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證和改善民生?

General 更新 2025-01-18

如何進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切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必須實施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糧,集中國內資源保重點,做到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堅持數量質量並重,更加註重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注重生產源頭治理和產銷全程監管。注重永續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節水農業、循環農業。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科技進步。

二、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要著力抓好化解產能過剩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堅定不移化解產能過剩,不折不扣執行好中央化解產能過剩的決策部署。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有機結合起來,堅持通過市場競爭實現優勝劣汰。政府要強化環保、安全等標準的硬約束,加大執法力度,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要嚴懲重罰。化解產能過剩的根本出路是創新,包括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組織創新、商業模式創新、市場創新。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創造環境,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主體。政府要做好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促進企業創新的稅收政策等工作。強化激勵,用好人才,使發明者、創新者能夠合理分享創新收益,打破阻礙技術成果轉化的瓶頸。

三、著力防控債務風險。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把短期應對措施和長期制度建設結合起來,做好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各項工作。加強源頭規範,把地方政府性債務分門別類納入全口徑預算管理,嚴格政府舉債程序。明確責任落實,省區市政府要對本地區地方政府性債務負責任。強化教育和考核,從思想上糾正不正確的政績導向。

四、積極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要繼續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完善並創新區域政策,縮小政策單元,重視跨區域、次區域規劃,提高區域政策精準性,按照市場經濟一般規律制定政策。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使自然條件不同區域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以各地發展為基礎。紮紮實實打好扶貧攻堅戰,讓貧困地區群眾生活不斷好起來,貧困地區要把提高扶貧對象生活水平作為衡量政績的主要考核指標,扶貧工作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抓住重點,提高精準性、有效性、持續性。

五、著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要繼續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思路,統籌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藥衛生、住房、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等,切實做好改善民生各項工作。把做好就業工作擺到突出位置,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和化解產能過剩中出現的下崗再就業工作。努力解決好住房問題,探索適合國情、符合發展階段性特徵的住房模式,加大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做好棚戶區改造。特大城市要注重調整供地結構,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容積率。加大環境治理和保護生態的工作力度、投資力度、政策力度,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加強源頭治理,把大氣汙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六、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要保持傳統出口優勢,發揮技術和大型成套裝備出口對關聯行業出口的帶動作用,創造新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擴大國內轉方式調結構所需設備和技術等進口。注重制度建設和規則保障,加快推進自貿區談判,穩步推進投資協定談判。營造穩定、透明、公平的投資環境,切實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加強對走出去的宏觀指導和服務,提供對外投資精準信息,簡化對外投資審批程序。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抓緊制定戰略規劃,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加強海上通道互聯互通建設,拉緊相互利益紐帶。...

,政府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設民生政府。

政府是為民生而建,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代表人民,一切為民謀福利。建設民生政府,就是政府要樹立“公民權利本位,政府義務本位”、“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思想,從民眾最為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民生問題著手,以提高民生質量為宗旨,以民眾是否滿意為評價民生工程的唯一標準。建設民生政府,就是要重點關注就業、教育、分配、社會保障等涉及人民群眾的基本生存與發展問題。就業是民生之本、固國安民之策,是人民的生活與生存之根本。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推動全民創業,實現“人人有活幹、有飯吃”。要維護勞動者的權益,推行企業人員工資集體協商,構建和諧勞動關係。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強省與富民的基礎,也是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提高全省各族人民的基本素質,必須實行教育優先的發展戰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讓城鄉孩子都能無憂無慮地上學,都能公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分配是民生之源,是人民群眾休生養息的源泉。要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建立健全工資正常增長機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實現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社會保障是民生之依,是人民生存與發展的依託。要把老百姓都裝進“社會保險箱”,使民眾能夠“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居有其屋”,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積極發展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加快推進住房供應體系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公共產品迴歸工作,解決低收入群體的居住問題。

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民生做實。

“把民生做實”是黨和政府工作的戰略重點與著力點,是民生政府建設的核心內容。把民生做實,就是要合理配置公共財政資源,將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公共財政資源配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公共財力和資源更多更好地用於民生工程建設。把民生做實,就是要大力發展民生經濟,實施公共財政理念,把公共財政投入到公共領域,以滿足民生需求為目標,真正做到服務於人民、關注民生。把民生做實,讓大多數社會成員的生活水平能夠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提升,讓大多數社會成員能夠有平等的機會進行自身發展。把民生做實,就是要按照投資於人的標準來選擇發展模式,把財力與資源用於與人的發展直接相關的社會事業和社會發展,投入到就業、收入、教育、文化、衛生醫療、社會保障、居住等方面。把民生做實,就是要大力發展經濟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民生的基本前提是發展。經濟不發展,就失去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公共財政理念也將變成無本之源。經濟發展必須要依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傳統產業改造,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

把民生做實,成效考評是標準。

民生成效表現為民眾的生存狀況改善、民眾的發展權利提升以及民眾的生活質量改善三個層次,是檢測民生工程與民生經濟建設的試金石,是把民生做實的測試標準。黨的第十次代表大會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政績考核評價的重要取向”,明確要求建立民生成效考評機制與考核指標,要將涵蓋民眾基本生存發展狀況改善的恩格爾係數、基尼係數、居住條件、教育資源公平配置、勞動就業、社會保障覆蓋、公共衛生體系完善、公共民生投入、勞資關係、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狀況等作為民生成效的基本指標,對各級政府工作績效進行考核。建立政府、社會、民眾三者相結合的考評機制,讓政府的民生工程與民生經濟置於人民群眾和社會各主體的監督之下。

把民生做實,人民群眾是主體。

人民群眾不僅是民生成效的受益者,更是民生工程與民生經......

如何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1、制度建設才能保障社會各個階層的民生權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個人發展、社會公平以及社會穩定等問題;

2、用制度來規範公共財政資源配置;

3、用制度來規範民生工程建設與民生經濟發展;

4、用制度來規範人民群眾的民生參與主體;

5、用制度來規範民生績效考核;

6、用制度來規範工資增長;

7、用制度來規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如何理解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意義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經濟發展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

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要大力發展生產力,極大地增加社會物質財富,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還要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激發全社會創造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生活、生產和生命安全問題,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權益,使人民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黨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終衡量黨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標準,也是評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水平的根本標準。

人民群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動力。只有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才能獲得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力量源泉,才能真正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徵的集中體現。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內容

經濟發展方式是否合理,主要看經濟發展中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生產要素組合是否高效,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和收入分配結構等重大比例關係是否協調,以及經濟發展成果的分享是否公正公平。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存在突出矛盾和問題,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內需與外需、投資與消費的關係失衡,三次產業發展不協調,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人力資源總體水平不高等,嚴重阻礙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發展協調互動。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源泉。我國是發展中大國,民生消費和民生投資始終是支撐國內需求的重要力量。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居民消費支出不斷增加,消費結構不斷升級,民生需求不斷擴大。就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衛生、住房保障、養老和社會救濟等,與居民消費密切相關。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可以解除居民消費的後顧之憂,還可對居民消費需求產生巨大拉動作用,將有力擴大城鄉居民的即期消費需求,極大釋放潛在需求,不斷創造新的需求,提高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當前,我國民生需求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實現了從生存需求向發展需求、從物質需求向文化需求、從實物需求向服務需求的重大轉變。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僅能夠促進服務業快速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優化,而且能夠全面提高勞動者整體素質,推動科技創新,提高人力資源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從而為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注入持久活力。

三、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保證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戰略任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取得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城鄉結構、就業結構、人口結構、分配結構等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利益格局出現深刻調整,社會發展進入矛盾凸顯期。公眾利益訴求不斷增多,訴求方式更加多樣,群體之間......

簡略回答如何進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1.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2. 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

3. 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 建立更加公平課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怎樣改善民生?

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內容豐富,涵蓋的面很廣。其基本要求是:積極解決好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和社會管理等直接關係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的問題,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和諧社會建設。

(一)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第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發展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提高全體國民素質,包括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特別要切實加強德育工作,把思想道德素質放在首要位置,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做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第二,優化教育結構。要堅持按照教育發展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重視發展學前教育,關心特殊教育,形成各級各類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格局。第三,推進教育改革創新。關鍵是要更新教育觀念,改進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學內容和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特別要推進教育教學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的緊密結合,使學生得到主動的、生動活潑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第四,堅持教育公益性質。教育是關係社會公共利益,對全體國民、對國家和民族現在和未來具有重大影響的公共事業,政府負有義不容辭的重要責任,必須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範教育收費,健全公共財政投入和保障機制,為全體國民提供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和條件。要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子女、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興辦教育。推動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還必須全面提高教師隊伍特別是農村教師素質,把廣大教師的積極性、創造性更好地發揮出來。

(二)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形勢嚴峻是我國今後較長時期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因此,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第一,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堅持發展經濟與促進就業互動,以發展促進就業。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這就需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中小企業,發展有利於擴大就業的新行業、新產業,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推進小城鎮建設和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儘可能多地增加就業崗位。第二,以創業帶動就業。這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個重大方針。創業不僅是創業者自己實現就業,還可以通過發展多元化創業主體和多種創業形式,帶動更多的人就業。要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政策,運用財稅、金融政策,增加融資渠道,放寬市場準入限制,加強技能培訓和信息服務,積極培育創業主體,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推動創業型社會建設,擴大就業容量。第三,推進就業體制改革創新。要培育和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鼓勵和引導大學生面向農村、面向基層就業。第四,規範和協調勞動關係。要依法規範企業行為,認真實施工時、休息休假、最低工資、女職工和未成年工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標準,繼續完善和落實對農民工的政策。國家為解決農民工問題已制定了平等就業、工資支付、勞動保護、社會保障、子女上學等政策,都應認真加以落實。要加強勞動執法監督,特別要......

如何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

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胡錦濤提出了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的六大任務:——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制度、質量評價制度等改革,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加大財政對教育投入,規範教育收費,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鼓勵社會力量興教育。——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老齡工作。強化防災減災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實行政事分開、管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證群眾基本用藥。加強......

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加快形成源頭治理、動態管理、應急處置相結合的社會管理機制。

一是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辦好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水平,積極推動農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二是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勞動標準體系和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爭議調解仲裁,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三是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四是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和完善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社會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兼顧各類人員的社會保障待遇確定機制和正常調整機制。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建立市場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結合的住房制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務體系。

五是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要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方向,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按照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要求,重點推進醫療保障、醫療服務、公共衛生、藥品供應、監管體制綜合改革,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

如何進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首先,糾正一下,保障、改善民生,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並不是等價的兩個概念。促進公平正義是一回事,但是未必就能保障、改善民生。

從樓主的問題,大概理解了主要是關於社會財富的分配的問題。一般而言有效率和公平兩類指導原則。促進社會公平公正,就是要在社會分配過程中,注重公平原則,以保障民眾的社會福利。

從目前來看,我國的社會分配原則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其意義在於,我國處於經濟高速增長階段,為了保證經濟發展階段的經濟環境穩定,就必須保持持續的高速增長。而注重效率的分配製度,就是要促進經濟發展,保持增長,從而帶動社會福利提高。

但是近年來公平問題引起了很大的注意。社會財富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城鄉差異、地區發展不均等問題十分突出。由此,提高社會分配的公平性迫在眉睫。

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有幾項:(1)促進經濟手段的社會財富分配調控。擴大個人所得稅等個人財富調控稅制的合理性,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項目戰略轉移,以保障民眾的基本福利——這是一次分配。(2)提高政府財政績效,注重對民生產業、項目的投入,並吸引第二部門投入民生相關產業的建設——這是二次分配。(3)保證經濟增長,以穩定就業。(4)合理提高社會福利制度,主要是福利財政的績效需要提高。

但是,這些干預手段本質上都是違反市場機制的,所以一定會對市場的發展帶來負面影響,影響經濟增長。很多人認為經濟增長那麼快似乎沒必要,經濟發展轉型似乎就是要把發展減慢。其實,經濟發展一旦減慢,社會問題才會瞬間凸顯。因為GDP增長是直接掛鉤就業率的,所以如果經濟增長放緩,社會福利和民生會直接受挫。但是經濟增長過快也會帶來相應福利制度的脫節。所以要真正保證和改善民生,就要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調節矛盾兩者中找到平衡,最終才能實現社會福利的提高。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保證和改善民生?
要如何改善民生?
工作中如何保證安全?
如何保證自身人身安全?
京東白條如何保證安全?
食品如何保證產品質量?
如何保證產品質量?
改善民生的意義和途徑?
個人如何保證信息安全?
員工如何保證安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