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主人公是誰理由?
《雷雨》的主人公是誰?說說你的理由。
、《雷雨》中的主要人物分析――周樸園與蘩漪的形象與性格
在《雷雨》中,上場的人物共有八位:周樸園、蘩漪、侍萍、周萍、四鳳、周衝、魯大海、魯貴。其中,前三位都曾被人看作是這部作品的主角,也是應該重點了解的三個人物形象。
周樸園是一位既有資產階級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專制思想的新興資本家形象。他的性格特徵,主要是通過他與侍萍、蘩漪兩位女性形象以及他與魯大海等人物的關係表現出來的。周樸園與侍萍的關係以及感情問題一直存在著不同的看法,以前一般認為,周樸園從一開始就只是封建家庭的紈褲子弟,他與侍萍的關係充分暴露了他虛偽的本質,他的行為也就是“始亂終棄”的典型,先誘騙了侍萍,後又為了與門當戶對的小姐結婚而拋棄了她,只是當他知道侍萍投河自殺後才為了自己的良心而產生了懺悔之情。但現在一般認為,周樸園在年輕的時候也是受新思想影響的年輕人,也曾有過想掙脫封建家庭的束縛,要追求自由戀愛和婚姻的理想,因此,他對侍萍的愛是有過真情實感的,只是同《家》中的覺新等許多封建家庭的子弟一樣,性格中也有懦弱的一面,不能與自己出身的階級徹底決裂,最終又回到封建的陣營之中,背叛了侍萍,也背叛了自己的理想。因此,他對侍萍的思念也不能就說是一種虛偽的表現。而當侍萍出現在他面前時的翻臉,也正是他不敢面對現實,也不想改變自己現狀的懦弱的表現。作家通過周樸園與侍萍的關係,主要考察了他的歷史,而通過他與蘩漪的關係,則集中展示了他在現實中作為一個封建專制家長的表現。而他與魯大海,以及與魯貴等人的關係,又從不同的側面補充了他作為一個資本家的本質特點。
蘩漪與周樸園一樣,也是一位新舊結合的人物,按劇中的提示,她是一位“受過一點新式教育的舊式女人”,這對於認識這個人物的所作所為十分重要。正因為如此,她才既渴望自由的愛情,又無力擺脫家庭的牢籠,甘願受周樸園的凌辱。蘩漪雖然是周樸園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第一任是侍萍,第二任是趕走侍萍後娶的名門小姐),兩人只有夫妻之份,並沒有夫妻之情,周樸園當著周萍、周衝兩個兒子的面*她喝藥的細節就是明證。在這樣一個新舊滲半的女性身上,作家有意識地強調了“原始的野性”,而點燃這一野性的火種,就是五四時期所有年輕人都向往和渴望的“愛情”。我們也可以看到,蘩漪之所以像幾乎所有的大宅院中的姨太太一樣陰差陽錯地愛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爺,並不是因為她天生的**,而是環境所迫,在她平時接觸的人中,無人可愛。而她從來就沒打算走出家庭(在這一點,她實際上並不如娜拉勇敢),也與她是一個“舊式女人”有關,她不願也不敢走出家庭,一方面是因為她沒有自立的能力(這與社會有關,娜拉的教訓是很好的前車之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不願放棄養尊處優的太太生活。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在蘩漪身上,作家並沒有像五四時期的許多作品一樣,要體現“反封建與個性解放的主題”,她與周萍的相愛,並不是為了反封建,也不是為了追求個性解放,除了滿足自己的情慾之外,更重要的是為了對自己丈夫不尊重自己的一種報復。而在她的思想深處,有許多沉重的無法消除的封建思想意識,如她很看重“名分”,即使是與周萍相愛也有一種想擺脫擺不脫的“犯罪感”,對周衝與四鳳的相愛,也覺得門不當戶不對,自己已經是封建婚姻的犧牲品,但仍然用封建婚姻的標準去要求(實際上也就是殘害)下一代。蘩漪的種種表現可以清楚地表明,這個人物並不是曹禺理想中的人物,但作家卻對她充滿感情,特別是對她的身上表現來的“蠻性”的原始力量加以禮讚,則顯然與作家自己的人生經歷和閱歷有關。他從小受到的家庭壓制和由此形成的軟弱性格,在蘩漪身上,都找到了可以寄託的......
《雷雨》的主人公有誰?
周樸園:55歲,某礦業公司的董事長,年輕時曾有一位女僕情人梅侍萍,在家庭壓力下拋棄她另娶。
蘩漪:35歲,周樸園之妻。
魯侍萍:47歲,女僕,原姓梅,周樸園的舊情人。三十多年前和周樸園私生了周萍,生下魯大海三天後,被周家趕出門,跳河獲救,嫁給周家的僕人魯貴,生下女兒四鳳。
周 萍:28歲,周樸園和侍萍的長子,周家少爺,與繼母周蘩漪、同母異父的妹妹四鳳私通。
魯大海:27歲,周樸園和侍萍的次子,隨母親生活,礦業公司的工人,工運領袖。
周 衝:17歲,周樸園和蘩漪的獨子,學生,暗戀四鳳。
魯四鳳:18歲,魯貴和侍萍的獨女,也是周萍的同母異父妹妹,在周家當女僕,在不知情下與同母異父的哥哥周萍相戀並懷孕。
魯 貴:48歲,周家僕人,侍萍的丈夫,四鳳的親生父親。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676.html#sub6461560
《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誰
該片由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於1984年,孫道臨導演並出演周樸園,但海報上的主人公,卻是女演員顧永菲扮演的繁漪。在這部頗具時代特色的改編本中,作為工人階級的代表,魯大海的戲份也被大大增加了。周樸園?繁漪?還是沒有具象的雷雨?對於這個沒有既定答案的題目,中文系學生的回答各具特色,此後學生們對題目與答案的討論更顯熱烈,由此引發出對如何閱讀經典,及對文學課教學改革的思考。當然,還有一點大概也是重要的,那就是讓大家在“眾聲喧譁”中對名作獲得多層面的鑑賞與理解。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的這番嘗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實例。大學的文學課是越來越不好教了。就拿“中國現代文學”來說,這是中文系的必修課,一般在低年級開設,因為內容比較多,剛踏進大學校園不久的年輕的學生還沒有文學理論及相關學科的知識的準備,學習這門課有諸多困難。還有一個實際問題,是現在強調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本科的專業有所淡化,而學生要花大量時間過外語關,上政治課,還要選修許多找工作時馬上派得上用場的應用性課程,用在文學課包括現代文學方面的時間就很少了,往往連規定最低限量的作品都讀不完。據說有些學校中文系學生本科都畢業了,連《紅樓夢》、《吶喊》、《雷雨》這樣的經典都沒有完整讀過,只看過一些摘引梗概或電視改編。真是要弄成“快餐文化”、“選本文化”了。北大的情況儘管還沒有這麼糟,但學生也是難得靜不下心來讀原著。針對這種情況,北大中文系打算改革課程設置,增加《專書精讀》一類課目,要求學生必須通讀精讀幾部經典作品,磨磨性子,獲得初步的學術體驗。當然,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也得改革,要適合時代要求,還要學生積極參與配合。上學期我擔任北大中文系一年級“現代文學”課程的主講,就做了一些改革的嘗試。主要是淡化“史”的線索,文學史知識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教材去掌握,上課主要講作品;減少閱讀量,突出“經典化”,要求學生把閱讀體驗、討論與寫作結合,初步瞭解不同的鑑賞批評方法。這樣,逐步打開思路,積累審美體驗,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加了,閱讀與討論的風氣濃了,“現代文學”課也活躍多了。例如在講現代話劇藝術時,重點選擇曹禺的《雷雨》,課前所有同學都要讀劇本,課堂上除了分析作品,主要介紹不同的評論角度和代表性的觀點,引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判斷能力。事實證明,這種讓學生更多參與的教學方法,遠比只是介紹常識與結論要好。期末考試時,30%的題考文學史基本知識,70%考對經典作品的閱讀、鑑賞與分析的能力。如果不讀作品,光是抄筆記,那無濟於事。考卷上出了這麼一道沒有什麼現成答案的論述題:“你認為曹禺《雷雨》的主人公是誰?說說你的理由。”結果,大部分同學都能結合作品內容以及閱讀體驗,各抒己見,確有許多精彩的發現。這種考試比較活,既檢查學生有無讀作品、如何讀作品,也為學生提供“表現自己”才華和獨立思考的機會,使他們的審美評論能力在考試中也能得到提高。前不久,北大中文系的網頁上貼了這次考試部分學生的答卷摘要,引起熱烈的討論,涉及教改的問題。這裡不妨也將這次考試中有關曹禺一題的有代表性的答卷摘要刊出,從中可以看到當代大學生是如何讀經典的,也可以引發對文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當然,還有一點大概也是重要的,那就是讓大家在“眾聲喧譁”中對《雷雨》這樣的名作獲得多層面的鑑賞與理解。你認為曹禺《雷雨》的主人公是誰?說說你的理由。程煒:說實話,我對此問題的合理性表示懷疑。一部戲劇或者小說,為什麼一定要有主人公?而主人公的預設作為不證自明的前提,只是古典主義的觀點,對於現代作品(特別是現代派的作品)無疑是失效的,甚至對一些傳統的作品也不一定適合。然而由於這個問題不得不回答,或許......
急急急急《雷雨》的主人公是誰?為什麼? 、
周樸園,待萍,蘩漪……之所以會有這個問題,也足以說績主人公是不明確的,並不是所有作品都需要一個清晰的主人公。所謂主人公,也只能是從不同角度思考,相對而言的主人公。
《雷雨》的主人公究竟是誰
分享到:收藏推薦 黃梅生曹禹的四幕話劇《雷雨》的主人公,現代文學研究史料中有三種說法,一說周樸園,一說待萍,一說蘩漪。這確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雷雨》的主人公應該是周樸園,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一、背景、主題、情節。《雷雨》寫於一九三三年,發表在一九三四年的《文學季刊》上,曾引起了戲劇界的震動。劇本是以二十年代的中國社會作為背景。這時期,我國的社會情況是:中國正處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階級鬥爭處於十分尖銳的狀態。一方面,中國無產階級已經登上政治舞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掀起了蓬勃的工農運動。另一方面,新舊軍閥,為了發展自己的勢力,勾結帝國主義,不借出賣民族的利益,對人民大眾,進行著殘酷的壓迫和剝削,民不聊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依然如故。
你認為《雷雨》的主人公是誰,請說說你的理由。
應該是周萍!
整體上來說雷雨寫的是一個資本家庭內部的衝突,但鬥爭最激烈的就是周萍了,和繼母等人的複雜關係也使得他的形象最完整,在此境地的他掙扎也最困難,處境苦悶。其他角色都是這個家庭內不可缺少的成員,但不是主人公。
恩,是這樣的!
雷雨是誰寫的 ?主要講的是什麼?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原籍為湖北潛江,現代著名劇作家
雷雨從開始似乎就註定了這個是一個悲劇。然而悲劇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錫公館的大少爺——周樸園。
就像眾多中國悲劇那樣,一個風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傭,這樣的結合自古至今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倘若那個男的有情有義,大不了兩人私奔,背離父母,遠走高飛作對苦命鴛鴦,然而刺骨始終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樸園這個風流少爺雖被她的青春美麗與溫柔打動,但他那顆只懂愛自己的心又怎會與她廝守一生?他為了自己的前途最終放棄了侍萍。孤苦無依的侍萍帶著患病的二兒子傷心的離開,原一味故事就這樣結束了,誰知造化弄人,命運又將他們牽扯在一起。錯綜複雜的關係又上演了,簡直就是一團糟,最終導致了同母異父的兄妹相愛。身為他們的母親,侍萍只能接受命運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給孩子帶來的命運,似乎一切該終結了,偏偏當年的風流少年周樸園在誤會下道出了他們是同母異父的兄妹。這件事害死了3個人……
這樣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讓人心痛?歷史上這樣的故事幾乎是久演不衰,在類似故事下的犧牲者不在少數,我想,這並不是簡單的故事而已,社會的真實情況應該是故事的原型。這與當時人民的道德準則、思想觀念密不可分。在現今社會,人思想的改變,女人變得堅強、勇敢,絕不會無聲無息受命運的壓制,必會反抗。除了科技發達以外,人文思想的進步也是時代進步的一大標誌。人們常常在知道過去的不幸後,暗自慶幸自己生活在這樣美好的時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謝新時代,新中國給予我們的幸福生活,而更應感激麗時代給我們的覺悟。沒有過去的悽慘,哪來現在的幸福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