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擅長什麼作戰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12-26

明清時期清軍擅長什麼作戰方法

山林和平原,清八旗是大興安嶺那塊的騎兵

清軍打敗明軍的關鍵戰爭是哪些戰爭?

撫順之戰

明清間一系列戰爭中的首次大戰。萬曆四十六年(後金天命三年)四月十三日,經過認真準備後,努爾哈赤(即清太祖努爾哈赤)親自率領兩萬八旗勁旅,以所謂“七大恨”誓師徵明。分兵為二,左四旗攻取東州、馬根單;努爾哈赤與滿族諸王率右四旗精銳部隊取撫順。

此前,努爾哈赤令大批部下假扮商人,混入城內以裡應外合。包圍撫順城後,邊攻城,邊招降。城破,明遊擊李永芳率守軍五百餘人投降,後金得勝而歸。在歸途,後金兵與明援軍大戰於撫順城外,明軍陷伏,總兵張承胤、副總兵頗廷相戰死,一軍皆潰。撫順之戰,後金大勝,連下東州、馬根單、撫順三城,俘獲人畜三十餘萬。

七月,努爾哈赤又親領大軍從鴉鶻關入明,攻破了清河城,副總兵鄒儲賢所部明軍被殲。這兩次戰爭也稱“撫清之戰”。

薩爾滸之戰

撫順之戰,明廷震驚,決心北征後金。以消除對明

薩爾滸之戰

薩爾滸之戰[1]

朝的威脅。萬曆四十六年冬,明朝調募福建、浙江、四川、陝西、甘肅等地主客兵共約九萬人,集於遼東。

次年二月,軍分四路,圍攻後金都城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老城村)。北路由總兵馬林等率領,聯合葉赫兵自開原出靖安堡;中路由總兵杜鬆等率領,從瀋陽出撫順關;南路由總兵李如柏等率領,從清河出鴉鶻關;東路由總兵劉綎等率領,朝鮮援軍配合,從涼馬佃出趨寬甸。明遼東經略楊鎬坐鎮瀋陽指揮。明朝師期早已洩漏,後金作了應戰準備。明朝的戰略是分兵合擊,後金則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努爾哈赤集八旗精銳首先指向杜鬆主力部隊。三月一日,中路明軍到達薩爾滸。杜鬆以兩萬人駐守薩爾滸本營,以一萬人攻吉林崖(鐵背山上界凡城)。努爾哈赤便分二旗兵援界凡,親率六旗兵衝向薩爾滸,大潰明軍。隨即回師夾擊界凡明軍,陣斬杜鬆,大敗明軍主力。二日,北路明軍與乘勝北上的後金兵在尚間崖和斐芬山接戰。明軍再次敗北,馬林隻身得脫。東路明軍亦於二日經深河至阿布達裡岡,朝鮮援軍到達富察曠野,距赫圖阿拉僅五六十里,沿途明軍頗有所獲,但是努爾哈赤把在中、北兩路已取勝的援軍調來之後,劉綎陷入圍困,力戰而死,全軍盡沒,朝鮮援軍投降。

楊鎬聞三路喪師,急檄李如柏撤軍。薩爾滸之戰,明朝文武將吏死三百餘人,軍士死四萬五千八百餘人。在這次戰爭中,明朝調集了全國的兵力物力,期望通過犁庭掃穴,摧毀後金,阻止其入犯內地。

結果因為號令不一,兵力分散,上下相蒙,軍無鬥志而徹底失敗。在此場中明朝大批精銳部隊遭到剿滅,為清兵入關埋下伏筆。[2]

開鐵之戰

萬曆四十七年六月,後金兵萬騎從靜安堡入,乘開原疏於防守之機,一舉而下,明總兵馬林戰死,來自鐵嶺的援兵也被擊敗。後金從這裡掠回的人畜財物運了三日猶未盡。

七月,努爾哈赤親自領兵攻佔鐵嶺。明遼東經略熊廷弼說:“開原,河東根柢也”。他把開原、遼瀋和京師視作一條不可分割的防守鏈條。而且開原城大民眾,是明朝聯絡女真和蒙古一些部落的重鎮。

後金佔了開原,既形成了進取遼瀋的有利態勢,也消除了滿族進一步統一的障礙,還有了牽制蒙古的條件,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有深遠的意義。

遼瀋之戰

明天啟元年(後金天命六年,1621)三月十日,後金在有利形勢下,開始向瀋陽進軍。努爾哈赤親率大軍順渾河而下,水陸並進,十二日抵瀋陽城下。明總兵賀世賢、副將尤世功等分兵守城。努爾哈赤遣偵騎挑戰,賀世賢率部出城迎擊,中伏敗亡。尤世功出兵相救,亦戰死。十三日後金佔領瀋陽城。此時,明援軍行至渾河,其中川兵欲營橋北,浙兵營橋南。但結營未就,後金兵至。先戰敗橋北明軍,後在橋南展開激戰,明軍以萬餘人當後金數萬人,終因寡不敵眾,彈盡援絕,大多英勇戰死。遼陽是東北的首府,瀋陽是它的屏蔽,瀋陽一失,遼陽岌岌可危。明朝為保住遼......

問:清軍作戰陣型是什麼樣的

當時中國對西方並不瞭解,認識嚴重脫離實際。自認自己是天朝上國,閉關鎖國,盲目自大,對於英法等國缺乏必要的瞭解,認為如果沒有茶葉和大黃的幫助,西洋人就會大小便不暢,最後腫脹而死,中國只要禁止這兩樣東西出口,就可置夷人於死地,不戰就能屈夷人之兵。英國的先進武器被認為是巫術可以用中國的汙穢摧毀,於是馬桶陣對敵就出現在歷史中。這不是一個人的悲哀,而是一個時代的悲劇,思想落後使他們變的愚昧無知,盲目自大造就了一個悲情的時代。

努爾哈赤五大臣最早追隨他的是

五個人是額亦都、費英東、何和裡、扈爾漢、安費揚古。清史稿列傳十二說他們從太祖的時候

額亦都:太祖起兵前三年

費英東:太祖起兵之六年

何和裡:太祖初起兵

扈爾漢:太祖起兵之六年

安費揚古:少事太祖,在起兵之前。

最後的評價裡面還有一句:額亦都歸太祖最早,巍然元從,戰閥亦最多。

因此最早臣屬於太祖的可能是安費揚古,但是最早作為大臣為太祖效力的是額亦都。如果你不知道別人想問的是什麼,還是回答額亦都吧。清史稿裡面有根據,應該不算亂回答的。

求清朝皇帝名字,早帶拼音的

皇太極

天聰汗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1643年)

順治皇帝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1638年--1661年)

康熙皇帝

清聖祖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1722年)丹 雍正皇帝

清世宗雍正皇帝愛新覺羅·胤禛 yìn禛 zhēn (1678—1735年)

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

嘉慶皇帝

清仁宗嘉慶皇帝愛新覺羅·顒琰 yóng yǎn (1760—1820年)

道光皇帝

清宣宗道光皇帝愛新覺羅·旻 min寧ning(1782—1850年)

咸豐皇帝

清文宗咸豐皇帝愛新覺羅·奕 yì 詝 zhǔ,

(1831—1861年)

同治皇帝

清穆宗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zài chún (1856—1874年)

光緒皇帝

清德宗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 tián (1871—1908年)

宣統皇帝

清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 Pǔ Yí(1906—1967年)

怎樣正確看待揚州十日這件事? 10分

公元1645年5月(南明弘光元年四月),豫親王多澤指揮的清軍主力,炮轟已被圍困三日的揚州城。頓時,“失石如雨,屍積如山,清軍籍以登城,蜂擁而上。”城內南明軍民遂與清軍展開激烈的巷戰。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城內戰死者甚眾,史可法自刎未殊,遂遇害。”(《明通鑑》)

當古老的揚州城在腥風血雨中陷落後,多澤便以不聽招降為名,下令屠城。“街中屍體陳橫,互相枕籍,血流入水中,池塘為屍體所添滿。”“查焚屍簿記載,前後共計八十餘萬。”(王秀楚《揚州十日》)

幾天之後,清軍兵臨南京城下,弘光帝與馬士英等亡命於浙江,南明弘光小朝廷覆滅。

毫無疑問,明末是中國歷史上悲劇色彩最濃的時代。因為,它不同於一般的改朝換代,而是在異族大舉入侵之下而覆滅的。所以,在數百年後的今天,我們往往會發出這樣的疑問:對這充滿悽然誄氣的“揚州保衛戰”和空前災難的“揚州十日”,究竟如何評說?

有人認為,“揚州保衛戰”和“揚州十日”的大屠殺,是一場民族之間的戰爭和殺戮,即是以滿族為主體的清朝和以漢族為主體的南明之間的戰爭和殺戮。因為,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大融合都是以武力征服為後盾的。

當時的歷史,實在是比我們所相象的要複雜得多。據《甲申朝事小記》載:就在距揚州保衛戰開始的二十餘天前,史可法從揚州至泗州部署抵抗南下清軍作戰的途中,便得知:“泗沿河一帶總兵官李遇春已降。”在清軍包圍揚州城的前幾天,史可法又得知:“總兵劉良佐和高傑已降清。”而在清軍炮轟揚州城的前夕,“甘肅鎮總兵李槭鳳,監軍高歧鳳出門降清。”於是,在後來的“揚州十日”的大屠殺中,這些降清的漢族部隊大都充當了滿清殺戮南明軍民的幫凶。“高傑叛軍至揚州城,其掠奪比滿兵更甚。”(王秀楚《揚州十日》)

對此,今天有人不由感慨萬分:漢族那睚眥必抱的血性到哪去了?於是,開始懷念和詛咒漢族曾經有過的雄渾大氣和在揚州十日”中的奴性。

事實上,這漢人中的“麻木與奴性”,不過是王秀楚眼中的一部分人的行徑而已。其實在民族危亡之時,有相當多的漢人選擇了與清軍“以死相爭”的英勇壯舉。據《明通鑑》載:清軍攻入揚州城後,“揚州知府任民育,緋衣端坐堂,遂見殺,閤家男婦盡逋井死。同知曲從直與其子死於東門。總兵劉肇基所部四百人巷戰,格殺數百人,後騎來甚眾,力不拔,與副將乙邦才戰沒。”又據《甲申朝事小記》載:清軍圍攻揚州城之時,“副將馬應魁,領旗鼓,每戰披白甲,書‘盡忠抱國’四字於背。揚州破,戰死。”諸生許王家被清軍拘押時,“或勸曰:‘君故明一諸生,未食天碌,何以身殉?’王家曰:‘君臣之義,豈論仕與不仕?公等復言。’”

其實,為反抗滿清暴行而死者,不僅有南明的將士和士人,更多的是來自於社會下層的普通市民。其中有醫生,商販,漁夫等。如市民笪某被清軍抓獲之後,“嘆曰:‘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為忠義而死,死之猶生也。’臨刑神色不變。”(同上)

-那麼,到底是什麼精神在支撐著他們,面對死亡而臨危不懼?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嘗雲:“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辯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國。保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在顧炎武看來,改朝換代和老百姓沒什麼關係,而漢族文化的淪喪,具有更為嚴重的歷史後果。因為,漢文化的興亡,才是每個人慼慼相關的大事。

我們說,“忠義”觀念,不僅是南明時代漢族的價值觀,也是中國數千年傳統道德的最高原則。“忠義”,乃“忠為報國”(孔孟之後,封建統治者則將其異化為“忠君報國”)。顧炎武這痛心漢族文化衰亡之感慨,顯然仍未從......

清朝士兵胸前繡著“兵”字,繡著“勇”字?兩者有什麼區別

兵表示這是大清的政府軍,是吃皇糧的

勇表示這是臨時工,平時不能出省,打完仗就要解散

勇即是暫時編制的非正式戎行,通常就地招募使用完後就地閉幕,為了與正式工差異身份,其胸前繡的是“勇”字。鄉勇作戰即使有功在戰役完畢後仍就地閉幕,不會給予一官半職或者持續留用,相當於朝廷的廉價勞動力。到了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正式將鄉勇改為煉勇,開端發響糧。

我叫一再追的女生髮她近期照片我看。她發了,但是很快就撤回,我都沒看清楚。她啥意思?我們認識

給你留個念想

怕你收藏

李自成大軍出征山海關,真正的兵力有多少?

根據顧誠《南明史》,隨李自成、劉宗敏前往平叛的兵馬大約為近十萬名,李自成的軍隊大多數是在1642年以後迅速擴充的,單兵素質顯然不如清軍,之前也未與清軍交過手。清軍以騎兵為主,機動性、衝擊性遠勝於李自成所部。李自成部將劉忠敏、田見秀、劉芳亮、張鼐、袁宗第、李過、高一功等都是在明末農民戰爭中錘鍊出驍將。李自成山海關大敗,主要原因在於戰略誤判,沒有預見到清軍是自己的強勁對手,對清軍估計不足。另外,對吳三桂招撫失策,使得吳三桂倒向清軍。吳三桂所部約為五萬;而清軍當時的全部兵力為十萬,除掉駐守瀋陽的軍隊,多爾袞所部約為七八萬人。自然,在三支軍隊中清軍戰鬥力最強,而吳三桂部是稜明朝官軍中的精銳。介於順、清之間的吳三桂部顯然具有舉足輕重之勢:降順則李自成的兵力約為來犯之清兵一倍,而且山海關要隘不致拱手讓敵,即便在同清軍作戰中局部失利,大順政權可徵調的增援兵力較清方要大得多;但吳三桂叛投清方,雙方兵力對比和態勢就顛倒過來,清、吳聯軍在數量上也佔了優勢。正是李自成在政治、軍事上的失策,導致了全盤失敗。

清朝總共有皇帝,叫什麼名。

清太祖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在位11年 終年67歲

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在位18年 終年52

清世祖 順治 愛新覺羅·福臨 在位18年 終年24歲

清聖祖 康熙 愛新覺羅·玄燁 在位61年 終年69歲

清世宗 雍正 愛新覺羅·胤禛 在位13年 終年58歲

清高宗 乾隆 愛新覺羅·弘曆 在位60年 終年89歲

清仁宗 嘉慶 愛新覺羅·顒琰 在位25年 終年61歲

清宣宗 道光 愛新覺羅·旻寧 在位30年 終年69歲

清文宗 咸豐 愛新覺羅·奕詝 在位11年 終年31歲

清穆宗 同治 愛新覺羅·載淳 在位13年 終年19歲

清德宗 光緒 愛新覺羅·載湉 在位34年 終年38歲

末代皇帝 宣統 愛新覺羅·溥儀 在位3年終年61歲

滿清十二帝嘛

相關問題答案
清軍擅長什麼作戰方法?
熊貓擅長什麼?
大司馬擅長什麼英雄?
北京宣武醫院擅長什麼?
北京朝陽醫院擅長什麼?
孫悟空最不擅長什麼?
阿碧最擅長什麼?
海軍師長什麼軍銜?
蛋清面膜有什麼作用?
老虎最擅長什麼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