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13

佛教 (三貌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梵語,意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最高的智慧覺悟。阿耨多羅是“無上”之意(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是“上而正”之意,三菩提是“普遍的智慧和覺悟”。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智名。舊譯曰無上正遍知,無上正遍道。真正遍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

維摩經佛國品肇注曰:阿耨多羅,秦言無上。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道莫之大,無上也。其道真正,無法不知,正遍知也。

淨土論注曰:‘佛所得法,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為無,耨多羅為上,三藐為正,三為遍。菩提為道,統而譯之,名為無上正遍道。’新譯曰無上正等正覺。真正平等覺知一切真理之無上智慧也。

法華玄贊二曰:阿雲無,耨多羅雲上,三雲正,藐雲等。又,三雲正,菩提雲覺,即是無上正等正覺。

智度論八十五曰:唯佛一人智慧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略稱阿耨三菩提、阿耨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譯為‘無上正真道意’。

音譯阿耨多羅三藐三佛陀,意指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人,故一般譯為‘無上正等覺者’。此係佛陀之尊稱。又可省略阿耨多羅,而僅作三藐三佛陀(維摩詰所說經 菩薩行品第十一),或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等。

[佛學大詞典]

什麼是三貌三菩提心

全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覺、無上正真道、無上正遍知。‘阿耨多羅’意譯為‘無上’,‘三藐三菩提’意譯為‘正遍知’。乃佛陀所覺悟之智慧;含有平等、圓滿之意。以其所悟之道為至高,故稱無上;以其道周遍而無所不包,故稱正遍知。大乘菩薩行之全部內容,即在成就此種覺悟。菩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則譯為‘無上正真道意’。

是miao 不是mao .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用名詞來解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字譯:阿,無;耨多羅,上;三藐,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三個詞:無上,最高級的,無邊的;正等,非假非欠;正覺,真實的覺悟。

注意全是音譯,分三個詞。佛教中佛之名十,其一就是正遍知,意思是具有真正的無邊的知識,與假知識的“迷”不同,與有所知有所不知不同,相當於上帝的無所不知。也就是佛的境界。發心、發願心,可以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可以說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如果你說:“我想成佛”,就是發心,就是求果。因為你心中本有佛性,就像儒家說的良知,所以一旦良知發現,就求做好人,求作聖賢,在佛教,就是發心場所謂正知,可分為知與覺兩個層次。一是知識上邏輯上你理解佛的內涵與意義,二是心靈與身體中你體驗到佛的快樂(感覺),這樣就是正知正覺。知包含覺,覺重在悟,只會背誦佛經只是野狐禪乃至葛藤禪而已。因為古人覺得無法用漢語直譯,所以才譯音的,我的解釋只是過渡,你多讀經書,自然有理解有體會了。真正理解透徹之時,不需要解釋了。答纖雨閣

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詳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蓋此菩提心乃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之大心;生起此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之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之根本。《大智度論》卷四十一雲(大正25·362c)∶‘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之四弘誓願,前一為利他之願心,後三為自利之願心。要言之,此心即是二利之願心,其體廣大,其德無邊。故諸經論廣嘆其德以勸發行者。舊譯《華嚴經》卷五十九雲(大正9·775b)∶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則為良田,長養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則為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水,洗濯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則為大風,一切世間無障礙故。菩提心者,則為盛火,能燒一切邪見愛故。菩提心者,則為淨日,普照一切眾生類故。菩提心者,則為明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什麼是菩提心,如何發菩提心?

我們學佛,什麼是最重要的?

對於這個疑問,相信很多學人都思考過。然而經典浩瀚,猶如佛經中“盲人摸象”的比喻,難以找到一個基礎和根本。

末學淺陋,以自己學佛的感受勉強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是:發菩提心!

對初學而言,發菩提心是首要的;對學佛多年而未發心者而言,發菩提心是比開悟更重要的當務之急!

先解釋一下:

“菩提”, 翻譯為“覺”,這裡是指“無上菩提”:成就無上佛果的“覺”, 即是成佛的意思;

“菩提心”, 全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無上正等正覺心),即是成佛的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簡單一句話,就是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此菩提心之內容,即“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一.發菩提心是成佛的第一步

我們學佛的初級目的:出離生死苦海,不受六道輪迴;

我們學佛的終極目的:上求無上佛道;下化無邊眾生。

“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叫做“諸佛通願”:諸佛在因地時,都發過這個願,若無這四宏願,諸佛無以成佛,佛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以求佛道的因而得成佛之果,法爾如是,自自然然。

如未發求佛道之心,以何因而得佛果?

有《華嚴經》為證: “菩提心者,則為一切諸佛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二.發菩提心是判別菩薩與非菩薩的標準

“菩薩”:全稱“菩提薩埵”,菩提為“覺”, 薩埵為“有情”(眾生),直譯為“覺有情”;很多場合,被解釋為“覺悟了的有情”。末學以為這個解釋值得探討。問一句:若必須覺悟才有資格稱為菩薩,那麼,怎麼會有“凡夫菩薩”之說呢?

《優婆塞戒經》:“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勝於二乘極果是什麼?菩薩!)出家之人發菩提心,此不為難,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是乃名為不可思議。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從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諸天,皆大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

以上經文不僅明示:“在家人發菩提心,勝於一切辟支佛果”。更以“天人師”稱讚發菩提心的在家凡夫!

故末學以為:“菩提薩埵”應當解釋為:“求菩提(覺)的有情”,也就是:“求佛道的行者”。

因此,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未發心者,就算有神通乃至有慈悲心,也不是菩薩!

還以《華嚴經》為證: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

三.發菩提心能消重罪

《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鎮疑。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無始劫以來,無量罪業,是礙修學佛的主要原因;罪障深而福德淺者,就算聰明才智,鄲是“鈍根人”。因此,消除罪障是學佛的捷徑。

《優婆塞戒經》雲:“善男子,有智之人發菩提心已,即能破壞惡業等果如須彌山。”

四.發菩提心與往生淨土

曇鸞大師《往生論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徹悟禪師:“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此16字被奉為“淨土綱領”。

綜上所述,我們知道:開悟只是漫長的成佛道路上的一個必經之關卡。而發......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是講證果。“三 世”,是從時間上來說,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這三世。“諸佛”是指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佛。過去是已成之佛,以燃燈佛為代表,釋迦佛是現在佛,彌勒佛即 是未來佛。此時此刻,在十方世界有無量諸佛成就佛果;此時此刻,也有可能此時我們聽聞佛法後見到了真心,看到了自己的心跟佛的心是同樣無所住,因而見性成 佛。即使現在我們還沒有開悟,沒有見到自己的真心,但是將來我們一定會見到這個真心,成就未來佛。   歷史上最有名的四大禪堂——“上有文殊、寶光,下有金山、高旻”。我曾經到過揚 州高旻寺,高旻寺的禪堂前有一個門臺,門臺上寫著四個字——“最高學府”。我們知道中國的最高學府是北大、清華,世界最著名的大學是哈佛、牛津,可是寺院 禪堂的門臺上寫著“最高學府”,這就讓人很詫異了。我就問高旻寺的大和尚,我說:“有多少人從你這所‘最高學府’畢業了?”大和尚說:“所有的人都要從我 這裡畢業!”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禪宗講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每一個人將來一定是要依靠真心來了斷一切煩惱,從而成佛。   世間的各種學問、知識以及五欲六塵,不能使我們這顆心徹底地安定下來。只有求解 脫、證菩提才能見到自己的真心,依據真心才能來圓成佛道,才能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現在不明白,所以繼續輪迴,繼續流浪,但是流浪到最後,總有一天會 明白。現在種下這個善根,雖然不知道哪一天能夠成就,但是肯定有一天會成就。依什麼去成就?就是要依這種大智慧去成就。   如果有人問你佛法講的是什麼,你就告訴他,佛法講的就是智慧。香港大學有一位牟 宗三教授,他是當今世界著名的哲學家。他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他說:“佛教就是實踐的智慧學。”為什麼這麼說呢?有些人,像一些哲學家,思想也很開闊,想 得很周全、很圓滿,但是他們總結出的理論、論斷不能通過實踐去達成。有些宗教聽起來讓你感覺好像也很有智慧,但是它只是讓你去信,沒有告訴你如何去實踐, 唯獨佛教講的所有道理都是可以去實踐的,可以通過修行去驗證的。佛學就是這樣的一門學問:通過學習以後就知道怎麼做,知道怎麼安心;安心了以後會產生什麼 境界、什麼感受;再進一步把這種感受、境界運用到生活當中,去影響、幫助別人把煩惱痛苦也消除了,這就是佛學。   佛學又分為世間的智慧學和出世間的智慧學。世間的智慧學,就是指導我們遵守世間 的倫理道德觀念,讓世間的普通人過得幸福快樂。出世間的智慧學,就是教導我們安住於真心,要看到這顆虛妄顛倒的心是可怕的,看到我們一切煩惱的根源是在於 妄想分別。當打破了顛倒、分別的妄想心,以無所住的心去看自己的生命,就會發現所有的眾生都可以達到這種境界。   我經常會聽到大家講修行很難,到底難不難?實際上修行比你到大街上去賺五分錢都 要容易。你現在到大街上去賺五分錢也並不容易:你去要飯,到人家店裡,讓別人給你五分錢,人家不一定會給;你到公交車上去要,也不一定有人給你。而修行是 讓你當下明白這顆心,不隨妄念轉。當妄想生起來的時候,只要迴光返照看自己的心,看到妄想的根源,不讓心停留在任何一個法上,這就是修行了。再簡單一點的 方法,你就念“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不用另外找時間,也不用花錢,幹活、走路,做什麼事的時候都可以念,隨時都可以。所以對於真修行的人來說,修行 比到大街上賺五分錢都要容易。   我記得小時候聽人們念過“鵝經”。人們看到路邊的鵝就開始念:“路邊一隻鵝,口 銜青草念彌陀,你得人身不修佛,我做畜......

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用名詞來解釋,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字譯:阿,無;耨多羅,上;三藐,正也;三,遍也,等也;菩提,覺。三個詞:無上,最高級的,無邊的;正等,非假非欠;正覺,真實的覺悟。

注意全是音譯,分三個詞。佛教中佛之名十,其一就是正遍知,意思是具有真正的無邊的知識,與假知識的“迷”不同,與有所知有所不知不同,相當於上帝的無所不知。也就是佛的境界。發心、發願心,可以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可以說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如果你說:“我想成佛”,就是發心,就是求果。因為你心中本有佛性,就像儒家說的良知,所以一旦良知發現,就求做好人,求作聖賢,在佛教,就是發心。所謂正知,可分為知與覺兩個層次。一是知識上邏輯上你理解佛的內涵與意義,二是心靈與身體中你體驗到佛的快樂(感覺),這樣就是正知正覺。知包含覺,覺重在悟,只會背誦佛經只是野狐禪乃至葛藤禪而已。因為古人覺得無法用漢語直譯,所以才譯音的,我的解釋只是過渡,你多讀經書,自然有理解有體會了。

什麼是三菩提心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佛的心,即徹悟人生、宇宙真理的大智慧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的正智正等正覺。其實很簡單:就是自利利他的平等心,“無智亦無得”。

菩提心是啥意思求解?

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為菩薩因行與如來果證的動力。菩提心的本體是利益一切眾生、讓他們獲得如來正等覺果位的希求心,《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無上菩提之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略稱道心、道意、覺意。此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是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得速成無上菩提。

相關問題答案
三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彼岸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心菩解釋是什麼意思?
菩提心是什麼?
三星s7edge息屏提醒是什麼意思 ?
在三國殺鴆是什麼意思?
歌曲無心是什麼意思?
國三摩托車是什麼意思?
宋三司史司是什麼意思?
過於貪心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