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拜月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5-01-21

中秋節民間拜月是怎麼回事?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明清之後,因時代的關係,社會生活中的現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願望構成普通民眾中秋節俗的主要形態。因此,“民間拜月”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拜月拜的是什麼?

王浩驊 舊時,祭月、拜月、賞月,中秋夜的活動幾乎都是圍繞著月亮來進行。 祭月最初主要是由帝王貴族進行的。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後來,祭月的習俗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而拜月,則更接近大多數平民百姓的生活。無論男女老幼,在中秋節的晚上,都可以把自己的願望對著月神訴說,希望得到月神的保佑。 人們說,中秋節的月亮最圓,比其他月份十五的月亮更圓、更明亮。天上月圓人間團圓的美好願望成為了中秋拜月的主題。 中秋的晚上,人們擺好供品、香燭、水果、清茶拜月,你知道,大家拜月拜得是什麼嗎? 一、拜月寄託團圓和思念,祝願家人幸福團圓 遠在他鄉的遊子拜月,希望家鄉的親人健康、平安、快樂;也希望藉此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 家中的親人拜月,希望月神保佑遠在他鄉的親人一切安好,明年能夠團圓。 團圓的人家拜月,則是祈求念念有今日,歲歲如今朝,閤家團聚,幸福相伴。 二、拜月祈求讓自己美麗 傳說之一,相傳,嫦娥奔月的故事傳開後,世間的女孩們希望自己也能像嫦娥一樣美麗,就在中秋節夜裡拜月,祈求成仙的嫦娥賜福給自己,讓自己也成為美女。 另一傳說則與古代著名醜女無鹽有關。相傳,無鹽因賢良淑德被選入宮,很久未被皇帝注意。八月十五夜,無鹽虔誠拜月時,正被皇帝看到,月光下看出了美女,遂獲寵幸,並以德才兼備立為皇后。 不論是哪種傳說,都表達著女孩們對美麗的期盼。 三、拜月祈求早生貴子 相傳中秋之夜的月光,別有神奇的力量。所以久婚不孕的婦女,就會在八月十五晚上,靜靜地沐浴在月光下,希望能因此改變運勢,得生貴子。 四、拜月祈求美好姻緣 舊時有“月老為媒”的說法,所以將成年的男女,會悄悄在中秋節的圓月下虔誠祈禱,求月老為自己安排稱心如意的姻緣;已經成年還未成家的男女,則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祈求月老紅線早牽,讓自己早日擺脫單身的身份;家有成年男女尚未婚配的父母,卻是光明正大地向月老述說自己的心願,希望子女早日婚配。 雖然,不同的人,拜月時候的心願也許不同,但對幸福的期盼卻是大家共同的心願。

中秋節怎麼拜月?

中秋節拜月的儀程

1. 沐浴更衣

沐浴,穿上漢服。

2.陳設

月出後,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擺放好祭品,點燃紅燭,鋪設好席子。

3.就位

參祭者正坐於祭者席上。執事、贊禮就位。

4.祭月

贊禮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於席上。

5.上香、祭酒

贊禮唱:“三上香”。執事遞上三支香,主祭在蠟燭上點燃,向月神鞠躬,再將香插於香爐中。如此三次。贊禮唱:“三祭酒”。執事斟滿酒爵,遞給主祭,主祭將酒灑在席前的地上,再將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

6.讀祝:執事遞上讚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與燭光,向月亮展開誦讀。

7.焚祝文及月光紙:主祭將祝文和月光紙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燒。

8.拜月

贊禮唱:“拜月”。“拜-興-拜-興-平身”。主祭及參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禮(即拜兩次)

9.從獻

贊禮唱:“從獻”。主祭離開奠席,參祭者按照長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拿三支或一支),默默祈禱心中所願,然後向月神行拜禮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參祭者拜完。

10.禮成

贊禮唱:“禮成”。至此,中秋祭月儀式完成。

11.餕

由主祭持切刀,將月餅人口數均勻分切,每人一份。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12.飲宴

賞月撤掉祭桌,在月下佈設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賞月、宴飲。

祭月時所用的漢族禮儀行法

正規的漢民族祭月儀式,不是站立,而是以民族傳統的“經坐”坐於席上,拜時不是站立鞠躬,也不是雙手合十(這都不是真正的民族禮儀),拜時,是行漢族正規的“拜禮”。連續拜兩次時,稱為“再拜之禮”。(算命www.azg168.com)

經坐(這在古人就叫坐,現今為了區分,專稱雅坐)是膝蓋並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雙手放在膝蓋上,目視前方。對於胡坐,道理一樣,端正,兩腿不得叉開,雙手放在膝蓋上。雙手可以握拳,衝前方;也可收攏抱在腹部。

應用:隨著漢文化的復興,會有越來越多的場合需要雅坐。若在這種正規場合,您只能通過稍稍上下膝蓋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勞。當然,對於友人聚會等生活場景,大家箕距(臀部著地,兩腿叉開)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盤腿)都行。

正規拜禮:直立,舉手加額如揖禮,鞠躬九十度,然後直身(這段叫鞠躬),同時手隨著再次齊眉。然後雙膝同時著地,緩緩下拜,手掌著地,額頭貼手掌上(這叫拜),然後直起上身,同時手隨著齊眉(這叫興)--然後根據禮節,平身或再拜……平身時,兩手齊眉,起身,直立後手放下。

再拜:連續行兩次拜禮。即“拜-興-拜-興-平身”。

中秋節拜月需要準備的東西

1.祭桌或祭幾一張。普通的小桌即可。

2.草蓆若干條。行拜禮之用。普通草蓆。上可加軟墊。

3.香爐一盞,香若干。普通小型香爐。

4.盤碟碗盞等祭品盛器若干。

5.紅燭兩根。照明、烘托氣氛及點香用。

6.普通的酒一瓶.酒爵三隻。酒杯亦可。

7.祭品:月餅、獵取節日野味、糯米圓餅、飲酒、瓜果、毛豆、雞冠花

中秋拜月的風俗是怎麼來的

中秋節悠久的歷史是慢慢發展形成 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在中秋時節對著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漸漸形成一個傳統活動。到了唐代,中秋節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這個節日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

民間中秋拜月的傳說: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10個太陽同時出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后羿英雄,力大無窮,同情百姓,一氣射下9個太陽,並嚴令最後1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小人蓬蒙在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後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身子立時飄離地面、 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 傍晚,后羿知道此事後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 可是他追3步,月亮退3步,他退3步,月亮進3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裡眷戀著自己的嫦娥。 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傳統拜月:

1、在八月十五晚上,月出之時,對著天上的月亮,設香案。

2、香案上擺放供品。有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不能少。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3、將月亮神像對月亮方向,焚香燃燭。

4、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焚燒月光紙,從每樣供品中掐下一塊投到地上。

5、全家吃團圓月餅。由當家主婦切開月餅,切的時候要根據全家人口多少切塊,無論在不在家的都要計算在內。

中秋節拜月的風俗是怎麼來的?

中秋拜月的習俗,追本溯源,是從秋分祭月這一古老禮俗演化而來的。周朝有每年秋分天子率群臣祭月的禮制,《禮記》上就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的記載,此處所謂“朝”“夕”皆為祭拜之意,後來各朝大都相承沿襲,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朝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而建。秋分祭月是皇家祀典,庶民百姓自然無緣參與,但它顯然對普通百姓的心理和生活具有很大的影響,況且普通百姓也有祭拜月亮以寄託各種心願的精神需求,於是在民間逐漸形成子拜月的習俗。

唐代李端《拜月》詩云:“開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細語人不聞,北風吹解帶。”同為唐代的施肩吾又在《幼女詞》中寫道:“幼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向夜在堂前,學人拜新月。”這個小女孩肯定是見大人拜月見多了,覺得非常有趣,於是就模仿大人的樣子,玩起了拜月的遊戲,由此可見唐代拜月風氣之盛。應該注意到的是,這裡的拜月是拜新月,祝願的內容恐怕也多屬兒女私情之類。

大概從北宋確立中秋節開始,拜月之俗就由拜新月轉為中秋拜月了。宋代金盈在《醉翁談錄》中對宋人中秋拜月的風俗作了詳盡的描述:“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願: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目如皓月。”古代常將科舉及第稱為蟾宮折桂,因而拜月時男孩有“早步蟾宮,高攀仙桂”之願;嫦娥則是傳說中美貌絕倫的月中女神,所以女孩拜月時願自己貌似嫦娥。到了明代,拜月之風更加盛行,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明人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由此可見當時人們拜月的情景。

中秋拜月的習俗,歷代相傳,當然變化也是有的。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中記載:“京師之曰八月節者,即中秋也。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月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朝拜,故京師諺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作者在這裡對清代京城中秋節的盛況作了生動描寫,從中可以看到,拜月之風在清代還很盛行,只是此時拜月僅限於女人蔘與。

中秋有是什麼寓意?

中秋佳節,人們最主要的活動是賞月和吃月餅了。賞月在中秋節,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宋代,中秋賞月之風更盛。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吃月餅我國城鄉群眾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其它中秋節的習俗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民間還有賽燒塔規例。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閤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安徽省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並有遊火龍的風俗。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在北方,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託球舞等。

中秋節是什麼意思嗎

中秋節是個古老的節日,祭月賞月是節日 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 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 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鬆的 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 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 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 月亭”、“望月樓”的古蹟。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 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 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 後,全家人圍桌 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 盛 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著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 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 月,中 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 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 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 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說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佛教中秋節拜月念得什麼

誦藥師經,稱頌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聖號或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咒都可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和觀世音菩薩聖號也很好。

介紹中秋節拜月的來歷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而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同樣盛行“拜月”風俗。

中秋節拜月的風俗是怎麼來的一句話

拜月由祭月而來,中國的祭月儀式從周代起就有,一直延續到現豐。

相關問題答案
中秋節拜月是什麼意思?
秋佔八月是什麼意思?
望穿秋月是什麼意思?
心如秋月是什麼意思?
名字中中月是什麼意思?
普通話中的單音節,多音節字詞是什麼意思?比如? 10分?
風花雪月是什麼意思?
中考乾巴爹是什麼意思?
中考統籌二是什麼意思?
端午節端子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