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的用法和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5-01-26

文言虛詞“而”的意義和用法有哪些

【而】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③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而’字的意義和用法

初中文言文中“而”字用法小結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公冶長》); ⑤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述而》); 2.表示遞進關係。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⑤子曰:“默而識之, ”(《 <論語> 六則》)

3.表示承接關係。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④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 ⑤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4.表示假設關係。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5.表示修飾關係,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④康肅笑而譴之(《賣油翁》)

6.表示轉折關係。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④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⑤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7.表示因果關係,

①餘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遊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餘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③而翁知我,故不語郎君(《蔡勉旃堅還亡友財》) ④已而歌曰:“仙仙乎,而還乎?而幽我於廣寒乎!”(《嶗山道士》)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遊》)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

以字的用法和意義

百度百科上的。。。夠不夠?

——————————————————————————————————————————

以,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如以前、二十歲以下。表示用、拿,如以少勝多、以毒攻毒。表示因,如何以知之,不以人費言。表示目的,如以待時機。表示於、在,如中華人民共和國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也作連詞,同“而”,如城高以厚。

中文名

外文名

in order to, according to, by, with...[1]

拼 音

部 首

倉頡

V I O

首尾分解查字

匕、人

五筆

N Y W Y或C

筆順編號

5 4 3 4

四角號碼

2 8 7 0 0

UniCode

C J K

統一漢字

U + 4 E E 5

字形結構

漢字首尾分解: 匕人

漢字部件分解: 以

筆順編號: 5434

筆順讀寫: 折捺撇捺[2]

基本解釋

1、〈介〉引入動作行為賴以實現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變應萬變。[2]

2、〈介〉引入動作行為依據的方式、標準等:~貎取人;~高標準要求自己。[2]

3、用作標準:《左傳·宣公四年》:“ 以賢,則去疾不足;以順,則公子堅長。”[3]

4、〈介〉引入相關的原因等:~盛產瓷器而著稱;~悠久的歷史而聞名於世。[2]

5、〈介〉因:何~知之?不~人廢言。[4]

(袁可立)又以閱視殿工加太子少保。——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

6、因由;緣故:《詩·邶風·旄丘》:“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3]

7、〈介〉引入空間或時間的位置:長江~南;賞~春夏,刑~秋冬。[2]

8、〈介〉於;在(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4]

9、〈介〉用在單純的方位詞前,組成合成的方位詞或方位結構,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後;縣級~上;長江~南;五千~內;二十歲~下。[4]

10、〈動〉用;拿:~一當十;曉之~理,動之~情。[2] 贈~鮮花。[4]

輔臣以上意為辭。公(袁可立)於末坐抗聲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11、【以……為……】相當於“把……作為 ……”或“認為……是……”:民以食為天;以構建和諧社會為目標。[2]

既上稍厭諸激聒,政府動以賣直沽名抑正論。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來,議論繁多,言詞激切,致幹聖怒。”——明 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12、以為;認為:《國策·齊策一》:“ 皆以美於徐公。”[3]

13、〈連〉表示目的,相當於“以便”:養精蓄銳,~利再戰;增產節約,~支援前線。[2] ~廣視聽;~待時機。[4]

14、〈連〉表示並列(連接謂語),相當於“而”:城郭高~厚;眾星粲~繁。[2] 《禮記·樂記》:“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3]

15、〈介〉依;按照:~次;~音序排列。[4]

16、把直接賓語介紹給間接賓語:給敵人~致命的一擊。

17、〈名〉姓。[4]

18、為;行事:《論語·為政》:“ 視其所以。”[3]

19、此;這些:《禮記·射義》:“ 凡以庶士,大小莫處。”[3]

20、通“ 已 ”。太;甚:《公羊傳·莊公元年》:“ 群公子之舍,則以卑矣。”[3]

21、通“ 已 ”。已經:《漢書·張敞傳》:“ 今兩侯以出。”[3]

22、與:《詩·召南·江有汜》:“ 子之歸,不我以。”[3]

23、及;及於:《論語·堯曰》:“ 朕躬有罪,無以萬方。”[3]

24、作語......

於的意義和用法

於:1.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指“到”的意思。在地點前面做動詞用,是說劉備曾經為了請諸葛亮出山而三次上茅廬的故事。2.受任於敗軍之際:指“在”的意思。在時間前面(敗軍之際:敗軍的時候)做名詞用。以:1.諮臣以當世之事:是“用”等意思。這裡也是做名詞用。2.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是“此”的意思,與“是以”合起來意思為:因此(是意思為“因”)之:1.奉命於危難之間:意思為“的”,是形容詞(危難的)的一部分。2.願陛下親之信之:前面和後面的意思一樣,都是做代詞用,用來代文章前面說的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這個“之”一般用來代替人稱。而:1.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這裡的“而”是“而且”的意思,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句子(例如:他罵人。他打人。用而連起來就是:他罵人而且打人。)。2.挺劍而起:這裡也是“而且”的意思,整句話意思是:他拔劍(而且)站起來。用法和上面一樣。絕對原創,希望採納!~

相關問題答案
其的用法和意義?
焉的用法和意義?
雖的用法和意義?
但的用法和意義?
則的用法和意義?
文言文則的用法和意義?
公眾分類的方法和意義?
男士耳釘的戴法和意義?
戒指的戴法和意義男?
戒指的戴法和意義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