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旅不絕的於途的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是什麼意思

奉命辦事的人絡繹不絕。在道上可以互相看見。來往各地做買賣的商人;行商。往來不斷,

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是什麼意思

從北京出發,向西,再向西。飛越嵽嵲的天山—阿拉套山脈,穿過滉漾的阿姆河,跨越無垠的克孜勒庫姆沙漠,穿行於生機盎然的費爾干納谷地……遼闊的中亞大地,吹拂著來自友好鄰邦中國的暖風。

金秋九月,主席先後對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進行國事訪問。

初次到訪,卻是那麼熟悉。心間多少歷史遐思!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駝鈴聲聲,馬嘶陣陣。

主席此行,沿著古絲綢之路,以卡拉庫姆大漠中的綠洲阿什哈巴德拉開序幕,從穆爾加布河岸邊的馬雷,到世界上年輕的首都阿斯塔納;從阿拉套山麓的“蘋果城”阿拉木圖,到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塔什干;再從“東方璀璨的明珠”撒馬爾罕,到天山腳下的山城比什凱克……

一路走來,談得最多、看得最多、想得最多的,還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共同振興絲綢之路。

回溯歷史。駝背上,不僅有絲綢和茶葉,還承載著文化和精神。車輪征服的,不止是路途的遙遠,還有心靈的距離。

光陰荏苒,斗轉星移。中亞大地滄海桑田。昨天的絲綢之路,如何傳承?今天的絲綢之路,怎樣振興?

時代在追問,民眾在期盼。訪問期間,主席作出一個堅定而深邃的回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同譜寫絲綢之路文明發展新篇章。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9月7日,阿斯塔納,納扎爾巴耶夫大學,主席在這裡發表重要演講,深刻闡述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以路為軸,以地為紙,以合作為畫筆,一幅中國同中亞友好合作的宏大畫卷躍然紙上。

這是一條互尊互信之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一條文明互鑑之路。

構想格局,順勢而為。謀劃戰略,登高望遠。共謀大事業,同求大發展,贏得廣泛共鳴。各國領導人一致讚賞“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表示願意積極推動、早日實現這一造福沿路各國人民的壯美願景。

共同的夢想,共同的期盼。中國和中亞國家,都處在發展關鍵階段,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加快自身發展、實現民族復興方面,雙方擁有同樣夢想和信念。中國夢,中亞各國的夢,在這裡相遇,在這裡交集。

“絲綢之路經濟帶”,一條實現夢想的現實道路。中國同中亞國家攜手前行,腳下的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一條互尊互信之路

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張騫肩負和平友好使命,兩次出使中亞,篳路藍縷,餐風飲露,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國家友好交往大門,開闢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

“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民,在悠久歲月中結下深厚友誼。

友誼,如淙淙的天山雪水,奔騰不息,匯聚成河。

從主席踏上中亞大地起,時時是特殊禮遇,處處是熱情接待。中國同中亞國家關係的高水平和戰略性,體現在一個個場景之中——

3日至4日,土庫曼斯坦。至今難忘那片熱情而歡樂的“海洋”。從馬雷機場到“復興”氣田,1個多小時車程,沿途近10萬民眾身著節日盛裝,鮮花簇擁,幢旗搖曳,歌聲清韻,舞姿曼妙。主席微笑頷首,頻頻揮手致意。車行途中,他對同車的別爾德穆哈梅多夫總統說,中國人民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定會為中土友誼歡欣鼓舞。

6日至8日,哈薩克斯坦。結束二十國集團領導人聖彼得堡峰會,主席飛抵阿斯塔納。飛機落地時,夜色已深,星光熠熠,燈火烜烜。73歲的納扎爾巴耶夫總統提前半小時從聖彼得堡飛回,在舷梯下熱情迎接,並陪同主席前往下榻酒店。

途中,兩國元首談起各自國家發展建設。納扎爾巴耶夫總統興致所至,乾脆叫停車隊,邀請主席信步走上大橋。浩瀚星空下,一座新城拔地而起,霓燈閃爍,靜靜訴說著這座城市的生機活力。

8日早晨,為抓緊時間交換意見,納扎爾巴耶夫總統主......

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出自哪裡

奉命辦事的人絡繹不絕。在道上可以互相看見。來往各地做買賣的商人;行商。往來不斷,

使者相望於道 商旅不絕於途是什麼意思

使者在道路上左顧右盼,仔細觀察,發現道路上商人旅客絡繹不絕,一遍繁華。

貞觀之治是什麼意思

“貞觀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

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背景

“貞觀”為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英主,其治績一直為後世所傳頌。

唐初,由於隋煬帝造成的大亂,隋朝留下了破壞嚴重、民生凋敝的局面。北周“留給”隋朝690萬戶(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久等人的考證),而且沒有大的戰亂,而隋煬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銳減,隋朝“留給”唐朝200餘萬戶(按《通典》記載杜正倫奏,經隋煬帝的消耗以及造成的大亂,到了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 ,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李淵李世民統一中原與南方,為貞觀之治創造了條件。

唐太宗即位後,因親眼目睹大隋的興亡,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唐太宗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後諫事二百餘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後,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逝,朕亡一鏡矣。”

疆域

由於唐太宗勵精圖治,在政治上加強對西域等地區的管轄,在外交上加強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在軍事上積極平定四夷,在民族關係上對待少數民族“愛之如一”,貞觀年間,唐代版圖空前遼闊,超過漢宣帝在位時期,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達到鼎盛,是時領土東臨於海,西逾蔥嶺,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政治

唐太宗即位後,勵精圖治,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任,從諫如流,整飭吏治,令隋末動湯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分權行政

中國君主專制體制的主要特徵是權力高度集中,中央集權。這種政治體制極大地限制了國民的創造性、主動性和靈活性,且極易釀成暴政。

中國君主專制社會的中央政府組織實行“三省六部制”,但貞觀王朝的三省職權劃分則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徵――分權原則。中書省發佈命令,門下省審查命令,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於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後報皇帝批准,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佈詔書。詔書發佈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佈。只有門下省“副署”後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當時的賢臣魏徵就供職於門下省)。這種政治運作方式很有點類似現代民主國家的“三權分立”制,西方在十七世紀興起的分權學說,唐太宗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運用於中國的政治體制,進一步說明了貞觀王朝的文明程度是何等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唐太宗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後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中國......

問一道歷史題

唐太宗能任人唯賢,知人善用,以農為本,減輕徭賦,休養生息,厲行節約,完善科舉制

精絕古國不是說那時候是個強國?怎麼比樓蘭還小啊?

精絕國,最早見於《史記·西域傳》:“精絕國,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里,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 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驛長各一個。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裡,南至戍廬國四日,行地空,西通扜彌四百六十里”。

這是活躍在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個小王國 殷實而富庶。 時過四五百年,玄奘取經東歸時看到得尼壤城,已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唐西域記》:“媲麼川東入沙磧,行二百餘里,至尼壤城,週三四里,在大澤中, 澤地熱溼,難以履涉, 蘆草荒茂,無復途徑,唯趣城路僅得通行,故往來者莫不由此城焉,而瞿薩旦那以為東境之關防也”。殘缺史料僅記於此,精絕國從歷史的舞臺上消失了。

歷史學界現在普遍認為尼雅即為古書中的精絕古國。

《自然之友》原文

〖編者按:在上一期的《通訊》中,我們刊登了吳礽(音仍)驤先生寫的《河西考古之餘》一文,從考古的角度談到古代開拓西北的教訓。本期,我們再轉載生態作家沈孝輝先生髮表在《北京觀察》2000年5月號上的這篇文章。相隔近30年,他們二人在同一地區,從各自不同的視角進行了實地考察,竟達到了幾乎完全相同的結論。這再次向我們證明:在我國的西北,歷史上由於人類過度開發帶來的生態災難,是一個無法迴避的、慘痛的歷史事實。任何稍有環境生態意識的當代人,都不能對此等閒視之。〗

在塔里木盆地旅行,沿著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周緣的綠洲——若羌、且末、民豐、于田、策勒、和田、皮山、莎車、麥蓋提,一站站走去,無論你走到哪一個偏僻的角落,都可以聽到民間流傳的有關沙埋曷勞落迦古城的有滋有味的傳說。 1300多年前的唐玄奘聽過;1OO多年前的歐洲探險家斯文·赫定和斯坦因聽過;今天,塔里木的子孫也會講給每個客人聽。沙埋古城的確是一個具有超越時空魅力的故事,雖然經不知多少代人的口口相傳和加工改編,因而出現了許多“版本”,但仍具有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最初記載的那種警示意味。

傳說古代于闐(音田)國(今和田)的北方有一個安樂富足,但不皈依佛法的城邦,名叫曷勞落迦。某日,街頭突然出現一個裝束奇特、相貌古怪的遊方僧。曷勞落迦的國王得到稟報,居然下令說:任何人都可以對他掘沙揚土驅逐。於是遊方僧不但化不到齋飯,反而到處遭受驅趕,只有一位禮敬佛像的忠厚長者表示關切,私下提供飲食。遊方僧對長者說,由於本城居民揚沙驅趕我,將會受到滅頂之災的懲罰。我走後,上天將會降下一場沙雨將曷勞落迦湮沒,生靈滅絕。你必須及早離開。

仁慈的長者聞訊連忙四出報信,卻無人相信,反遭譏笑汙辱。長者見人們已經無可理喻,只好獨自逃生。遊方僧走後第七天夜半時分,整座城市正在夢鄉,突然,凶猛的的沙雨伴隨著狂風從天而降,傾刻之間埋沒了這個繁榮的城邦。從此,曷勞落迦變成沙山,永遠沉睡在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之中。

沙雨湮(音淹)沒曷勞落迦的傳說,並非全無根據、僅為弘揚佛法而憑空杜撰。這是塔里木歷史的折射。你只須抹去故事裡的神話色彩,就會發現在這個半睡半醒的傳說之夢中所蘊含的可怕的真實,以及人類破壞環境就必遭天怒和天譴的真諦。事實上,它顯然是根據西域歷史上某個被風沙摧毀的綠洲古城的事件加工而成的。

那麼曷勞落迦究竟是絲路南道上的哪座古城呢?幾據《大唐西域記》記載,逃離曷勞落迦的長者來到一個叫做媲(音僻,媲美)摩的繁榮的綠洲定居。玄奘從和闐去尼雅(古精絕國)的途中曾經訪問過媲摩,他也可能是馬可·波羅的遊記中提到過的“培因”。1901年斯坦因曾根據古籍和當地人所提供的線索,在策勒縣北部的沙漠中發現了媲摩遺址,當地人稱之烏宗塔提,即“遠方的古城”之意。

......

什麼是貞觀之治?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局面

“貞觀之治”是指中國唐太宗在位期間的清明政治。唐太宗繼承唐高祖李淵制定的尊祖崇道國策,並進一步將其發揚光大,運用道家思想治國平天下,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期間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一些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當時並大力平定外患,並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這是唐朝的第一個治世,同時為後來的開元之治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貞觀之治"的重要內容有四個方面:

第一,唐太宗君臣論治。唐太宗與大臣們經常議論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原因,經常以亡隋為戒,注意對人民的剝削壓迫要有所節制。

第二,選賢任能,兼聽納諫。唐太宗堅持任人唯賢,不因血緣、地域

唐朝版圖

甚至是政敵而舍賢才。因此能夠從各階層蒐羅許多傑出人才。並注意對地方官吏的任用和考察。他能夠兼聽眾議,注意納諫。其臣下敢於犯顏直諫,形成了封建社會中少有的良好政治風氣。

第三,輕徭薄賦,發展生產。唐初賦稅徭役比隋朝有所減輕,尤其力役徵發,比較有節制,注意不奪農時。對災區免除租賦,開倉賑恤。另外還緊縮政府機構,以節省政府開支,減輕人民的負擔。並通過"互市"換取大批牲畜,用以農耕。

第四,佈德懷柔,民族關係密切。對於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變其生活方式,社會制度尊重其習俗,任命各族首領以統轄本部。還通過"和親"進一步發展民族關係。唐太宗被少數民族尊奉為"天可汗"。

太宗在經濟上特別關注農業生產,實行均田制與租庸調製,“去奢省費,輕徭薄賦”,使人民衣食有餘,安居樂業。在文化方面,則大力獎勵學術,組織文士大修諸經正義和史籍;在長安設國子監,鼓勵四方君長遣子弟到來留學。此外,太宗又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平東突厥、定薛延陀、徵高句麗、聯姻吐蕃、和高昌,使唐之國威遠播四方。太宗則被西北諸國尊為“天可汗”,成為當時東方世界的國際盟主。

總之,在太宗執政的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現了一個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武功興盛的治世,史稱“貞觀之治”。

3唐太宗編輯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

唐太宗

名字的意思是“濟世安民”。漢族,隴西成紀人,祖籍趙郡隆慶(今邢臺市隆堯縣),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詩人。即位為帝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努力學習文治天下,有個成語叫“兼聽則明偏信則暗”,就是說他的,他成功轉型為中國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與明君之一。唐太宗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經過主動消滅各地割據勢力,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終於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1] 。

愛民如子

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原因,非常重視老百姓的生活。他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輕徭薄賦,讓老百姓休養生息。唐太宗愛惜民力,從不輕易徵發徭役。他患有氣疾,不適合居住在潮溼的舊宮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舊宮殿裡住了很久。他還下令合併州縣,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於減輕人民負擔。

治國思想

1.唐太宗從波瀾壯闊的農民戰爭中認識到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明白統治者不可過分壓榨農民。

2.政府要輕徭薄賦,發展生產。

3.皇帝要勤於政事,善於聽取正確意見。

4.......

將夢想與歷史聯繫為主題 寫一篇八百字作文

從北京出發,向西,再向西。飛越嵽嵲的天山—阿拉套山脈,穿過滉漾的阿姆河,跨越無垠的克孜勒庫姆沙漠,穿行於生機盎然的費爾干納谷地……遼闊的中亞大地,吹拂著來自友好鄰邦中國的暖風。

金秋九月,習近平主席先後對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進行國事訪問。

初次到訪,卻是那麼熟悉。心間多少歷史遐思!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駝鈴聲聲,馬嘶陣陣。

習近平主席此行,沿著古絲綢之路,以卡拉庫姆大漠中的綠洲阿什哈巴德拉開序幕,從穆爾加布河岸邊的馬雷,到世界上年輕的首都阿斯塔納;從阿拉套山麓的“蘋果城”阿拉木圖,到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樞紐塔什干;再從“東方璀璨的明珠”撒馬爾罕,到天山腳下的山城比什凱克……

一路走來,談得最多、看得最多、想得最多的,還是新的時代條件下如何共同振興絲綢之路。

回溯歷史。駝背上,不僅有絲綢和茶葉,還承載著文化和精神。車輪征服的,不止是路途的遙遠,還有心靈的距離。

光陰荏苒,斗轉星移。中亞大地滄海桑田。昨天的絲綢之路,如何傳承?今天的絲綢之路,怎樣振興?

時代在追問,民眾在期盼。訪問期間,習近平主席作出一個堅定而深邃的回答: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共同譜寫絲綢之路文明發展新篇章。這是一項造福沿途各國人民的大事業。

9月7日,阿斯塔納,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習近平主席在這裡發表重要演講,深刻闡述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使我們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以路為軸,以地為紙,以合作為畫筆,一幅中國同中亞友好合作的宏大畫卷躍然紙上。

這是一條互尊互信之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一條文明互鑑之路。

構想格局,順勢而為。謀劃戰略,登高望遠。共謀大事業,同求大發展,贏得廣泛共鳴。各國領導人一致讚賞“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表示願意積極推動、早日實現這一造福沿路各國人民的壯美願景。

共同的夢想,共同的期盼。中國和中亞國家,都處在發展關鍵階段,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加快自身發展、實現民族復興方面,雙方擁有同樣夢想和信念。中國夢,中亞各國的夢,在這裡相遇,在這裡交集。

“絲綢之路經濟帶”,一條實現夢想的現實道路。中國同中亞國家攜手前行,腳下的路,必將越走越寬廣……

一條互尊互信之路

2100多年前,中國漢代張騫肩負和平友好使命,兩次出使中亞,篳路藍縷,餐風飲露,開啟了中國同中亞國家友好交往大門,開闢出一條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絲綢之路。

“使者相望於道,商旅不絕於途。”中國同中亞國家人民,在悠久歲月中結下深厚友誼。

友誼,如淙淙的天山雪水,奔騰不息,匯聚成河。

從習近平主席踏上中亞大地起,時時是特殊禮遇,處處是熱情接待。中國同中亞國家關係的高水平和戰略性,體現在一個個場景之中——

3日至4日,土庫曼斯坦。至今難忘那片熱情而歡樂的“海洋”。從馬雷機場到“復興”氣田,1個多小時車程,沿途近10萬民眾身著節日盛裝,鮮花簇擁,幢旗搖曳,歌聲清韻,舞姿曼妙。習近平主席微笑頷首,頻頻揮手致意。車行途中,他對同車的別爾德穆哈梅多夫總統說,中國人民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定會為中土友誼歡欣鼓舞。

6日至8日,哈薩克斯坦。結束二十國集團領導人聖彼得堡峰會,習近平主席飛抵阿斯塔納。飛機落地時,夜色已深,星光熠熠,燈火烜烜。73歲的納扎爾巴耶夫總統提前半小時從聖彼得堡飛回,在舷梯下熱情迎接,並陪同習近平主席前往下榻酒店。

途中,兩國元首談起各自國家發展建設。納扎爾巴耶夫總統興致所至,乾脆叫停車隊,邀......

相關問題答案
商旅不絕的於途的意思?
商旅不絕的反義詞?
商旅不絕近義詞?
還於舊都的於什麼意思?
絡繹於途的意思是什麼?
驚歎不已的是什麼意思?
不是放馬的是什麼意思?
不可逆的是什麼意思?
慟絕良久的良什麼意思?
車的不計免賠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