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增益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1-12

佛法裡的增益是什麼意思

佛法中,增益就是增加、增長的意思,是用來表示善法的。

佛教中的增益和損減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的增益和損減就是字面的意思!

增益的一般含義簡而言之就是放大倍數;損減,節制;減少。《史記·樂書》:“君子以謙退為禮,以損減為樂。”《漢書·貢禹傳》:“方今天下饑饉,可亡大自損減以救之,稱天意乎?” 漢 王粲 《爵論》:“以貨財為賞者,不可供,以復除為賞者,租稅損減。”

增益 是什麼意思,佛學如何解釋

增益的一般含義簡而言之就是放大倍數,在電子學上,通常為一個系統的訊號輸出與訊號輸入的比率,如天線增益表示定向天線輻射集中程度的參數,為定向天線和無方向天線在預定方向產生的電場強度平方之比 、放大器增益 表示放大器功率放大倍數,以輸出功率同輸入功率比值的常用對數表示等。

佛教中所說的「執著」是什麼含義

俗話說就是:一根筋、認死理。

嚴謹的定義見下:

【執著(梵abhinives/a,藏mn%on-par shen-pa)】

謂封執堅著。又單稱‘執’或‘著’,亦稱‘計著’。即由虛妄分別心封執堅著我及法等。亦即將虛妄非實的人我及萬法,執以為實有自性。執之著之,而起種種迷妄顛倒、虛偽不實之見解。如《大乘入楞伽經》卷四〈無常品〉雲(大正16·611a)︰

‘大慧!於一切法,如言取義,執著深密,其數無量。如所謂相執著、緣執著、有非有執著、生非生執著、滅非滅執著、乘非乘執著、為無為執著、地地自相執著、自分別現證執著、外道宗有無品執著、三乘一乘執著。大慧!此等密執,有無量種,皆是凡愚自分別,執而密執著。此諸分別,如蠶作繭。以妄想絲,自纏纏他,執著有無,欲樂堅密。’

《大般若經》卷四八五雲(大正7·463c)︰‘由執著故分別諸法無所有性。’《三無性論》捲上雲(大正31·868a)︰‘凡夫執名分別義性,謂名即義性,此為顛倒。是故但有分別,無有實體。’又《顯揚聖教論》卷十六雲(大正31·557c)︰

‘由唯依名起義執故,譬如唯有諸行無始流轉自性,異生數習力故於自他相續起眾生邪執,如是於長夜中串習言說薰修心故,由此方便起妄遍計,執有諸法,此法邪執猶如眾生妄增益故當知顛倒。’

此謂分別假名以為有實,對之而生妄執。

關於能執之識體有異說,《轉識論》謂依緣第八識有第二執識,第七識以執著為體,與四惑相應。又依《成唯識論》卷九所述,安慧等雲執廣通三性有漏心,其中,五、八識有法執,第七識有人執,第六識通二執。護法等雲五、八識無執,六、七二識有執。

關於執與障之別,《成唯識論演祕》卷一(本)以二句分別之,即(大正43·817a)︰‘(一)但執皆障,謂障自性及業果中心心法者,有二分故;(二)但障非執,即業及果非心心所者,無二分故。’此謂‘執’有能取、所取二分之限,故較狹。‘障’亦通於非業及果之心心所法,故較寬。

◎附一︰姚長壽〈我執與法執〉

我執和法執,又稱人法二執,或生法二執。這是兩種錯誤的執見。執有常一自我的實體,叫做我執。執諸法皆有實體,叫做法執。

我執在小乘部派佛教裡有各種說法。有部設人我、法我二我,否定作為個體生命的我(人我),但認為有構成存在要素的實體的我(法我)。犢子部、正量部等認為有一種非即非離蘊的我,這種我既非帶有五蘊假合而成的個體(蘊),也非五蘊以外稱為我的我(離蘊),而是同五蘊非即非離的我。經量部又有勝義補特伽羅之說。《成唯識論》卷一把佛教以外以及部派佛教裡的各種我的說法分成三類︰即蘊我(世間一般說法)、離蘊我(數論、勝論、經量部等)、非即非離蘊我(犢子部、正量部等),並一一予以破斥。

大乘佛教不僅否定人我,而且也否定法我。五蘊諸法,但有假名,如幻虛假,無有定實,說人法二無我,一切皆無自性空。《成唯識論》把我執和法執各分為俱生起和分別起兩種。俱生起,指無始以來熏習於虛妄分別,由此為內因,出生後存於六、七二識,起任運妄執。第七識的妄執相續不斷,第六識的妄執時有間斷。分別起,指由非理學說和見解而起的妄執,存於第六識的妄分別。

《成唯識論》卷五(大正31·24b)︰‘補特伽羅我見起位,彼法我見亦必現前。我執必依法執。’又《成唯識論掌中樞要》捲上(末)(大正43·628a)︰‘有法不帶人,人用必帶體。人執定有法。’即法執迷於諸法的體,我執迷於諸法的用。

因為同一煩惱有我執和法執兩個方面,所以分別立為煩惱障和所知障。即迷於諸法的體者謂所知障,迷於諸法的用者謂煩惱障。比如,有情皆為五蘊假合,如果對之而起貪愛,這就是對五蘊如幻虛假不能通達。由......

佛教加持什麼意思

梵語adhis!t!ha^na,巴利語 adhit!t!ha^na。音譯作地瑟□曩。謂互相加入,彼此攝持。原意為站立、住所,後轉為加護之義。又譯作所持、護念。佛菩薩以不可思議之力,保護眾生,稱為神變加持。

密教認為大日如來以大悲大智隨順眾生、佑助眾生,稱為加;而眾生受持其大慈悲,則稱持。此一解釋,與‘瑜伽’(梵yoga )之義相同。即大日如來與眾生相應合一,如來三密與眾生三業相互相應,攝己入他,令其感知如來之慈悲,則可成就種種妙果以期成佛,此稱三密加持。日僧空海即根據此說,立‘即身成佛義’之說。三密加持有二種:(一)自行加持,即行者手結密印,口唸真言,心住三摩地之修法。(二)阿闍梨加持,即灌頂師就曼荼羅阿闍梨,具足羯磨,以普賢三摩地引金剛薩埵入己身之修法。由此二種加持,現身可證菩提。

又大日經疏卷九舉出‘法界加持’之說,即諸佛、真言、眾生等之實相,皆是毗富羅法界,以此更相加持,故稱法界加持。因眾生、諸佛菩薩與真如法界三事平等,故互相加入,彼此攝持感應。大日經要義鈔卷一舉出四種加持,即:法法加持、法人加持、人法加持、人人加持,其中法法、人人二種為同類加持,人法、法人為異類加持。

咒禁之作法亦稱加持。如五處加持,系行者為消除過去罪業,顯現本來具足之五智功德,以印契或杵鈴等法器加持身體五處(額、兩肩、心、頂及喉)。又有所謂加持香水,即心念香水,使之清淨,口誦明咒,持印契以加持。此外,尚有加持供物、加持念珠等,皆為清淨供物或念珠之禁咒法。其所用之印契、明咒等,即稱加持印明。

佛教中的息業、增業、懷業、誅業是什麼意思?

息業、增業、懷業、誅業 四業,是佛教密法中的四種事業,即:息災法,消除疾病、災害禍患等;增益法,增長財富、壽命、名望、官位等;懷愛法,獲得他人的敬愛;誅殺法,摧伏甚至誅殺怨仇、魔怪。這都是屬於密教的範疇,所以有些東西大多數人不常聽聞或接觸。

請問佛教中開光是什麼意思啊?

開光,又稱開光明、開眼、開明,就是新佛像、佛畫完成想置於佛殿、佛室時,所舉行替佛開眼的儀式。《禪林象器》上說:“凡新造佛祖神天像者,諸宗師家,立地數語,作筆點勢,直點開他金剛正眼,此為開眼佛事,又名開水明。”在佛教中,經過開光中的佛像具有宗教意義上的神聖性,受到佛教徒的頂禮膜拜。開光時,將佛像安好,先誦經及咒語,奉請佛菩薩安座,然後才請高僧為佛像開光說法,《黑谷燈語錄》中說:“開眼者,本是佛匠雕開眼,是事開眼;次僧家誦佛眼真言,誦大日真言,而成就佛一切功德,此謂開眼也。”其實開光就是為佛像舉行一種說法的儀式,其具體的儀式如下:主法者先拿新毛巾向佛像做一個擦佛像的動作,說一首偈語,讚頌佛菩薩的功德,此謂開眼也。其次再用鏡子向佛像正面對照,說幾句寺院、佛像完成的因緣;然後主法者拿起硃砂筆,再說一首偈語,然後將硃砂筆向佛眼的方向作一個“點”的動作,大喊一聲“開”,經過如上的一番儀式,開光才算完成了。開光時,由於佛菩薩的功德不,所以主法者所說的法也有所不同,並且主法者常常會提到為佛像開“六通”,即眼通、耳通、鼻通、舌通、身通、意通,讓佛像具有六種神通,點眼眼通,真見無所不見;點耳耳通,妙聞遍及十方;點鼻鼻通,普嗅法界諸香;點舌舌通,演說妙法無窮;點身身通,分身塵塵剎剎;點意意通,能鑑三世群機。開光法會的儀規最早見於北宋太平興國五(980),北印度烏填曩國傳法大師施護在開封太平興國寺譯經院譯出的《佛說一切如來安像三昧儀規經》。該經指出,佛像塑畫雕造完成後,就要舉行安像慶贊活動。首先選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其次在此處設置伴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接著由身著莊嚴如法的阿諸梨起身入佛堂安像,並同弟子們一心觀想如來一切圓滿之相。然後合掌作禮,瞻仰聖容,以淨香花等供於佛前。再是入定心,離疑念,誦咒三遍,請一切佛安住於此,受此香花、燈、果、飲食等供養。複次,安置佛像坐西向東,並用黃布覆蓋。阿諸梨作觀想佛如一聚火,如來真身諸相圓滿,然後以奄阿牛三字安於佛之身上。把“奄”字安於頂上、“阿”字安於口上、“牛”字安於心上。若是金、石、銅等佛像,就要塗上香油,用草刷子刷乾淨,然後用歌舞妓樂讚頌,僧人復頌香油真言。再用盛滿香水和五寶五藥花果的淨瓶,灌浴佛像,僧眾齊誦偈贊,並作歌舞妓樂。若是畫像,要用鏡子照之,再以前述五種淨火塗於鏡,沐浴鏡中影像。再依次吟誦著衣真言、安耳真言、安髮髻真言、安指甲真言、安此須真言、獻塗香真言、安莊嚴真言等等,然後依灌頂儀規將佛像置入曼荼羅,誦本尊真言三遍。一切供養儀具足後,開眼師用筆作點姿勢,這是為佛像開眼之光明,再誦開眼光真言三遍。這時,佛像即已開光。誦完開眼光真言後,令施主入曼荼羅,齊誦護摩真言、增壽真言、息災增益真言,使眾生普獲吉祥。這時,阿諸梨即教化施主結緣,施利增福,金銀財帛等隨佈施。複次,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也施以財物,令福德更具圓滿。曼荼羅之內所供財物,必須都歸阿諸梨,其他人不得享用。當這套儀規全部完成後,即可收壇。這是密宗的開光。佛教中任何儀式都具有一定的表法意義,開光也不例外。我們眾生從無始以來,受到無明塵垢的汙染,而不能徹見諸法的真理,所以需要開發我們內具的智慧。如神秀禪師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試,勿使惹塵埃。”所以,在開光儀式中,主法者拿起毛巾向佛像作拂塵的動作,這是表示要拂去我們眾生心地上的垢塵;然後再用鏡子一照,表示垢除淨顯,明心見性,真正見到諸法的本來面目。用硃砂筆點向佛眼,由於眼睛代表著智慧,所以點開佛眼,意思就是要開發我們眾生的內在智慧。我們眾生由於無有智......

佛教中的護法是什麼啊?

佛教的護法太多了..鬼怪神等等都是護法.有的也是菩薩變的..如果你想知道更多還是去學學佛吧..學佛沒有什麼不好的..讓你知道生命的真理...如果一定要不信因果是很可怕的

佛教中紅,白,黃,綠,黑色,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你好,在佛教中無色分別代表:

分別代表五種法門:

敬愛,

息災,

增益,

降伏,誅殺。

佛教的人生觀是什麼

從‘緣起性空’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出發,佛教特別重視人的價值。首先,釋迦牟尼佛就是在人間成佛的,雖然他教化的對象很廣,但是以人為本位,只有人最適宜於探求真理,徹證真理。因為佛教認為宇宙間有較好享受的高級生命,他們不存在脫離苦惱的需要;低級生命如牛馬畜生之類,智能低劣,又被人們所奴役,也沒有追求真理的可能。只有人是‘萬物之靈’,又處在苦樂相等狀態中,有智慧和能力,可以為追求真理去奮鬥。人們在各種苦惱交迫的情況下,又都有解脫的要求。所以佛陀教導弟子們要以‘八苦’為師。‘苦’當然是人們所厭惡,但如果因受苦而奮發圖強,便可變壓力為動力。正像孟子所說:‘天之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逆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老子也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意思是說,壞事可以變為好事,好事也可以變為壞事。要想達到清淨圓滿的佛陀境界,還要以人身作為基礎。所以佛教中常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就是提醒人們不要自暴自棄,不要辜負這寶貴的人身。 另外,我們知道在自然科學中,‘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是關於物質運動最重要的普遍定律之一。它說明能量的形態,雖然可以發生轉換,但能量的總和是保持不變的。佛教的輪迴學說也可藉此來作比喻說明。佛教認為人的生命也可轉換為另一個形式——低級生命和高級生命的互相轉換,其中佛教心理學上所說最深層次的能量——第八識,始終在起主導作用。它含藏的一切染淨種子,遇緣便起活動,無始以來,相續不斷,推動生命長河的向前奔流。而人正是通過努力向高級生命發展的重要基石。換句話說,要成佛就要從人做起,先要做個好人,貫徹人類應有的精神文明和道德規範,完成了人格的修養,學佛的基礎也就奠定了。 佛教的道德結構可概括為兩句話:‘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具體地說,就是要求人們認真實行‘五戒、十善’。‘五戒’:就是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不偷盜(不偷竊屬於別人的東西)、不邪淫(不亂搞男女關係)、不妄語(不說假話)、不飲酒(不酗酒鬧事)。這些戒條十分重要,也十分合理,是人人應該遵守的社會公德。殺人、偷盜、亂搞男女關係,國家也要繩之以法。一個信口開河、言而無信的人,或者酗酒鬧事的人,都是不受人們歡迎的人。 ‘十善’是‘五戒’的開展,從行為、語言、思想三方面,去除十惡,做到十善:行為上,不殺生而保護生命;不偷盜而勤儉節約;不邪淫而純潔清白。言語上,不妄語而說老實話;不兩舌而說團結話;不綺語而說樸質話;不惡口而說和善話。思想上,不慳吝而廣行佈施;不嗔怒而難忍能忍;不愚痴而勤修智慧。 但‘五戒、十善’還是個人的道德準則,對一個修菩薩行的大乘學者,佛陀更要求深入世間,無私奉獻,‘恆順眾生’、‘莊嚴國土’,進一步實行‘六度、四攝’等廣大法門,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大家的利益而努力工作,從而充分體現人生的價值。 ‘六度’:就是1.以‘佈施’度慳貪,不但不貪分外之財,還要以錢財和學問、知識來幫助別人;2.以‘持戒’度放逸,促使人們去惡從善,遵紀守法,造成嚴謹的生活;3.以‘忍辱’度嗔怒,忍受別人對我的侮辱怨害,大量包容,並能安忍眾苦,與艱苦的環境作鬥爭,不被種種煩惱所動搖;4.以‘精進’度懈怠,就是大勇無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5.以‘禪定’度散亂,排除雜念,使思維能力統一集中,制心一處;6.以‘智慧’度愚痴,用高度的判斷、覺察力量,善巧方便地開展工作,研究學問,把握時代的脈絡,學好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此外‘四攝’就是從四個方面攝取眾生:1.‘佈施攝’就是以物質、才能等來幫助別人,為人民謀福利,為國家作貢獻;2.‘愛語攝......

相關問題答案
佛教中增益的意思?
佛教中斷除增益的意思?
窮當益堅中的益的意思?
無中生有的意思和造句?
鑿壁偷光中邑人的意思?
七律長征中七律的意思?
小心翼翼中翼翼的意思?
翁中之鱉的意思是什麼?
房地產中結轉的意思?
駱駝祥子中出溜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