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鑑定古玉?

General 更新 2025-01-05

怎樣鑑定古玉的真偽

識別玉器的真偽極大地困擾著愛好玉器的各界人士。其實,一切做偽無非是採用高溫處理、化工染色、摹仿古玉造型與紋飾等。只要我們採取科學方法揭露偽裝、分析本質,就能夠基本做到一通百通。

當前,識別玉器的真偽極大地困擾著愛好玉器的各界人士,絕大部分人苦於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識別真偽。 目前,人們往往過低地估計了作偽者,認為不可能做得這樣好。實際上,因為制偽者利用他們掌握的某些科技知識仿造,要求我們必須進行知識創新,用科學的理論,進行辨別真偽,總結一套行之有效的現代辨偽理論。

楊伯達先生說過:“對玉器的鑑定要跳出非科學的圈子。”也就是說,要以科學的辨偽取代傳統落後的辨偽方式。首先要不斷提高我們自身的文化水平,正確地掌握辨偽知識,萬不能盲目地相信那些自稱的行家,以及一些有名無實的“高手”,他們只會簡單地談談,而說不出真假的本質區別,這種鑑賞和收藏只能做知識和收藏的奴隸。玉器的辨偽是一項極複雜的研究課題。由於目前仿真效果越來越好,鑑別偽品的難度越來越大,必須從多方面、多角度反覆全面地觀察考證。 要從材料上、風格上、設計上、造型結構上,以及生坑或半生半熟坑效果上,還要從工藝、質感、光亮、腐蝕氧化、受沁及色差、硬度變化等幾十個方面進行觀察和論證。 除此之外,參照文物藝術品的鑑賞常識,用地質礦物學等多方面的科技理論,才能做到準確有效的辨偽。 例如我們從材料方面辨偽,要基本知道各種玉石材料的硬度、密度、基本結構及不同時期的材料使用範圍,對不同材料所造成的不同腐蝕效果才能瞭解。 從造型設計方面進行辨偽,必須具備一定的藝術素質和審美意識。要對歷史上玉器的風格變化、造型變化、藝術表現形式有概括性的認識。這能幫助我們識破偽品在風格造型上的差別。另一方面具備一定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意識,能夠深刻地領會玉器在歷史上的發展過程,從其發展演化中幫助我們較準確地進行斷代。 例如:來自於歷史上古玉的藝術美感反映著制玉工匠的繪畫設計和工藝技術水準。由於制玉過程基本是以個人為單位完成的,因此不但要求要有很好的設計繪畫水平,同時還要具備熟練的加工技術。如果只設計不會加工或者只會加工不會設計,都不可能完整地體現其藝術效果。我們祖先的這種工藝美術的結合是非常成功的,而這方面的文化內涵是現代造偽者無法學到的。 其次是時代背景,生活風俗、信仰、文化意識與美學思想上的差異,也決定偽品與真品不可能等同的定論,因此偽品永遠不能像真品。 具備地質、礦物、化學等方面的常識,可以幫助我們對玉器的腐蝕受沁、“生坑”玉器的表面結構等進行科學的分析。例如:玉器在地下要經過千年的緩慢侵蝕產生化學變化,地下水的浸泡,地下溫度變化,酸鹼土質等等都會對玉器產生不同的階段性過渡變化與硬度變化。玉器表面也會形成不同程度的氧化腐蝕以及沉降在玉表的各種附著物。玉器真品的種種階段性變化與偽品的表現有本質區別。雖然偽品的製造者費盡苦心進行偽裝和研製,但真品那用種實質結構及氧化程度,偽品根本無法做到。能夠做到的也只是找些帶有腐蝕受沁的老殘料重新改制進行假冒。 關於玉器材料,我們應該瞭解歷史上所使用的幾種材料,經常遇到的有白玉、青玉、黃玉、碧玉丹墨玉等,而目前造偽者除較多地使用白玉和青玉以外,還使用現代開發的青海料、礦山料等進行仿冒,這些仿冒材料的紋路、結構、硬度、密度、比重都有別於真正的白玉料。 另一方面利用雜質料、色皮料仿冒真品玉器的腐蝕受沁。有些通過直觀較容易分辨,有些作偽者在此基礎上又進行腐蝕染色做舊。因此我們必須通過顯微觀察,研究其結構、硬度變化。 關於製造......

古玉鑑定的鑑別方法

一般漢代以前的玉器為“古玉”,美英等地的博物館,以及港臺等地的古玉收藏家,均喜歡收藏漢代以前的高古玉器。那麼,對於古玉,如何加以初步鑑定呢? 藏玉器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推薦的書籍有:清末吳大徵所著《古玉圖考》,對古玉的時代、用途、名稱、尺寸均有詳盡說明和考釋,且繪圖精確,頗有參考價值。另外,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玉器》,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玉器全集》,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國古代玉器》,張廣文的《玉器史話》,香港專家李英豪的《鑑別古玉》、《民間古玉》、《護身玉》、《保值白玉》,臺灣專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鑑定全集》等書,皆可拿來認真品讀,細細揣摩。 直接接觸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應該儘可能多地上手細看各門各類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覺出其中的區別。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則沒有這些感覺。 早在宋代時期,就出現了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血沁;而清以後的造假情況可謂越來越多,手法上也有不少“創新”,如“狗玉”、“羊玉”、“風玉”等,引人上當。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的以玉粉經人工高壓合成的偽玉,顏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鑑別時要特別留心。 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屍血沁、硃砂沁、銅沁、表面氧化層等,贗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的是火烤的,有的是用化學藥水浸蝕的。就此而言,弄清楚真品和贗品在顏色、光澤、厚薄諸方面的差異和區別,顯得尤為重要。 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不同,有V形,半圓形和U形等,U形是現代機器工特徵。 雕刻的線條槽口表面的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面一致的,可以初步判斷為真品,而線條槽口兩側有毛道崩裂現象,則是現代“機器工”製作的特徵。 古玉鑑定方法 工藝痕跡鑑定 談古玉工藝,主要是古玉加工工藝。其無外有兩大方面,其一為清以前至新石器時代的古代手工及半自動化工藝;其二為近代電動砣具工藝及砂袋、砂箱拋光工 藝。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發明手動砣具,拋光用解玉砂、獸皮輪砣、棉、麻布輪砣等,其特點為鑽孔多為喇叭狀,長孔多為對鑽而成,孔為中細,兩端大,孔壁可見 粗細不等的螺旋紋,且表面光滑。機械孔壁則較規整,留有細密均等的螺旋紋,另外,孔口邊緣也可發現硼碴。這是穿孔鑑定重要方法。戰國鐵器發明以後穿孔則較 規整,但孔壁螺旋紋還不同機械孔壁螺旋紋細密均等。新石器時代與商周之時拋光多用解玉砂、獸皮等為之。10倍或20倍放大鏡下可觀察粗細不均,但較為順暢 的細凹線,間或也有雜亂無章細凹線,區別於機械拋光或仿照古法拋光的細密均等較為平行的細凹線。這種工藝是鑑定古玉真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主要鑑定方 法,望大家多觀察實物,多比較,需強調一點:必須用放大鏡才能觀察鑑定。二、氧化鑑定這也是鑑定古玉極為重要的方法之一。氧化是指玉在各種自然環境下與空氣、水及其它物質所產生的化學變化。氧化有三種現象:一是鈣化程度輕重不一的雞骨現 象;二是蝕孔、蝕斑現象;三是氧化嚴重成粉狀。從礦物學角度上看玉器,它的質地緻密程度是不同的,也夾雜含有一些其它物質,在長時間的化學作用下質地弱的 部分,特別是玉器表面可出現不同程度的浸蝕形成的小孔洞,有的口小腹大,在放大鏡下可觀察到孔內的化學變化形成的閃亮結晶體,這一點是目前任何方法都不能 偽造的。再一種有氧化情況較重,通常在玉器表面鈣化形成白斑,程度輕重不一,但自然地覆蓋在玉器局部或全部,程度輕的,表面仍有光澤,嚴重的則浸蝕成粉 末。重要一點是:玉薄弱部位通常氧化較重,火燒假......

如何判斷古玉年代的方法

硬玉,我國俗稱“翡翠”,是我國傳統玉石中的後起之秀,又是近代所有玉石中的上品。常見的翡翠顏色有白、灰、粉、淡褐、綠、翠綠、黃綠、紫紅等,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按顏色和質地分,有寶石綠、豔綠、黃陽綠、陽俏綠、玻璃綠、鸚哥綠、菠菜綠、淺水綠、淺陽綠、蛙綠、瓜皮綠、梅花綠、藍綠、灰綠、油綠,以及紫羅蘭和藕粉地等二十多個品種。 軟玉稱真玉,如白玉、青玉、清白玉、碧玉和墨玉等,它們均具有蠟狀光澤,純潔乳白,從歷代玉器看,我國用玉以軟玉為主,古軟玉在我國被稱為傳統玉石。軟玉常見顏色有白、灰白、綠、暗綠、黃、黑等色,多數不透明,個別半透明,有玻璃光澤,軟玉的品種主要是按顏色不同來劃分的。白玉中最佳者白如羊脂,稱羊脂玉。青玉呈灰白至青白色,目前有人將灰白色的青玉稱為青白玉。碧玉呈綠或暗綠色,有時可見黑色髒點,是含雜質如鉻尖晶石礦物等所致。當含雜質多而呈黑色時,即為珍貴的墨玉。黃玉也是一種較珍貴的品種。青玉中有糖水黃色皮殼,現有人稱其為“糖玉”,白色略帶粉色者有人稱之為“粉玉”,虎皮色的則稱為“虎皮玉”等。 初玩玉的人由於不懂玉,最怕遇到贗品。目前市場上玻璃仿玉製品的辨識,恐怕是贗品中最普遍、最簡單的一種。常見的是被稱為“翡翠”的光溜溜的小圓環、小雞心、玉牌片等。這種玻璃製品因為是澆模而成,合範時高溫的玻璃液在器物的邊沿多少會溢出一點,冷卻後成為隱隱凸起的範線。用手摸、眼看都會有所發現。如果拿放大鏡映光觀察,其中定有大大小小的氣泡。 如果不請專家,初玩玉者要自己鑑定玉的真假,可從三方面觀察: 一、由於玻璃質地十分脆硬,結構排列疏通,缺乏玉的緻密和堅韌性,經不起強烈的高速旋刻,因此在玻璃上一般加工不出高浮雕和圓雕。 二、用放大鏡查找氣泡,哪怕只能見到一個,也能確認不是玉。 三、玻璃加入氧化鉻,色近紅寶石;加入氧化鈷,色近藍寶石;加入氧化鉻和氧化銅,色近祖母綠……如此等等,還有好多種假玉。但它們的色調總顯得單薄,缺乏天然玉色之油潤、渾厚的感覺。 新玉和舊玉的鑑定不同。新玉的鑑定側重於真假品種、質地優劣與雕工的精粗。而舊玉的鑑定相對複雜,除了對新玉的幾個基本要求之外,還要識別玉器的製作及其歷史價值。 古玉器鑑定 對玉製出土文物及傳世文物質地、時代、名稱、功能、等級、真偽等進行的考辨、識別和判定。 玉器質地的鑑定 依憑視覺觀察,並藉助礦物學、寶石學的檢測手段,確定各種玉的礦物種屬以及化學成分、結晶構造和物理特性。通常在不可破壞原件的前提下,可進行硬度、比重和折射率的測定。如古玉原有傷殘,允許少量近似無損的取樣分析,可藉助紅外光譜,X光粉晶和掃描電子顯微鏡等儀器,觀察被鑑定的玉材光學性質與結構,並測量其晶系。按國際上寶石學及礦物學通用概念,玉僅只包括鹼性單斜輝石的硬玉及鈣角閃石的軟玉,兩者均為鏈狀硅酸鹽礦物,通稱真玉。不屬於上述範圍,即為假玉或半玉。中國古代的真玉是軟玉。遼寧阜新查海遺址,共出土8件玉器,經測定全是真玉;馬家浜文化的河姆渡遺址,所出玉器全是假玉;上海青浦崧澤遺址,所出玉器主要是真玉,雜有假玉;晚期的良渚文化,餘杭反山、瑤山遺址所出玉器,幾乎全是真玉。對玉器質地的鑑定,還要研究其產地,探索古代玉器來源,研究各個地區的交往和各種文化之間的影響與交流。 玉器時代的鑑定 除考古發掘品,運用地質地層學和考古類型學的方法,以及參照有紀年的器物年代,確定出土玉器的年代序列,認識其演化過程外,凡是失去了出土地點,無法辨認伴出的器物和原生環境,以及傳世的古玉器都需要鑑定和斷代。 中國有一些早年出土的玉器,由於幾經輾轉流傳,已經和傳世品等同......

如何辨別古玉的歲月痕跡?

有緣國寶級的人就更少(都是有固定富裕的朋友),也就是說一般人不易見到的。但機會總是會留給有眼光的人,這種故事以前、現在和將來都會發生。可是,面對充斥著古玉仿製品的市場,我們普通的古玉愛好者多因缺乏鑑別常識屢屢上當,有些古玉高仿品也會令經驗老到的古玉收藏者誤收而連呼走眼,因為便宜,所以貨與價還是比較相配的。告賣家行騙的理由不是十分充分,只能是交“學費”了。那麼怎樣辨別真假古玉呢?有行家說“青銅器玩鏽”,我今天說“古玉器玩皮(殼)”,也就是玩看歲月留下的痕跡。皮殼上有那些是歲月留下的痕跡,筆者認為是數千年的遠古玉石(器)、髙古玉器的皮殼。皮殼在經過1500年~5000年的水土腐蝕,地熱暴冷的錘鍊,溼空氣的氧化,它們必然不再是平整,而會呈現出怎麼樣的歲月痕跡?筆者認為那就是雞皮疙瘩、器型變形、玻璃光澤、沁色五彩繽紛等等。而這些正有待於我們去偵察探索後,總結起來告訴下一代。那麼本篇就從皮殼形態、次生結晶、沁色種類等先後講起(察看沁种放在續篇):一,皮殼形態:1,雞皮疙瘩雞皮疙瘩也是桔子皮的意思,就象被蚊子叮了一個個隆起的小丘包,遠古玉(夏、夏以前)與高古玉(商、周、漢、晉)的玉表常可見一片片小丘包,更有甚者是小丘包疊小丘包。魏晉及以前的古玉較明顯,而宋元以後的玉則須藉助放大鏡能清晰可見(北方沙土幹坑出的較為不明顯)。仿品的皮殼往往是琢出稀疏的麻坑,或是光皮,沒有疙瘩,這個是很好鑑別。如要模仿雞皮疙瘩則人工成本遠遠超過賣出價,而模仿它幾乎是不成功的(其他仿製工藝必須成功,否則前功盡棄)。故仿製者一般會放棄這難度極高的模仿工藝。( 見圖 1 ~ 2 )圖1注:右大圖的仿古玉在網上下載後,筆者放大後看谷紋的地是機械工藝,非常光潔平整。而左邊二圖則在自然界的蝕性風化下呈現原始狀態的雞皮疙瘩。圖2注:有銘文的古玉是宋元時期,黃土皮殼則是戰漢時期,青玉的是齊家文化。它們都具有古玉的正常皮殼,便是腐蝕風化的雞皮疙瘩。目前雞皮疙瘩也是不可仿製的,即使仿的成功率幾乎是零。(古玉也有局部出現橢圓、長圓形的丘包的正常現象。)2,玻璃光澤玻璃光澤是大部分的古玉都有的光澤。從夏、商周、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的玉器都有漂亮的玻璃光,玻璃光一般是在潮溼環境中容易形成,玻璃包漿(氧化層)是由內而發,其色感藍盈盈的。形成時間約在1000年以上。(當然這不是絕對的,有一部分古玉因空氣隔絕沒有這樣明顯的光澤。仿製玻璃包漿也較為困難的。)( 見圖 3 )圖3注:古玉玻璃光澤的獨特的光與玻璃的反光、拋光感覺是不同的,見圖3的三個反光,左上圖是商周時期瑪納斯碧玉的玻璃光澤,下圖是商代和田青玉的玻璃光澤,右大圖魏晉時代的和田碧玉的玻璃光澤。這些光是不能用語言表述出來。(有經驗的人看到偽古玉的光稱之為:賊光,這個賊光也是不能用語言表述出來。)3,器型變形墓葬的古玉在墓穴塌陷後,平坦擺放的空間變成被磚泥石塊重重擠壓的情況,經千年的地熱暴冷後會產生玉質裂隙或變形,如果嚴重的就會影響古玉的品相。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個情況的存在佐證了古玉的真實性。仿古者只能利用冷熱原理,製造些裂紋,搞些沁色進去,但自然形變的仿製由於成本關係就不可能做的。( 見圖4 )圖4注:此三圖為同一塊古玉,上圖的右側魚龍魚鰭殘缺處的包漿與全器一致,下圖沁重致玉質嚴重萎縮,大圖的不平整度是8mm,這些情況說明它曾在極為不利的環境中受著煎熬。致殘的古玉幾乎沒有人會買,因此仿殘缺的古玉是要虧本的,古玩店老闆也不會收這種仿品,所以,這個仿製項目是不值得做的4,土咬殘缺遠古玉(夏、夏以前)及高古玉(商、周、漢、晉)都是在塌陷的墓穴裡出土......

出土玉如何鑑別

出土玉,又叫古玉,鑑別方法:

一、從玉器的工藝痕跡鑑定;二、氧化鑑定; 三、凝結物鑑定;四、藝術水平鑑定;五、沁色鑑定; 六、氣味鑑定

一、收藏玉器之前首先應該認真細讀、多讀有關古玉的專著,這些學術著作凝聚著豐富的知識。推薦的書籍有;清末吳大徵所著《古玉圖考》,對古玉的時代、用途、名稱、尺寸均有詳盡說明和考釋,且繪圖精確,頗有參考價值。

當代楊伯達主編的《中國美術全集·玉器》、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玉器全集》一至六卷、周南泉的《古玉器》、昭明、利群的《中國古代玉器》、張廣文的《玉器史話》、香港李英豪的《鑑別古玉》、《民間古玉》揣《護身玉》、《保值白玉》。臺灣古玉專家李更夫老先生的《玉器鑑定全集》(上、下冊)等。

二、直接接觸非常重要,一般人在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應該儘可能多地上手細看各門各類的古玉。摸多了就能感覺出其中的區別。真古玉器玉質老舊、手感沉重、外表柔滑、沁色自然、刀工利落、包漿滋潤。新玉沒有這些感覺。

三、至少宋代就出現仿古玉,當時有人以虹光草偽造雞血沁,清以後造假越來越多,也有前無古人的創造,如"狗玉"、"羊玉"、"風玉"等新品,引人上當。

四、古玉器的仿品、贗品大都採用價格低廉的岫巖玉、獨山玉、藍田玉或其他低質雜玉,這些玉硬度大都低於5.5。和田優質玉料現在每年產量極少,市場價每公斤已逾十萬元,其硬度為6至6.5,因成本和加工難度高,作偽者極少採用和田白玉。

五、一般小鋼刀硬度為5.5左右,用力戳玉器,仿品、贗品就可以一目瞭然。

六、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的以玉粉經人工高壓合成的偽玉,顏色和硬度近似和田玉,鑑別時要特別留心。

七、真古玉有土沁、石灰沁、水銀沁、屍血沁、硃砂沁、銅沁、表面氧化層等,贗品的沁斑有的是油炸的,有些是火烤的,有些是用化學藥水浸蝕的,弄清楚相真品和贗品在顏色、光澤、厚薄諸方面的差異和區別,

八、玉器表面的雕刻線條斷面不同,有V型,半圓型和U型等,U型是現代機器工特徵。

九、雕刻的線條槽口表面皮殼,在顏色、包漿等方面一致的是真品,線條槽品兩側邊有毛道崩裂現象是現代"機器工"的特點。

怎麼辨別是不是玉?

1、真玉器,溫潤光澤,半透明不透明都有,玉器中夾有棉絮狀或其他雜質,乃正常現象。假玉器則沒靈氣,色澤乾枯,灰暗呆板,有的內中還有氣泡。

2、水鑑別法:將一滴水滴在玉上,如成露珠狀久不散開者真玉;水滴很快消失的是偽劣貨。

3、把待鑑定玉器用線騰空吊起來,輕輕敲擊,真玉器聲清脆悅耳,舒揚致遠。假的無美妙聲音發出(此法適用於稍薄的玉掛件)。

4、手觸摸法:真玉器放在手裡一掂,手感沉重,假的掂起來較輕飄。另外,若是真玉用手摸一摸,有冰涼潤滑之感。

5、視察法:將玉器朝向光明處,如陽光、燈光處,如果顏色剔透自然就是真玉。

6、舌舐法:舌尖舐真玉有澀的感覺;而假玉則無澀的感覺。

7、放大鏡觀看:將選購的玉器放在放大鏡下觀看,主要是有無裂痕,無裂痕者為上乘優質玉,有裂痕者為次之。即使是真玉,有裂痕的其價值亦大減,裂痕越多越明顯的,價值也就越低。

8、刀劃法:真玉器較堅硬,用削筆刀劃無痕跡,假的則較軟,刀割見痕跡。刀劃的時候應選擇玉器的底部或不顯眼的部位。另外,部分岫玉玉石由於硬度在2。2—3之間,所以,也可能出現劃痕,實際操作時應注意鑑別。

9、真玉器的斷口參差不齊,物質結構較密。假的斷口整齊發亮,乃玻璃類東西;斷口物質結構粗糙,無蠟狀光澤的是石頭一類,用七倍以上的放大鏡細細觀察,鑑別其邊、角、洞、鏤空、刻線的地方,於細微處可發現假貨的蛛絲馬跡。

其次,對於玉的種類和古玉可採取以下方法加以辨別:

1、對於老玉和新玉,則可從兩個方面來鑑別:老玉的表面有一層氧化的玉皮,俗稱“包漿”,似梨的皮,與玉的天然色有明顯的區別,而新玉是沒有的;再者可從雕刻的題材來看,古代玉是等級、權利的象徵,以神話的花鳥、人物為多,如龍、鳳等。而新的一般以吉祥題材為多。

2、眼觀與手摸相結合的鑑別方法——目前在市場上有10元、20元一塊的玉,也有價值數千上萬的,對此人們可通過上等的玉滋潤、透明,有油脂感,捏在手中有溫潤的感覺,通過放大鏡或顯微鏡,可看到玉的內部呈纖維交織結構,粒度細;而人造玻璃無結構,可以看出氣泡。此外,也可在玉不顯眼的地方用刀刻,刻得動的必是假玉,刻不動的才是真玉。由於上品的和田玉日趨稀少,每公斤可達數萬至十幾萬元,而一般的青海白玉、俄羅斯白玉等一公斤才數千元,所以有人將此來混充和田玉。這些玉與和田玉的礦物質基本一致,但表面色澤較灰暗、不柔和,時間長了會更加黯淡。

總之,“熟能生巧”,只要平時多閱讀玉器鑑賞方面的書籍,多揣摩,多總結,迅速鑑別玉器的真偽也不是難事!

教你如何辨別古玉真假

百科詳情: 二十一世紀以來,由於大陸經濟的高速增長,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文物逐漸成為很多人投資、理財和收藏的方向。由於中華民族固有的崇玉、愛玉之傳統以及玉器本身精美、溫潤等特點,古玉器成為文物收藏中較為普及的種類。人們對古玉器的購買力增大,市場需求高漲,古玉供不應求。這導致了大量偽古玉投入市場,且愈演愈烈,已呈氾濫之勢。這些偽古玉,尤其是其中的高仿品,多系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製作,又以特殊技法處理做舊。且不斷革新技術,仿品水平不斷提高。這都使我們有必要對真、偽古玉進行科學地研究(囿於篇幅所限本文所談之偽古玉特指現代偽古玉)。由於學習、工作之便,筆者在古玉器鑑定辨偽上有一些想法與體會。以下擬從製作工藝、造型氣韻、玉料質地、包漿和沁色等五個方面進行簡單闡述以就教於方家。圖一1 現代仿紅山文化玉豬龍圖一2 紅山文化玉豬龍圖二1 現代仿西漢角形玉杯 圖三1 現代仿西周玉璧 一、製作工藝 中國玉器製作工藝有著近萬年的歷史,其經過了史前時期的石器工具階段,商周至明清時期的銅、鐵等金屬質料工具階段以及現代的電動磨玉機和鍍人造金剛石的合金工具階段。由於歷代制玉工具在形狀、質地、效能、精準程度等方面上的不同和具體操作上的差異,各個時期的玉器上形成了不同的工藝特點和製作痕跡。如在新石器時代就不應當出現纖細利落的砣痕,而應是以各類硬石質磨具反覆研磨成的毛糙狀態。現代工藝相較史前至清代者之差異尤甚,辨別真、偽古玉便由此入手。 依清人李澄淵《玉作圖》所載,古玉製作的基本步驟為:搗砂研漿、開玉做坯、砣磨上花、鑽孔鏤空和拋光。古玉製作工具效能較低,轉速不均且慢,多以溼砂為中介物;人力手工操作,精準程度較差。製作週期較長,加工力度小,削磨量較少,中介物質細,工具、中介物、玉料三者可以充分接觸、研磨。所以古玉工藝多細膩自然,乾淨利落,線條順暢,拋光均勻柔和。而新玉或偽古玉,多以高速運轉的電機帶動鍍有人造金剛石粉的合金工具鑽磨而為,現代工具效能高,磨削快,加工時間較短,另因仿古作偽者急功近利,技術不到位。玉器表面多會起熱幹磨出毛道,線條邊緣會出現崩碴。玉器拋光不均且泛有“賊光”,大弧面上會出現“小坡面”。 以製作工藝為著眼點辨別真、偽古玉,要熟悉、掌握歷代古玉的主要製作痕跡諸如砣痕、線切割痕、鑽孔(桯鑽和管鑽)、拋光、打磨等特點。從玉器的線條、鏤空處、輪廓邊角、鑽孔內壁以及器物的背面(沙面)等部位進行觀察對比,得以去偽存真。以砣痕為例,砣具在歷代玉器製作工主要應用於碾琢線條、切割開料、開窗鏤空等工序之中。老砣工碾琢出的線條大多自然順暢,呈兩端尖淺、中間寬深狀。陰刻線條邊沿兩側沒有崩碴,槽底呈現出磨砂狀。部分粗工會有重砣、岐出、過界的現象。而現代偽古玉的陰刻線邊沿兩側往往出現均勻崩碴,槽地乾澀且有毛道。此外,在古玉嵌飾的背面以及窄長條狀鏤空處亦常能見到由細密、勻稱,向外做離心推進的多條圓弧構成的半圓形磨砂砣痕,這是大多數現代偽古玉上所不多見的。 二、造型氣韻 玉器的造型是隨著社會的演進和人們對事物認知程度的不斷加深而不斷髮展成熟的。其蘊含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美學意義,反映了當時的歷史背景與社會文化。在中國玉器發展史上,各個時期大多都有各自鮮明的造型特點,因此造型也是鑑別真、偽古玉的重要依據。 現代偽古玉的造型主要有三個來源:其一,依據真品,照章仿製,即根據公開發表的古玉圖錄或館藏品仿製。此時需要辨偽者對考古出土或館藏的標準器熟稔於心,但凡遇到與上述標準器造型近乎完全相同者(尤其是器型複雜的器物),都要認真考察,因為一件造型複雜、紋飾豐富的玉器能在考古資料或博物館藏品中找到完......

如何鑑別古玉

鑑定有這樣幾個步驟:包漿、沁蝕、玉質、形神、腐蝕、文飾、刀痕。成手遠遠掃一眼就知有沒有,這隻能看個大致。鑑定是很嚴緊的。沒鼎微視就沒有斷案的。[所以鑑定要學會用放大鏡]

a、古玉包漿說穿了就是氧化膜,其又分為軟包漿和硬包漿,軟包漿手頭有肉澀感(北方語言叫肉頭兒),硬包漿有明照玻璃光。軟硬包漿一定條件下可互相轉化。手長期盤玩或藥液侵泡可做仿包漿。有經驗者可區分。自然狀態的子料也有包漿,一般硬度較高。

b、沁蝕可分為內沁和外沁,內沁就是一定條件下產生的晶體酥鬆,白色絮狀[玉內雜質不是沁而是髒,沁和髒要分清.]。外沁是外部介質的侵入。內沁由內向外發展,外沁由外向內發展,互相促進,直至鈣化。有元外沁的古玉,玉質好可能內沁也不宜查覺。沁蝕狀況和玉質密度分佈、晶髒酥鬆狀況及外部介質性狀有關。仿沁浮而真沁沉。沁真也不能斷真(如老玉新工)。

c、玉質:

新疆和田玉:是最美觀,文化承載量最大的一種玉。商代以後的貴族器物多選此玉。其以今天的俄羅斯玉分子結構一致,俄器無法判別是和田料還是俄羅斯料。俄料多山料、和田多子料。西漢和田料品種最全、質量最好,常見黃玉、羊脂玉等。 遼寧岫崦玉:紅山文化器物多采用此玉。古玉多料精工細。[注意區分岫崦黃玉、和田黃玉的區別]

河南獨山玉:主要有兩種顏色,白青色和白綠色,白青色多做仿古器,白綠色多做抵擋仿翠件。古器中少見此玉。

地方玉:各地產地方玉,多半石半玉。常見於高古器、良諸葛亮器、葬器等。

阿富汗玉:密度、硬度低,很像玻璃。古器少見此玉。

玻璃料器:料器裝飾物[多戰國]有大量出土。說起來是笑話,現在料器做的很像玉,很多行家打眼。[普通試硬度的方法必須在古玉鑑定中刪除。古玉有包漿不能破壞之。]

d、形神:

如果說神是藝術之魂,那麼古人之魂必不同於現在之魂。故再好的工匠也仿不出古人之魂。此魂必從真品中領悟,不可自以為是。

e、腐蝕:

某些介質對玉表面有腐蝕作用。土中玉器的腐蝕痕跡多為點狀分佈,像天上的星星或星星的集中;而非連續片狀。漢墓中的鐵器腐爛後形成的硫酸鐵、亞硫酸鐵,對玉的腐蝕作用最大。

f、文飾:

文飾千變萬化且易仿,不宜作為判斷真偽的依據。對文飾的瞭解有助於斷代。

g、刀痕:

刀痕的研究對古玉鑑定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注意是刀痕不是刀工]。刀痕研究首先要掌握一點機械常識,如軸、軸套、轉速、同軸度、跳動、偏擺,電動陀具、非電動陀機具結構特徵、差別。陀具進化過程等。

(1)陀機具進化簡述 同軸度是陀盤中心和轉軸中心的誤差。跳動是陀盤每轉一週的上下位移。偏擺是陀盤每轉一週偏離其所處平面的誤差。現在機戒有誤差,古代機戒誤差更大。從理論上講,陀具應先於玉器出現,無陀具則無玉器。自從有了機器,高難度的玉器加工才有了可能。軸在軸套中轉動,軸套是軸的支撐,軸和軸套發生摩擦。轉動:古為手動,今為電動,一慢、一快相差數百倍。出土的管狀、柱狀玉器,很可能就是軸和軸套。商代以前的軸和軸套多為玉石器,商周多為銅器,漢以後多為鍛打後的鐵器。故漢代陀機具精度大為提高,加工能力明顯增強。這不僅表現在軸和軸套的配合上,而且表現在機件加工工藝性能和機戒的結構精度;機戒品種等。漢代出現精美的高浮雕並不奇怪,這是中國玉器史上劃時代的一礬。唐宋時期陀機具結構、精度、種類更加完善,但少有突破。一直延續到清代,陀機具的精度才又有了新的進步。現代電動陀機具精度高、速度快、刀更硬,進給力大,切削力強,故常顯刀痕粗大、崩茬。又因現代陀具精巧、靈活,也不乏精細之做。此類仿品成本必高,各項都仿......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鑑定古玉?
怎樣鑑定玉石的好壞?
怎樣鑑定袁大頭的真假?
怎樣鑑定書畫?
怎樣鑑定紫砂壺的好壞?
怎樣鑑定蜜蠟的好壞?
怎樣鑑賞古典音樂?
怎樣鑑定水錶有問題?
怎樣鑑定瓷器的真假?
怎樣鑑定崖柏手串好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