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不可說是什麼意思?
佛曰不可說是什麼意思?
類似於“道可道,非常道”。以及“欲辨已忘言”
就是有些東西,你理解了就知道了,你不理解別人怎麼說也是沒用的。樓主的比方打得很好貳大概就有點這種意境。
佛曰,不可說.究竟是可說還是不可說
佛說:不可說,不可說,說了便是錯。你覺得還應該說嗎?
麻煩採納,謝謝!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的意思是什麼?
從前有個書生, 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 一病不起。這時, 路過一遊方僧人,從懷裡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
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 看一眼,
搖搖頭, 走了。又路過一人, 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 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 挖個坑, 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僧人解釋道, 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
給過他一件衣服. 她今生和你相戀, 只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 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書生大悟。
當然我是萬萬不敢對佛吼的。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佛說:不可說。是什麼意思?
佛陀教化眾生要拋棄妄念執著,進入到非想非非想的狀態,所以"說"這一行為本身需要一個妄念才能實行,所以不可說.之所以佛陀有這麼多經書,這麼多語錄是為了教化眾生不得已而為之,故禪宗講求不執著於文字就是這個道理.同樣在禪宗的大德里有很多悟道的都把經書給燒了也就能理解了.從這個層面來說佛陀和超級白痴在表面上是不能區分的,因為都表現為什麼都不說什麼都不做(做的是菩薩),這也就驗證了禪宗裡面的一句揭:當你是一個凡人的時候看一座山它就是一座山,當你在修行中時你看一座山它就不是一座山了,可當你修成時你看一座山它還是一座山.現在解釋一下非想非非想你要想一樣東西就是打了一個妄念,但是當你努力的告訴自己什麼都不要想的時候你就進入了另一個誤區,你以為自己什麼都不想,可是你想去掉妄念這個行為本身就是由妄念而起,也就是說你"想"自己什麼都"不想",本質還是在想這一邊,只是想的對象變了而已.所以你會在佛經當中發現很多這樣的邏輯,他要告訴你一件事情不會直接告訴你,而是兜一個圈子,比如:有ABC三個答案,其實他想說的是B為正確答案,但是他卻會說不選A也不選C,讓你自己去想.明白了這一點就好辦了.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子曰如之何如之何是什麼意思
明荊州太守袁籜庵(於令)罷官後,流寓金陵,落魄不得意時所寫的門聯。《金剛梗若波羅密經》有“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 論語·衛靈公》有“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此聯用語,出自經典,但已經改寫。 原來是創作者落魄時所寫,便詫異自己怎麼會欣賞別人落魄時所寫的東西呢。後想到很多古人失意時的作品,愛情的暫且不說,姑且聽聽落魄者的心聲吧。楚霸王被圍困在垓下,聞四面楚歌,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白居易失意時泣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要相識。”好像落魄者的詩更能打動人的心。畢竟是撞過南牆後最真實的感受,世上真正能一帆風順的人畢竟是少的,詩人們用優美哀婉的語言傳達出了普通人想說卻又無法表達的東西,因而能引起大多數人共鳴。
再說中國人是講謙虛精神的,是同情弱者的,太張揚了會引起眾怒的,人們對別人得意時的作品常常嗤之以鼻,我想這也是這些失意之作得以生存的一個原因吧
佛曰不可說
佛曰不可說,,不是說,不能說的意思!,,這裡的“不可說”,是指:不可思議!無法用語言表述的意思!
佛教有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 到底是什麼意思 還有道教 道可道非常道什麼意思 求解
(個人見解)
用言語來引導你去覺悟真正的佛法。如同用手指引導你說:看那是月亮。但手指不是月亮。只是引導你見月的工具。言語也不是佛法。真正的佛法是要通過這些言語。讓你自己去覺悟的。
--------------
南無阿彌陀佛。祝大家吉祥如意
(大寶廣博樓閣善住祕密陀羅尼)
女孩說,佛曰不可說什麼意思?
淨空法師---不可想,不可以想、不可以說,“開口便錯,動念即乖”。
【解】《俱舍論廿六》雲:“待緣故非常。”
相生出來要“緣”,佛說的“四緣生法”:“親因緣”、“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如果“緣”有缺,它就不能生,一定要等待“緣”具足,它就會出現了,所以佛法講“緣生”。整個宇宙從哪來的?緣生的。
“緣”怎麼會生?實在講自性體具無量德相,自性的本體,自性就是真心。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真心本性”,自性的樣子,他老人家說,說了五句,第一句是“本自清淨”,第二句“本不生滅”。真心不生不滅,決定沒有染汙;有生有滅,有染汙全是阿賴耶。阿賴耶是妄心,不是真心。一念不覺,真心變成妄心了。妄心是生滅法,妄心染汙。真心本自具足;妄心沒有具足。具足什麼?具足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全宇宙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明心見性之後就完全明白了。自性現相,能大師告訴我們後面兩句,“本無動搖”“能生萬法”。“能生萬法”就是具足一切法,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
“萬法”什麼時候會現出來?有緣就現。所以《俱舍論》上講得好,待緣它就現,緣缺了它就不現了。現的時候不能說它有,不現的時候不能說它無,這是事實真相。
“因緣”,“所緣緣”。“因緣”也叫“親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缺一條都不現,四緣具足它就現形,現的形非常微妙。
【解】逼迫性故苦,違我所見故空。違我見故非我。”
“違”是相違背。“我見”,凡夫統統有。為什麼?有“我”。不但凡夫有,二乘雖然“我見”他明白了,知道這是假的,《金剛經》說得很好,前面半部講“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生相”,阿羅漢所證得的。菩薩所證得的,“四見”沒有了,這四種念頭沒有了,“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所以“我見”比“我相”要深一層,菩薩明白了。這個地方是講凡夫,凡夫具足“四相”、“四見”。
“違我見故非我”。菩薩沒有“我見”,“我”是假的,不是真的,菩薩清楚。
佛為教化眾生、為教化六道眾生,六道眾生在迷,迷而不覺,所以建立這些名相,給我們講“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又給我們說“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我相”粗,“我見”微細,都不是真的,自性裡頭有沒有這個東西?沒有。雖然沒有,遇緣能生萬法;緣缺了,“萬法”就不見了。
所以自性它有“隱、現”兩種,有緣,它現相;沒有緣,它沒有了。相沒有了,叫“隱”。“隱、現”不是生滅。凡夫境界裡生滅,現,生了;緣不具足,相就不見了、相消滅了,有生有滅,而且念念生滅。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就知道一切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一真法界因為它不屬於生滅法,所以叫它真。
佛法裡講“真假”,標準是什麼?就是“有生有滅”跟“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的,“有生有滅”是假的。生滅是假的,也叫“無常”。所以《俱舍論》也說到非我,“違我所見故空”。
【解】又逼惱名苦。苦法遷流,名為無常。
“無常”就是生滅法,它遷流不住。這個概念我們很不容易體會,所以,這多少年來學佛的人他有疑,就是有懷疑,不是證得境界,沒有辦法真信。真信的人很少,那是過去世的善根起的作用,真信,沒有搞明白他也相信,憑什麼?憑佛菩薩所說,佛菩薩決定不騙人,佛菩薩說的是真的。我們的境界達不到,所以只有“仰信”,對佛菩薩敬仰而相信他的話;自己契入境界之後叫“真信”。
現在我們這兩種都缺乏,科學幫了我們的忙,特別是近代量子力學家,他們是用精密的儀器觀察到,觀察到這個世間一切萬法是假的,不是真的,也是經上講的“無常”。科學家證實了佛經上講的沒有錯誤,菩薩得受用,科學家不得受用。科學家是藉著儀器看見的,佛弟子用什麼......
佛曰:不可說。此話何解?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觀音心經)詳解
《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心經》,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七字。摩訶為大,為虛空;般若即智慧、靈;波羅是到達彼岸(目的地);密即一、極、宙心;多為萬法、萬種、萬有、萬物、十方三世,一切佛、神;心即大靈,人的生命本質、生命光音色能量體;經即是徑、路徑、通道。全稱為“大靈迴歸宙必的途徑”或“大智慧迴歸宙心的途徑”。
經文分句淺述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三字是雙關語;其顯意是指觀世音;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時要觀——自在菩薩(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現的極亮光團,在它具足能量時,腦中一片光亮,顯出觀音像來。觀(接受)、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信息)。
“行”
是修行的意思。
“深”
是徹骨徹髓之意。
“般若”
般若即智慧,分深般若與廣般若兩種,觀世音修的是深般若,故稱行深般若(修深智慧)。
“波羅”
波羅即到達彼岸(目的地)。
“密多”
密為太虛、宙心、萬物;多為不同種類、屬性。佛法平等,無有高下,一體同觀,故曰密多(萬物同觀)。
“時”
無過去、現在、未來,同歸一時。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指入靜反照,產生條件反射之所見。五蘊即色受想行識,亦稱五根境。入靜反照,照見五蘊淨(空),清淨本能,覓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蘊空,依舊墮落生死界,再受輪迴苦。入靜反照,本身清靜,自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顯意指釋迦的大弟子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為房舍,一為舍離,利是有利於,子是生命本質,真我,自我,大靈。四大五蘊之身如客店,生命體暫住其中,生命體離開房舍,有利於它走上回歸之程而常存。
“色不異空”
以心觀境,境上有空,見色便見空,心即是空。反觀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觀種種相,種種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空不異色”
色與空異相而同源,凡夫視為兩般而不見同源。諸佛菩薩行平等智,不生分別相,而凡人不能將二者歸一,機見不同,有色有空墮落二邊見。
“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見,唯真空能見。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無形,分為八萬四千。見聞覺知總歸六根。無眼能見,無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換。
“空即是色”
諸佛菩薩見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無二。三界眾生則著相分別。見種種相,隨聲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覺。聖賢不見有色有空,內外無分別,常自寂滅相,光明動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執著於色,亦不可執著於空,而落入二邊見。亦無空,亦無色。
“受想行識”
因有眼故便受其色,因有色故便受其想,因有想故便受其行,因有行故便受其識,因有識故便受六根,因有六根便有六塵,……故隨聲逐色,流浪生死,終無止境。若要生死斷,輪迴息,但從一根照破,令四大五蘊淨盡,廓然無我,當下空寂,方可尋得空劫前自己。
“亦復如是”
全經文的上半至此。也是如此。
既無我故,萬法皆無,總歸於空,喚作萬法歸一,不落第二見。諸漏已盡,以歸寂滅。求出三界,天地不能拘。身超法界外,自在更無憂,名曰舍利子。
“舍利子”
如前所解。
“是諸法空相”
一味談空,只為眾生。但一味談空,又不能方便有情無情,故設立種種假名,引導眾生皆歸空寂。若信未及,但去坐,反照照見,五蘊實無所有,自然入空。既得入空,其法亦空,人法俱空,自然休歇。
“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全談理性,有生有滅,全談實相。眾生原本具足法身,虛空之體,亙古亙今,不生不滅,不變不移,無去無來,無舊無新,湛然常寂。時間有永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