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元帥的意思?
元帥是什麼意思。
元帥,在歷史上曾經有過兩種含義:一是官職名稱,二是軍銜稱號。法文元帥一詞源自古德意文“馬”和“僕人”。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一些歐洲國家,元帥是軍隊中的一般官職,他負責軍隊的行軍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工作。
在中國,漢語“元帥”一詞最早出現在公元前633年的春秋時期,其名源於《左傳·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載晉文公的“謀元帥”(即考慮中軍主帥人選),晉國名將先軫在城濮之戰與崤之戰中屢立戰功,成為了我國曆史上第一位有元帥頭銜並有著元帥戰績的軍事統帥。但當時只是表示對“將帥之長”的稱呼,還不是官職名稱。從南北朝起,元帥才逐漸成為戰時統軍征戰的官職名稱。
元帥是什麼意思
元帥的意思是:
1、高於將官的軍銜名;
2、中國古代率領全部軍隊的首領 。
中國5大元帥是?
十大元帥,指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十位軍事家。他們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中國軍隊中現在還有元帥嗎?
我國1988年恢復軍銜制,同時取消了元帥軍銜和大將軍銜!
現在我軍最高軍銜為上將軍銜!
中國是大元帥都有誰?
1955年9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毛澤東主席向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共10人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據統計,十大元帥中直接或間接參加過南昌起義的就有7位:朱德、賀龍、劉伯承、聶榮臻、陳毅、林彪、葉劍英。其餘也參加過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授元帥軍銜及授予勳章典禮,於一九五五年九月二十七日下午五時,在北京懷仁堂隆重舉行。毛主席親自把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狀、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分別授予獲元帥軍軍銜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
將軍和元帥有什麼分別啊
元帥下面是將軍。
首先元帥和將軍是軍銜,司令是職務。
中國在建國初期,設十大元帥、十大將,是功勳軍銜,
也就是說,只有這二十個人有些殊榮;
中國還曾設想為毛澤東設立大元帥,當時軍銜已經造好,
但毛澤東拒絕了。
正規的軍銜裡,是沒有元帥的,中國軍銜最高為上將。
司令一詞,本來的意思,是一個軍職,比如以前常講的憲兵司令。屬作戰單位的,一個作獨立作戰單位,設一個司令官,意為全權負責。
我軍目前實行的軍銜制,不同於上述三種類型。我軍軍官銜級的設置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共設三等十級:
將官三級:上將、中將、少將;
校官四級、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三級:上尉、中尉、少尉。
我軍新軍銜制與其他幾種軍銜類型相比:
比"東方型"軍銜少元帥、大將、大尉等銜,多大校,比前蘇聯少三級,比其他國家少一至二級;
比"西方型"軍銜少元帥、准將,多大校,上將以下軍銜等級一樣多;比"東亞型"軍銜多大校一級。
俯該說,比較而言,我國新軍銜制在軍銜設置上,更接近傳統的"西方型"軍銜,至少軍銜等級一樣 多。所不同的是"西方型"軍銜有元帥和准將,我軍軍銜制在相應的位置上是一級上將和大校(1994年取消了一級上將,而西方國家的元帥平時基本不用)。我軍平時最高軍銜為上將,這一點和大多數國家一樣,我軍的大校和朝鮮一樣主要是為師職幹部設的。由於我軍師職幹部數量太多,如果大部分授少將,將官數量過多;如大部分授上校,則顯得偏低;如設准將軍銜,將官數量更多,因此設置大校銜。這樣,我軍的編制軍銜就比較特殊,尉官對應連、排軍官,這一點與其他幾種類型軍銜制樣;而將官對應軍以上軍官,校官對應師、團、營軍官,則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尉官(一槓)
一槓一星:少尉
一槓二星:中尉
一槓三星:上尉
·校官(兩槓)
兩槓一星是:少校
兩槓二星是:中校
兩槓三星是:上校
兩槓四星是:大校
·將軍
沒有用槓,而是用金色的松葉,直接加上金星。
一顆金星:少將
二顆金星:中將
三顆金星:上將
一、士兵軍銜肩章版面底色:陸軍為棕綠色,海軍為黑色,空軍為天藍色。
士兵有兩級,列兵(現役第一年的義務兵)和上等兵(現役第二年的義務兵)。
二、士官分為一級士官、二級士官、三級士官、四級士官、五級士官、六級士官。其中一級、二級士官為初級士官,三級、四級士官為中級士官,五級、六級士官為高級士官。士官軍銜在肩章版面上綴以象徵符號和折槓。象徵符號、折槓的繁簡分別表示士官軍銜高、中、初三等和級別。三道粗折槓為六級士官軍銜;兩道粗折槓加一道細折槓為五級士官軍銜;兩道粗折槓為四級士官軍銜;一道粗折槓加一道細折槓為三級
士官軍銜;一道粗折槓為二級士官軍銜;一道細折槓為一級士官軍銜。士官軍銜肩
章分硬肩章和套式軟肩章。
三、兵的軍銜在肩章版面上綴以折槓,無象徵符號。兩道折槓為上等兵軍銜;一道折槓為列兵軍銜。兵的軍銜肩章為套式軟肩章。...
元帥和將軍有什麼不同?
元帥下面是將軍。
首先元帥和將軍是軍銜,司令是職務。
中國在建國初期,設十大元帥、十大將,是功勳軍銜,
也就是說,只有這二十個人有些殊榮;
中國還曾設想為毛澤東設立大元帥,當時軍銜已經造好,
但毛澤東拒絕了。
正規的軍銜裡,是沒有元帥的,中國軍銜最高為上將。
司令一詞,本來的意思,是一個軍職,比如以前常講的憲兵司令。屬作戰單位的,一個作獨立作戰單位,設一個司令官,意為全權負責。
中國四大元帥都是誰?
中國不是四大元帥,是十大元帥。他們分別是: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誰的才能最強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諸多將領中,真正是統軍破陣,獨擋一面,臨敵決勝的並不多。在元帥一級中,有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四人。賀龍雖是紅二方面軍主帥,但其麾下多年的主要是紅2軍團(紅3軍),在段德昌死後戰績就顯得不是很大。抗戰時賀龍又早早回了晉西北,解放戰爭乾脆當了糧草官,缺乏長時期獨擋一面的過人戰績。另外聶榮臻雖是華北軍區主帥,但更多的是以軍政雙全聞名,擅長建設根據地,歷史上也一直是政治工作者,自己獨自指揮的大戰役偏少。故以上兩位元帥不在此列。在大將一級中,有粟裕、陳賡二人。徐海東紅軍時期很輝煌,但解放戰爭時一直養病。黃克誠戰略眼光獨到,卻更多以政治工作者面目參與指揮。許光達雖是兵團司令,但獨立領軍時間較晚,後來一直在西野麾下作戰,地位較低,出色戰績不多。陳賡指揮水平不錯,一度領銜了一個戰略方向,但和粟裕相比,其指揮作戰的規模和戰績還是差了不少。所以,有人說我軍真正決勝戰場的是“五虎上將”——彭、林、劉、徐、粟,可說是點睛之語。
彭德懷的指揮風格是勇猛、敏銳、頑強而應變快,在幾十年的統兵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因此善打進攻戰和遭遇戰。在紅軍時期,彭德懷的紅三軍團就以能打苦仗狠仗著稱。勝仗先不用說,像打贛州,守廣昌,儘管都是敗仗,但三軍團堅決執行中央的命令,攻堅克險,不畏犧牲,總是挑最苦最難的擔子,相當能體現出彭德懷的作戰指揮風格。四渡赤水時的婁山關戰役,三軍團就是以硬對硬,堅決啃下對手。而彭德懷則順勢應變,指揮部隊勇猛追擊,在紅一軍團配合下擊潰了吳奇偉的兩個師,二佔遵義城,把一場轉移之戰打成了進攻大捷。抗戰時期,彭在華北毅然發起百團大戰,從正面向優勢日軍出擊,沉重打擊了其華北治安信心,成為中共軍隊在抗戰中僅有的一次大規模會戰。解放戰爭時期在陝北,彭以2萬人對胡宗南20萬人,連勝青化砭、羊馬河、蟠龍、宜川,用兵套路捉摸不定,可說是彭德懷軍事生涯中的傑作。西北大進軍時,彭德懷指揮一野戰咸陽,打蘭州,硬是打垮了戰鬥力嗷嗷的青海馬家軍,為西路軍的兩萬將士洗去了血海深仇。在抗美援朝一次戰役時,因美韓軍推進過快,彭原來制定的防禦計劃落空。而彭因敵而變,迅速將遭遇戰打成進攻戰,打了美韓軍一個措手不及。二次戰役,彭誘敵深入,突然從戰線東翼打開突破口,爾後大規模向敵後進行穿插分割,南敵北拒,向心合擊,一舉打成西線大勝,徹底扭轉了朝鮮戰局。彭的弱點在於缺乏系統的參謀作業訓練,指揮上顯得有些粗疏,從而多次出現勝仗轉敗的事情。較為著名的解放戰爭的西府戰役和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彭都是在戰役後期未料到敵軍的反擊,在兵力部署上不細,有所疏漏,從而遭到了很大的損失。好在彭的應變能力夠強,總能穩住陣腳。彭多年來一直軍政全兼獨擋一面,因而在戰略上也有相當的眼光。抗戰初期彭是八路軍副總司令,實際是前敵總指揮,統一調度八路軍各師的行動。在百團大戰後期,彭執意要打關家堖,結果傷亡大而戰果小。事後多年有人為此指責彭。不過彭是從戰略上考慮的,為的是讓敵人不敢再以大股兵力掃蕩根據地,只是八路軍武器和戰力較差,因而打得不理想。抗美援朝戰爭時期,彭德懷指揮了來自各個野戰軍的100多萬部隊,與擁有巨大火力優勢和技術優勢的聯合國軍打成平手,成為中華民族的外戰英雄,風頭一時無二,因而回國後順利地主持了軍委日常工作。彭德懷為人耿直粗疏,三軍團出來的部下如彭雪楓、黃克誠、張愛萍、楊勇等人也是諤諤之士,為後人所稱道。
林彪的指揮風格是算度深、靈巧而機敏,不願行險,善打伏擊戰和追殲戰。林彪在當低級軍官時就很講究戰術,北伐後期和紅軍初期一些連、排級戰鬥中令人刮目相看,因而升得很快。林彪的運氣也很好,紅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