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是什麼官?
古代的狀元會當什麼官啊?
狀元絕對不會馬上去當縣官。前三甲都得進翰林院,一般是授七品編修,皇上喜歡狀元哥可能會高一點。給皇帝草擬詔書,混個三五年後分配,常見的是做太學品正(太學老師),有的去鴻盧寺(外交官),運氣好點的可以到禮部上班。
但是隻是翰林院出身,身份都會很不錯。混個十來年一般都能混到待郎級別,皇帝如果特別喜歡,那可以做個尚書,再加點能力和運氣,能進個內閣。就已經到頂了。內閣首輔歷史上就那麼幾位,所以別奢望了。很少有狀元進內閣的,一般都當駙馬去了。。。。。
古代狀元后面的官名是什麼
實際上,狀元的官職有規定,而且品位比人們想象中低得多。
以清朝情況而定,會試中舉的貢士,在太和殿舉行進士考試,頭名由皇帝點定,即是狀元,其次是榜眼和探花。這頭三名合稱“一甲進士”,可以得到“進士出身”頭銜。只有這“一甲進士”,在金殿唱名後立即按規定封授官職。狀元的官名叫“翰林院修撰”,是個六唬官,榜眼和探花二人,則封授為“翰林院編修”,正七品官,是地道的芝麻官兒。
古代狀元是現代什麼官
相當於現在的高考狀元,沒有官職。外放的從七品,得到皇帝賞識的可以入翰林院的,大概能搞到從五品,不過這幫牛人皇帝是要特殊管理照料的,將來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狀元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等.......
狀元相當於現在的博士。探花是碩士。
中了狀元一般擔任幾品的官?
狀元並不是官職所以沒有品位,當了狀元只能說你拿到了一個可以當大官的資格證,至於當幾品官那還要看皇帝怎樣用人了。歷史上的狀元,有當7品縣官的,也有進翰林院的,也有直接輔佐朝政的,也更有落魄的,都不一定。
在明清時期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辦公廳副廳級祕書】。
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正七品【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辦公廳正處級祕書】。
官雖小,但因為在翰林院,以後升遷速度非常快。不過狀元在歷史上很少有做到宰相位置的,娶公主更是小說中的無稽之談了。
歷屆武狀元中官最高的是,是唐代開元初年武舉高等(狀元) 郭子儀。他一生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曾兩度擔任宰相,天下兵馬副元帥 封汾陽王。同時,他也是歷代武狀元中軍功最為顯著者。
歷屆文狀元中官最高的是南宋寶四年(1256年) 丙辰科狀元文天祥,官至宰相,正一品。他也是歷代文狀元中最為出名者。
另
西夏天慶十年(1203年) 癸亥科狀元李遵頊。他是夏宗室齊王李彥宗之子, 於天慶十年(1203 年) 參加西夏科舉考試,廷試得中第一,成為狀元。襲封齊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後於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發動宮廷政變,廢夏襄宗自立,成為皇帝,是為夏神宗。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0&si=7
古代欽科狀元是什麼官
狀元的稱呼是從唐代開始的,不過唐代的狀元和他同科的進士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一般都是授正從九品官.
宋朝狀元授官一般是正八品的京官,
明清朝狀元授官一般翰林院修撰(從六品)
殿試取中的前三名進士,分別稱為狀元、榜眼、探花,合稱三鼎甲。
殿試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為定製。唐武則天時,試貢舉之士立於殿前,門下省長官奏狀,名次最高者置於最前,因而稱為狀頭,也叫做狀元。自宋代起,沿用舊稱,以殿試第一甲第一名為狀元。狀元雖亦被稱狀頭,但已不算正式名稱了。
唐無榜眼,卻有探花郎。唐代新進士榜公佈後,他們在曲江有盛大宴遊活動,以最年少者為探花郎;原意只是戲稱,與登第名次無關。宋代初期,以第一甲第 二、第三名進士為榜眼。因為填進士榜時,狀元的姓名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進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體的眼部地位,所以稱作榜眼。北宋陳若拙並無文才而取中第二名,人們都嘲笑他是「瞎榜」。
到了南宋後期,第三名進士改稱為探花,於是榜眼成為第二名的專名。因此說,狀元、榜眼、探花作為三鼎甲的三個專稱,合成於南宋。
太祖以後,學校與薦舉變得有名無實,科舉考試卻日益受重視。
明代的科舉,分鄉試、會試、殿試三階段。學校生員(秀才)每三年一次到省城參加會考,教做鄉試,錄取的人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
舉人和國子監的監生在隔年春天到禮部應考,稱為會試,錄取的稱為進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同年再由天子親自在殿上出題測驗進士,稱為殿試或廷試,把會試錄取的進士分為三等:一甲三人,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二、三甲若干人,第一名都叫傳臚。
所謂「三元及第」就是指一連考了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第一名
進士一詞始於隋煬帝之設進士科 進士第一名稱狀元,又稱“魁甲”第二名稱榜眼 第三名稱探花
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製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於是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舉行皇帝宣佈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二、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宋哲宗時,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分別舉行考試,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捨,詩賦進士以詩賦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試分為州府試、禮部試、殿試三級。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稱省試,殿試帶有複雜的性質。宋代在正科之外,還設立恩科。連續考十五場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
古代狀元之後是什麼官職
狀元並不是官職,殿試一甲第一名稱之為狀元,第二名稱之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狀元需經吏部考核再授予官職,按慣例一般是授予其翰林院修撰,或著作郎、祕書郎。
一般古代中了狀元的人,都會做什麼官?
狀元絕對不會馬上去當縣官。前三甲都得進翰林院,一般是授七品編修,皇上喜歡狀元哥可能會高一點。給皇帝草擬詔書,混個三五年後分配,常見的是做太學品正(太學老師),有的去鴻盧寺(外交官),運氣好點的可以到禮部上班。
但是隻是翰林院出身,身份都會很不錯。混個十來年一般都能混到待郎級別,皇帝如果特別喜歡,那可以做個尚書,再加點能力和運氣,能進個內閣。就已經到頂了。內閣首輔歷史上就那麼幾位,所以別奢望了。很少有狀元進內閣的,一般都當駙馬去了。。。。。
青科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官職
不是官職,相當於現在的高考全國第一名。
狀元,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第一稱狀元。從隋朝開始實行科舉制以來,從中經歷唐、宋、元、明、清各代,直到清光緒31年(1905)廢除,歷經近1300年。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封建社會的文人都把考狀元作為躋身仕途的唯一途徑。中狀元者號為“大魁天下”,為科名中最高榮譽。因其為殿試第一甲第一名,亦別稱殿元。又因居三鼎甲之首,亦別稱鼎元。
一介書生,考取狀元實在不易。全國無數讀書人,經過鄉試、省試,最後到殿試奪魁,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
狀元雖然不是官職,但是狀元是“天子門生”,地位尊榮無比,新進狀元照例受六品的翰林院修撰。翰林素有“儲相”之名,因為這個職位較接近皇帝,升遷的機會比同榜者快。
考中狀元,一登龍們,則聲價十倍。萬人挑一的狀元,可謂是人中之龍、天之驕子,其榮耀、其顯赫、其尊貴,簡直登峰造極。然而,真正稱得上一流人物的卻又屈指可數、鳳毛麟角了。
古代考上狀元以後都能做什麼官
省級基本是稜可能的了,各個朝代都是有制度,有章法的。科考成績再牛,在官場上也不過是初出茅廬的小字輩。
比如明清兩代科舉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直接進入翰林院,二等為翰林院庶吉士,取得翰林院的預備資格,三等則委以地方基層官吏或其他職務。狀元通常先到翰林院歷練歷練。
宋代,舉個超級大牛,蘇軾,蘇軾可是考了個宋代百年不遇的制科狀元,時人驚歎不已,他第一個職位是“大理評事、籤書鳳翔府判官”,大理評事是個建議之類的官職,不算實職,實際的官職就是“籤書鳳翔府判官”,府相當於現在的地級市(同級比較大的地方稱府,一般的地方稱州),判官,大概類似現在的辦公室主任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