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樣傳遞信息?

General 更新 2024-11-14

古人是怎樣傳遞信息的

第一:鼓聲。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的先人一直在用這個方法傳遞信息。在受到侵略或有重大事故時會用到鼓。比較古老的民族,如:苗族、佤族、基諾族等少數民族至今還保留著靠鼓聲傳遞信息的方法。

第二:鐘聲。“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可見鐘聲一直是我們先人用來傳遞信息的方法。鐘聲可以傳得很遠,通過敲打的節奏、頻率向人們傳遞出不同的消息。邊遠的農村小學至今還有敲鐘提醒學生上下課的。

第三:煙火。“狼煙四起”、“烽火連天”。我們的古人很好的利用了煙火來傳遞信息。長城上的烽火臺就上打戰是用來傳遞戰訊的。而現在,我們在野外迷路的時候也可以利用燃燒出煙火來求救。

第四:馬。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馬都扮演了傳遞消息的媒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馬和驛站的結合,成就了快捷的傳遞

方式。快遞的始祖。

第五:鴿子。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培養出信鴿用於傳遞情報。通過訓練,鴿子還有為人們傳遞一些重要信息。當然這種方法也存在著種種不確定的因素,比如中途被捕食等。但在古代鴿子的確扮演過“郵遞員”這個角色。

第六:風箏。古時候叫紙鳶,中國人把風箏用到了極致。把書信系在風箏上讓它飄遠或飄到高處。從而實現信息的傳遞。

孔明燈。古時候用來傳遞平安信號的。看到孔明燈就等同於看到了希望。現在我國的好多地方都還有利用孔明燈祈福、傳遞喜訊

第六:漂流瓶。傳說起源與拿破崙發現美洲後,米斯特.拿生怕他的船隊遭遇不幸,於是選擇把發現新大陸的消息寫好放入瓶子中,放入大海里飄走。對於是否能被發現,那就只能看緣分了。

古代人們是怎麼傳遞信息的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西周第九代國君是周厲王,他貪財好色,昏庸殘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國人(平民)暴動”。周朝從此衰落下去,社會動盪不安。

到了周幽王統治時期,國勢更衰。周幽王更加荒淫無度。他得了一個美女叫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後從沒笑過一次,為了引她一笑,周幽王帶褒姒上了驪山。原來,為了防禦西戎的進犯,在驪山一帶建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裡一座。西戎軍隊打來,就燃燒起烽火,一個連一個傳遞消息,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救援。

周幽王來到驪山,讓人燃起了烽火。附近的諸侯看到了警報,以為敵兵來了,就急忙帶兵救援。可趕到了驪山下,一個敵人也沒看到,卻聽到了山上的鼓樂之聲,大家都愣住了。周幽王便派人告訴他們:“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你們回去吧。”諸侯們生氣極了,山下一片混亂。褒姒見到這場面卻笑了起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後來西戎軍真的攻打都城豐鎬時,儘管烽火臺上連舉烽火告急,卻沒人理會了,諸侯們認為這是周幽王的胡鬧。結果西戎軍隊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把財寶洗劫一空。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被迫遷都洛邑(現河南省洛陽)歷史上叫東周。

古代怎樣傳遞信息?

早先:是用烽火、狼煙。主要是通知能夠及時,只要發生狀況,就可以點燃烽火,通知諸侯,每隔一段距離就設一個烽火臺,當發生狀況時就一個接一個的點燃烽火,用煙傳遞敵人來侵的信息,但是傳遞信息內容有限。

其次:是驛站快馬人為傳遞。主要是能夠保障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以及全面性,但是這樣比較浪費人力、物力,而且時間上比較長,不能做到太及時有效。

再次,是信鴿。主要是傳遞方便快捷一些,不費人力,受地形影響不大,但是就好象電報一樣,傳遞的信息必須言簡意賅,而且,信鴿的安全性不夠高,信鴿會受到鷹類等大型鳥獸類侵襲,造成損傷,使信息傳遞受損,而且容易造人攔截。

古代是怎麼傳遞信息的?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臺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古代人們傳遞信息的方法和故事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于扣留,他英勇不屈,單于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祕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于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繫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于。單于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觸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杆,人們可以使木杆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襬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杆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杆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鐘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古代人怎樣傳遞信息的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西周第九代國君是周厲王,他貪財好色,昏庸殘暴,激起了公元前841年的“國人(平民)暴動”。周朝從此衰落下去,社會動盪不安。

到了周幽王統治時期,國勢更衰。周幽王更加荒淫無度。他得了一個美女叫褒姒,可是褒姒自從進宮後從沒笑過一次,為了引她一笑,周幽王帶褒姒上了驪山。原來,為了防禦西戎的進犯,在驪山一帶建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裡一座。西戎軍隊打來,就燃燒起烽火,一個連一個傳遞消息,附近的諸侯見到了就會發兵救援。

周幽王來到驪山,讓人燃起了烽火。附近的諸侯看到了警報,以為敵兵來了,就急忙帶兵救援。可趕到了驪山下,一個敵人也沒看到,卻聽到了山上的鼓樂之聲,大家都愣住了。周幽王便派人告訴他們:“不過是大王和王妃放煙火玩,你們回去吧。”諸侯們生氣極了,山下一片混亂。褒姒見到這場面卻笑了起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後來西戎軍真的攻打都城豐鎬時,儘管烽火臺上連舉烽火告急,卻沒人理會了,諸侯們認為這是周幽王的胡鬧。結果西戎軍隊攻入鎬京,殺死周幽王,把財寶洗劫一空。公元前770年,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被迫遷都洛邑(現河南省洛陽)歷史上叫東周。

古代人怎麼傳遞信息的

穿衣基本靠紡

吃飯基本靠黨

至富基本靠搶

討老婆基本靠想

治病基本靠躺

通訊基本靠吼

治安基本靠狗

取暖基本靠抖

交通基本靠走

失眠基本靠手

古代人採用怎樣的方式傳遞消息

古人傳遞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裡”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臺。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臺,接連不斷,臺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臺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臺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檯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臺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繫網絡。 竹簡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曆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几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擡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保存。 旗報、牌報、揭帖旗報源於我國古代的“露布”,通常由專人扛著,騎在馬上,奔馳傳送,供沿途軍民閱覽,鼓舞士氣。牌報則是寫在木牌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揭帖則是類似傳單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處散發。 報房起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內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文吏,以刊刻抄邸報為自己的副業,到清代中、晚期演變成私營報紙。 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奔馳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時候。人們修築高高的烽火臺。當......

古代人如何傳遞訊息

擊鼓:在我國和非洲古代,擊鼓傳信是最早最方便的辦法,非洲人用圓木特製的大鼓可傳聲至三四公里遠。

烽火臺:為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軍事通訊設施,遇有敵情發生,則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臺臺相連,傳遞訊息。

飛鴿傳書:將信息捆綁在鴿子腿上,通過信鴿將信息傳送到目的地。

騎馬:通過驛站傳遞。驛站:亦稱“置郵”,是古代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車馬的處所。據雞 <周禮> >記載,中國周代就在交通要道上設置館舍,為過往官員和驛使提供食宿,郵驛歷史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

古代人是用什麼來傳遞信息的?

用快馬傳遞時最安全以及最快的方式,當成本很高,所以這種方式只是官方採用,一般用於軍事情報的傳遞,如果是機密文件,會將內容藏於蠟丸中,由傳遞者置於頭髮裡。

飛鴿傳書是另一種方式,成本低,但安全性也低,很容易被敵方攔截,而且信鴿也會遭到猛禽的襲擊。

狼煙烽火安全性高,但所表達的內容有限。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為博褒姒一笑,竟然點燃烽火。各地諸侯以為天子有難,紛紛率軍前來勤王,結果褒姒笑了,諸侯才知道被耍了。後來犬戎攻鎬京,再點烽火無人理會,周幽王被殺,西周滅亡。這個故事像極了“狼來了”的故事。

楊貴妃吃荔枝的故事,用快馬日夜不停傳遞,三天到達長安。本人認為這可信度不高,從廣東乘車到湖南與貴州交界,需要兩天的時間,而且還是上高速公路的。要知道當時最發達的官道連現在的省級公路都比不了,而且馬的速度比不上汽車。本人的觀點,當時應該是將荔枝樹整棵連根刨起,連同土壤運載車上,這樣即便過許多天亦錠以保持荔枝的新鮮,過了長江之後再行採摘,快馬送到長安。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人怎樣傳遞信息?
當代人們怎樣傳遞信息?
現在人們怎樣傳遞信息?
螞蟻怎樣傳遞信息?
蜜蜂是怎樣傳遞信息?
含羞草怎樣傳遞信息?
蜜蜂怎樣傳遞信息?
古代用什麼傳遞信息?
現代是怎麼傳遞信息?
兔子怎麼傳遞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