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紀是誰寫的?
聖經創世紀的作者是誰叫什麼名字?
聖經舊約前五卷: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合稱摩西五經。作者都是摩西。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的是上帝在這裡面的角色。因為創世紀發生的事情摩西並沒有出生。所以基督教認為這是神默示他所寫的。實際上被基督教列為正典的所有經文都是神默示的。
聖經裡的創世紀是誰寫的
《創世紀》是《摩西五經》中的第一部。《摩西五經》傳統上被認為是摩西寫的,儘管裡面包含了摩西死後的描述。近代則認為《摩西五經》似乎是由四個主要來源彙編而成的。每個來源的時間點和關注的重點都不一樣。因此而產生的矛盾聖經裡有所留存。編纂者似乎對各個來源矛盾的地方比較寬容,允許它們共存在書中。
一個例子是《創世紀》提到亞伯拉罕的時候寫道「在那個時候迦南人在土地上」,這說明對於作者來說當時迦南人已經不在土地上了,所以顯然這段是在摩西那個時代之後寫的。
《摩西五經》的四個來源分別是:
J(Yahweh):特點是使用神的名字「Yahweh」。J描述一個相當人格化的神,較親近人類。比如描述神在伊甸園裡行走,給亞當和夏娃製作衣服等。
E(Elohim):特點是稱呼神為「神」,即「Elohim」。E描述一個比較遠離人類的神。通常用夢或者天使、先知與人進行溝通。
P(Priest):也稱呼神為「神」。代表教士的材料。通常比較關心秩序和邊界,關心基於神廟的宗教系統。
D(Deuteronomy):特點是強調神不可見,不在神龕和神廟中,神只能在一個地方被崇拜,即耶路撒冷。D對下層人民比較關心,如孤兒和寡婦等,也關注摩西。
時間上J是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大衛王和所羅門王時期,即公元前10世紀。之後是E,與以色列北部王國相關,是所羅門王死去的時候。D與Judah的Josiah王的改革相聯繫,是公元前7世紀晚期。P來源於Babylonian流亡時期,即公元前6世紀。
《創世紀》的作者是誰?
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Micheangelo,1475-1564年)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三傑之一,他多才多藝,在建築、繪畫、雕塑、詩歌等領域都具有非凡的才能。其繪畫代表作——西斯廷禮拜堂天頂畫《創世紀》是一幅取材於《聖經》、描繪上帝創造世界的宗教畫,整個畫面氣勢撼人,是西方美術史上最為壯觀的傑作。《德爾非的女預言者》是畫在天頂兩側券拱間的十二位傳說中的男女先知之一。畫家刻畫出女預言者手持神諭、轉首回望的狀態。她那健美的身姿,洋益著青春的活力;明媚的雙眼,蘊含著脈脈深情,充滿渴望與期待。這一形象被認為是米開朗基羅筆下最美的女性形象。米開朗基羅的繪畫,注重形體刻畫,強調錶現人物的結構與動勢。作品色彩單純,風格質撲、雄健。由於原畫積滿灰塵、油煙,故畫面比較灰暗。這裡展示的是經過專家清洗後所拍的圖片,所以畫面比較清晰、明亮。
創世紀是誰寫的?
納西族原始神話中最出名部分。這個神話共有二十個章節:茫茫遠古,初闢天地,野牛撞天,耳闢天地,人類誕生,觸怒天神,洪水滔天,利恩餘生,初遇白鶴, 東神造人,白鶴仙女,天上險境,十度交鋒,天地美緣,天神詛咒,遷徙人間,擊敗凶神,定居創業,遣使探祕,山高水長。開天闢地,不是一個盤古,而是開天九兄弟,闢地七姊妹。有意思的是九兄弟和七姊妹並不是天生萬能:開出的天是倒掛的,象要塌下來,闢出的地,凸凹不平整,好像要陷裂。只是他們並不灰心,重新用五根柱子撐起天,鋪平地。又如洪水滔天,只剩下納西族祖先從忍利恩孑然一身,藏身於犛牛皮革囊,用九條鐵鏈子,三頭拴在柏樹上,三頭拴在杉樹上,三頭拴在岩石上,才得以死裡逃生。《創世紀》的中心內容是突出人類的代表從忍利恩,描寫他如何堅持與天神作鬥爭,與惡神作鬥爭,與洪冰乍鬥爭,終於重建了人間,熱情歌頌和讚美了人類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TVB拍的電視劇《創世紀》,是誰寫的?原名叫什麼?
TVB的劇集,除了武俠劇像金庸的,黃易的那些是有原著的,其他一般都是編劇編出來的,創世紀的編劇是“邵麗瓊”。,像《歲月風雲》、《我本善福》、《刑事偵緝檔案》、《創世紀》、《流金歲月》這些經典電視劇都出自編劇歐冠英的手筆。
這些在電視片尾的時候都可以看到,有原著的會打出原著作者。
創世紀>只有劇本,沒有出書的.不過各網站上,尤其是主演的粉絲論壇上可能會有網友寫的很詳細的劇情
創世紀是什麼時候寫的
成書時間大概在公元前3000-5000年間,不詳
關於《聖經·創世紀》中諾亞拯救人類是誰寫的,是否抄襲
諾亞方舟問題 一艘根據上帝的指示而建造的大船,其依原說記載為方形船隻,其建造的目的是為了讓諾亞與他的家人,以及世界上的各種陸上生物能夠躲避一場上帝因故而造的大洪水災難,記載中諾亞方舟花了120年才建成,這段故事被紀錄在《創世記》還有《創世記》第八章所載,諾亞方舟方舟最後停靠在土耳其東部的亞拉臘山上。
由香港人和土耳其人組成的方舟探索隊,於土耳其東部的亞拉臘山尋找諾亞方舟遺骸時,在高於海拔四千米的冰川進行挖掘,成功進入巨型木結構。木樣本經科學分析,證實有4,800年曆史。發現的七個空間
隊員所發現的木結構已經破損,並從不同的破口進入,至今為止發現七個空間,隊員楊永祥在會上解說:
1. 所發現的空間中,其中一個被冰封,冰層下是木,頂上有橫木,牆身可見入榫結構,明顯是人工結構。
2. 李耀輝所核實的空間呈L字型,有些結構特徵與後來發現的空間相同,例如是入榫結構,因此推斷這空間本來是木箱型的房間,但大部份已損毀。
3. 空間高度超過5米,隊員需要遊繩由上方的破口進入。內裡的牆身全是木,但並非盒子形,牆身有點弧形和傾斜。其中一邊有一個小門,約1米高,半米闊,估計可以通往另一個空間。但由於隊員感到呼吸困難,沒有嘗試冒險穿過去。
4. 這是木盒子形的空間,牆身、天花和地板均是木,長、闊、高約是二米多。一面牆身有木欄,上面平均分佈有木釘,推測是用來套上繩索,以圈養動物的。而另一面牆身有層架結構。
5. 這空間非常細小,是連接兩個空間的通道。
6. 在結構內有超過一條像用樹幹砍成的木梯。在這空間內,隊員爬上木梯,發現天花上有門,因此推算木結構有超過一層。我們嘗試打開門,但打不開,由於不想破壞結構,留待將來有合適的工具才再嘗試。
7. 隊員沒有進入這空間,只由上方的小口往下俯視及拍攝照片。空間的高度及闊度估計分別是5米及12米。
與會的專家及政府官員均認同這次發現重大。從歷史記載考證,他們相信有關木結構的最合理解釋為諾亞方舟,有助積極作進一步的科學研究。荷蘭著名方舟探索家格力特.艾頓先生說:“這次發現的重要性在於,是首次在歷史上具體地拍攝了方舟的發現,並向全世界揭示。”艾頓先生進行方舟探索及蒐集資料超過30年,他相信過去詳細的目擊證據有助解開方舟的謎團,因為所有主要的描述,跟這次山上驚人的發現絕對脗合。他繼續說:“有非常多的細節吻合,我只列舉幾項:…‘發現高度超過海拔4,000米’;另外,方舟在山上是:‘輕微傾斜’…而且是‘棕紅色的木’,方舟的末端‘已破損及有洞孔’,人們可以穿過進入;另外‘非常深色、頗長的長方型’。”艾頓先生總結說:“有大量的實顯示,在土耳其東部亞拉臘山發現的木結構是記載中的諾亞方舟。”
考古學家鄂臺.貝利教授指出:“探索隊的發現是歷史上最重大的。這發現非常重要,而而是迄今最重大發現的。在亞拉臘山3,500米以上從沒有人類聚居痕跡。多年來許多人在山上進行探索,而這次探索隊是歷來最認真的,並且在冰下發現巨大木結構。”
古巴比倫對 大洪水的描述 只是 :
”洪水伴隨著風暴,幾乎在一夜之間淹沒了大陸上所有的高山,只有居住在山上和逃到山上的人才得以生存。“
古巴比倫沒有記載土耳其的諾亞方舟 肯定不是抄襲
聖經新約又舊約的都是誰寫的?
管他是盯寫的,反正肯定是作者自己寫出來的!說什麼是神仙寫的都是無知的人!會相信連看都沒看到過的東西!
聖經創世紀在什麼時候寫完?
您好,創世紀相傳是摩西寫的,摩西受神啟示,記錄下創世紀,要叫以色列人知道神的創造和以色列人蒙神賜福的歷史。應該是摩西在曠野裡的時候寫成的。
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是在什麼情況下創作的?
──米開朗琪羅與《最後的審判》
一個神話、一個傳說,都是藝術家詮釋的主要材料和對象之一。無論是古希臘神話抑或聖經的故事都在諸多文學家和畫家、雕塑家的手中,屢次被一次又一次重新演繹。《末日審判》,又名《最後的審判》就是其中不朽的藝術之一。
1535年4月,米開朗基羅開始了這一傑作的創作。來自宗教的題材總是令我神往。《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當世界走到了末日,任何人都將受到基督耶穌的審判,或昇天堂、或下地獄。這是耶穌第二次的到來,他不再是第一次降臨時那般慈善,他這次充滿了公正、威嚴,具有強大的力量,不再有時間憐憫和理由原諒。這,就是人類最後的審判。
走進神聖的西斯廷教堂,擡頭時同樣著名的《創世紀》,迎面便是《最後的審判》,它描繪了那一傳說的畫面。整個壁畫200多人物,眾多都描繪成裸體。但就如中國的《紅樓夢》一樣,在完成之後,被人亂以修改,在十幾年後,“布拉哥通”,即丹尼爾??達??沃爾泰拉為原畫的人物添上了裝飾性的覆蓋物,但這點改動同樣無法掩蓋原作的不朽光輝。
全畫以耶穌為中心形成渦旋型結構,攝人心魄,他高舉有力的手臂,執行他神聖的權利……在這個時刻,任何人別無選擇、無法逃避,為自己所作所為付出相對應的代價。
創作此壁畫時,米開朗基羅已經步入60歲階段了,很佩服他作畫的毅力與認真,此畫花了這位老人6年的時間,傾盡老人的精力。20米高、10米寬,多麼宏偉的鉅製。佈局的平衡與緊湊顯現了這位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的驚世能力與才華。
米開朗琪羅是極其注重雕塑藝術的,並把雕塑意識重置於繪畫之中。從而使其作品都充滿力量和氣勢。他滿懷信仰的活著,並鄙視那些毫無宗教歸屬的人。
藝術是表現美的東西,米開朗琪羅也因此認為“真正的繪畫是不會讓人掉眼淚的”。但是看看他一生的所遇,不禁會由衷為他的生命旅程的多變與艱辛觸動。作為一個後世公認的天才,在生前居然如此顛沛,被一個又一個任務所累。他有才華,但他一生有限,哪來那麼多精力去完成所有?他的一次次辛苦與認真造就了一匹匹藝術品,讓人歎為觀止。他展現了藝術的永恆!
喜歡《最後的審判》,很大原因是因為此作品的名稱對我來說似乎很親切,所有的宗教都向我展示了它的神祕,這使我好奇地去試著瞭解。通過神話與傳說,更有一種寓意來警戒、約束人類自身的道德規範,可以說宗教淨化了人們的心,這遠非金錢能夠做到的,權利也無法如此賦予至善的箴言,但這種智慧與淨化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種約束權力的權利。因此,人類才能有自知之明,以免鑄成大錯。
宗教的關懷是無盡的,也是可敬可畏的;藝術因為思想的崇高而崇高,並通往永恆之路,人之靈魂也得以安息。
五百多年了,米開朗琪羅安息在佛羅倫薩,不知生前孤獨的他是否還是孤獨著……“藝術和死亡不相配,”《最後的審判》仍在西斯廷教堂中顯現著一位天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