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遵循的是最優原則?
如何理解決策遵循的是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
策遵循的是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對決策者來說,要想使決策達到最優,必須具備下列條件1)容易獲得與決策有關的全部信息;(2)真實瞭解全部信息的價值所在,並據此制訂所有可能的方案;(3)準確預期到每個方案在未來的執行結果。 但在現實中,上述這些條件往往得不到滿足。具體來說,(1)組織內外存在的一切對組織的現在和未來都會直接或間接地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但決策者很難收集到反映這一切情況的信息;(2)對於收集到的有限信息,決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從而決策者只能制訂數量有限的方案;(3)任何方案都要在未來實施,而人們對未來的認識是不全面的,對未來的影響也是有限的,從而決策時所預測的未來狀況可能與實際的未來狀況有出入。現實中的上述狀況決定了決策者難以作出最優決策,只能作出相對滿意的決策。
為什麼決策遵循是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 5分
因為只有大多數人能夠接受的決策,才能夠順利實施。如果大多數人暫時還不能夠接受的最優決策,貫徹起來就會困難重重,甚至會出現反面償這就是決策要遵循滿意原則而不遵循最優原則的道理。
論述題:為什麼決策時通常採用滿意準則而不是最優準則?
為什麼決策時通常採用滿意準則而不是最優準則: 決策是人對未來實踐方向、目標、原則和方法所作的決定,是將要見之於客觀的主觀能力。經營決策在企業管理中處於中心地位,經營決策正確與否關係著企業的興衰與存亡。決策者在決策全過程中應該遵循決策準則。按照“經濟人”的模式,人們在對各種可行方案進行評價和選擇時,總是採用“最優化原則”。即人們總是希望通過對各種可行方案進行比較,從中選擇一個最好的方案作為可行的方案。對於這種決策準則,西蒙認為,它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在決策之前,全面尋找備選行為; (2)考察每一可能抉擇所導致的全部複雜後果; (3)具備一套價值體系,作為從全部備選行為中選定其一的選擇準則。 就是說,在採用最優化原則進行決策時,決策者在進行決策之前,必須要找到所有可能的決策方案,同時必須能對每個方案實施的結果進行預先的估計,最後還必須有一個統一的價值準則能對各種方案的結果的優劣進行連續而一貫的排序。 但是,最優化原則的這幾個條件在現實生活中卻是經常不能具備的。人們由於知識、經驗、認識能力的限制,使得人們不可能找出所有可能的行動方案。即使人們有充分的能力來尋找所有可能的行動方案,人們由此所花費的時間和費用也會使人們感到得不償失。 其次,人們對未來變化的不確定性和認識能力的有限性也很難對各種備擇方案的實施結果給予預先的估計。 最後,由於各個決策方案執行所實現的結果往往是多目標的,而在這多個目標之間有時又是互相矛盾的,所以決策者就很難以一個統一的價值準則對各個方案的優劣進行排序。所以,決策者在進行決策時貫徹所謂的最優原則失去了其現實性。所以決策理論學派提出要用“滿意原則”來代替“最優原則”。 所謂滿意原則,就是尋找能使決策者感到滿意的決策方案的原則。它滿足以下幾個條件: (1) 找到滿意的方案就不再尋找。決策者通過不斷搜索備擇方案,一邊尋找一邊檢驗,一旦發現有方案達到滿意要求,搜索即可停止。因此,採用滿意原則所尋找的備擇方案數目要比最優原則的少得多。(2) 僅用關鍵要素評價方案。它不像最優原則那樣要把影響後果的全部因素列入模型來作全面評價,而是僅用少量幾個關鍵要求來檢驗一個方案是否可以接受,其他要求則被忽略。因此,用滿意原則作出決策所要花的時間比最優原則少得多。 (3) 僅要求足夠好。即滿意原則使決策者認為滿意即可。因此,從道理上說,滿意原則比最優原則對決策的要求低。 (4) 它是一種開放模式。它建立在解釋人們理智思考的實際條件與過程的認知模式的基礎上,即在主觀方面考慮了人的認知能力的實際有限性和人的思考過程受情感與動機支配的特點,在客觀方面考慮了決策任務的複雜性和決策環境的動態變化。 決策者作出的決策只能是滿意的,不是最優的。世界只是紛繁複雜的真實世界的極端簡化,決策者滿意的標準不是最大值,往往滿足於用簡單的方法,憑經驗、習慣和慣例辦事。但必須是能夠實現決策目標的諸多方案中最理想的一個。 聯想在做一個產品之前,都要細緻瞭解用戶的每一點需求,確保目標和實際的一致性,所以聯想推出的產品技術上不一定最先進,但卻是市場最需要的,技術以產品為載體,市場是產品的載體,技術只有適應用戶之需時,才會產生良好的效益。聯想集團對於產品技術先進程度的定位決策,其結果導向是因客戶的滿意,迅速地佔領了市場,從而取得了取得了極好的經濟效益。 這充分說明了滿意原則使建立在以對現實條件的充分分析的基礎上,選擇的一種風險較小、較為滿意目標方案的決策,是現實性與先進性結合的明智之舉。但是,這不代表決策者就可以馬虎,隨意降低要求了。決策者應當在找到了滿意方案後努......
如何理解決策遵循的是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
策遵循的是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對決策者來說,要想使決策達到最優,必須具備下列條件1)容易獲得與決策有關的全部信息;(2)真實瞭解全部信息的價值所在,並據此制訂所有可能的方案;(3)準確預期到每個方案在未來的執行結果.但在現實中,上述這些條件往往得不到滿足.具體來說,(1)組織內外存在的一切對組織的現在和未來都會直接或間接地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但決策者很難收集到反映這一切情況的信息;(2)對於收集到的有限信息,決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從而決策者只能制訂數量有限的方案;(3)任何方案都要在未來實施,而人們對未來的認識是不全面的,對未來的影響也是有限的,從而決策時所預測的未來狀況可能與實際的未來狀況有出入.現實中的上述狀況決定了決策者難以作出最優決策,只能作出相對滿意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