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乾是怎麼做成的?
豆腐是怎樣做成的?
做豆腐的具體的過程:
1,將選好的黃豆在溫水中浸泡。
2,將浸泡好的黃豆磨成漿並濾去豆渣,這就製成了生豆漿。觸
3,將生豆漿倒入鍋內,小火加溫,在加溫時要經常攪拌,以免鍋底產生燒糊的現象。
4,豆漿開鍋時關掉火,將滷水少許淋入鍋內,攪勻,在豆漿逐漸凝固的同時,觀察豆漿逐漸凝固的情況,繼續將滷水少許淋入鍋內,淋勻。當大部分豆漿逐漸凝固後,就停止加入滷水,用大漏勺將鍋內凝固的豆花壓實。
5,將壓實的豆花舀入做豆腐的模具內。包裹好以後進行壓實。
豆腐乾怎麼做
蘇州滷汁豆腐乾的滷汁,採用新鮮圓柱大豆為原料。
----製作方法:
----1、除去雜質與不好的豆子,浸泡1天左右。
----2、磨漿,把豆子全磨成漿水。
----3、通過甩漿把下層一半左右的汁水與10%的固漿保留(其餘的可以做豆漿),然後煮漿,把漿水煮沸,凝固成糊狀壓榨。
----4、成型後用大火小油(芝麻油和花生油)油炸。
----5、然後是滷煮,就是加一定的醬油、糖與五香茴香,微量的鎮江香醋與薑汁。用小火煮。
----在漿汁製作過程中,可以氣溫不同控制小火的時間,並嚴格控制大豆浸泡的時間,以脹開為限。冬季以豆瓣凹膛九成為最好,夏季七成為佳。按日產量的多少,分桶、分時浸泡,浸泡成熟後經沖洗,然後加清水碾磨。豆漿成半糊狀,加入清水進行分離,前後共分4次,3次為冷漿分離,1次為熱漿分離。要求頭漿幹、二漿清、三漿淨。豆漿的蒸煮採用一次性蒸汽翻動式煮漿,三開三退,讓豆漿受熱充分、均勻。凝固時嚴格控制豆漿濃度與溫度,並根據濃度、溫度加入適量天然鹽滷為凝固劑。經點花、漲缸、翻缸、抽水、上榨、壓榨等工序製成白坯。其軟硬適中,結構嚴謹,富有彈性。切片後採用不同溫度的油鍋來炸,先膨脹後定型。炸後坯色金黃,具有一定的皮層及疏鬆度。然後再蒸煮,先用高壓將坯子煮軟,再逐漸加入各種輔料與天然香料,經低壓蒸煮、收膠後,即漲鍋、出鍋,冷卻而成。該滷汁豆腐乾在筵席上常用作冷菜拼盤,又為街頭巷尾風味小吃。
----不過不很好做,不然就人人都去做了,去買也是好主意,哈哈!
豆腐怎麼做成豆腐乾
各位不
豆腐乾是怎麼做出來的?
豆腐乾做法: [原料]大豆、大茴、小茴、甘草、肉桂、公丁研成粉末成為五香粉,精鹽或醬油,梔子水。 ①選擇優秀大豆先用石磨幹磨,除去豆皮,再通過水浸、磨漿、開水衝漿、過濾、煮沸、點滷,然後將豆腐腦妥入以稀布墊的木方格內,四角復包,壓榨至幹,成白豆腐乾。 ②將白豆腐乾抹上五香粉和精鹽,醃製後,清水洗淨,用光滑嫩石將其下面磨至光滑,景幹後抹上梔子水染成黃色。 ③將豆腐乾放在特製烘笪上,微火烘焙。 [特色]甜、香、鹹、鮮四味俱全,回味無窮。
豆腐乾烘乾機是怎麼做成的???
將要乾燥的物料通過適當的加料機構,均勻分佈在網帶上,乾燥時,從網帶和物料的上方和下方強制輸入熱風,使被幹燥的每個粒子表面都成為受熱面,增大物料與熱風的接觸面積顯著增加導熱面積,使物料內部水份擴散距離縮短。因此,能夠進行效果極好的乾燥操作,特別是對於被幹燥物料在增加適當的預備成形後再進行乾燥。因此,選用該系列乾燥機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高節能的優點
豆腐是怎麼做成的
1、泡黃豆 做豆腐之前要把黃豆泡漲,方便研磨出豆漿
2、磨豆漿 傳統的方法是用手工磨豆漿,現在改用機器了。
3、加水稀釋 加水的目的就是稀釋,以便獲得原始豆漿,分離豆渣。
4、過濾 也就是把豆渣和豆漿分離
5、煮豆漿 把豆漿煮開,用於點漿
6、點漿 加入石膏,使豆漿凝結
7、壓板成型 將放置好的豆腦放入木質模子中,壓出水分,做出豆腐。 8、取下模板,豆腐就做好了。
手磨豆乾是怎麼做的???
一、大豆的選擇
1. 感官要求:色澤光亮、籽粒大小均勻、顆粒飽滿,雜質小於2%,子葉變色粒小於5%,黴變與病癍粒合計小於2%,破碎粒與蟲蝕粒合計小於10%。
2. 粗蛋白大於34%,水分小於16%(注意:此水分的大豆不能長期儲存。)
3. 陳大豆和烘乾豆都不適宜用於豆腐乾。陳豆因存放時間長,生命活動消耗了部分蛋白質,尤其是經過高溫季節,脂肪氧化和蛋白質變性,加工出的豆腐質地粗糙,無彈性,持水性差,色澤發暗。烘乾豆因烘乾過程中蛋白質部分變性,影響豆腐的出品率。
4. 鐵豆過多也不能使用,要求小於1%。鐵豆指吸水特慢的或不吸水的大豆。它的判定需做浸泡實驗。
二、制白胚工段
1.大豆預處理:清除大豆中的雜質,如泥土、沙子、石塊、金屬、草籽等,同時洗掉部分大豆表面的微生物,防止浸泡時大豆變質,要求沖洗到水清亮。
2.浸泡、水洗:浸泡500千克大豆加水1000千克,容器的容積需1.5立方米。軟水浸泡的豆腐出品率高於井水或河水。判定浸泡適度的標準:籽粒吸水後膨脹飽滿無皺皮現象,表皮脫落小於20%,將豆粒分開後無黃心,也不發白,中心部分呈細凹線,無酸味,PH6.0—7.0。水洗作用:降低浸泡後大豆的酸度,提高產品衛生安全性,保證產品質量。參考泡豆工藝:
季節 水溫/℃ 浸泡時間/h
春、秋 15—20 10—12
夏 20—35 6—8
冬 5—15 13—18
3)磨漿:一千克浸泡後的大豆加水2.5千克。為提高蛋白質的提取率,通常採用分次加水,多次磨製,漿渣分離的工藝,要求漿液無渣、細膩,漿渣用手捏無漿汁、不粘手。豆渣的蛋白質含量小於2.6%。分離時加水量為大豆的4到6倍。加水量要恆定,以免豆漿濃度波動過大,影響後工序產品質量。磨製好的豆漿進入儲漿池後,需添加千分之二的消泡劑。磨製時的粒度標準:粉碎後小於或等於1毫米,大磨機磨製後小於或等於0.5毫米,小磨機磨製後達到15微米。
4)煮漿、濾漿:煮漿目的:通過加熱使蛋白質變性,同時破壞原料中酶的活性,提高蛋白質的消化率,消除大豆中的抗營養因子,去除豆醒味,也起到了殺菌的作用。現在通常採用連續煮漿的工藝,要求第一罐溫度40℃、第二罐溫度60℃、第三罐溫度80℃、末罐溫度96-100℃。壓力小於0.1mPa.濾網要求為200—250目/in。不能通過濾網的豆渣通常返回磨漿工序進行再次磨製。
5)點漿、蹲腦:點漿又稱為點腦、點花,是豆腐生產中的關鍵工序,主要是把凝固劑按一定的比例和方法加入到煮熟的豆漿中,將豆漿的酸鹼度調整到蛋白質的等電點,使大豆蛋白質溶膠轉變成凝膠,即豆漿變為豆腐腦(又稱豆花)的過程。生產豆腐乾常用鹽滷作凝固劑,其中鎂鹽對大豆蛋白的凝固速度快,出品率較低,但風味好;而鈣鹽相對較慢,凝固過程相對容易控制,豆腐的出品率較高。鹽滷的使用濃度常為14—17波鎂度。點滷過程中,下滷不能太急,流量要均衡,邊下滷邊攪拌邊觀察,太老則壓榨時走水快,豆腐粗糙,太嫩易粘帕,走水慢,壓榨困難,豆腐無韌性。點漿溫度一般為80—85℃,溫度在95℃以上時是不能直接點漿的。點漿要求豆漿濃度為7—8Bé。熱豆漿均勻加入凝固劑後達到充分凝固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稱為蹲腦。蹲腦時間一般為10—15min。
6)破腦、上箱、壓榨:破腦即將點漿成形的豆腐腦進行破碎。要求腦塊大小以0.5—0.8釐米為宜。上箱時,豆花在包布上分佈要均勻平整,封包要嚴,否則朽邊多,浪費大。壓榨的目的是為了豆......
滷製香乾豆腐和香乾豆腐分別是怎麼做成的
香乾分紅色的和白色的 不知道你說的是哪一種 紅色的是用白香乾和醬油煮過的 回答好麻煩的 QQ77006671
現代做法豆腐怎樣做成的
把黃豆浸在水裡,泡脹變軟後,在石磨盤裡磨成豆漿,再濾去豆渣,煮開。這時候,黃豆裡的蛋白質團粒被水簇擁著不停地運動,彷彿在豆漿桶裡跳起了集體舞,聚不到一塊兒,形成了"膠體"溶液。要使膠體溶液變成豆腐,必須點滷。點滷用鹽滷或石膏,鹽滷主要含氯化鎂,石膏是硫酸鈣,它們能使分散的蛋白質團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塊兒,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再擠出水分,豆腐腦就變成了豆腐。豆腐、豆腐腦就是凝聚的豆類蛋白質。我們喝豆漿,有時就在重複這個豆腐製作過程哩。有人愛喝甜漿。往豆漿里加一匙白糖,豆漿沒有什麼變化。有人愛喝鹹漿。在豆漿裡倒些醬油或者加點鹽,不多會兒,碗裡就出現了白花花的豆腐腦。醬油裡有鹽,鹽和鹽滷性質相近,也能破壞豆漿的膠體狀態,使蛋白質凝聚。這不和做豆腐的情形一樣嗎? 豆漿點滷,出現豆腐腦。豆腐腦濾去水,變成豆腐。將豆腐壓緊,再榨乾去些水,就成了豆腐乾。原來,豆漿、豆腐腦、豆腐、豆腐乾,都是豆類蛋白質,只不過含的水有多有少罷了。牛奶和豆漿差不多,也是膠體溶液。在新鮮的牛奶裡,酪素,也就是蛋白質包裹著奶油,在水裡分散開來,不停地運動礦所以,牛奶總是均勻的乳白色液體。讓牛奶發酵,做成酸牛奶,酪素就聚集攏來,凝結成塊,象豆腐腦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