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是怎麼死的?

General 更新 2024-11-12

包拯怎麼死的

包拯是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歲。朝廷贈他為禮部尚書,諡號為“孝肅”。。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漢族。出身於官僚家庭。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天聖朝進士。累遷監察御史,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奉使契丹還,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幸大臣。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裕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後卒於位,諡號“孝肅”。包拯做官以斷獄英明剛直而著稱於世。知廬州時,執法不避親黨。在開封時,開官府正門,使訟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訴曲直,杜絕奸吏。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則把他當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包拯出身於廬陽一個官宦家庭。二十八歲考上進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進士就可以當官,但包拯是個孝子,他信守聖人“父母在,不遠遊”的教誨,直到三十六歲時父母亡故後才正式出任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知縣。在知縣任上,他斷了一個奇案,聲名遠播。三十八歲升任知州,清明廉潔,受到上司重視和世人稱讚,之後,便開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包拯怎麼死的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

包公是怎麼死的?

宋嘉佑六年(1061),他官至樞密副使,次年五月病逝,「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大街小巷都可聽得到。」朝廷贈官吏部上書,有「奏儀」十五卷傳於世。

觸:以上是摘自《北宋史》。

包拯之死的謎

一九八零年代,合肥政府決定在包河的南岸修建包拯墓園。包拯的遺骨,是與家族中很多人合葬在一起的,因此在遷葬時必須先做鑑定。在鑑定過程中,無意中發現包拯的遺骨中的砷元素含量特別高,在當地引起了一場關於包拯死因的爭論。

包拯去世的那一年是六十三歲,死前身體健康。史料上說,他是突然死於一場暴病的。如果包拯遺骨中含有過量的砷元素,那麼,就很可能是被仇敵所毒殺。包公是不是被毒死的?是誰下的毒?為什麼要毒死他?包公之死,成為一個千古之謎。

歷史上,是怎麼記載包拯怎麼死的?

正史上記載是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歲。朝廷贈他為禮部尚書,諡號為“孝肅”。

但最近一些網站上刊載這樣一則文章: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安徽省博物館等單位的一項合作研究,發現包公遺骨中的毒性元素———汞含量比常人高,不過分析結果仍支持包公屬正常死亡的結論。由於包公為人敢於直言,不畏權貴,得罪人不少,且其墓誌中有一句“上遣使賜良藥”的話,讓人們開始猜測包公究竟是死於中毒還是正常病故。  包公遺骨汞含量高?  一些網站上刊載文章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安徽省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利用正負電子對撞機產生的同步輻射,對包公遺骨進行了研究,發現包公遺骨中鈣、鐵、汞元素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鉛的含量均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相近。  文章認為,古代的毒藥主要有砒霜(砷)、硃砂(汞)等。包公遺骨中砷含量較現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服用含砒霜藥物的可能性。至於汞含量高,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古人為保存屍體,在棺木中放入硃砂,由於硃砂對骨頭的侵蝕和汙染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種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劑量含汞的藥或食品。  雖然此次研究的分析結果支持包拯屬正常死亡的結論,但因其遺骨中汞含量高,讓人們仍然對包公的死因產生想象和猜測。  記者就此採訪了省博物館長鬍欣民和副館長黃秀英,他們都說,在上世紀70年代時,曾委託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鑑定過包公遺骨身份。但利用正負電子對撞機產生的同步輻射對包公遺骨進行研究,他們都表示沒有聽說過此事。  包公究竟因何而死?  關於包公逝世的情況,包公墓誌上記載:“七年(1062年)五月己未(5月12日),方視事,疾作以歸。上遣使賜良藥。辛未(5月24日),遂以不起聞。”  從記載中可知,包公從發病到亡故僅13天,期間還服用了皇上賜予的“良藥”。由於包公生前敢於諫言,不畏權貴,執法不徇私情,受到貪官汙吏的仇視,現在這樣突然去世,不能不引起人們對包公死因的懷疑,即包公究竟是病死?還是被毒死的?  全程參與包公墓園發掘的合肥市包公研究會副會長、文史專家程如峰告訴記者,他此前沒有聽說過關於包公遺骨含毒性元素的鑑定。他認為,包公應是因突發疾病去世,很有可能是心臟病、腦溢血、中風等疾病,來得比較突然,死亡也比較快,因為此前沒有關於包公患有慢性病的記載。另外,宋代除了岳飛,少有皇帝誅殺大臣的記載,且根據包公墓誌記載,皇帝對包公非常“倚重”,“體念備至”,因此皇帝遣使賜毒藥的可能性很小。  包公遺骨今安在?  1973年,有關部門對位於合肥市大興集的包公家族墓園進行搶救式發掘時,發掘出一具楠木棺材,內有少數頭骨和四肢骨。後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鑑定,並結合墓穴中的包公墓誌,確定為包公遺骨。  據程如峰介紹,當年與包公遺骨同時發掘出來的其他墓穴裡的遺骨,去向至今仍是個謎。但幸運的是,為了辨別包公遺骨確切身份,考古人員將從包拯夫婦遷葬墓中挑出的34塊遺骨(其中一塊斷裂,因此又稱35塊),送到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鑑定,之後這些遺骨又被寄回省博物館。後來,合肥市在包河南畔籌建新包拯墓園,其中20塊遺骨被埋葬於包公墓中,其餘15塊仍被珍藏於省博物館。  據省博物館副館長黃秀英介紹,留在省博物館裡的15塊包公遺骨,得到了較好保管,如今已是文物。

包拯怎麼死得也?病死?老死?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於官僚家 庭。生於北宋鹹平二年(999年)。在《鍘包勉》和《包公賠情》等 戲曲裡,說包拯從小受父母遺棄,由包拯大嫂帶養成人,這不符 合曆史實際。事實上,包拯的幼少年時代,深受父母寵愛和教養。包拯長大後,也極為孝順父母。與包拯同時代的歐陽修,曾經彈 劾包拯“素少學問”。這裡的“學問”,主要不是指讀書和文化水 平,而是指不懂人情世故。歐陽修其實不是貶低包拯,而是認為 包拯“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應該給他以 更合適、恰當的官職。 包拯的青少年時代,也曾刻苦讀書,所以在他二十九歲時,終於考中了進士甲科。按照宋朝規定,考取進士之後,便可以做官。包拯被派到建昌縣(今江西水修)任職。但包拯認為父母親年事已高,應該盡孝奉養雙親,因而請求回到安徽,在和州(今安徽和縣)做官。但是,父母親希望兒子在自己身邊,包拯便決定辭職回家,在家孝敬父母多年,直到雙親去世,包拯守喪期滿,仍不想離開故土.當時,這種封建孝道,受到家鄉人的稱道。近年,安徽合肥發現了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 由於家鄉父老的勸告,包拯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靈地,到天長縣(今安徽天長)任知縣。這時,包拯已是四十歲左右的中年。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又出知端州(今廣東肇慶)。端州出產一種有名的硯臺,叫端硯。端硯每年要向朝廷進貢。由於當地官吏和豪紳等層層加碼剋扣,端硯的產量雖多,卻變成了百姓的沉重負擔。包拯下令豪強官吏,不得貪汙,只能按規定數量,向朝廷進貢。而他自己,直到離開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硯。 或許由於包拯這種鐵面無私的性格,被大臣們賞識,所以朝廷於慶曆三年(1043年)將包拯調到首都開封。這是自從進京考試之後,包拯第二次來到京城。包拯被任命為監察御史。當時,監察御史雖然沒有多大實權,但對包拯來講,卻十分重要。這是因為,從此包拯可以直接參與朝政,並且可以對於朝廷各個方面,尤其是用人等方面,提出看法和建議。實際上,包拯在任監察御史期間,確實對北宋的內政外交,提出過許多批評和改進辦法,並且還曾出使契丹(遼國),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慶曆六年(1046年)夏,包拯調任為三司戶部判官。當時的三司是中央財政機構,戶部掌管全國戶口、兩稅等,戶部判官協助三司使的工作。不久,包拯先後擔任京東、陝西、河北轉運使,轉運使負責一路(相當於省)的財政、監察等行政事務。在地方,包拯十分重視體察民情,要求朝廷讓百姓休養生息而安居樂業.兩年之後,包拯被召回開封,提升為戶部副使。在此期間,他曾前往河北解決軍糧問題,又曾到陝西解決運城(今屬山西)鹽業問題。在河北,他奏請用作養馬的田地,還給地方和農民。在運城,他改革鹽稅法令,以便利於商販經營鹽業。 出色的工作,利國利民的成效,使包拯在皇祜二年(1050年)被擢升為天章閣待制、知諫院.天章閣是存放朝廷圖書文獻的地方,待制之銜,有名而無權。包拯又叫包待制,不過是對他的尊稱。然而,知諫院即兼任諫官之職,卻十分重要。諫官的任務是向皇帝進諫朝政的弊端,它可以涉及朝政的所有方面.在包拯兼任諫官期間,不但對橫行不法的權臣屢次抨擊,而且對時政的許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議。可惜的是,兩年之後,包拯改命為龍圖閣直學士,這也是個虛銜(從此人們又稱他為包龍圖),並且又一次離開京城,到河北、廬州、池州(今安徽貴池),江寧(今江蘇江寧)等地任地方官。直到至和三年(1056年)才回到京城,任開封府尹。嘉祜四年(1059年),包拯以樞密直......

大宋包拯是怎麼死的

包拯是病逝的

包拯出生於公元999年5月28日。

公元1056年,包拯任開封府尹。

公元1059年,包拯以樞密直學士、權三司使等官職,上升為當時重臣。

公元1060年,包拯升任三司使和樞密副使,相當於副宰相之職。

但是,年過六旬的包拯,這時已經夕陽西下。

公元1062年7月3日,包拯因患病在開封逝世,終年六十四歲。

仁宗皇帝到包拯家中向包拯最後一別,追認他為禮部尚書,賜諡“孝肅”。

宋朝的包拯是怎麼死的

從相關記載可知,包拯從發病到亡故僅有13天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他還服用了“上遣使賜良藥”。由於包拯生前敢於諫諍,不畏權貴,執法不徇私情,受到貪官汙吏的仇視,又這樣突發性地去世,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懷疑和關注,即包拯究竟是病死?還是服藥後被毒死的?最近,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安徽省博物館等單位合作,利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產生的同步輻射,對包拯遺骨進行了研究。發現包拯遺骨中鈣、鐵、汞元素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高,而砷和鉛的含量均比現代人骨中的含量低或憨近。

眾所周知,古代的毒藥主要有砒霜(砷)、硃砂(汞)等,它們都具有“劇毒”的性質,包拯遺骨中砷含量較現代人低,可以初步排除包拯生病時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藥物的可能性,至於包拯遺骨中汞含量較現代人高,這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古人為保存屍體(防腐),在棺木中放入硃砂,由於硃砂對骨頭的侵蝕和汙染引起汞含量增高;另一種可能是包拯生前曾服用小劑量含汞藥和食品。同步輻射的研究結果,排除了包拯生前服用大量含有砒霜藥物的可能性,但不排除服用小劑量含汞藥物或食品的可能性。分析結果支持包拯屬正常死亡的結論。 姓名:包拯

字:希仁

外號:包青天;包家;黃河清;包公;包龍圖;包黑炭。

籍貫:安徽合肥

特徵:額頭上有個月形記號,而且臉比較黑。

生年:宋真宗鹹平二年(999)

屬相:豬

生日:夏曆三月二十三日(公元4月11日)

星座:白羊座

卒年:嘉佑七年(1062)

享年:64歲

諡號:孝肅 包青天

父親:包令儀,追贈刑部尚書

母親:張氏

配偶:張氏(原配,早亡);董氏(續娶);孫氏(媵)

子孫:

·包繶(長子)、崔氏(長兒媳)

·包綬(少子)、文氏(少兒媳)

·包文輔(長孫,夭折)、包永年

中舉:天聖五年(1027)29歲

出仕:景佑四年(1037),39歲

初仕:天長縣知縣

官至:三司使;樞密副使;

名言: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吾孫也。

現實歷史上北宋的包拯是怎麼死的?

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四歲。朝廷贈他為禮部尚書,諡號為“孝肅”。

古代包拯最後是怎麼死的

罷官後,病死。

歷史上包拯是怎麼死的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樞密院視事時,突然得病。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終年六十四歲。仁宗親臨弔唁,併為其輟朝一日 。追贈禮部尚書,諡號孝肅。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相關問題答案
包拯是怎麼死的?
貝爺是怎麼死的?
鄧布利多是怎麼死的?
哥白尼是怎麼死的?
博古是怎麼死的?
屈原是怎麼死的?
翁美玲是怎麼死的?
毛遠新是怎麼死的?
李小龍是怎麼死的?
楊志是怎麼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