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天街是什麼意思?
泰山天街的介紹
泰山天街是指南天門向東到碧霞祠一段街道,全長約一華里南天門向北的一段路,約有100米,稱為北天街,岱頂天街,商鋪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風俗。
泰山天街算登頂麼
泰山最高峰是玉皇頂,神憩賓館距離玉皇頂很近。爬上玉皇頂就算登頂了,玉皇頂上是玉皇廟 ,但是你要說絕對的頂點,應該是站在玉皇廟的屋脊上,對我們遊客來講這是不可能的,你說對吧?呵呵,神憩賓館的海拔是1528.泰山最高峰玉皇頂的海拔是1545.。在爬玉皇頂上有一塊石頭上面刻著泰山極頂 1545 但是據說2007年測繪的時候實際數據是1532.7。
泰山天街的天街的起源
大量的香客遊人上山,需要住宿吃飯,天街應運而生,天街具體形成何時,已不可考,但是較大規模的朝山始於西漢,為香客服務的天街大約也應於之同步,關於天街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北宋初年,宋哲宗元佑年間(1086-1093年),兗州府官吏邵伯溫遊泰山,寫下了一篇 <泰山聞見錄> ,文中說:"因登絕頂,行四十里,宿野人之廬"到了明朝中期,隨著香客的增多,天街也開始繁榮起來,隆慶年間(1567-1572),馮時可在 <泰山記> 中說:"登天門,則平壤矣,市而廬者百餘家"萬曆二十七年(1599),文學家謝肇浙遊泰山,又有這樣的記錄(十八盤)梯窮而得平壤,乃有周廬廛(CHAN)巷成小村落,皆衣食於元君祠也。天街上店鋪雖不少,但都是貧苦山民開設的,房屋是山石壘牆,茅草蓋頂,屋內狹小昏暗,就是這樣的房屋一家也只有兩三間,個別的有五六間客房的,也就可以稱為大店了,這種情形一直延續到20世紀80年代,1961年,著名作家翻譯家李健吾登泰山留宿天街,記下了當時客房的情形:"地方寬敞的擺著茶几,地方窄小的只有炕幾,後牆緊貼著崢嶸的山石,前臉正對著萬丈深淵"。1982年天街大規模拓寬改造,低矮的草房被拆除,天街舊貌換新顏。 泰山記>
泰山天街的天街老店為什麼不使用文字招牌呢?
原因來自主客兩方面:在主人的一方,因為開的是下等客店,設備簡陋,自己又不識字,請人家寫招牌怕花錢,文人學士們不願意為這種山野小店動筆,刻個玩意掛在店前正合店主的心意,一人先這樣做,後來者紛紛效仿,逐漸形成了風氣,在客人一方,上山朝香的人當中,女人比較多,不識字的佔大多數,文字不如實物生動好記,初次上山記住了,下次朝山還到這個店裡來,熟客到來,店主早把香燭元寶準備好不用香客費心,各店有各店的老主顧,彼此和平共處,用不著互相爭買賣,實物招幌和哪個時期的人情世故非常吻合。天街老店有的在門前掛著一個條編的笊籬,有人把它也算作是一種實物招幌,這其實是不對的,凡掛笊籬的店是表示本店備有清水素面,因為當年從鍋裡往外面撈麵條是用笊籬上山進香期間為了表示虔誠,多數香客是吃素面的,下山後才用酒肉葷席,所以早先天街老店幾乎家家門前都掛笊籬,後來因為天街老店備有素面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許多店就不掛笊籬了,只有一家保留舊俗,年年照掛,倒成了一種特色,被人稱為笊籬陳家。1982年天街拓寬改造,小店的歷史結束,但是南天門賓館附近的北天街東側給天街十大家以補償,每人保留了15平方的營業房,他們各有了新的字號,而實物招幌也作為歷史文物成了泰安博物館的收藏品。在從前,民間客店之外,岱頂官署與道觀,也為遊客提供食宿,入住者多為有身份的人和和官吏,岱頂官署設在碧霞祠東神門外,與碧霞祠一牆之隔,過去是三進小院,據明代 <岱史> 記載,此處原為香稅總巡官所居明代許多名人如王守仁,邊貢,李攀龍,王世貞等都曾在這裡住過,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清聖祖登泰山極頂,官署改為行宮。天街現有客店商鋪19家,這些客店分別屬於泰山管委,泰山旅遊索道公司,泰前居委會,氣象臺,電視轉播臺,等住山頂單位。為了保護山頂景觀,所以建築一律嚴格限制面積,因此這些店鋪規模都不大,只有神憩賓館,南天賓館,天街綜合服務公司,仙居賓館4家超過500平方米,有11家在100-200平方米之間,有4家僅10餘平方米。 岱史>
請問泰山天街去日觀峰還有多遠好走嗎?
十多分鐘吧
泰山天街離看日出的地方還有多遠
半個多小時。當然如果你十一去的話,早上怕是半小時也上不去,因為人超級多。今年端午節去的,走了半小時愣是沒人去,整條山上都是人,太陽也沒能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