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的繪畫是一種什麼?
梵高的繪畫風格
文森特·凡·高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他採用點彩畫法。畫面色彩強烈,色調明亮。後來受到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的探索、自由地抒發內心感情的風格,追求線條和色彩自身的表現力,追求畫面的平面感、裝飾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強烈的個性和形式上的獨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他認為:“顏色不是要達到局部的真實,而是要啟示某種激情。”在他畫中,濃重響亮的色彩對比往往達到極限。而他那富於激情的旋轉、躍動的筆觸,則使他的麥田、柏樹、星空等,有如火焰般升騰、顫動,震撼觀者的心靈。在他的畫上,強烈的情感完全溶化在色彩與筆觸的交響樂中。
梵高有哪些畫
他是印象派的畫家,其代表作《向日葵》、《星空》、《吃土豆的人》等。其繪畫特點:畫面色彩強烈,色調明亮。 1888年2月,他同高更結伴同行,到法國南部...
梵高為什麼要繪畫?
他充滿幻想、愛走極端,在生活中屢遭挫折和失敗,最後他投身於繪畫,決心“在繪畫中與自己苦鬥”
關於梵高繪畫的情感表達一定要自己寫的 80分
梵高繪畫的情感我對此人走著深刻的認識,他想要表達出的東西其實也就是表現事物的內在表現,他是真正愛畫畫愛生活的人,他晚期的作品已經是一個藝術家到了頂峰以後的超越,就像中國書法家那樣,到了境界就不在限於楷書或是行書和草書,有可能是另外的一種表達感覺,在是與不是之間。梵高後期的繪畫,尤其是那種生活在兩界的人生,讓他感受到了精神上面的突破,一邊患有神經分裂,一邊不停創作,可以說是精神病讓他對於自己的藝術有了更深一步的發現,所以後面表現出來的那些畫作,讓人震驚和感嘆,這才是一個藝術家真正情感流露的結果。
文森特·梵高的繪畫成就
油畫技法使用點彩畫法。早年因學習傳統繪畫技法,畫面色彩並不明快,後來受新藝術流派影響以及個人氣質使然,畫面變得色彩強烈,色調明亮。後來受到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的探索、自由地抒發內心感情的風格,追求線條和色彩自身的表現力,追求畫面的平面感、裝飾性和寓意性。梵高的作品中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強烈的個性和形式上的獨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當時他的作品雖很難被人接受,卻對西方20世紀的繪畫藝術有深遠的影響。同時對現代人也有著積極的影響。畫面色彩強烈,色調明亮。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及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主義等,都從他的主體在創作過程中的作用、自由抒發內心感情、意識和把握形式的相對獨立價值、在油畫創作中吸收和擷取東方繪畫因素等方面,得到啟發,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繪畫流派。梵高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距他去世時只有八年。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梵高在談到他的創作時,對這種感情是這樣總結的:“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係……”.梵高從來沒有放棄他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印象主義梵高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也就是說,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梵高在巴黎結識了印象主義畫家之後,他的調色板就變亮了。他發現,他唯一深愛的東西就是色彩,輝煌的、未經調和的色彩。他手中的色彩特徵,與印象主義者們的色彩根本不同。即使他運用印象主義者的技法,但由於他對於人和自然特有的觀察能力,因而得出的結論也具有非凡的個性。梵高把他的作品列為同一般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隨心所欲。”其實,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係。而這一鮮明特徵在後來成了印象派區別於其他畫派而獨立存在的根本。 表現主義梵高死後不出幾年,一些畫家就開始模仿他的畫法,為了表現強烈的感情,可以不對現實作如實的反映,這種創造性的態度被稱作表現主義,並且證明是現代繪畫中一種歷久不衰的傾向。即為了主觀意識而對物體進行再塑造。儘管高更和梵高的名字雙雙成為現代表現主義的先鋒,成為極端個性化的藝術家的典型,但他們的個人性格特點又有某些不同。高更是個攻擊傳統觀念的人,語言刻薄、玩世不恭、冷漠無情,有時蠻橫無禮。而梵高對於共事的藝術家,則充滿了一種天真的熱情的深沉的愛。
梵高畫畫用了哪些材料
礦物質油畫顏料 油布 松節油 筆刷
梵高是什麼畫派 梵高究竟屬於哪一個畫派
文森特·梵高(8張)荷蘭人,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 1853年3月30日生於津德爾特,早期因為表達內心的悲痛,曾割斷了自己的耳朵。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瓦茲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殺身亡。早年經商,後熱衷於宗教,1880年以後開始學習繪畫。曾在巴黎結識E.貝爾納、P.西涅克和P.高更等畫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畫派影響,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納河濱》等。曾兩次在咖啡館和飯館等地向勞工階層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厭倦巴黎生活,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開始追求更有表現力的技巧;同時受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探索自由抒發內心感受的風格,以達到線和色彩的自身表現力和畫面的裝飾性、寓意性。臺灣譯名梵谷。
梵高繪畫藝術價值的評價
儘管由於時間的距離帶來對梵高研究和評價上的各執己見,但梵高被美術史歸納為後期印象派代表畫家並在近代美術史上扮演著不亞於塞尚、高更的重要角色,足以說明梵高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僅僅37年的生命歷程,而繪畫創作又不超過10年,卻形成了印象派中區別於塞尚、高更繪畫風格的強調主觀世界的表現主義形態。100年來,人們對梵高的熱愛越來越強烈,對梵高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梵高也由於人們對他的摯愛而在繪畫史上享有了無與倫比的地位,這一切正好驗證了梵高所說的“我的藝術是獻給未來的”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基於此,我認為對於梵高主觀表現主義形態的形成有必要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因為梵高作為畫家,他的生存方式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與眾不同。如果把梵高和我國曆代與其有相似之處的藝術家諸如張旭、懷素、米芾、徐渭、朱耷以及當代的石魯等並列起來看的話,梵高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精神病人。我認為梵高其實是死於孤獨,死於無人對他的理解和認識,絕不是“由於精神病發作而開槍自殺”之類的原因。因為梵高的最終結局完全是他預料中的,他曾說:“創造新東西的藝術家,都會遭到嘲笑,並且被當做精神病看待,藝術家無法忍受冷酷的環境,到了最後就會走上毀滅自己的悲劇之路。”梵高的孤獨幾乎與所有被褒或貶的孤獨都不同。蘇東坡的一生雖顛沛流離,但有生之年還是體會到了名滿天下的快意,所以才有“高處不勝寒”這樣內在與深刻的孤獨。李白鬱鬱寡歡是源自於胸懷大志卻無人賞識,才能得不到施展,故“借酒消愁愁更愁,抽刀斷水水更流”。他在吟詩作賦上體現出的才華得到舉世公認並有諸多知音,杜甫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李白才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超越現實的浪漫主義孤獨。屈原“眾人皆醉我獨醒”是源自於他不屑於、不肯與眾人同“醉”,他憂國憂民、慨嘆人生,所以才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大徹大悟,這是一種高雅、富貴、充實的孤獨。然而梵高卻是孤獨得可憐、痛苦,他對親情渴望,但只有弟弟對他給予過理解;對愛情嚮往,但只有妓女與之往來;對友情珍視,但高更後來還是離他遠去。這一切讓梵高體會到了死亡是最徹底的孤獨,也是能夠尋找到的最徹底的自由。梵高的孤獨還體現在,上帝造就了一個超越於時間與空間的曠世奇才,卻沒有造就出能夠理解他的親人、認識他的朋友、欣賞他的觀眾,所以他的藝術知音非常寥落。梵高一生是在被誤解、被忽視並且被遺忘和幾乎無人理睬中度過的。像雷諾阿、莫奈等能夠被別人譏諷、嘲笑和咒罵都使梵高非常羨慕。他不知道自己是個天才,不知道自己是位藝術家,他的心聲只能向唯一能夠理解和珍愛他的弟弟提奧傾訴。在給弟弟的最後一封信中寫到:“我不需要故意表達淒涼和極端孤獨的心情,我希望你能馬上看到這些畫,我覺得這些畫會把我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話告訴你……”當弟弟撲到即將死去的梵高身上泣不成聲時,梵高卻非常平靜地說:“兄弟,不要傷心,我是為大家著想才這麼做的。”從這兩段話分析,梵高是非常理智和清醒的。但是梵高的最後一幅作品《麥田上的烏鴉》卻是—種無序筆觸的堆砌,佔畫面幾乎1/2的黑藍色天空,擠壓著金黃色的麥田,一條小路伸向遠方但沒有到天邊就已到了盡頭。而翻滾的麥浪好像恐懼空中的襲擊,無數只象徵著死神的烏鴉在畫面上空翻飛盤旋,人們彷彿能聽到恐怖的哀鳴。通過這幅畫不難看出,梵高在做出最後抉擇之際頭腦是清醒的,情緒非常穩定,他已經不再激動、不再衝動、不再感動了,創作激情已經完全失去。就在這時梵高永遠憂鬱的眼神可能有了瞬間的喜悅,因為他已經深刻地認識到孤獨比死亡更痛苦。尼采曾說:“在人世間遭受最深苦惱、吃過最多痛苦的人才算偉人。”那麼,梵高一生與苦惱抗爭不懈,而且總是在超......
梵高是27歲才開始畫畫的嗎?
不會,梵高几乎沒有受過什麼正規的繪畫訓練。為弄到畫布、油彩和畫具而日復一日地奔波勞碌,精神上也不斷處於矛盾的狀態,為追求藝術的完美而承受著壓力,這些即使不是他後來罹病的直接原因,也給他的生活悲劇埋下了種子。 梵高著意於真實情感的再現,也就是說,他要表現的是他對事物的感受,而不是他所看到的視覺形象。 梵高把他的作品列為同印象主義畫家的作品不同的另一類,他說:“為了更有力地表現自我,我在色彩的運用上更為隨心所欲。”其實,不僅是色彩,連透視、形體和比例也都變了形,以此來表現與世界之間的一種極度痛苦但又非常真實的關係。而這一鮮明特徵在後來成了印象派區別於其他畫派而獨立存在的根本。 梵高是一位具有真正使命感的藝術家,梵高在談到他的創作時,對這種感情是這樣總結的:“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係……”. 梵高從來沒有放棄他的信念:藝術應當關心現實的問題,探索如何喚醒良知,改造世界。 在他完成了他舉世矚目的七幅向日葵後,他選擇了自殺。
參考資料:wenwen.soso.com/z/q677366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