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的平仄怎麼區分?

General 更新 2025-01-11

怎樣看出詩詞中的平仄?

詩詞中平仄乃至格律的知識是比較複雜的,一下子講不完,這裡給你講解幾個比較常見的點,也有助於你辨別詩詞的平仄。

平仄的識別。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聲調分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時的通用漢語雖然每個時期語音都不一樣,但基本上有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對應今天的陰平、陽平,也就是一聲二聲。除此之外都是仄聲。今天入聲在普通話中已消失,只存在於少數方言當中。也就是說,今天的三四聲都可以大致認作仄聲。當然,由於古代字音和現代有較大差異,所以,要仔細區別平仄還應考查字的古音。

平仄的格式。五言句有四種格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七言句有四種: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這些句式可以對應組合成不同的絕句或者是律詩。

平仄的規則。第一講求平仄相對,即同一聯上下句同樣位置上的字音要平仄相對;第二講求平仄相粘,即前一聯的下句和後一聯的上句的第二第四第六個字平仄要相同;第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即每句中第二四六個字的平仄一定要符合規定,一三五字則不必。原因可能是因為漢語言兩字一重讀的音步。

這只是詩歌格律知識中比較基礎的幾點,但已經能夠滿足基本的平仄辨別。我國古代詩詞藝術博大精深,紛繁駁雜又融會貫通,要更詳細瞭解這方面知識可以去看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關於詩歌格律的確立發展可以參看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廠第二卷。

平仄怎麼分 平仄怎麼區分

現在平仄有兩套系統,一是以普通話為標準,簡稱為新聲。二是以《平水韻》為標準,簡稱為古聲。現在這兩套系統交叉並用,這叫雙軌制。但是,不能混用,就是寫一副聯,只能用一套標準。習慣用新聲或古聲創作對聯都無可非議。

一)、新聲(現代漢語即普通話)

因為按照四聲原理,入聲字與平聲字的音頻相差甚微,而平聲的諧樂範圍都在入聲的諧樂範圍之內,所以,到了元代以後,在北方入聲逐漸消失,化入現在的二聲和四聲之中,平聲又分出陰平和陽平兩大類,後逐漸衍化成近代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人們將它稱為新四聲,凡聲調為陰平、陽平(普通話第一、二聲)的稱為平聲,凡聲調為上、去聲(普通話第三、四聲)的稱為仄聲。

(二)、古(舊)聲

古漢語將漢字分為平、上、去、入四個聲調。平,所指的就是古漢語中的平聲字(包括現在漢語中的第一、二聲中的大多數);仄,所指的是古漢語中的上、去、入聲(現代消息,分入四聲之中)。這是舊韻(古聲)的平仄分法。

“擊、說、積、極、習”在古漢語中均屬入聲字,雖然現在已入陰平、陽平之中,但論及平仄時,仍應屬仄聲。入聲字的特點是讀起來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覺(現在我國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閩南方言,仍保持著這種發音方式,他們對入聲字並不難辯認)。利用不同聲調的意態,交錯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將這種平仄律應用於不同的文學體裁之中,就使文學作品有了抑揚頓挫的音樂感。

《康熙字典》上載一首歌訣,即說明四聲的讀法,其歌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收藏,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

根據這一原則,人們將所有的漢字統統分成兩大類,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這就形成了漢字的對立和統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陰—陽的關係,平揚仄抑,平清仄濁,平長仄降,平悠長仄短促,平和緩仄急劇。平仄相替、節奏方出,節奏出則韻步起,由此形成了漢語的音韻美。聯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樣要交替,就是說上句用了平聲字。下句相對應的位置必須用仄聲字與之相對,反之上聯用仄聲,下句則必須用平聲。這樣,就形成了字音的對立統一,有了字義的對仗,又有了字音的對仗,就形成了聯句結構的參差美,讀起來便琅琅上口,抑揚頓挫,鏗鏘有度,韻味和諧。現代詩歌理論家李汝倫說:“宇聲的平仄合乎音樂的配置,使詩詞具有了獨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樂美,即使動眼不動口,在眼中出現文字,也能顯示它的鏗鏘揚抑,因為有通感在起作用。”

(關於平仄方面的書籍很多,如要進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別是入聲字的熟練運用,都需要看專門的工具書,在此我推薦幾本供大家選擇:首推王力先生的《漢語詩律學》和郭錫良先生的《漢字古音手冊》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冊》,其次閉克朗先生的《入聲》、周秉均先生的《古漢語綱要》也不錯)

古入聲字,有的方言今仍讀入聲。如廣州、上海、蘇州、南京、太原、張家口等;有的方言這類古入聲字,今不讀入聲,分別歸到其他聲調裡去了。古入聲字,鄭州今大部分歸陰平,少部分歸陽平,重慶今歸陽平,普通話分別歸入今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為便於查檢,本表入聲字按普通話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的次序排列。同聲調的字按聲母的次序排列。有些字加小注,如發~生,“~”符號,表示省略。

平仄怎麼分?

平仄 píngzè

[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

要區別平仄,先要懂得四聲。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古漢語中的平仄   古代漢語的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平”指四聲中的平聲,包括陰平、陽平二聲;“仄”指四聲中的仄聲,包括上、去、入三聲。

按傳統的說法,平聲是平調,上聲是升調,去聲是降調,入聲是短調,明朝釋真空的《玉鑰匙歌訣》曰:

平聲平道莫低昂,

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

入聲短促急收藏。

簡單來說,區別平仄的要訣是“不平就是仄”。 平仄 píngzèlevel and oblique tones 平聲和仄聲,泛指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自古平仄失調,平仄和不拘平仄之爭是永恆的話題。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現代漢語中的平仄   在現代漢語四聲中,分為陰平、陽平、上(shǎng)聲及去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現代漢語四聲聲調錶為:陰平(第一聲)、陽平(第二聲)、上聲(第三聲)、去聲(第四聲)。

例如:

媽 麻 馬 罵

(陰平) (陽平) (上聲) (去聲)

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粵語九聲   現代粵語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聲,並細分為九聲,分別為「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和「陽入」。

粵語九聲聲調錶如下:

陰 中 陽

平 上 去 平 上 去 入 入 入

si1 si2 si3 si4 si5 si6 si7 si8 si9

詩 史 試 時 市 事 色 錫 食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陰平、陽平聲)是平聲,其他的七聲(上、去、入聲)都屬仄聲。

以後查字典的時候(如商務大詞典),只要看看它在註音上的數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個,便知是平是仄了。

後記:

古人吟詩作對是按古音的, 當用今音朗讀古聯時, 就容易誤會古人平仄不合聯律了。舉例如“吸來江水煮新茗;賣盡青山當畫屏。”

按普通話四聲,

吸來江水煮新茗;

平平平仄仄平平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平仄平

按古四聲則是,

吸來江水煮新茗;

仄平平仄仄平仄

賣盡青山當畫屏。

仄仄平平仄仄平

從以上平仄排列,用古聲是合聯律,而用今音則不合了(最起碼的句末上仄下平鐵律都不符)。故以後談論聯中平仄時,首先要了解創作人是根據古音,今音,還是地方方言出聯;否則便會弄出笑話來。 編輯本段|回到頂部四聲與平仄   四聲,這裡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我們要知道四聲,心須先知道聲調是怎樣構成的。所以這裡先從聲調談起。 ......

怎樣辨別詩詞中的平仄音

漢字的平仄有兩種分類,今韻和古韻。今韻比較簡單,就是按照現代漢語的聲調,一聲字和二聲字為平聲字,三聲字和四聲字為仄聲。古韻則複雜一些,主要是因為古代還有一部分入聲字,這些字也屬於仄聲。比如,的、德、竹、白、七、八、十、出、發、失、石……。古韻的詳細情況,有入聲字表,平水韻表可以參考。

詩詞的平仄怎麼區分,為什麼一定要平仄?

文字定四聲,分平仄,是南朝沈約開始乾的。他把文字讀音的清、濁、升、降、短五韻中以清韻為上平聲,濁韻為下平聲,升韻為上聲,降韻為去聲,短韻為入聲。其中上平下平為平聲,上去入三聲為仄聲。從那時以來,凡寫作韻文者,莫不以它為準繩,其後雖經過一些變化,但自宋劉淵編定的詩韻(世稱平水韻)問世以來,一直沿用至今,所有寫作舊體詩詞和對聯用的平仄聲律都依照它。它分上下平各十五韻,上聲二十九韻,去聲三十韻,入聲十七韻,共一百零六韻。我們手上拿了它,想知什麼字是平,什麼字是仄,翻開一看,凡入東、冬、江、支、微、魚、虞、齊、佳、灰,真、文、元、寒、刪、先、蕭、餚、豪、歌、麻、陽、庚、青、蒸、龍、侵、覃、鹽、鹹等三十個平聲韻的字都是平聲,其餘七十六韻都是仄聲。

我個人認為,古詩詞的平仄有它內在的音樂律動,使得詩詞琅琅上口,認真學習是對的,它就是一個旋律。知道了旋律,我們就可填詞。但也不必讓它束縛,音樂有和絃,有變奏 ;詩詞也可以有近似聲,相近音。詩以韻為輔,以意為主;韻不大出,詞聲相符尚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順嘴(文通字順),像流水一樣,不可漩逆跳音,總之要發音舒服不咬舌。

怎麼區分平仄,簡單通俗點

拍是入聲 所以是仄

漢語四聲 平上去入 上去入都是仄

普通話裡入聲已經消失了 只有三聲(不要驚訝 事實如此) 所以用普通話分析古體詩的格律就不行了 要用還保留入聲的其他漢語方言 如吳語、粵語等 他們都有完整的四聲

到底怎麼分別詩裡的 平仄

請參考下文:

古詞和格律詩對文字的平仄有嚴格的要求,稍諳古文者皆知.以七律為例,首聯,頷聯,頸聯,尾聯中,對中間兩聯尤其要求嚴格對仗.從聲調上講,首先是平仄相間,即不能出現連續的平聲或仄聲,當然僅對偶數位字作這一要求,也就是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其次是聯間沾,聯內對,即上聯後句與下聯前句平仄相同,同聯當中平仄相對.詞的詞牌格式更多,平仄之式更為複雜,但平仄相間仍是重要的原則.

律詩絕句的各種固定形式,自有其鮮明的美學及詩學特徵.以五字和七字為一句,一是讀起來節奏鮮明,另外則是更符合記憶的要求,這種分句法最容易記住;對仗具有典型的軸對稱形式的美感,恰好又與中國文化的美學特徵相協調一致,如古代建築典型特徵就是它的軸對稱性;韻腳一致能使閱讀吟誦和諧流暢;平仄相間使詩句抑揚頓挫;聯間平仄相沾則能起到整詩語氣貫通的作用,類似於漢語修辭手法中的頂針.各種特徵之重要性和必要性,也由此看出不盡相等.

聲調是漢語特有的,它是一個漢字必備的語音特徵,不像英語僅有音節特徵.聲調的本質是一個字發音時音高的變化特徵,持續高音為陰平,由低到高為陽平,先降後升為上聲,由高到低為去聲,簡單說為音調的變化就是聲調.但是聲調口口相傳,因而變化很大,又有

地域之別,更難統一,不象文字有固定的流傳形式而比較穩定.一個編輯論及拙詩“坐看寒山一片溼”中的溼字,認為屬入聲,歸仄聲類,確

實直到現在仍有許多地方語言中保留有入聲,象古音一樣,但是現在推 廣的普通話已經刪除入聲,將其原入聲字分別劃歸陰陽上去四聲.那麼

究竟在現代的古詩創作中,是以普通話為標準呢,還是以古音為標準呢

,或者以地方語音為標準?如果要有標準的話,當然該以普通話作為標準.有唐七絕第一(文無第一,這裡僅僅是借用某些評論家的話來說明

這首詩的地位)的《涼州詞》中“羌笛何須怨楊柳”,“笛”古為入聲

,屬仄聲,入格;今普通話為陽平,屬平聲,出格;且“楊”字為平聲,也出格.這也從側面說明關於平仄的要求是不能太嚴格的,因為有時我們連平仄的統一標準都不能完全確定.

古詩詞是能夠入樂而唱的,詩有吟誦之說,吟不是唱,是拖長了字音,改變了音調的,吟到得意之處還要將音抖幾抖.詞也有倚聲填詞之說,實際詞牌就是一首已經譜好了的曲.古詩詞一旦入樂,其

聲調之性質便不復存在,平仄也就失去了意義,僅在以純語言形式存在下,平仄才具有一定的意義,但是其美學特徵卻不一定是必須具備的,即古詩詞創作中聲調的作用主要應該是限定一個字,僅憑閱讀就能判斷出來,而不是非得在這個位置上固定平或仄,這方面的要求顯然不應該像建築為了對稱美而嚴格要求一樣.一個著名聲樂家在教授怎樣唱出“琴手”和“禽獸”的區別時,要求前者以軟起,後者以硬起來區分,軟起是發音時由弱到強,類似於陽平音或上聲,硬起是指發音時突然將聲噴發均勻發出,類似於去聲的發音,這是用音強去比擬於音高,也說明漢字入樂已經失去了聲調的意義.強行的程式化的要求,往往會限制藝術的發展.以音樂為例,遠在7000年前的賈湖骨笛,就可以吹奏出多個音,據專家考證,在創立十二平均律(即一組八度音平均分成十二個半音,八度音是指一個音和它的二倍頻率音之間的跨度,如現定的鋼琴中央C頻率為261.6Hz與523.2Hz的音構成一個八度音)之前,古樂音中一個八度音也有分級談及七個音的,在這之後更應該明白其理,但古樂音將一個八度音分為宮,商,角,徵,羽五音,與西方相比少了fa和si,它使創作簡化並程式化,但也限制了創作的自由,遏制了創造力,大大降低了音樂的豐富性.不知為什麼古代音樂家偏偏縮減為五音並依此作樂.中國古代器樂創作之成就,遠不能和......

相關問題答案
詩歌的平仄怎麼區分?
詩歌的平仄是什麼意思?
貼的讀音怎麼區分?
狗的公母怎麼區分圖片?
車的配置怎麼區分?
薄的讀音怎麼區分?
客廳的方位怎麼區分?
怎麼區分平仄?
圓形柱的平方怎麼算?
數字的平方怎麼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