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有什麼特點?
詩歌的特點是什麼
詞目:詩歌 拼音:shī g 《詩經》
ē
基本解釋
[poems and songs;Poetry] 詩歌現代漢語釋為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毛詩-大序》載:“詩者,志之所在也。在i心為志,發言為詩”。宋嚴滄浪《詩話》雲:“詩者,吟詠性情也”。中國古代稱不合樂的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統稱為詩歌。只有一種用言語表達的藝術就是詩歌。
詳細解釋
中國 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為詩歌。它按照一定的音節、韻律的要求,表現社會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詩的起源大約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時期就有相關文獻記載。《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相傳為孔子所編。近年來關於這個問題學術界尚有爭論。中國古代詩歌歷經漢魏六朝樂府、唐詩、宋詞、元曲之發展。《漢書·禮樂志》:“和親之說難形,則發之於詩歌詠言,鍾石筦弦。” 漢 荀悅 《漢紀·惠帝紀》作“詩謌”。 唐 韓愈 《鄆州溪堂詩》序:“雖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謂,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 王鏊 《震澤長語·官制》:“ 唐 宋 翰林,極為深嚴之地,見於詩歌者多矣。” 魯迅 《書信集·致竇隱夫》:“詩歌雖有眼看的和嘴唱的兩種,也究以後一種為好。”
編輯本段起源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編輯本段發展
詩歌發展經歷了《詩經》→ 《楚辭》→漢賦→漢樂府詩→建安詩歌→魏晉南北朝民歌→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歌→現代詩的發展歷程。
編輯本段特點
詩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它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象,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編輯本段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其間有一個絕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詩風雅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註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 如,《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什麼是詩歌?詩歌有什麼特點?
詩歌是一種主情的文學體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練,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用豐富的想象、富有節奏感、韻律美的語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來抒發思想情感。
詩體概說
詩體的分類,是一個複雜的問題。現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簡單地談談漢魏六朝和唐宋的詩體。
漢魏六朝詩,一般稱為古詩,其中包括漢魏樂府古辭、南北朝樂府民歌,以及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樂府本是官署的名稱。樂府歌辭是由樂府機關採集,併為它配上樂譜,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龍·樂府》篇說:"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q亥ot;由此可以看出詩、歌、樂府這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詩指的是詩人所作的歌辭,歌指的是和詩相配合的樂曲,樂府則兼指二者而言。後來襲用樂府舊題或摹仿樂府體裁寫的作品,雖然沒有配樂,也稱為樂府。中唐時白居易等掀起一個新樂府運動,創新題,寫時事,因而叫作新樂府。
唐以後的詩體,從格律上看,大致可分為近體詩和古體詩兩類。近體詩又叫今體詩,它有一定的格律。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詩簡稱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過八句的叫長律,又叫排律。長律一般都是五言詩。只有四句的叫絕句;五絕共二十個字,七絕共二十八個字。絕句可分為律絕和古絕兩種。律絕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絕一般只限於五絕
詩歌的特點 5分
詩歌的特點
1.分行排列
分行排列是詩歌區別於其它文體樣式的最基本的外在形式上的特點。
2.飽含真情
沒有情,無以談詩,不抒真情,就算不得詩人。
3.立意新穎
詩歌強調意的重要性,實際上意不光重要,還應該新穎,應該寫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筆下無”的新意來,應該有獨特新奇的發現和感受。
4.聯想自然
聯想自然即從眼前的事物觸發靈感,聯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聯結起來,沒有牽強附會之感。
5.跳躍自如
詩歌要在極短的篇章裡包蘊極其複雜的思想內容,有時時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過渡,跳躍自如。
6.凝練集中
凝練,指語言,集中,指主題,即能夠用極其稜練、準確、生動的語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簡意深,在有限的詩句之內,容納豐富的思想內容。
7.節奏和諧
節奏作為音樂術語是指音響運動中,有規律地交替出現的長短、強弱現象。反映在詩歌中的節奏,則指詩句中詞和詞中間的音節停頓,或感情的抑揚頓挫、輕重緩急。前者為外在節奏,後者為內在節奏,只有外在和內在協調一致了,才會朗朗上口,具有音樂美。
8.形象生動
形象,本義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體外貌,具有可視可聞可觸可感的性質。古人對形與象是分別論述的,認為:形,指形體,是客觀存在的實體;象,是映象,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是人通過視覺對物體的直觀映象。現在人們把“形”與“象”組合成一個複合詞,作為藝術概念,指作者根據現實生活中各種現象加以選擇、綜合所創造出來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內容和審美意義的具體可感、鮮明生動的圖畫,包括人物、環境、景物等。
9.意境優美
意,指意脈,即思想感情的脈絡;境,指境象,即意脈貫注的對象。意境合稱,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結合產生的一種境界。 詩人把自己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為一體,通過藝術手段描繪出來,構成一種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讀者可以從有限感知無限,得到一種韻味無窮的美感。
10.虛實相生
有實有虛,虛實結合,才能把讀者帶到一個既不脫離現實、又能超越現實、亦真亦幻、迷離朦朧的藝術境界中去
什麼是詩歌?詩歌具有哪些審美特點
詩歌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學體裁,是以意象為詩情表達的基本結構單位,藉助豐富的想像和新奇的比喻,以具有強烈節奏感和音樂性的語言,高度概括地表現詩作者對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和對生活的由衷詠歎的文學體裁。它是深緬的思想和飽滿的感情,在創造性想象的過程中交融在一起而顯現出來的一咱精練而富於感染力的藝術。
一、抒情性是詩歌的根本藝術特徵
小說、寓言和童話主要通過人物或動物和故事情節來再現生活的;散文主要是藉助一定的人物、事件和場景來再現生活;戲劇主要是通過人物的矛盾衝突、語言和旁白來再現生活的。而詩歌則是主要通過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的。因此可以說,抒情性是詩歌的語言藝術。有人把抒情性稱為詩歌的靈魂。
詩歌的抒情性,是指詩歌不但用抒情的方式反映生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是通過抒情的方式來打動和教育讀者。郭沫若說過一句話:“詩的本職專在抒情。”抒情性構成了詩歌的藝術生命,離開抒情性談詩歌是沒意義的,因為拋開抒情談詩歌,詩歌也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價值。我國最早的一部詩集《詩經》,反映了三千年前人民的生活,反映了人們的喜怒哀樂的情感。
有人說,詩歌是用來抒情的。我們不能超越物理意義上的時間和空間,但能超越心理意義上的時間與空間,而這種超越就是要通過詩歌裡面的抒情來完成。現在我們不能經歷杜甫詩人所處的戰亂社會人們的疾苦,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杜甫的《登岳陽樓》中的抒情情感去感受。王維寫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西出陽關無故人”巧妙地傳達了作者與朋友依依不捨、嘆息流淚,說著相聚時的歡樂,分別的無奈,別後會有的思念的思想感情。也許現在分別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我們不但交通方便,聯繫也方便,只要一個電話、一條短信、一封E-mile就可以聯繫上對方,甚至可以通過視頻看見對方那熟悉的面孔,但是當時交通不便,今次分別不知何年何日才能重逢,生離也就是死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歌是李白的一首思鄉詩,他把自己身在他鄉的那份寂寞、思鄉之情用二十個字淋漓盡致一表露出來。當我們離開家鄉的時候也會對著月光念起這首詩,特別是中秋節的時候這首詩尤其流行。這就是詩歌表現出來的藝術靈魂。一首優美動人的之所以千古流傳下來,之所以為千百萬讀者所吸引,儘管有些詩歌所反映的內容與我們相距十分遙遠,
詩歌的種類及特點有哪些?
關於詩的各類,問題是相當複雜的。《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沈德潛所編的《唐詩別裁》的分類稍有不同:他不把樂府獨立起來,但是增加了五言長律一類。宋郭知達所編的杜甫詩集就只簡單地分為古詩和近體詩兩類。現在我們試就上述三種分類再參照別的分類法加以討論。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的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還有很少見的六言詩。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
古體和近體之別。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在唐人看來,從《詩經》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謂仿照古代的詩體,也就沒有一定的標準。但是,詩人們所寫的古體詩,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體詩的格律的束縛。我們可以說,凡不受近體詩格律的束縛的,都是古體詩。
樂府產生於漢代,本來是配音樂的,所以稱為“樂府”或“樂府詩”。這種樂府詩稱為“曲”、“辭”、“歌”、“行”等。到了唐代以後,文人摹擬這種詩體而寫成的古體詩,也叫“樂府”,但是已經不再配音樂了。由於隋唐時代逐漸形成了新音樂,後來又產生了配新音樂的歌詞,叫做“詞”。詞大概產生於盛唐。在樂府衰微之後,詞產生之前的一個過渡時期,配新樂曲的歌辭即採用近體詩。象王維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調》,都是近體詩的形式。
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許多講究。由於格律很嚴,所以稱為律詩。律詩有以下四個特點:
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2.押平聲韻;
3.每句的平仄都有規定;
4.每篇必須有對仗,對仗的位置也有規定。
有一種超過八句的律詩,稱為長律。長律自然也是近體詩。長律一般是五言的,往往在題目上標明韻數,如杜甫《風疾舟中伏枕三十六韻》,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就是一千字。這種長律除了尾聯(或除了首尾兩聯)以外,一律用對仗,所以又叫排律。
絕句比律詩的字數少一半。五言絕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絕句只有二十八字。絕句實際上可以分為古絕、律絕兩類。
古絕可以用仄韻。即使是押平韻的,也不受近體詩平仄規則的束縛。這可以歸入古體詩一類。
律絕不但押平聲韻,而且依照近體詩的平仄規則。在形式上它們就等於半首律詩。這可以歸入近體詩。
總括起來說:一般所謂古風屬於古體詩,而律詩(包括長律)則屬於近體詩。樂府和絕句,有些屬於古體,有些屬於近體。
五言就是五個字一句,七言就是七個字一句。五言古詩簡稱五古,七言古詩簡稱七古;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古風分為五古、七古,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實除了五言、七言之處,還有所謂雜言。雜言指的是長短句雜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雜言詩一般不另立一類,而只歸入七古。甚至篇中完全沒有七字句,只要是長短句,也就歸入七古。這是習慣上的分類法,是沒有什麼理論根據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