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應該教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27

語文課究竟要教什麼呢,該怎麼上

語文教學的問題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一是“教什麼”,二是“怎樣教”,三是“教得怎麼樣”。從某種程度說,“教什麼”決定了應該“怎麼教”,並影響著“教得怎麼樣”。針對一篇課文好“教什麼”,這是開展有效教學的前提之一。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教學內容,幾乎每堂課都有明確、具體、獨立的知識和能力定位,如數學科的“二元一次方程”,物理科的“萬有引力”,學科的“氧化還原反應”,甚至歷史科,每一章節都有具體的內容。這種獨立、具體、明確的知識都有序地呈現在教材中,與相對獨立的課堂教學時間空間相吻合。

語文課到底該教給學生什麼

教了多年語文,無非是按照大多數教案、教參的模式,教學生讀讀生字詞,朗讀朗讀課文,概括文章主要內容、中心思想,分析修辭手法等等。之所以孜孜不倦的教學生這些東西,根本原因在於考試,為了應付考試而不得不讓語文課變成枯燥的語言訓練課。而學生在這樣應試的訓練下,似乎應試能力也沒有多大的提高,考試成績並不是很理想。有時,合上書本,我會反思:這些年我的語文課教給學生什麼了?有什麼東西是可以讓他們終身受益的,有什麼東西是能夠對他們的心靈產生影響的?難道我的語文課堂只能如此平庸地在考試指揮棒下低效的行進嗎?我的語文課堂該怎麼進行?我知道不能這樣繼續,但是我要從什麼地方進行突破呢?我且行且思,一直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各種實驗,希望有所突破。雖然有所嘗試,力圖凸顯學生主體,強調學生的自主體驗,努力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框架,嘗試學案式教學、學生主講式教學,希望通過一種更開放的形式,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敢說、敢寫、敢想。可是效果似乎不盡如人意。不是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是課堂空熱鬧一場,紀律渙散,學生能力似乎也沒有太大的提高。這種毫無章法的實驗,直到遇到了盧臻老師才有所改觀。聆聽了她的“教學評一體化”的課堂理念,並有幸觀摩了她所上的《竹影》一課,給我帶來了理念上的持續衝擊。第一,個性化的教材研讀,靈動的學生活動設計。盧老師的課堂比較簡潔,之所以用簡潔來形容她的課堂主要是因為課堂主題突出,不是傳統的教教材,而是對教材進行梳理,提煉主題,設計貫穿主題的訓練活動。這些活動的設計處處透露著授課者的思考,比如從“理解什麼是中國畫”這一角度入手,將文本解讀和能力訓練巧妙結合在一起,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考積極性,有放有收,張弛自如;這使我充分意識到研讀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教師對課文有自己個性化的解讀,才有可能開啟學生的思維大門。如果只是在課堂上傳達教參的精神,那麼無異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樣的課堂絕對不會靈動。第二,能力目標明確,課標、考標心中有數。與其說考試這個指揮棒束縛著我們的教學,不如說是指導著我們教學的方向,聽了盧老師的示範課後,我更加堅定了,其實我所追求的靈動教學與應試能力並不衝突,兩者是可以很好的得到融合的。記得餘映潮老師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很多語文老師教了很多年語文,卻不知道中考、高考到底需要學生什麼語文能力,不知道語文課可以給學生帶來什麼”。這句話可謂一語中的,教學評一體化思想就是解決“教什麼”和“考什麼”之間的融合問題的,將課堂效果落實在學生的語文能力生長點上,是很正確也很有必要的;我們過去的語文課恰恰忽略的就是這個實際問題,才造成學生“一個月不上語文課也沒損失”的低效局面。

語文課堂到底該教給學生什麼 詳細??

語文課堂到底該教給學生什麼 張珍紅 (江都市仙女鎮中心小學,江蘇江都225200) 摘要: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問題,一些教 師對語文課堂教給學生什麼認識不清。本文作者根據一 些課例.對此問題進行了剖析.認為語文課堂的目標應是 注重知識與技能的習得。側重過程與方法的指導.關注情 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語文素養 隨著一次又一次“教改”的深入.語文課堂變得愈來 愈豐富多樣了。隨著“人文語文”、“情智語文”、“簡約語 文”等一個又一個專業名詞、術語的出現與推廣,我們的 語文課堂真可謂是“花開數朵,各表一枝”。有的語文課上 成了美術課.有的語文課上成了多媒體課件展示課.有的 語文課上成了學習成果彙報課……課堂上學生是“小臉 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雖然讓人感受到 熱鬧、喧譁、激烈.可一節課下來.你沒有感覺到有多少屬 於“語文”的東兩在課堂上生成了,而語文課堂真正應了 那句“種了別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園”。一線的教師越來越 困惑:我們的語文課堂到底該教給學生什麼?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是這樣界定語文課程的性 質與地位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 要組成部分。T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 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 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 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功能性和奠基作用,決 定了語文課堂的多功能性質。有人曾戲青:語文課堂首先 得教給學生一張外交家式的“嘴”:其次應教給學生一顆 聖人的“腦”(即具有人類優秀品質的腦);最後要給學生 植一株人類文化的“根”,特別是民族文化:秦磚漢瓦.唐 詩宋詞.一個都不能少……“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語文 課堂到底該教給學生什麼呢? 迴歸到《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我們不難發現,它 對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有明確的表述,那就是,把握好知識 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共同 發展。所以,我認為,我們的語文課堂至少應在這三個方 面有所側蕈。 一、注重知識與技能的習得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多少年來,我們的語文 課堂都是教師在唱主角(獨角):老師講。學牛聽。課後,學 生抄抄、寫寫、背背、默默。把這當作學習語文的全部法寶 當然不行。課改到今天,我們再也見不到教師在課堂上教 學抄寫背誦了(尤其是高年級),是不是我們的學生就不 需要學習這螳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了呢?當然不是。很難 想象,一個連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都沒有掌握的人能學 好這門功課,甚至是有所建樹。我不止一次在公開課上見 須有一個真正寬鬆自如的天地,具體地說就是教師在科 學的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通過行之有效的調節方式,引導 學生有某一特定情感轉移並沉浸在課文所規定的情感氛 圍中.讓他們自然而然地領會課文的內涵,使教學雙方感 情暢通交流。我們理應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探討人生真 諦、聆聽天籟之聲的場所。 (二)在閱讀教學中領悟情感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學語言如果沒有情感的血液在 流動,就會蒼白無力,索然寡味,學生對知識的感觸就會 遲鈍”。學生的情感具有很強的誘導性,容易受老師情感 的影響.也容易被課文中具體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所 感染、所支配。充滿感情色彩的教學語青。直接關係著師 生之間情感交流及和諧狀態的形成。充滿激情的、符合文 章感情氛圍的語佔不僅可以讓學生從內容上去感受知 識.作用於學牛的感官,更作用於學生的心靈.感染他們 深入文本體察感情。 (三)創設合適的情境,豐富和陶冶學生的情感 雖然語文教材較其它學科要更生......

語文課該怎麼教,看什麼雜誌好?

雜誌應該沒什麼用 最重要按照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

小學語文課堂到底該教些什麼?

很多一線小學語文教師應該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在素質教育的呼號聲和應試教育的戰場上,那一線夾縫才是語文教育的真諦?或許,從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反映。編者們牽強附會地把一些類似教材放在一個預定的單元組,殊不知有些作者的文章有其個性內容,勉強地按這些要求去做,就失去了教材本身應該帶給讀者(學生)的個性的享受。況且,一本《教參》,很多時候左右著教師們對教材的理解和內化,有時候甚至充當標準答案的角色,難道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要教這些東西?教師的教學也要個性化應該不僅僅指教學方法或風格,也應該包括教師本身對教材的理解、處理、內化。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正是如此,會學習的人要會思考,其中包括髮現問題(獨立思考)。所以孔夫子就說:“學而不思則罔。”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教什麼的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應該就是這個。本人認為,處理教材,拿到一篇課文,首先要考慮的並非怎麼去教,教師自己首先要去讀懂這篇文章,哪怕只懂一點!只有懂得了作者的寫作目的和編者的編組意圖,明白了應該教什麼,才能著手思考怎麼教。

小學語文課,應該教兒童學什麼

教兒童識字做人。

現代語文課應該教給學生什麼 ?

自從開設了《語文》這門課以來,教育界就在不停地思考:從語文課中應該學到什麼?這個問題一直到現在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從語文學科開設至今,語文教學一直是兩個板塊:語與文。語文課堂上應該教給學生什麼,一直是這兩個板塊爭論的原因。我個人認為,語文課上所教的應該是學生缺乏的或者是他們應該學到的東西。對此,筆者作了一番深入考察,撰寫了一篇《語文教學現狀調查》,對此作了總結。那麼學生從語文課中更想學到什麼呢?從調查的結果來看主要反映在三個方面: 一、語文基本知識。 基本知識是奠定一個學科的基石,語文也不例外,調查結果表明,83%的同學認為在課堂中應該加強語文知識的學習。語文知識主要包括文化知識、文學常識、時代背景、字詞理解、語法知識等,其中更著重於對文學常識、時代背景和遣詞造句的理解和訓練。絕大部分教育者認為,只有在深厚的語文基本功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個人更進一步的深造。而且語文作為中國的文化精粹,任何一箇中國人特別是學生就更應該從基礎做起,認真學習,培育文化素養,努力把它發揚光大。 二、對個人能力的培養。 對個人能力培養的關注是本次調查中的重點部分。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學生現在特別注意個人能力的培養。這種個人能力又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專業知識能力、日常交際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92.5%的學生在調查過程都表示希望在語文課堂上能學習到一些好的學習方法,他們希望能夠通過語文課堂提高自己的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閱讀能力(對文章的鑑賞能力)解題技巧等。還有人提出了理性的解讀文本,結合當時背景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體現出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使我們認識到中國幾千年的填鴨式教育並沒有完全扼殺學生對文化的渴求。 現在的學生注重的不僅僅是課堂知識,他們已經看得很遠。筆者在調查過程中明顯的感受到這一點:現在的學生對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的關注已經遠遠的超過了以往!而且這種能力已經不僅僅是專業知識,更多的是開始關注一些作為日常交際方面的能力,比如說為人處世,如何在現代社會上立足,在日常交際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再比如說如何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也是學生迫切想知道的。與此同時,還有46%以上的學生提出了應加強對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他們希望在語文課堂上有一個自主的空間,可以相互間合作、探究,通過小組歸納總結,然後得出自己的結論,通過這種方法來培養自己的理解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團體合作精神。 三、世界觀價值觀方面的培養。 中國傳統的一個文化觀念是 “ 學而優則仕 ” 。但通過這次的調查研究,筆者認識到這種觀點在我們下一代人的身上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他們現在不認為 “ 學優 ” 就可以 “仕” ,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更高的一層:品優,道德素質高才可以仕。他們已經清晰的認識到初、高中階段是其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他們明確的提出了應該在語文課堂上貫穿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通過文本的解讀培養他們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以及通過對文本中英雄事蹟和奇山異水的解讀和欣賞來提高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還有少數同學提出應該在課前留下幾分鐘的時間來評點當天或昨天的國內國際大事,在老師的指引下得出一種正確健康的觀點看法。在這個板塊他們還對語文老師的人格素質提出了要求,認為語文老師應該學識、品德素質高於一般人,能夠通過現象看到事物的本質,才能以身作則,讓學生在其薰陶下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正確認識自己,以便在未來找到自己的位置。 他們還明確提出了語文和別的課程不一樣,它應該先培養 “人” ,其次才是培養 “才” 。調查結果表明,現在我們學生關注的、需要的方......

語文課堂“教什麼”與“怎麼教”

自己先明白學生可能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學生可能有困難的地方,學生可能欣賞不了的地方,學生可能讀不懂的地方,把這些作為教師應該教的地方.學生不喜歡的地方,讓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地方,讓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地方,幫他讀好,這就是語文教學應該重點教的內容.

高中語文課堂最應該教什麼

高中是中國九年義務教育後的第一年,一來面向社會輸送中層教育水平就業者,另一方面面向大學輸送考生。因此,在教高中語文時必然要考慮的就是應試(隨著大學的普及,升學機會也越來越大,誰都免不了高考這一關)。

而高一是打基礎的階段,學生克服了初中時期的幼稚心理,對自己的未來有所思考,相應的接受能力、思維能力等也有大幅提高,因此在課堂上除了教授課本內容外,需要將課外知識更多地融入到課堂中去,當然課外知識也不是漫無目的的選擇的,重點推薦部分能夠對學生確有幫助而且能吸引學生興趣的內容,例如一些網絡上的優秀文章,會引起學生共鳴。

上課時也不推薦呆板的以純粹教授知識方式的灌輸法,可以在老師主導作用下,充分讓學生去發揮,尤其是作文。

相關問題答案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
小學語文課應訓練什麼?
語文課應該怎麼上?
瑜伽課應該穿什麼衣服?
做文員應該讀什麼專業?
英語四級應該買什麼書?
語文應該學什麼?
教師節應該送什麼花好?
假期應該做什麼議論文?
支教小學應該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