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General 更新 2025-01-11

高粱是從國外傳入的?

有非洲起源之說,後傳入印度再傳入中國

玉米和棉花是什麼時候被引進中國的

唐代水果有梅、楊梅、李、梨、柿、棗、橙、枇杷、甜瓜、荔枝、櫻桃(含桃)、楊桃、石榴。從西域引進的有葡萄、扁桃、西瓜、番石榴。而蘋果的確切時期不確定,蘋果在中國的栽培記錄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漢武帝時,上林苑中曾栽培林檎和柰。但也有看法認為,林檎和柰是現在的沙果而非蘋果,真正意義上的蘋果是元朝時期從中亞地區傳入中國的。唐代的糧食作物北方粟小麥,南方稻,另外高粱也很普及。而大豆也已經有種植,只有玉米不是原產中國,在明中後期傳入中國。棉花,這個字在宋代以前是沒有的,之前有這個字“綿”史書上記載:“宋元之間始傳種於中國,關陝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陝通西域故也。”至於全國棉花的推廣則遲至明初,是朱元璋用強制的方法才推開的。

啤酒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準確的說國外啤酒進入中國市場是從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開始的。

據記載中國古代就開始釀製"啤酒"了。"傳入"中國的用詞並不恰當。

1、在中國建立最早的啤酒廠是俄國人在哈爾濱八王子建立的烏盧布列夫斯基啤酒廠,此後五年時間裡,俄國、德國、捷克分別在哈爾濱建立另外三家啤酒廠。1903年英國和德國商人在青島開辦英德釀酒有限公司,生產能力為2000噸,這就是現在青島啤酒廠的前身。1904年在哈爾濱出現了中國人自己開辦的啤酒廠東北三省啤酒廠;1914年哈爾濱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廠;同年北京建立了雙合盛啤酒廠;1935年廣州出現了五羊啤酒廠(廣州啤酒廠的前身)。1958年我國在天津、杭州、武漢、重慶、西安、蘭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資新建了一批規模在2000噸左右的啤酒廠,成為我國啤酒業發展的一批骨幹企業。到1979年,全國啤酒廠總數達到90多家,啤酒產量達37.3萬噸,比建國前增長了50多倍。然而,我們啤酒業真正的大發展發生在1979年後十年,我國的啤酒工業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續增長。80年代,我國的啤酒廠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我國大陸啤酒廠家發展到813個,總產量達656.4萬噸,僅次於美國、德國,名列第三,(到1993年躍居第二)。短短十年,我國啤酒廠家增長9倍,產量增長17.6倍,從而我國成了名副其實的啤酒大國。

2、河南賈湖村遺址發現的9000年前酒精飲料卻與現代啤酒成分有些差異,據記載,19世紀末啤酒開始傳入中國,那時人們還將它稱為“皮酒”,過了幾年才有人制造出“啤”這個形聲詞。

美國波士頓大學考古學系教授朱莉·漢森表示,中國考古遺址證實中國釀酒史可追溯至9000年前,這是令人激動不已的事情。但依據當時石器時代的生產條件,這種酒精飲料的釀造技術不完善,或許這種早期釀酒方法可能得益於一個偶然發現,有可能石器時代的人類將採摘的葡萄、山楂等水果放入陶器內進行儲存,存放長時間後水果即發酵產生酒精,加上水果的香味,讓人們意識到這種方法可製造出美味飲料。但是,釀酒史跨越數千年曆史,究竟中國最古老的釀酒文化是否始於9000多年前,以及最早的釀酒文化的起源,仍有待於科學家進一步商榷研究。

3、在古代中國,也有類似於啤酒的酒精飲料,古人稱之為醴.大約在漢代後,醴被酒麴釀造的黃酒所淘汰.我國遠古時期的醴也是用谷芽釀造的,即所謂的櫱法釀醴.《黃帝內經》中記載有醪醴,商代的甲骨文中也記載有不同種類的谷芽釀造的醴《周禮·天官·酒正》中有"醴齊",醴和啤酒在遠古時代應屬同一類型的含酒精量非常低的飲料.由於時代的變遷,用谷芽釀造的醴消失了,但口味類似於醴,用酒麴釀造的甜酒卻保留下來了.在古代,人們也稱之為醴.故人們普遍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啤酒,但是,根據古代的資料,我國很早就掌握了櫱的製造方法,也掌握了自櫱製造飴糖的方法。酒和醴在我國都存在,醴後來被酒所取代.

古代外國的啤酒釀製過程中,有兩道工序,其一是浸麥(促使其發芽),其二是麥芽的浸漬(使其糖化)。

4、在我國古代,即使採用酒麴法釀酒,也有一道工序是浸曲,這種浸曲法比唐宋之後的幹曲末直接投入米飯中的方法更為古老。在北魏時極為盛行,即先將酒麴浸泡在水中若干天,然後再加入米飯,再開始發酵。現在就出現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用曲釀酒,浸曲法可能是繼承了啤酒麥芽的浸泡的傳統作法,即兩者是一脈相承的。我國用櫱釀醴可能先是用水浸漬櫱。讓其自然發酵。後來發明了酒麴,酒麴也用同樣的方法浸泡,原始的酒麴糖化發酵力不強,可能酒麴本身就是......

土豆的原產地?何時傳入中國?

馬鈴薯生長髮育需要較冷涼的氣候條件,因它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高山區,年平均氣溫5度-10度,最高平均氣溫24度左右。我國的西南山區、西北和北方一些地區,接近馬鈴薯原產地的氣候條件。不過馬鈴薯栽種經過多年的人工選擇,已有早、中晚熟期不同的品種類型,在多種氣候條件下可以種植。但畢竟馬鈴薯植株和塊莖在生物學上對溫度的反應有其自然特性,所以,栽培馬鈴薯時,瞭解這些情況非常重要。

玉米起源於哪個國家,何時傳入我國

玉米的傳入和推廣

玉米原來叫玉蜀黍,各地俗名很多,有番麥、玉麥、玉黍、包穀、包蘆、捧子、珍珠米等名稱;還有叫做六穀(也寫作稑谷或鹿谷)的,意思是說五穀之外的又一種谷。

玉米原產美洲。有人根據元賈銘的《飲食須知》(1367年前後)中談到玉頂黍,而且元代尚食局(元朝宮廷裡一個管理皇帝膳食的專門機構)有御麥面,以為我國元代已有玉米。這種說法未必正確。所謂御麥面,不過是專制皇帝御用的上好麥面。《飲食須知》中談到玉蜀黍的部分很可能是後人加入的,恐不可靠。玉米很早就是美洲本地人的主要糧食作物,有很多關於玉米的故事,還在地下發掘出遠古玉米的籽粒,以及用大量黃金、陶土和玉米穗做成的玉米神像。而在其他各國的歷史上,直到十五世紀,沒有一個國家有有關玉米的記載或任何跡象。所以可以這樣說。玉米是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後,才傳到舊大陸各國的。

玉米怎樣傳入中國,西方的學者有不同的推測。有人以為玉米是由阿剌伯人從西班牙帶到麥加,由麥加傳到中亞細亞而入中國西北部,或者從麥加傳到回教印度而入中國西南部,然後從西北部或西南部向東傳播到各省。這種推測還要作進一步的研究。他們引用的較早的中國文獻,一般限於明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78年),有的也只是引用到田藝蘅的《留青日扎》(1573年)。實際上我國各省府縣誌中保存著豐富的有關玉米的記載。

根據各省通志和府縣誌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廣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雲南等十省。還有浙江、福建兩省,雖則明代方誌中沒有記載,但有其他文獻證明在明代已經栽培玉米。清初五十多年間,到十七世紀末(即康熙三十九年)為止,方誌中記載玉米的比明代多了遼寧、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六省。1701年以後,記載玉米的方誌更多,到1718年為止,又增加了臺灣、貴州兩省。單就有記載的來說,從1531到1718年的不到二百年的時期內,玉米在我國已經傳遍二十省。

讓我們把各省最早的文獻記載,按照年代先後來觀察一下:廣西1531年,河南1544年,江蘇1559年,甘肅1560年,雲南1563年,浙江1573年,福建1577年,廣東1579年,山東1590年,陝西1597年,河北1622年,湖北1669年,山西1672年,江西1673年,遼寧1682年,湖南1684年,四川1686年,臺灣1717年,貴州1718年。上述年代次序,並不能代表實際引種的先後,因為方誌和其他文獻記載,常有漏載和晚載的。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廣西的記載早於甘肅或雲南三十年左右,早於陝西六十多年,早於四川一個半世紀以上,早於貴州差不多兩個世紀,另外,江蘇也早於甘肅和雲南,浙江、福建、廣東都早於陝西,四川、貴州二十來年以至一個世紀以上,這就很難想象玉米先由陸路傳到我國西南部或西北部,然後再向東傳播的。另一方面,葡萄牙人於1496年就到爪哇,1516年就來到中國,同時中國人那時僑居南洋群島的已不少,玉米由海路先傳入我國沿海和近海各省是很可能的。

玉米和甘薯都是源出美洲,傳入我國後一二百年都已成為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但是它們在傳播過程中有一種顯然不同的現象。關於甘薯的傳播,流傳著許多動人的故事,而關於玉米的就沒有。甘薯一開始就吸引著名的農學家徐光啟的特別注意,大力鼓吹,在他的《農政全書》裡詳細地論述了栽培甘薯的方法;而對於玉米,僅僅在高粱條下附註說:“蓋亦從他方得種”,一點也沒有談到栽培方法和它的重要性。方誌中關於玉米的......

玉米是我國的原產作物,至今已有大約四五千年的種植歷史.這句話對嗎

不對

玉米是百分百確認,從美洲傳入中國的作物

我所知的農作物中,

高粱有爭議,更大的可能性是從中東、非洲傳入中國;

大米肯定是中國原產作物,時間可能不止5000年

玉米、地瓜、土豆這幾樣百分百確認是從美洲傳入中國

中國在古代主要農作物是什麼

母系氏族:半坡種植粟,菜,麻;河姆渡種植水稻.

商朝:黍,稷,麥,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後世大部分作物.

秦漢:西域傳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蘿蔔等.

南朝:小麥種植開始推廣,水稻栽培技術提高.

唐朝:吐蕃種植青稞,小麥,蕎麥,豌豆,蔬菜種子傳入西藏.

北宋:粟,麥,黍,豆從淮北傳到江南,兩廣;越南傳入占城稻從福建推廣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樹在福建和長江中下游廣植 南宋:太湖流域盛產稻米;棉花種植從閩粵擴展到江淮.

明朝:江南雙季稻,嶺南三季稻;玉米,甘薯,馬鈴薯,菸草傳入我國;桑 ,麻,棉廣泛種植,棉布成為人民主要衣料.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54297381.html?si=6

中國人食物

中國一部古老的著作《黃帝內經》這樣描述中國人的食物結構:“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谷、果、菜都是植物類食物。糧食作物古稱“五穀”或“六穀”,大致包括黍(又稱“黃米”,顆粒細小,色黃而黏)、稷(即今天的小米,有“五穀之長”的說法,稷和黍是古中國北方主要的糧食作物)、麥(包括大麥和小麥)、菽(豆類的總稱,生長在低溼的地方,是中國人食用蛋白質的主要來源)、麻(指可充飢之麻籽,是古中國農民的主要食物之一)、稻等六大類。黍和稷都是原生於中國的植物,並且在史前就傳至歐洲。稻與麥都不是中國的原生作物,一般認為稻的起源在印度和東南亞,在中國新石器早期的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稻米栽培;麥的原生地在中亞及西亞一帶,約在新石器時期由西北傳入中國。此外,高粱也是中國原生的農作物,在公元一世紀時傳至印度和波斯(今伊朗)。中國人每逢春節都會用“五穀豐登”這句成語祝福新的一年國泰民安,可見在這個“民以食為天”的大國,糧食生產自古以來就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

長期耕種土地的經驗,使中國人認識了許多西方人所不知的可食用的植物,而且還發現大部分人類所必需的營養成分都可以從植物中獲取。中國人所經常食用的豆類、大米、黍、小米等食物都富含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用糧食做成的食品有很多花樣。中國北方人的傳統食物以小麥為主,餐桌上主要是各種麵食——小麥磨成的麵粉做成了饅頭、餅、麵條、包子、餃子、餛飩等;而以稻米為主食的南方地區,餐桌上常見的主食除了米飯外,米線、米粉、米糕、麻餈、湯圓等各類米制食品也隨處可見。稻米自南而北,麥類自西而東的傳播,對中國人飲食習慣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餅是較早出現的麵食,最早的做法是把穀粒搗成粉,加水團和,而後在熱湯裡煮。後來陸續有了蒸、烙、烘烤、煎炸等做法。餅也是花樣最多的麵食,不僅大小薄厚都有,還分有餡兒的、無餡兒的,餡兒的種類不下幾十種;無餡兒的還有單層或多層的做法,技術高的能做出十幾層卻薄如紙張的餅。燒餅是最大眾化的烤烙麵食,南北各地都有。麵條也是一種常見的傳統麵食,最早的做法是用熱湯煮,宋代(960—1279)以後才有了加入各種葷素“澆頭”的吃法。麵條與中國的節令風俗密切相關,北方有“二月二,龍擡頭”,吃龍鬚麵的風俗,意在祈求風調雨順;南方一些地方大年初一吃“新年面”;此外,慶祝生日要吃長壽麵,小孩滿月要吃“湯麵宴”等等。看似簡單的麵條製作起來並不簡單,有擀、搓、切、抻、捏、卷、模壓、刀削等多種技法。

中國人大約在公元3 世紀掌握了麵粉發酵技術,用易於發酵的米湯作“引子”發麵,後來又嘗試用鹼中和發麵。而蒸籠、煎鐺等炊具的發明和使用,同發酵技術一樣為豐富麵食的種類提供了方便和可能。饅頭就是發酵技術發明後最普通的一種麵食。

米飯,是最常見的米類食品,也是南方人最重要的日常主食,但更能代表中國傳統米制食品的還是“粥”。粥,在中國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各地食粥風俗各異,粥的種類也數不勝數,僅素材就分谷、蔬菜、水果、花卉、草藥、動物六大類。而以羹澆飯的吃法也是很早以前就有的。早在30 年前,大米、白麵還被中國人稱為“細糧”,絕大多數老百姓還不能每頓都吃得上;與之相對的“粗糧”才是真正的主要食品,包括玉米、小米、高粱米、蕎麥、燕麥、薯類、豆類等。

在各類雜糧中,大豆的貢獻最大。大豆的種植最早見於西周,本是農民的食物,直到西漢時期(前206—公元25)豆腐出現後,才被官僚、文人階層逐漸接受。時至今日,各種豆腐製品和豆奶製品已有上百種。中國人培植的大豆和大豆製品,為人類飲食提供了一個......

馬鈴薯是從哪個國家引進中國的?

祕魯是馬鈴薯的發源地。作為世界主要糧食作物之一,馬鈴薯產業如今在該國卻正在面臨著威脅,禍因是超產和過低的售價。近日,祕魯舉行“全國馬鈴薯日”活動,藉以重振市場信心。 馬鈴薯是繼小麥、玉米和稻米之後,種植面積最大的第四種農作物。中國以6600萬噸的馬鈴薯年產量,居世界各國的首位。緊隨其後的是俄羅斯、波蘭和美國。 十六世紀被西班牙人帶入歐洲,但歐洲人一直不太喜歡它,尤其以法國人為甚。因為它的“果琺”生長在地下,而不像高貴的麥穗那樣伸向天空。麥穗能製成麵包和聖體餅,而土豆卻被認為與魔鬼有牽連,是和曼德拉草、顛茄等植物一樣的巫草。土豆長期被視為窮人的蔬菜。達官貴人不屑於吃它,但也承認它是一種不可缺少的廉價食品,可以用來餵飽軍隊裡的士兵,還可以在饑荒到來時填飽老百姓的肚子。到了19世紀,梵·高在他那幅著名油畫《吃土豆的人》中描繪的仍是一幅土豆消費者的悽慘景象:在陰暗的礦工宿舍裡,面帶菜色的一家人憂傷地吃著土豆。 土豆在一直是非常平民化的食物,就像一個農家裡樸實的孩子,很不容易被人發現和重視。它生長在不被人注目的土地裡,不象蘋果紅燦燦地掛在枝頭。挖出來的土豆也是嘰不溜秋的,跟泥巴沒有兩樣。直到近幾年,人們才發現和重視土豆。1999年9月14日,在巴黎醫療教學中心體育營養學家帕特里克·薩巴蒂耶博士的主持下,專門為土豆舉辦了一次關於其特殊營養價值的特別研討會。土豆確實不愧為蔬菜中的“一寶”。它每100克中含有的熱量不足90千卡,比米飯和麵食中的熱量都少,特別是遠遠低於麵包的熱量,而且它含有相當於其自身重量2%的蛋白質,其主要氨基酸的含量幾乎與雞蛋相等。它還富含鎂、鉀、鐵等礦物質,其中鉀的含量比香蕉還高。它的維生素含量也很高,不光有維生素B1、B3、B6,還有能抗壞血病的維生素C,是減肥者最理想的食物。參考資料: zhidao.baidu.com/question/14299058.html?si=1

相關問題答案
高粱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桃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大蒜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苜蓿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甜瓜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核桃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公曆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鏡子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檸檬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鉛筆什麼時候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