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貶於褒是什麼意思?
寓貶於褒 (《詩經》句一)
抑若揚兮
damn是什麼意思。英語
damn [d??m] vt. 1. 宣稱(某事)是壞(或糟糕,低劣,無效,非法)的: 例句: She damned his character for a few faults.
她抓住一點點毛病就說他的品質很壞。 2. 給很壞的評語;譴責,指責,非難;詆譭,攻擊,糟蹋;使倒黴: 例句: The critics damned the play.
批評家指責這齣戲。 The film was damned by the critics.
此影片遭批評家指責。 3. 毀壞,毀掉: 例句: to damn one's book
毀壞某人的書 to damn oneself in everyone's opinion
毀壞自己的名聲 4. [常用被動語態]使失敗,註定…要失敗: 例句: The action was damned from the start.
這次行動一開始就註定要失敗。 5. 【神學】(上帝)降罰,罰…入地獄,使永遠受到折磨: 例句: Her soul was damned.
她的靈魂墮入地獄。 Sinners may be damned to everlasting hellfire.
但願罪人都被罰受永久的地獄之火。 6. 證明…有罪;註定…遭受不幸的結局: 例句: a damning evidence
足以定罪的證據 a damning scandal
使人身敗名裂的醜聞 7. 詛咒,咒罵,罵;罵…該死;討厭: 例句: Damn the torpedoes! Full speed ahead!
該死的魚雷!全速前進! You're stepped on my toe, damn it.
該死,你踏了我的腳尖! vi. 1. 罵該死,咒罵: 例句: She damned right and left.
她亂罵一通。 2. 證明有罪 interj. [用作詛咒語,表示憤怒、生氣、失望、輕蔑、厭煩]該死,活該,討厭;他媽的,見鬼[亦作dam] n. 1. 咒罵 2. [作詛咒或強調用]該,該死 3. [口語]一點點,絲毫,些微 adj. =damned[亦作dam] adv. =damned[亦作dam] 近義詞: curse . 短語 1. as near as damn it[英國口語]幾乎,差不多 2. Be damned to you!=Damn you! 3. damn all[俚語]完全(或根本)沒有,沒有什麼,一點也不,毫無 4. damn and blast該死 5. Damned if…決不(=I'll be damned if…) 6. Damn him!該死!糟了!他媽的!混賬東西! 7. Damn it(all)![俚語]該死!見鬼!他媽的!糟了!真氣死人!(表示焦躁) 8. Damn me![口語][表示喜悅、驚訝等的感嘆語]哎呀!我太驚奇了!糟糕!該死 9. Damn me, but一定要,死也要 10. damn right and left亂罵一陣,不分清紅皁白地亂罵 11. damn well[口語][用以加強語氣]肯定地,無疑地;非常,極為[亦作damned well] 12. damn with faint praise對…冷漠地表示讚許其實旨在貶低,明褒實貶,寓貶於褒[見praise] 13. Damn you![俚語]混蛋!你這個該死的!他媽的!糟了! 14. give a damn (或darn)[口語]介意;關心;視為重要 15. Go......
形容寄託的成語
【安身立命】:安身:在某處安下身來;立命:精神有所寄託。指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託。
【安心立命】:使身心安定,精神上有所寄託。
【百無聊賴】:聊賴:依賴。精神上無所寄託,感到什麼都沒意思。
【比物此志】:比物:比類,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為來寄託、表達自己的心意。
【干城之寄】:干城:盾牌和城牆,比喻捍衛者;寄:寄託。指作為國家捍衛者的寄託。
【寄情詩酒】:寄:寄託。把感情寄託在吟詩飲酒上。
【寄興寓情】:寄:寄託;寓:含;興:興致。指作品中寄託飽含了作者的興致與情懷。
【立命安身】:立命:精神上安定;安身:指得以容身。指精神上有寄託,生活上有著落。
【窮極無聊】:窮極:極端;無聊:無所依託。原指光景窮困,精神無所寄託。現也形容無事可做,非常無聊。
【徒託空言】:白把希望寄託於空話。指只講空話,而不實行。
【託物連類】:指援引類似的事物寄託己意。見“託物引類”。
【託物引類】:指援引類似的事物寄託己意。
【託物喻志】:借事物以寄託自己遠大的志向。
【託物寓感】:假借外物寄託情感。
【託物寓興】:借事物以寄託任教的情興。
【託於空言】:指寄託所懷於文詞議論。同“託之空言”。
【託之空言】:指寄託所懷於文詞議論。
【託諸空言】:指寄託所懷於文詞議論。同“託之空言”。
【無聊賴】:聊賴:依賴。精神上無所寄託,感到什麼都沒意思。
【寓貶於褒】:寓:寄託。在表面褒頌的詞句下寓含譏諷的意思。
【寓情於景】:在景色的描寫中寄託情感。
【寓意深遠】:寄託或隱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語言文字或藝術作品)。
【寓意深長】:寄託或隱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語言文字或藝術作品)。
明神宗為什麼神啊?神是什麼意思?別複製他的個人資料 都說他昏庸 諡號還是神?
“神宗”是死後的廟號。
《明史》神宗的本紀結尾言: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個明朝享國時間最長的皇帝,廟號神宗,實為寓貶於褒,是說他神龍見首不見尾,隱居深宮數十年,不見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萬曆末年,國家的官吏已經缺了一半。他又是個死要錢的皇帝,放出太監四處擾民搜刮(如開礦事),民間連養只雞也要繳稅。
表示寄託的成語
1.【安身立命】:安身:在某處安下身來;立命:精神有所寄託。指生活有著落,精神有所寄託。
2.【安心立命】:使身心安定,精神上有所寄託。
3.【百無聊賴】:聊賴:依賴。精神上無所寄託,感到什麼都沒意思。
4.【比物此志】:比物:比類,比喻;志:心意。指用事物行為來寄託、表達自己的心意。
5.【干城之寄】:干城:盾牌和城牆,比喻捍衛者;寄:寄託。指作為國家捍衛者的寄託。
6.【寄情詩酒】:寄:寄託。把感情寄託在吟詩飲酒上。
7.【寄興寓情】:寄:寄託;寓:含;興:興致。指作品中寄託飽含了作者的興致與情懷。
8.【立命安身】:立命:精神上安定;安身:指得以容身。指精神上有寄託,生活上有著落。
9.【窮極無聊】:窮極:極端;無聊:無所依託。原指光景窮困,精神無所寄託。現也形容無事可做,非常無聊。
10.【徒託空言】:白把希望寄託於空話。指只講空話,而不實行。
11.【託物連類】:指援引類似的事物寄託己意。見“託物引類”。
12.【託物引類】:指援引類似的事物寄託己意。
13.【託物喻志】:借事物以寄託自己遠大的志向。
14.【託物寓感】:假借外物寄託情感。
15.【託物寓興】:借事物以寄託任教的情興。
16.【託於空言】:指寄託所懷於文詞議論。同“託之空言”。
17.【託之空言】:指寄託所懷於文詞議論。
18.【託諸空言】:指寄託所懷於文詞議論。同“託之空言”。
19.【無聊賴】:聊賴:依賴。精神上無所寄託,感到什麼都沒意思。
20.【寓貶於褒】:寓:寄託。在表面褒頌的詞句下寓含譏諷的意思。
為什麼說“明朝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
《明史》神宗的本紀結尾言: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個明朝享國時間最長的皇帝,廟號神宗,實為寓貶於褒,是說他神龍見首不見尾,隱居深宮數十年,不見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萬曆末年,國家的官吏已經缺了一半。他又是個死要錢的皇帝,放出太監四處擾民搜刮(如開礦事),民間連養只雞也要繳稅。
對這樣一個皇帝,實在沒什麼好說的,說明朝亡在他手上,崇禎來背了黑鍋並不過分,且看神宗的本紀,到了萬曆30年之後,年年不是“日有食之”就是“京師地震”,或者乾旱或者水澇。其中萬曆31年農曆5 月“鳳陽大雨雹,毀皇陵殿脊”,到32年“雷火焚長陵明樓”,“昌平大水,壞長、泰、康、昭四陵石樑”,即使不信天象示警這些的,看了也真是令人觸目驚心,彷佛明朝先靈不安,亡國之兆已現。
大家想必都看了萬曆十五年,知道萬曆帝本來是有勵精圖治之決心的,除了從小敬畏的張居正並不那麼居正帶來的打擊之外,使萬曆消極怠工的主要因素還是國本之爭。這實在是令人嘆息的一件事情。曾子《大學》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論的正是帝王之道。家不能齊,必然禍起蕭牆。萬曆朝實在是一個家庭悲劇和性格的悲劇。不過用老夫子們的話說,那也是氣數使然了。
首先大臣們太過於食古不化,王宮人和皇長子並不是有強有力的外戚作為支撐,立皇長子並不是於他們有什麼好處,偏是大臣們死抱著“立長不立幼”的古訓,和皇帝力爭。本來,臣子們有一定分量的話語權,哪怕被當廷杖死,也要據理力爭一向是政治清明的象徵。有明一朝,大臣因直諫被杖死,庾死的不計其數,然而白髮蒼蒼的大臣們,不怕被當廷扒下褲子,屁股開花,也要前赴後繼的上疏。是出於長期文化積累的對於敢於直諫即為忠臣這個符號的認可,死諫可青史留名,也是氣節所在,也可以裁抑君權,用在軍國大事上,本是好事。可悲的是,作為知識分子的精英的滿朝大臣,把精力耗費在這樣無意義的事情上。孰賢孰愚,孩子小,能看出什麼來,偏偏大臣認準了死理。從“滿朝文武泣於文華殿請立儲”這樣的描述裡,我聞到了儒家文化腐爛發臭的氣息。
如果是萬曆的爺爺嘉靖皇帝,事情也好辦得多。這祖孫倆,是明朝享國在位時間第一和第二的一對兒(明朝偏是昏庸的皇帝在位長,仁宣和孝宗在位不過十數年而已,這一點和清朝正好相反),對待大臣,走的卻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然而並不是偶然,甚至是必然的,所謂一盈一虧,矯枉過正。
豐碑一課採用了什麼的表達方法,A:先揚後抑及側面描寫B:先抑後揚及
文學鑑賞作品的表達技巧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有三個層面的內容:⑴、修辭方法:比喻、擬人、設問、反問、借代、對偶、誇張、襯托、用典、化用、互文、反覆等;⑵、表達方式及表現手法:記敘、議論、描寫、抒情。表達方式:詩歌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藉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我們要了解一些常見的藝術手法。詩詞中主要運用敘述、描述、議論、抒情四種表達方式,這其中描寫、抒情是考查的重點。抒情可分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託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寫:動靜結合、虛實結合、點面結合、明暗結合、正側結合、聲色結合、粗筆勾勒、白描工筆等。表現手法:賦、比、興;抑揚變化、鋪陳描寫、象徵聯想等。⑶、篇章結構:首句標目、開門見山、曲筆入題、卒章顯志、以景結情、總分得當、以小見大、層層深入、過渡照應、伏筆鋪墊等。表現技巧抒情方式(一)總論情與景關係: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側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闕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共鳴。這樣的詩就寫得好,能動人。情與景的處理不單是詩歌的問題。其它的藝術,則小說、戲劇、電影、繪畫,也有這個問題。一般是情與景配合。拿電影來說,情與景配合的例子如:當災禍將發生時,電影中常使我們看到雷電和暴風雨,為觀眾作心理準備,預感未來的災禍。當電影中男女二人熱戀,或夫婦新婚,他們會在公園裡散步,天氣晴朗,春暖花開,一片令人歡喜的景色。這樣的情景配合,在電影或其它藝術中與寫詩時相類似。這叫做“情景陪襯”或“情景交融”。在中國與西洋的詩歌中,都可找到詩人成功地處理情與景配合或交融的例子。(二)抒情手法分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激情、快意或秋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這裡不深入討論。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閒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藉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複雜的思想情感。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頑強抗爭,盡情抒發對自然規律不可抗拒。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場景描寫之中,寄寓著詩人的無限離愁別恨。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三)樂景與哀景的關係:情景交融,其實不需要這麼複雜,我們只需要記住: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關於情景交融的鑑賞,關鍵在於情是何情,事實上也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樂景、愁景?1、以樂寫樂比如: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裡白沙堤。即使詩中沒有“最愛”二字,那剛剛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生意昂然的西湖,在作者的字裡行間已充滿了愛意。“鶯爭”“燕啄”“......
為什麼說“明朝不亡於崇禎之失德,而亡於萬曆之怠惰”?
《明史》神宗的本紀結尾言:明之亡,實亡於神宗。這個明朝享國時間最長的皇帝,廟號神宗,實為寓貶於褒,是說他神龍見首不見尾,隱居深宮數十年,不見朝臣,不理朝政,致使到萬曆末年,國家的官吏已經缺了一半。他又是個死要錢的皇帝,放出太監四處擾民搜刮(如開礦事),民間連養只雞也要繳稅。
對這樣一個皇帝,實在沒什麼好說的,說明朝亡在他手上,崇禎來背了黑鍋並不過分,且看神宗的本紀,到了萬曆30年之後,年年不是“日有食之”就是“京師地震”,或者乾旱或者水澇。其中萬曆31年農曆5 月“鳳陽大雨雹,毀皇陵殿脊”,到32年“雷火焚長陵明樓”,“昌平大水,壞長、泰、康、昭四陵石樑”,即使不信天象示警這些的,看了也真是令人觸目驚心,彷佛明朝先靈不安,亡國之兆已現。
大家想必都看了萬曆十五年,知道萬曆帝本來是有勵精圖治之決心的,除了從小敬畏的張居正並不那麼居正帶來的打擊之外,使萬曆消極怠工的主要因素還是國本之爭。這實在是令人嘆息的一件事情。曾子《大學》雲“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論的正是帝王之道。家不能齊,必然禍起蕭牆。萬曆朝實在是一個家庭悲劇和性格的悲劇。不過用老夫子們的話說,那也是氣數使然了。
首先大臣們太過於食古不化,王宮人和皇長子並不是有強有力的外戚作為支撐,立皇長子並不是於他們有什麼好處,偏是大臣們死抱著“立長不立幼”的古訓,和皇帝力爭。本來,臣子們有一定分量的話語權,哪怕被當廷杖死,也要據理力爭一向是政治清明的象徵。有明一朝,大臣因直諫被杖死,庾死的不計其數,然而白髮蒼蒼的大臣們,不怕被當廷扒下褲子,屁股開花,也要前赴後繼的上疏。是出於長期文化積累的對於敢於直諫即為忠臣這個符號的認可,死諫可青史留名,也是氣節所在,也可以裁抑君權,用在軍國大事上,本是好事。可悲的是,作為知識分子的精英的滿朝大臣,把精力耗費在這樣無意義的事情上。孰賢孰愚,孩子小,能看出什麼來,偏偏大臣認準了死理。從“滿朝文武泣於文華殿請立儲”這樣的描述裡,我聞到了儒家文化腐爛發臭的氣息。
如果是萬曆的爺爺嘉靖皇帝,事情也好辦得多。這祖孫倆,是明朝享國在位時間第一和第二的一對兒(明朝偏是昏庸的皇帝在位長,仁宣和孝宗在位不過十數年而已,這一點和清朝正好相反),對待大臣,走的卻是兩條完全不同的路子,然而並不是偶然,甚至是必然的,所謂一盈一虧,矯枉過正。
魏徵對唐太宗有什麼影響
魏徵是我國初唐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傑出的歷史學家,以“犯顏直諫”而聞名。魏徵以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敢於犯顏直諫著稱。作為太宗的重要輔佐,他曾懇切要求太宗使他充當對治理國家有用的“良臣”,而不要使他成為對皇帝一人盡職的“忠臣”。每進切諫,雖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治,曾先後陳諫200多次,勸戒唐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鑑,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仁義”行事,無一不受到採納。貞觀十三年(639年)所上《十漸不克終疏》,在當時和後世都有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