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器主頻是什麼意思?
cpu主頻是什麼意思
雙核是指的1個CPU內有兩個物理內核心,並不是“雙主頻”。
CPU的主頻,即CPU內核工作的時鐘頻率(CPU Clock Speed)。
通常所說的某某CPU是多少兆赫的,而這個多少兆赫就是“CPU的主頻”。
很多人認為CPU的飢頻就是其運行速度,其實不然。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衝信號震盪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關係。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存在一定的關係,但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公式能夠定量兩者的數值關係,因為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緩存、指令集,CPU的位數等等)。
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
主頻越高,CPU的性能越好嗎?
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CPU.它到底有那些重要的性能指標呢?
CPU 中央處理器
CPU的英文全稱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我們翻譯成中文也就是中央處理器。CPU(微型機系統)從雛形出現到發壯大的今天(下文會有交代),由於製造技術的越來越現今,在其中所集成的電子元件也越來越多,上萬個,甚至是上百萬個微型的晶體管構成了CPU的內部結構。那麼這上百萬個晶體管是如何工作的呢?看上去似乎很深奧,其實只要歸納起來稍加分析就會一目瞭然的,CPU的內部結構可分為控制單元,邏輯單元和存儲單元三大部分。而CPU的工作原理就象一個工廠對產品的加工過程:進入工廠的原料(指令),經過物資分配部門(控制單元)的調度分配,被送往生產線(邏輯運算單元),生產出成品(處理後的數據)後,再存儲在倉庫(存儲器)中,最後等著拿到市場上去賣(交由應用程序使用)。 CPU作為是整個微機系統的核心,它往往是各種檔次微機的代名詞,如往日的286、386、486,到今日的奔騰、奔騰二、K6等等,CPU的性能大致上也就反映出了它所配置的那部微機的性能,因此它的性能指標十分重要。在這裡我們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些CPU主要的性能指標:
第一、主頻,倍頻,外頻。經常聽別人說:“這個CPU的頻率是多少多少。。。。”其實這個泛指的頻率是指CPU的主頻,主頻也就是CPU的時鐘頻率,英文全稱:CPU Clock Speed,簡單地說也就是CPU運算時的工作頻率。一般說來,主頻越高,一個時鐘週期裡面完成的指令數也越多,當然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不過由於各種各樣的CPU它們的內部結構也不盡相同,所以並非所有的時鐘頻率相同的CPU的性能都一樣。至於外頻就是系統總線的工作頻率;而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三者是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的:主頻=外頻x倍頻。
第二:內存總線速度,英文全稱是Memory-Bus Speed。CPU處理的數據是從哪裡來的呢?學過一點計算機基本原理的朋友們都會清楚,是從主存儲器那裡來的,而主存儲器指的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內存了。一般我們放在外存(磁盤或者各種存儲介質)上面的資料都要通過內存,再進入CPU進行處理的。所以與內存之間的通道棗內存總線的速度對整個系統性能就顯得很重要了,由於內存和CPU之間的運行速度或多或少會有差異,因此便出現了二級緩存,來協調兩者之間的差異,而內存總線速度就是指CPU與二級(L2)高速緩存和內存之間的通信速度。
第三、擴展總線速度,英文全稱是Expansion-Bus Speed。擴展總線指的就是指安裝在微機系統上的局部總線如VESA或PCI總線,我們打開電腦的時候會看見一些插槽般的東西,這些就是擴展槽,而擴展總線就是CPU聯繫這些外部設備的橋樑。
第四:工作電壓,英文全稱是:Supply Voltage。任何電器在工作的時候都需要電,自然也會有額定的電壓,CPU當然也不例外了,工作電壓指的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所需的電壓。早期CPU(286棗486時代)的工作電壓一般為5V,那是因為當時的製造工藝相對落後,以致於CPU的發熱量太大,弄得壽命減短。隨著CPU的製造工藝與主頻的提高,近年來各種CPU的工作電壓有逐步下降的趨勢,以解決發熱過高的問題。
第五:地址總線寬度。地址總線寬度決定了CPU可以訪問的物理地址空間,簡單地說就是CPU到底能夠使用多大容量的內存。16位的微機我們就不用說了,但是對於386以上的微機系統,地址線的寬度為32位,最多可以直接訪問4096 MB(4GB)的物理空間。而今天能夠用......
計算機CPU的主頻代表的是什麼意思?
(1)主頻
主頻也叫時鐘頻率,單位是MHz,用來表示CPU的運算速度。CPU的主頻=外頻×倍頻係數。很多人以為認為CPU的主頻指的是CPU運行的速度,實際上這個認識是很片面的。CPU的主頻表示在CPU內數字脈衝信號震盪的速度,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是沒有直接關係的。當然,主頻和實際的運算速度是有關的,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定的公式能夠實現兩者之間的數值關礌,而且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由於主頻並不直接代表運算速度,所以在一定情況下,很可能會出現主頻較高的CPU實際運算速度較低的現象。因此主頻僅僅是CPU性能表現的一個方面,而不代表CPU的整體性能。
(2)外頻
外頻是CPU的基準頻率,單位也是MHz。外頻是CPU與主板之間同步運行的速度,而且目前的絕大部分電腦系統中外頻也是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的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
3)倍頻係數
倍頻係數是指CPU主頻與外頻之間的相對比例關係。在相同的外頻下,倍頻越高CPU的頻率也越高。但實際上,在相同外頻的前提下,高倍頻的CPU本身意義並不大。這是因為CPU與系統之間數據傳輸速度是有限的,一味追求高倍頻而得到高主頻的CPU就會出現明顯的“瓶頸”效應——CPU從系統中得到數據的極限速度不能夠滿足CPU運算的速度。
CPU的頻率是什麼意思?
CPU的實際工作頻率是外頻和倍頻的乘積,外頻好比馬路的寬度,倍頻好比在這條馬路上單位時間允許通過的車輛數。目前主流CPU的外頻通常為66、100或133,比如PentiumIII 667就是133外頻乘以5倍頻。一般來說,外頻高的CPU性能要好一些,這就是為什麼使用133外頻的PIII667會與使用100外頻的PIII700不相上下的原因。所以在選擇CPU的時候除了要看總頻率,還要注意頻率的構成。
CPU的頻率
凡是懂得點電腦的朋友,都應該對‘頻率’兩個字熟悉透了吧!作為機器的核心CPU的頻率當然是非常重
要的,因為它能直接影響機器的性能。那麼,您是否對CPU頻率方面的問題了解得很透徹呢?請隨我來,
讓我給您詳細說說吧!
所謂主頻,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時的時鐘頻率,從理論上講CPU的主頻越高,它的速度也就越快,因為頻率
越高,單位時鐘週期內完成的指令就越多,從而速度也就越快了。但是由於各種CPU內部結構的差異
(如緩存、指令集),並不是時鐘頻率相同速度就相同,比如PIII和賽揚,雷鳥和DURON,賽揚和DURON,
PIII與雷鳥,在相同主頻下性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差異。目前主流CPU的主頻都在600MHz以上,而頻率
最高(注意,並非最快)的P4已經達到1.7GHz,AMD的雷鳥也已經達到了1.3GHz,而且還會不斷提升。
在486出現以後,由於CPU工作頻率不斷提高,而PC機的一些其他設備(如插卡、硬盤等)卻受到工
藝的限制,不能承受更高的頻率,因此限制了CPU頻率的進一步提高。因此,出現了倍頻技術,該技術能
夠使CPU內部工作頻率變為外部頻率的倍數,從而通過提升倍頻而達到提升主頻的目的。因此在486以後
我們接觸到兩個新的概念--外頻與倍頻。它們與主頻之間的關係是外頻X倍頻=主頻。一顆CPU的外頻與今
天我們常說的FSB(Front side bus,前端總線)頻率是相同的(注意,是頻率相同),目前市場上的
CPU的外頻主要有66MHz(賽揚系列)、100MHz(部分PIII和部分雷鳥以及所有P4和DURON)、133MHz(部
分PIII和部分雷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些媒體宣傳一些CPU的外頻達到了200MHz(DURON)、
266MHz(雷鳥)甚至400MHz(P4),實際上是把外頻與前端總線混為一談了,其實它們的外頻仍然是
100MHz和133MHz,但是由於採用了特殊的技術,使前端總線能夠在一個時鐘週期內完成2次甚至4次傳輸,
因此相當於將前端總線頻率提升了好幾倍。不過從外頻與倍頻的定義來看,它們的外頻並未因此而發生改
變,希望大家注意這一點。今天外頻並未比當初提升多少,但是倍頻技術今天已經發展到一個很高的階段
。以往的倍頻都只能達到2-3倍,而現在的P4、雷鳥都已經達到了10倍以上,真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更高。
眼下的CPU倍頻一般都已經在出廠前被鎖定(除了部分工程樣品),而外頻則未上鎖。部分CPU如AMD的
DURON和雷鳥能夠通過特殊手段對其倍頻進行解鎖,而INTEL產CPU則不行。
由於外頻不斷提高,漸漸地提高到其他設備無法承受了,因此出現了分頻技術(其實這是主板北橋芯
片的功能)。分頻技術就是通過主板的北橋芯片將CPU外頻降低,然後再提供給各插卡、硬盤等設備。早
期的66MHz外頻時代是PCI設備2分頻,AGP設備不分頻;後來的100MHz外頻時代則是PCI設備3分頻,AGP設
備2/3分頻(有些100MHz的北橋芯片也支持PCI設......
CPU頻率是什麼意思?
CPU的實際工作頻率是外頻和倍頻的乘積,外頻好比馬路的寬度,倍頻好比在這條馬路上單位時間允許通過的車輛數。目前主流CPU的外頻通常為66、100或133,比如PentiumIII 667就是133外頻乘以5倍頻。一般來說,外頻高的CPU性能要好一些,這就是為什麼使用133外頻的PIII667會與使用100外頻的PIII700不相上下的原因。所以在選擇CPU的時候除了要看總頻率,還要注意頻率的構成。
CPU的頻率
凡是懂得點電腦的朋友,都應該對‘頻率’兩個字熟悉透了吧!作為機器的核心CPU的頻率當然是非常重
要的,因為它能直接影響機器的性能。那麼,您是否對CPU頻率方面的問題了解得很透徹呢?請隨我來,
讓我給您詳細說說吧!
所謂主頻,也就是CPU正常工作時的時鐘頻率,從理論上講CPU的主頻越高,它的速度也就越快,因為頻率
越高,單位時鐘週期內完成的指令就越多,從而速度也就越快了。但是由於各種CPU內部結構的差異
(如緩存、指令集),並不是時鐘頻率相同速度就相同,比如PIII和賽揚,雷鳥和DURON,賽揚和DURON,
PIII與雷鳥,在相同主頻下性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差異。目前主流CPU的主頻都在600MHz以上,而頻率
最高(注意,並非最快)的P4已經達到1.7GHz,AMD的雷鳥也已經達到了1.3GHz,而且還會不斷提升。
在486出現以後,由於CPU工作頻率不斷提高,而PC機的一些其他設備(如插卡、硬盤等)卻受到工
藝的限制,不能承受更高的頻率,因此限制了CPU頻率的進一步提高。因此,出現了倍頻技術,該技術能
夠使CPU內部工作頻率變為外部頻率的倍數,從而通過提升倍頻而達到提升主頻的目的。因此在486以後
我們接觸到兩個新的概念--外頻與倍頻。它們與主頻之間的關係是外頻X倍頻=主頻。一顆CPU的外頻與今
天我們常說的FSB(Front side bus,前端總線)頻率是相同的(注意,是頻率相同),目前市場上的
CPU的外頻主要有66MHz(賽揚系列)、100MHz(部分PIII和部分雷鳥以及所有P4和DURON)、133MHz(部
分PIII和部分雷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有些媒體宣傳一些CPU的外頻達到了200MHz(DURON)、
266MHz(雷鳥)甚至400MHz(P4),盯際上是把外頻與前端總線混為一談了,其實它們的外頻仍然是
100MHz和133MHz,但是由於採用了特殊的技術,使前端總線能夠在一個時鐘週期內完成2次甚至4次傳輸,
因此相當於將前端總線頻率提升了好幾倍。不過從外頻與倍頻的定義來看,它們的外頻並未因此而發生改
變,希望大家注意這一點。今天外頻並未比當初提升多少,但是倍頻技術今天已經發展到一個很高的階段
。以往的倍頻都只能達到2-3倍,而現在的P4、雷鳥都已經達到了10倍以上,真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更高。
眼下的CPU倍頻一般都已經在出廠前被鎖定(除了部分工程樣品),而外頻則未上鎖。部分CPU如AMD的
DURON和雷鳥能夠通過特殊手段對其倍頻進行解鎖,而INTEL產CPU則不行。
由於外頻不斷提高,漸漸地提高到其他設備無法承受了,因此出現了分頻技術(其實這是主板北橋芯
片的功能)。分頻技術就是通過主板的北橋芯片將CPU外頻降低,然後再提供給各插卡、硬盤等設備。早
期的66MHz外頻時代是PCI設備2分頻,AGP設備不分頻;後來的100MHz外頻時代則是PCI設備3分頻,AGP設
備2/3分頻(有些100MHz的北橋芯片也支持PCI設......
CPU主頻、核心數是什麼意思
1.5GHZ代表CPU的高頻時鐘每秒敲1.5 * 2048 * 2048 *丹2048 = 12884901888次
每敲一次代表執行一個動作。
CPU基本實現的電路只有加減,和按位運算,控制流。
其他算法需要通過微代碼使用這些電路去實現,比如乘法就多次相加。。。
因此具體的微代碼的實現也影響著CPU的運算能力。
這個就是intel和AMD的差距最大的地方。
這裡面B最好,但..
多核未必好,比如眾多的PSP模擬器那樣,沒有經過多核優化的程序。
在多核處理器上都只會使用一個線程,即使卡卡分不清楚,都只佔滿一個內核。
CPU 主頻是什麼意思
CPU的倍頻,全稱是倍頻係數。CPU的核心工作頻率與外頻之間存在著一個比值關係,這個比值就是倍頻係數,簡稱倍頻。理論上倍頻是從1.5一直到無限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倍頻是以0.5為一個間隔單位。外頻與倍頻相乘就是主頻,所以其中任何一項提高都可以使CPU的主頻上升。
原先並沒有倍頻概念,CPU的主頻和系統總線的速度是一樣的,但CPU的速度越來越快,倍頻技術也就應允而生。它可使系統總線工作在相對較低的頻率上,而CPU速度可以通過倍頻來無限提升。那麼CPU主頻的計算方式變為:主頻 = 外頻 x 倍頻。也就是倍頻是指CPU和系統總線之間相差的倍數,當外頻不變時,提高倍頻,CPU主頻也就越高。
CPU的外頻是CPU乃至整個計算機系統的基準頻率,單位是MHz(兆赫茲)。在早期的電腦中,內存與主板之間的同步運行的速度等於外頻,在這種方式下,可以理解為CPU外頻直接與內存相連通,實現兩者間的同步運行狀態。對於目前的計算機系統來說,兩者完全可以不相同,但是外頻的意義仍然存在,計算機系統中大多數的頻率都是在外頻的基礎上,乘以一定的倍數來實現,這個倍數可以是大於1的,也可以是小於1的。
說到處理器外頻,就要提到與之密切相關的兩個概念:倍頻與主頻,主頻就是CPU的時鐘頻率;倍頻即主頻與外頻之比的倍數。主頻、外頻、倍頻,其關係式:主頻=外頻×倍頻。
在486之前,CPU的主頻還處於一個較低的階段,CPU的主頻一般都等於外頻。而在486出現以後,由於CPU工作頻率不斷提高,而PC機的一些其他設備(如插卡、硬盤等)卻受到工藝的限制,不能承受更高的頻率,因此限制了CPU頻率的進一步提高。因此出現了倍頻技術,該技術能夠使CPU內部工作頻率變為外部頻率的倍數,從而通過提升倍頻而達到提升主頻的目的。倍頻技術就是使外部設備可以工作在一個較低外頻上,而CPU主頻是外頻的倍數。
在Pentium時代,CPU的外頻一般是60/66MHz,從Pentium Ⅱ 350開始,CPU外頻提高到100MHz,目前CPU外頻已經達到了200MHz。由於正常情況下外頻和內存總線頻率相同,所以當CPU外頻提高後,與內存之間的交換速度也相應得到了提高,對提高電腦整體運行速度影響較大。
外頻與前端總線(FSB)頻率很容易被混為一談。前端總線的速度指的是CPU和北橋芯片間總線的速度,更實質性的表示了CPU和外界數據傳輸的速度。而外頻的概念是建立在數字脈衝信號震盪速度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100MHz外頻特指數字脈衝信號在每秒鐘震盪一萬萬次,它更多的影響了PIC及其他總線的頻率。之所以前端總線與外頻這兩個概念容易混淆,主要的原因是在以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主要是在Pentium 4出現之前和剛出現Pentium 4時),前端總線頻率與外頻是相同的,因此往往直接稱前端總線為外頻,最終造成這樣的誤會。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人們發現前端總線頻率需要高於外頻,因此採用了QDR(Quad Date Rate)技術,或者其他類似的技術實現這個目的。這些技術的原理類似於AGP的2X或者4X,它們使得前端總線的頻率成為外頻的2倍、4倍甚至更高,從此之後前端總線和外頻的區別才開始被人們重視起來。
主頻,就是CPU的時鐘頻率,簡單說是CPU運算時的工作頻率(1秒內發生的同步脈衝數)的簡稱。單位是Hz。它決定計算機的運行速度,隨著計算機的發展,主頻由過去MHZ發展到了現在的GHZ(1G=1024M)。通常來講,在同系列微處理器,主頻越高就代表計算機的速度也越快,但對與不同類型的處理器......
cpu主頻是什麼意思
CPU主頻率也就是CPU的時鐘頻率,簡單地說也就是CPU的工作頻率。用公式表示就是:主頻=外頻×倍頻。其中,外頻就是總線時鐘頻率;而倍頻則是指CPU外頻與主頻相差的倍數。 一般說來,一個時鐘週期完成的指令數是固定的,所以主頻越高,CPU的速度也就越快了。不過由於各種CPU的內部結構也不盡相同,所以並不能完全用主頻來概括CPU的性能。但CPU主頻的高低可以決定電腦的檔次和價格水平。 以Pentium 4 2.0為例,它的工作主頻為2.0GHz,這說明了什麼呢?具體來說,2.0GHz意味著每秒鐘它會產生20億個時鐘脈衝信號,每個時鐘信號週期為0.5納秒。而Pentium 4 CPU有4條流水線運算單元,如果負載均勻的話,CPU在1個時鐘週期內可以進行4個二進制加法運算。這就意味著該Pentium 4 CPU每秒鐘可以執行80億條二進制加法運算。但如此驚人的運算速度不能完全為用戶服務,電腦硬件和操作系統本身還要消耗CPU的資源。 但Athlon XP處理器採用了PR標稱方式,AMD公開的266MHz前端總線頻率的Athlon XP處理器標稱頻率和實際頻率的轉換計算公式如下: 標稱頻率=3×實際頻率/2-500 實際頻率=2×標稱頻率/3+333 例如,Athlon XP 2100+的實際頻率為1733MHz=2×2100/3+333
處理器主頻3.5G HZ是什麼概念?
主頻就是CPU的內核工作的時鐘頻率。主頻等於外頻乘倍頻。產品的話也是調整這兩個參數提高主頻。你可以理解為同系列的產品主頻高性能就越強。CPU是個很複雜的硬件不能只通過主頻來判斷其好壞。
電腦處理器的主頻是什麼意思,是不是越大越好,與硬件有關麼
主頻可以理解為這個處理器一秒內可以計算的次數
這樣看來,主頻當然越大越好
但因為整體架構,製程的改良,主頻早已不是衡量處理器好壞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