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響忍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6

請教佛教中的一音響忍二柔順忍是什麼意思

一音響忍,由音響而悟解真理者。二柔順忍,慧心柔軟,能隨順真理者。見無量壽經鈔五。

無量壽經的無生法忍還有什麼忍

佛告阿難!若彼國土天人,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

今天過得開心嗎?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沒

一個領導說他的鄰居去泰國旅遊,買了一瓶眼鏡王蛇泡的藥酒(瓶子中間有一條蛇盤在瓶底),說治療一些什麼病很有療效,回來每天都一小杯,喝的很有滋味。喝到最後出於好奇就把瓶子打碎,發現眼鏡王蛇竟然是塑料的,塑料的。。。。。。

佛經中有些數量詞如:由旬,忍,劫,剎等等比較難理解,哪位老師能作出形象的解釋?

按自己粗淺的理解,通俗地解釋一下: 由旬:古印度道路度量單位,多認為相當四十華里的距離。 忍:不是數量詞,在佛教中不同上下文意思有一定區別。你之所以誤以為是“量詞”,可能是因為它經常跟數字組成詞,以下引自《佛光大辭典》: ==================================== (一)二忍:(1)生忍與法忍。據大智度論卷六載,雖受眾生迫害或優遇,仍不執於其違順之境而忍,又觀眾生無初、中、後之別,而在眾生之上體認空理,不墮於斷、常二邊,不陷於邪見,此即生忍(又作眾生忍);體認一切事物之實相為空,心安住於此真理之上而不動,此即法忍(又作無生法忍)。然同論卷十四、卷十五所說則稍有差異,謂忍耐眾生之迫害、禮遇,稱為生忍;對心法(即嗔恚、憂愁等屬於心者)、非心法(即寒、暑、風、雨、飢、渴、老、病、死等不屬於心者)之忍耐,稱為法忍。(2)世間忍與出世間忍。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九福田相品謂,初心菩薩以有漏心,依諸果報福業,對所遇世間苦樂違順之事加以忍耐,稱為世間忍,即有相、有漏之安忍;大菩薩安住法性之理,自在表現各種作用,而無絲毫執著,稱為出世間忍,即無相、無漏之安忍。(3)安受苦忍與觀察法忍。據大明三藏法數卷五之說,前者即能安心忍受疾病、水火、刀杖等苦,而不為所動;後者即觀察諸法體性虛幻,本無生滅,信解真實而心無妄動,安然忍可。  (二)三忍:(1)忍辱波羅蜜分為三種,世親攝大乘論釋卷七載,三忍為:1.耐怨害忍,即受他人之怨憎惱害亦加以忍耐。2.安受苦忍,即為疾病、天災所逼亦加以忍受。3.諦察法忍,又作觀察法忍,即諦察諸法不生不滅之真理,心無妄動。其中,後者為前二者之所據。前二忍相當於大智度論所說之生忍,後者相當於法忍。據俱舍論光記卷二十六載,此三忍各以無嗔、精進、慧為體。又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二列舉十八任持,以此三忍分別配於不捨有情任持、舍下劣心任持、無生法忍任持。(2)三法忍,證悟法理而安心,分為三種。依無量壽經卷上、月燈三昧經卷二等,三法忍即:1.音響忍,又作隨順音響忍。指聽聞佛說法之音聲,能知諸法道理,安住於法。2.柔順忍,又作思惟隨順忍。指藉自己思惟,而隨順諸法之真理,安住於法。3.無生法忍,又作修習無生忍。即離相,頓契於法之真理而安住。有關得此三法忍之菩薩究應配於何階位,諸說紛異,法位配以仁王經五忍中之前三忍,慧遠配以同經五忍之中間三忍,新羅憬興則配以同經中之第一伏忍之三位。(3)喜、悟、信三忍。即觀阿彌陀佛,或信其本願所得利益之無生法忍之三名。善導觀經疏序分義解釋經中“得無生法忍”之句,舉出三忍之名,主張十信位菩薩所得之忍,絕非解行以上之忍。依此,日僧良忠稱於十信位中所得之忍為信忍,又作十信中忍。是時歡喜而大悟,故名喜忍、悟忍。證空謂領解觀門為無生忍,此乃信本願所得之利益,故名信忍;親鸞則作為得他力信之一念時之利益。(4)伏忍、柔順忍、無生忍三忍。據天台宗,通教三乘與共之十地中,第一干慧地之菩薩為伏忍,第二性地之菩薩為柔順忍,第三八人地、第四見地之菩薩名無生忍。  (三)四忍。據思益梵天所問經卷一載,四忍即:(1)無生法忍,忍可諸法之自性空寂本來無生。(2)無滅忍,忍可諸法本來不生無滅。(3)因緣忍,忍可諸法依因緣生,本來無自性。(4)無住忍,即心不住著而無異念相續。  (四)五忍,依菩薩證悟法理而安心之程度所立之階位。據仁王般若經卷上,五忍為:(1)伏忍,即已制伏煩惱,然尚未斷滅。指地前之三賢位(十住、十行、十回向)。(2)信忍,即已得無漏信之初、二、三地菩薩。(3)順忍,即順理而趣向無生果之四、五、六地......

學佛的來

(一)民生所需,隨念而至

‘極樂世界所有的眾生,不管是已生、現生或當生,都得到各種美妙的色身,相貌端正,神通自在,福德具足,受用各種宮殿、園林、衣服、飲食、香花、瓔珞,隨意所須,悉都如願,譬如他化自在諸天。’——《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和《無量壽經》的上卷。

——不同於世人為飲食生活而奔波勞碌工作。

(二)七寶食器,自然現前

‘極樂世界的眾生要吃飯時,每人的面前自然呈現七寶的鉢器,自然充滿百味飲食。’——《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吃飯時,各種寶鉢,隨意現前。’——《大阿彌陀經》

——不必忙於做菜,不用準備碗盤、碟子、筷子、湯匙等餐具。

‘這些鉢中都充滿百味飲食,隨意而至,無所從來,也沒有供應和製造的人,完全是自然化生。’——《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第二卷

(三)茶几花氈,莊嚴餐座

‘佛和諸位菩薩、羅漢要飲食時,則自然呈現七寶的茶几(餐桌),劫貝樹的花絮所織成的氈子和毛氈來做座位,面前自然出現七寶的鉢器,鉢中充滿著各種美味的飲食。’——《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二和《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的上卷

(四)百味飲食,勝過諸天

‘這些飲食,不同於世間飲食的口味,甚至也不是天界的飲食所能比美,這些飲食都是自然化生的精品,香美無比。’——《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的第二卷

——世人花錢辦筵席,多造殺業,吃時嘴巴痛快,腸胃難受,甚至還可能傳染到B型肝炎。

——極樂淨土的飲食連天廚妙供都不能比了,滿漢全席又算得了什麼?

(五)種種美味,各如所願

‘鉢中充滿百味飲食,酸鹹甘淡,各如所願。’——《大阿彌陀經》

‘想吃什麼的口味,鉢器中便呈現什麼飲食,甜度或酸度都隨心所欲。有的菩薩和羅漢心想得到銀鉢,有的想要得到金鉢、水晶鉢、琉璃鉢、珊瑚鉢、琥珀鉢、白玉鉢、硨磲鉢、瑪瑙鉢、明月珠鉢、摩尼珠鉢、紫磨金鉢等,都可隨心所欲得到。’——《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的第二卷和《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的上卷

(六)食不短缺,亦不過量

‘不會有所缺乏,也不會因為美味的飲食,而吃得過量。’——《大阿彌陀經》

——不會吃得不夠,以致意猶未盡。

——極樂世界沒有腸胃消化不好的人。

‘諸位菩薩和羅漢每次都吃得恰到好處,不多也不少。他們從來不挑剔或批評食物的好壞,也不會因為飲食美味而生貪愛。’——《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的第二卷

(七)食物消化,不留遺滓

‘吃完以後,不會遺留食物殘渣。’——《大阿彌陀經》

——因此不必洗碗筷。

‘飲食完畢以後,食物自然消化而不會在體內留下遺滓。’——《大阿彌陀經》

——身無糞尿,不必廁所,也沒有臭味。

‘吃完以後,七寶鉢器自然消失,到下次用餐時,才又出現。’——《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的第二卷

‘吃完以後,各種飯具、鉢器、茶几、寶座都自然化去。等要吃時,又會再變現。’——《無量清淨平等覺經》的第二卷

(八)以意為食,聞香心淨

‘雖然有這麼好的食物,其實並沒有真的吃,只是看到食物的色、聞到食物的香,以意念來飲食。’——《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看到食物的美色,聞到食物的香氣,自然飽足舒適,不貪著美味,身心輕爽便利。’——《大阿彌陀經》

(九)飯食已訖,身心舒泰

‘吃了以後,容光煥發,力氣增長,沒有大小便,身心舒泰柔軟,不貪著美味。’——《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諸位菩薩和羅漢的心念都非常清淨,而不會慕戀飲食。飲食只用來促進身心的功力,食畢自然完全消化。’——《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的第二卷

明 楚石

遙指家鄉落日邊,一條歸路直如弦。

空中韻奏般般樂,水上花開朵朵......

佛教中一個兩字的詞語。在百度百科裡看過,後來忘了,老是回想不起來,莫名的有些苦惱。故來此求助,感謝 20分

感同身受

好像跟佛教無關

佛教裡極樂世界還是地獄盡頭有一棵樹。

你是說"娑羅雙樹"嗎?記得聖鬥士星矢裡面有這段.

什麼佛經以語言優美出名的?

楞嚴經----------太多了

節選其精華部分如下:

楞嚴法要串珠

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

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所從。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裡。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週法界。不從人得。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若棄生滅。守於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 。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云何不成無上知覺。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磐無漏真淨。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 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獲大安穩。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 皆悉銷殞。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增補楞嚴法要串珠修證次第

汝坐道場。銷落諸念。其念若盡。則諸離念一切精明。動靜不移。憶忘如一。當住此處。入三摩提。如明目人。處大幽黯。精性妙淨。心未發光。此則名為色陰區宇。若目明朗。十方洞開。無復幽黯。名色陰盡。是人則能超越劫濁。觀其所由。堅固妄想以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陰盡者。見諸佛心。如明鏡中。顯現其像。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猶如魘人。手足宛然。見聞不惑。心觸客邪而不能動。此則名為受陰區宇。若魘咎歇。其心離身。返觀其面。去住自由。無復留礙。名受陰盡。是人則能超越見濁。觀其所由。虛明妄想以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如鳥出籠。已能成就。從是凡身。上歷菩薩六十聖位。得意生身。隨往無礙。譬如有人。熟寐囈言。是人雖則無別所知。其言已成音韻倫次。令不寐者。鹹悟其語。此則名為想陰區宇。若動念盡。浮想銷除。於覺明心。如去塵垢。一倫生死。首尾圓照。名想陰盡。是人則能超煩惱濁。觀其所由。融通妄想以為其本。

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陰盡者。是人平常夢想銷滅。寤寐恆一。覺明虛靜。猶如晴空。無復粗重。前憨影事。觀諸世間大地山河。如鏡鑑明。來無所黏。過無蹤跡。虛受照應。了罔陳習。唯一精真。生滅根元。從此披露。見諸十方十二眾生。畢殫其類。雖未通其各命由緒。見同生基。猶如野馬。熠熠清擾。為浮根塵究竟樞穴。此則名為行陰區宇。若此清擾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習。......

相關問題答案
音響忍是什麼意思?
響晴是什麼意思?
建立影響力是什麼意思?
聲音渺渺是什麼意思?
音譯詞是什麼意思?
單個響應是什麼意思?
武音大學是什麼意思?
響應是什麼意思?
知音文苑是什麼意思?
字音字義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