

要想長久的把困難解決好,必須本著共建,共享、共贏的理念做到五通,即政策溝通是保障,要協調;道路聯通是條件,要滿足;貿易暢通是目標,要互利;貨幣流通是途徑,要跟進;民心相通是關鍵,要先行。所以關鍵是處理好中國與中亞及東南亞國家的關係,發揮好上合組織和中國東盟自貿區在推動諸邊合作中的積極作用,加強互聯互通,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共同受益,打造好同西部鄰邦及東南亞鄰國的友好合作關係。

一帶一路發展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係,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闢,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相關問題答案
一帶一路對中國的意義?
天舟一號對中國的意義?
春節對中國的意義英語?
高考對中國的意義?
秦統一中國的意義?
長城對現代中國的意義?
藍色在中國的意義?
創新對我國的意義?
三權分立對美國的意義?
建設美麗中國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