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八股文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現代八股是什麼?

要說現代八股文,就必須要弄明白八股文是怎麼回事。而要弄清八股文,就一定要知道到科舉。

[隋唐之前,選官主要靠家世背景(如周朝的世卿世祿、晉代的門閥制度等)。世家弟子雖無才學,不思進取,照樣“坐至公卿”,世代壟斷高官顯位。隋唐時期創立並逐步完善了科舉制度。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明經科主要測試考生記誦儒家經典的能力,比進士科相對容易些。進士科包括策問,加試經史、雜文,後來雜文專考詩賦。策問以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人們普遍推重進士科。實行科舉制,便於在全社會範圍內選拔人才,擴大了中央政權的社會基礎;讀書人可以自由報考,人才不斷更新,增強了國家機構的活力和辦事效率。科舉制為士子創造了相會平等的競爭機會,激發了他們對前途的自信和熱情。他們中間的佼佼者進入統治集團後,推動一系列改革,開創出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關係的嶄新局面,給社會帶來革新氣象和創造精神。但科舉制到明清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國家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的範圍內命題,應考者不能能自由發揮。答題必須按照八個連續的部分進行,不得違背。這種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八股文又叫八比文、時聞、制藝等,起源於明初,完備與明朝中後期。寫作八股文按先後順序分破題、承題、七講、入手、起股、重股、後股、束股八個部分。破題用兩句點破題目題目的關鍵意思,承題是接著破題略為延伸,起講為議論的開始,入手是起講後開始入題。後面的四個部分是全文的重點,起股相當於人的臉面;中股相當於心和背,要充分發揮論點;後股相當於腳和影子,要莊重踏實,來振奮全篇精神;束股則是要簡要總結概括。八股文的寫作,技巧複雜,形式呆板僵化。為了在科舉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學生從小就死背經書,練習八股文的寫作,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實際能力。清朝末年,政治腐敗,賣官鬻爵,科舉制度走到了盡頭。1904年,清政府頒佈《奏定學堂章程》。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教育法令公佈並在全國實行的學制。它根據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幾個階段的劃分,對學校課程設置、教育行政及學校管理等,作了明確規定。此後,各地逐步建立起各級新式學堂。新學堂的學習科目十分豐富。以中等教育階段為例,學堂章程中規定的學習科目有修身、講經讀經、中國文學、外國語、歷史、地理、算學、博物、物理及化學、法制及理財、圖畫、體操等十二門。在高等教育階段,學校設置的課程包括了西方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大部分內容。其實早在1989年戊戌維新期間光緒帝頒佈詔書,設立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也是百日維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的開辦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京師大學堂的學堂章程有梁啟超起草。它的辦學原則是:以中國的傳統學科為主體,引進一些西方學科,構成中西結合的課程內容。大學堂的課程分普通學科和專門學科兩類,後來又分為經、漢文、格致(理科)、農、工、商、醫等8科64門。1905年,清政府宣佈廢止科舉考試。就這樣,科舉考試製度結束了。此後1911年武昌首義勝利。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京師大學堂改名為北京大學。1915年開始了以北京大學為活動中心的打倒孔家店的新文化運動,其中胡適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1919年爆發了北京大學為首領導的五四運動。] 注:中括號內內容摘自初中歷史教材

雖然科舉考試沒有了,八股文也被廢除了。但是考試這個制度被留了下來,並一直延續至今,折磨了一代又一代的學生。科舉取士變成了應試教育,八股文變成了應試作文。雖然應試教育的......

現代語文與八股文的區別

沒什麼區別 什麼閱讀題的格式都是固定的 課後題必須按照老師說的錯一個字都不行 還學什麼文言文好像根本用不到 別說我不愛國 我們尊重中國的文化但我也不是瞎說的 反正總是覺得語文 英語什麼的文科科目就是沒有數學物理重要

八股文的優缺點

八股文在歷史上並非一無是處

首先,士人從研習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倫理道德的薰陶。他們浸淫於《四書》《五經》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理論,並以此作為了人生的言行準則。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黃金時代,也寫下知識分子史最為光輝和悲壯的一頁。明代對待臣民以嚴酷著稱,而士人前仆後繼,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勝數。所謂正途出身的人們,不說方孝孺、于謙、海瑞,其高風亮節贏得了生前身後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黃道周、金聲、楊廷樞、陳子龍等人,臨危授命,大義凜然,也並非僅以八股文名世。滿人入主中原後,極盡懷柔之能事,而顧炎武不事二姓,歸莊野服終身,黃周星變名隱逸,方以智削髮為僧,具有民族氣節的知識分子同樣不勝枚舉。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產生,不可否認,都有著儒家經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寫作理論和技巧可為後人借鑑。方苞《四書文》凡例說:“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經而切究乎宋、元諸儒之說,欲辭之當必貼合題義而取於三代、兩漢之書,欲氣之昌必以義理灑濯其心而沉潛反覆於周、秦、盛漢、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際的時文大家無不經過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達到理、辭、氣三者具足的境界。這一理論和實踐,對一切文學創作都不無啟迪的意義。湯顯祖、徐洪祖、吳承恩、曹雪芹都曾參加過科舉,不能說他們創作《牡丹亭》《徐霞客遊記》《西遊記》和《紅樓夢》時,一點也不曾從久經浸淫的八股文中得益。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道:“八股文若做的好,隨你做什麼東西,要詩就詩,要賦就賦,都是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的確,作者若不是從舊營壘中來,又怎能寫出這等鞭辟入裡的作品。朱光潛也有著這個方面的體驗,他從八股文裡,看到了作者的“匠心”所在(見《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

再次,八股文為後世提供了文精意賅的典範。劉知幾《史通》論及文章的精純雲:“理盡一言,語無重出。”八股文在這個方面可謂達到了極限。在明清兩代,都嚴格限制了八股文的字數,這就使得人們不得不在有限的字數裡,酣暢淋漓而又字斟句酌地闡論文章的意思。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曾接下茹太素的一篇奏摺,讀了半天還未切入正題,恨得牙癢癢的,竟想對他施以廷杖。毛澤東在《反對黨八股》中也曾提出,“應該研究一下文章怎樣寫得短些”。八股文的經驗實在是醫治文章長而空的靈藥。明清兩代,長文極為罕見;就是抒情敘事,也都玲瓏剔透。明代“小品”之盛於一時,可謂並非偶然。

複次,八股文對後世某些文學體式,比如楹聯的成熟和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相傳五代孟昶的春聯,僅是擷取五言近體詩中的一聯。楹聯的成熟,是到八股文出現之後。它的長短不一、句格不一的駢偶形式,開創了楹聯的體制。所以,明清兩代八股盛行,楹聯也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清代,鬱郁勃勃,蔚為大觀,產生出了不少名家和佳作。像曾國藩、左宗棠等人,雖說政事、軍務旁午,仍不失為箇中斫輪老手。再,清季的所謂“詩鐘”,又是從其破題濫觴而來,這裡就不多論了。

八股文之所以遭到那麼長久和普遍的討伐,其主要原因還在宣揚了孔、孟之道和朱、程理學,以及長久科舉歷史中產生的弊竇和積怨。前者帶有時代的色彩,存而不論;就其後者而言,翻開歷史,又有哪一種考試方法到了後來不是問題一大堆呢?顧炎武《日知錄•程文》說:“唐之取士以賦,而賦之末流最為冗濫。宋之取士以論策,而論策之弊亦復如之。明之取士以經義,而經義之不成文又有甚於前代者。”就如今日的高等院校招生考試,至今不是也已籠罩上了歷史的陰影嗎?可見八股文在科舉中的問題,是考試中普遍存在的痼疾,並不是它從娘肚子裡就帶來的毛病。...

現代八股文該如何寫 10分

多看看政府高層的會議報告就可以了,那可都是高級祕書寫的啊!

八股文的常見例文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韓菼,清代,字元少,別字慕廬,長洲人。康熙癸丑一甲一名進士,授修撰,官至禮部尚書)蓋聖人之行藏,正不易規,自顏子幾之,而始可與之言矣。故特謂之曰:畢生閱歷,只一二途以聽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窮於其際者,往往而鮮也。迨於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獨得而無與共,獨處而無與言。此意其託之寤歌自適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語爾也。回乎,人有積生平之得力,終不自明,而必俟其人發之人有積一心之靜觀,初無所試,而不知他人已識之者,神相告也,故學問誠深,有一候焉,不容終祕矣。回乎,嘗試與爾仰參天時,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舍耶,行耶藏耶?汲於行者蹶,需於行者滯,有如不必於行,而用之則行者乎?此其人非復功名中人也。則嘗試擬而求之,意必詩書之內有其人焉。爰是流連以志之,然吾學之謂何。而此詣竟遙遙終古,則長自負矣。竊念自窮理觀化以來,屢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餘以自處者,此際亦差堪慰耳。則又嘗身為試之,今者轍環之際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與人同學之謂何,而此意竟寂寂人間,亦用自嘆矣。而獨是晤對忘言之頃,曾不與我質行藏之疑,而淵然此中之相發者,此際亦足共慰耳。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與爾也。惟我與爾攬事物之歸,而確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遷,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此時我得其為我,爾亦得其為爾也,用舍何與焉?我兩人長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惟我與爾參神明之變,而順應無方,故雖積乎道德之厚,而總不爭乎氣數之先,此時我不執其為我,爾亦不執其為爾也,行藏又何事焉?我兩人長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有是夫,惟我與爾也夫,而斯時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前文釋義:(一)破題二句,明破行藏,暗破惟我與爾。凡破題無論聖賢與何人之名,均須用代字,故以能者二字代顏淵。(二)承題四句,三句、五句皆可。承題諸人直稱名號,故稱顏子。破承皆用作者之意,不入口氣。(三)起講十句,多少句數並無定法,可以任意伸縮。起處用若曰、意謂、且夫、今夫、嘗思等字皆可。“故特謂之曰”下,入孔子口氣對顏淵說,“畢生”四句正起,“迨於”三句反承,“此意”二句轉合,總籠全題,層次分明,起講以後,皆是孔子口氣。(四)只用“回乎”二字領起,以無上文,故直接入題。孔子對於弟子一律呼名,顏子名回,字子淵,所以不曰淵而曰回。“回乎”下為起二比,每比七句,句數多少無定,中後比亦然,特起比不宜長,致佔中後比地位。用意在題前我爾字盤旋,輕逗用舍行藏而不實作。(五)為提比後之出題,仍用“回乎”喚起,將“用舍、行、藏、我、爾”字一齊點出,此為五句,但相題為之,句數可以伸縮。(六)為提比後之兩小比,醒出行藏用舍二語,叫起“我爾”,意為中比地步。惟兩小比,或有用於中比之下,或有用於後比之下作束比,位置倘或不同,則用意隨之而改。令之全篇仍為八股,亦有省去此小比,而全篇文為六股者。(七)此為二中比,抉發題中神理之所在,鎖上關下,輕緊鬆靈,向背開合,可以參之議論,但仍不宜盡用實筆實寫耳。(八)此為過接,於中比後,即過到題之末句“惟我與爾”、緊接後比。(九)此為後二比,實力發揮,用題“惟我與爾”末句,總起用舍行藏全題,氣勢舒達,意無餘蘊,全文至此而成篇矣。每比八句,因其中比略長。若中比較短,則後比之文,盡情馳騁,往往至十餘、二十句者亦有。(十)此為全篇之收結,倘有下文,則收結改為落下。總上言之,凡破題、承題、起講、領題、出題、過接、收結,皆用單句法。起講中間亦有用對句者,八比則出比與對比必相對以成文,此定體也。舉此一篇而分釋之,以略見八股之例。其餘體格,不及詳論。

現代八股文:申論

您好,中公教育為您服務。

申論考試很多是命題作文。如果題目中已經給定了文章題目,那麼當然就不用考慮文章題目的問題了。這裡再提醒一下大家,申論考試“以××××為主題”和“以××××為題”是不同的。“以××××為主題”當然是說要圍繞這個主題進行寫作,而“以××××為題”就可以將它等同於“以××××為題目”。也就是說“以××××為題”已經是命題作文了。

下面為大家推薦一些常用的申論文章標題方法

第一個類型,最普遍的寫法

談××××× 淺談××××× 試論××××× 淺論×××××這些當然可以,比如《淺談高等教育改革》、《淺談農民工問題》、《試論反腐倡廉工作》等等。這樣的題目也完全可以。考場之上,情急之下,一時沒有比較好的創意,完全可以使用這樣的題目。這樣的題目至少比由於追求標新立異而造成了有跑題之嫌、有思想認識上的不準確之處的題目要好得多。

‍第二個類型,“做法+意義”型

比較典型的是《積極採取有效措施,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做好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保駕護航》、《弘揚民族文化,陰翳千秋後代》、《維護生態安全,確保經濟命脈》等等。“做法+意義”這種形式的標題也是可以在考場上運用的標題形式,也比較容易在考場上進行創意,是考場上可以採用的。

‍第三個類型,名人名言型

這裡所說的名人名言,最好是時代的最強音。例如:《教育是民族的基石》、《就業是民生之本》、《誠者,天之道也》等等。這樣以名言警句作為文章的題目當然是可以的。

‍第四個類型,直接型

直接型的標題在申論考場上當然也可以使用。比如:《打造創新經濟》、《堅決嚴厲打擊經濟犯罪》、《切實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等等都是直接型的申論文章題目。

‍第五個類型,修辭型

例如:《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生命的源泉》等等。這樣的標題相對來講更有文采,但是創意難度較大,不提倡考生在考試中將過多的精力放在創意文章的題目上,因為創意不慎容易起副作用。一個閱卷老師在閱卷過程中會判閱上千份考卷,對絕大多數類似的創意會反覆見到,會有審美疲勞,沒有什麼新鮮感。對印象分數沒有太大的影響。

百度搜索“中公申論批改系統”首頁有諮詢方式,有問題可以直接諮詢。

如有疑問,歡迎向中公教育企業知道提問。

請問古代的八股文、策論以及現代的申論三者有什麼區別?

八股文是明清科舉考試的文章格式,是一種非常嚴格的注重格式的文體。每篇文章的格式非常標準,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落下等組成部分。在起股、中股、後股、束股4個部分,各有兩股互耿對應的文字,共有八股,所以稱八股文。八股也稱八比,比是對偶的意思。在這8個部分中,句子的長短、字的繁簡、聲調高低等都要相對成文,字體也有明確規定。對於文章的內容,八股文要求立言必須用古人的語氣,題目主要從四書裡出,議論的內容也必須根據宋代理學家朱熹寫的《四書章句集註》,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字數也有限制。這種文體極大地束縛了人們的思想。自採用八股文考試後,學校教育的重心就是教學生讀八股、寫八股,史學、算學、天文學等科根本無人問津。明末清初大學者顧炎武曾說,八股的害處等於秦始皇焚書,而它對人才的摧殘比坑儒還要嚴重。

策是策問,論是議論文。宋金科舉制度。曾用以取士。《宋史·馮拯傳》:“拯與王旦論選舉帝前。拯請兼考策論,不專以詩賦為進退。”《金史·章宗紀三》:“會試,取策論、詞賦、經義,不得過六百人。”清康熙年間取士,曾改試策論,不久廢;到光緒季年,凡鄉試、會試及生童歲科各試,廢八股文,改試策論,不久亦廢。 策,古代考試以問題書之於策,令應試者作答,成為“策問”,也簡稱為“策”,後來就成為一種文體,《後漢書·邊韶傳》:“著詩、頌、碑、銘、書、策凡十五篇。” 古時指議論當前政治問題、向朝廷獻策的文章。清末科舉廢八股文,用策論代替。 就當時政治問題加以論說,提出對策的文章。宋 代以來各朝常用作科舉試士的項目之一。

申論,是中國大陸國家公務員進行資格考試的其中一個科目。在公務員考試中,通過對設定資料的閱讀,回答有關問題,考察應試者七種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分析判斷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文體寫作能力、時事政治運用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的一種考試形式。

相關問題答案
現代八股文是什麼意思?
現代性視域是什麼意思?
現代夜來香是什麼意思?
現代土皇帝是什麼意思?
現代鴻門宴是什麼意思?
現代文是什麼意思?
現貨交割日是什麼意思?
八字衰是什麼意思?
現象級作品是什麼意思?
膝蓋的英文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