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學生提問?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提問
如何做好引導學生在課堂中的提問課堂提問是學生學習的一條重要原則或措施,也是學習的一條重要途徑。它包括兩個方面:即教師提問學生解答,學生提問大家解答。學生學習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學生不斷"生疑-質疑-解疑"的過程。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古人說過"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沒有問題,不會提出問題,就不可能有創新意識,更不會有創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對文章提出更多更深的問題,是教學成敗的關鍵。 一、無論是教師的提問,還是學生的提問,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適時提問要時機成熟,要把握好學生的心理,教師要恰當引導。也就是在講述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向問題的邊緣過渡,並且留下餘地,恰在此時,如果提問就能收到滿意的效果。如果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滔滔不絕,什麼都講,講完了又不給學生留下思考的餘地,教師也就沒什麼可問,學生也就沒什麼可提了。 二、對教師的提問和學生的提問,還有一個非常重要之處,那就是所提問題一定要突出內容的重點。要防止不分主次,鬍子眉毛一把抓。並不是提問越多越好,提問要有價值,要能夠加深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學生可能在開始提出的問題遠離主題,抓不住要害,教師可以加以引導,切不可給予否定,要首先肯定學生的勇氣,然後施以引導其圍繞教學目標、重點和實質展開思考提問。 三、課堂上教師的提問要"因人而問"。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思維能力的高低,心理特徵。學生的提問也應因學生的思維差異而有所不同,有的接觸了內容的實質,有的可能只接觸了皮毛。無論何種情況,教師都要加以肯定,給以鼓勵。並做適當的引導,最終要接觸內容的實質和重點。 所以教師要激發學生提問的興趣,要知道沒有問題才是有問題,提不出問題只能說明學生對教材掌握不牢,吃不透。要鼓勵學生提問,只有提問,教師才能發現問題、瞭解學生對教材掌握的程度。要不怕提錯,就怕不敢提、不會提。學生只有提出問題,才是進步,才是有創新意識。當共同解決問題時,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提高。
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提問
學生學習的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更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也就不會深入地思考,那麼,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的形式。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不能再把課堂提問看成是教師的專利,要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去想、去疑、去問,使他們在師生互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產生新的有價值的問題,讓新的問題又激發學生不斷去探索、發現。在這種良性循環中,學生可以構建知識、形成能力,不斷培養自身的問題意識。下面,筆者針對教學中學生很少提問或提不出問題的現象,就課堂教學中應如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創設平等、和諧的學習交流氛圍,讓學生敢提問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話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的師生關係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果教師不能走出師道尊嚴的傳統角色,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就勢必會使課堂氣氛緊張,這樣,學生即使有問題也沒有機會提問,或怕引來老師的責難和嘲諷而不敢提問、不願提問。相反,如果教師能以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的身份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去,零距離地和他們互動交流,學生就會消除緊張、恐懼的負重心理,為教師和同學們打開心扉、暢所欲言,說出他們的所感、所思、所惑、所疑。聽名師上示範課時,筆者常常感嘆:他們所面對的都是當地的學生,教師和學生互不相識,為什麼能通過短短的課前幾分鐘時間,他們就和學生融洽地相處,並使他們踴躍發言、大膽提問呢?筆者認為,除了這些老師具有高超的課堂駕馭能力外,還在於他們能尊重每一位學生,能把學生真正看成是發展中的人,並真心地和學生平等交流。這樣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會感染每一個學生,使他們體驗到了做人的尊嚴和價值。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沒有心理負擔,即使說錯了也不會引來老師的責難和嘲諷。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營造積極、寬鬆、自由、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這樣,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才會調動起來,成為課堂的主人,勇敢地提出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
二、為學生留出提問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想提問
在課堂上,教師要重視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主動思考、積極提問。
首先,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如果有了興趣,學習對他們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就會越來越想學、越愛問。這就要求教師要整合課程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二次開發和創造,把靜態的課程內容變為能引起學生注意的動態資源,創設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以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思考。例如,在學習代數式時,一位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猜數遊戲,他先讓學生在心裡想一個數,然後說出用這個數的6倍加上12的和再除以3的商,最後,教師說出學生在心裡想的數是多少。幾個回合下來,學生感到很神奇,學習的興趣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他們不禁要問老師:“真的就這麼神嗎?老師到底是怎樣猜到的?心裡想的數是不是和結果有什麼必然的聯繫?”由此,自然地進入代數式的學習,在學習中,學生會對用代數式表示數量間關係的意義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教師要預設提問的時間和空間。當學生對學習內容難以理解或理解出現偏差時,教師要放慢教學節奏,為學生適當地預留出思考的時間和提問的機會,讓學生相互提問、共同討論交流,使他們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提高認識、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鼓勵學生質疑問難,使學生會提問
巴甫洛夫說過,“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索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創造性思維的發生往往是從懷疑開始的。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對培養學生自己發現並提出問題的能力有著極其重......
如何引導學生提問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回答一個問題更重要。”為什麼如此強調“提問題”?因為只有“提問題”,才能培養學生對語文內在魅力的感受力;只有“提問題”,對課文才能達到曉其義、明其旨、悟其情、受其薰陶的境界;只有“提問題”,才能領略課文豐富的人文內涵,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學生的個性才能發展、精神世界才能豐富;只有“提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才能發展;只有“提問題”,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才能培養,自主學習的習慣才能養成,這也是《新課標》著重指出的。正可謂“耳聞得來終覺淺,絕知文道要多問”。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學會提問題。但是現在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學生少提問題,不提問題,提不出問題。那麼學生緣何提不出問題,綜觀導致學生提不出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沒時間提問;二是不敢提問;三是不習慣提問;四是不善於提問。而所有這些,實際上都跟我們的教師有關,跟上課有關。因為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教師忽視了學生提問,只重視導入環節,創設情境,很少讓孩子質疑,即使讓學生質疑了,老師還是讓學生步入了自己設計的教學軌道,學生的質疑被老師的問題覆蓋了,孩子的提問沒有實效,長此以往,學生的提問意識就淡薄了。下面我結合自身的實踐與思考,粗淺地談談在教學中,我是的。一、教師自身樹立“提問題”的意識,榜樣示範。也就是說對要交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有深刻的認識與把握,而不能連自己都一知半解,而且對書本的所謂權威知識要敢於挑戰,要敢於有自己的觀點。記得我在教學一個單元的日積月累時,有一句歇後語是這樣說的“梁山泊的軍師——無(吳)用”。課前,我覺得這是很簡單的教學,開始沒在意,習慣性的把“泊po ”讀成了“bo”,幾遍過後,我問自己:“梁山泊bo聽起來好像是人名,而梁山泊的軍師中的梁山泊應該是個地名,究竟‘泊’該怎麼讀呢?”於是我趕緊查字典弄清楚,好險,真的讀“ po”。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自己讀,再在班上讀,結果學生全部讀成了“bo”。我在心裡暗暗慶幸自己的課前自問。於是我問學生“那誰能說說這句歇後語的意思?那‘梁山泊’是什麼意思?”學生通過讀、解釋,真感覺到這個“泊’字在這裡的讀音有變化了,大家有的議論,有的查工具書,一下子解決了問題。我相信這個字的讀音以後無論在哪,學生都不會讀錯了。然後我告訴學生,我先前也讀錯了,後來就是因為多問了幾個為什麼才知道。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知道了凡事一定要多問幾個為什麼才行。二、善於激發學生質疑積極性,鼓勵提問。首先讓學生形成統一認識,即誰在課堂上提問,誰就會得到別人的尊敬;誰提的問題有難度,就證明誰進行了深入地思考。並響亮地提出一個口號:“提不出問題的學生不是好學生。”以此鼓勵學生大膽地向老師提問,向老師挑戰,向教材挑戰,允許他們在任何時候,提出任何問題。對於學生的提問,要看到其閃光點。只要有一點可取之處,就給予肯定,例如我在教《狼牙山五壯士》時,有位差生問:狼牙山路有什麼特點?我就讓全班同學為他的敢於提問進行熱烈的鼓掌,並請其他同學幫其解決問題。這位學生見自己一炮打紅,自然洋洋得意,其學習的自信翅膀也就硬了許多。三、創設寬鬆環境讓學生提問,消除壓力。學生的提問能力其實是一種心理素質、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和語言技能的綜合能力。專家分析認為,學生在課堂上不願提出問題,主要是學生的提問、表達受到各種壓力或限制,如教師的指責,同學的嘲笑等等。因此,要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教師要“蹲下來看孩子”,從他們的視角看問題,積極地建立一種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關係。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一種親切、......
如何引導學生學會提問
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是閱讀教學中培養自學能力創造精神的一項重要工作,應當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而引導學生學會提問就是要讓學生經歷敢問到善問的過程。
一、敢問。
首先要鼓勵學生“放膽”,勇敢地提問。教師要經常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提問。教師要營造民主的平等的教學氣氛,使學生提問有“安全感”。由於小學生的思維較單一,還不太成熟,常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提不出問題;二是問題提得亂,瑣碎,芝麻西瓜一大堆,甚至離奇,抓不到重點,提不到點子上,對此教師不能採取簡單的否定、批評態度去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熄滅學生的思維火花,而要充分肯定學生積極動腦的一面,創設問題的情景,打開學生的思路,使他們產生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例如:在學習二年級《狐狸和烏鴉》一課時,有的學生提問:“老師樹底下為什麼會有一個洞,洞口那麼小,狐狸能鑽進去嗎?"顯然,這樣的問題不是本課要解決的問題,教師首先表揚這位同學觀察仔細,積極動腦,然後告訴他關於樹洞形成的原因有許多,這個問題,咱們下課一起討論,研究。同時表揚提問題提得好的同學,啟發大家圍繞教材的重點愛提問。這樣學生積極性得到了保護,自然也就“敢問”了。
二、善問。
學生“敢問”以後,要引導他們逐步將問題提到點子上,提高問題的質量。這是進一步的要求。能否做到這一點,關鍵在教師的引導。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引導:
(一)從課題入手,啟發學生提出問題:例如教學《吃墨水》一課,板書課題後,我引導學生說說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思索片刻紛紛舉手,有的學生提出“我想知道是誰吃墨水”,有的學生提出“墨水是寫字用的好吃嗎? ”還有的學生提出“陳毅為什麼要吃墨水?”......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學生們個個興趣濃厚,充滿好奇,整節課情緒高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可見,課題是文章的“眼睛”,通過“眼睛”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使閱讀帶有濃厚的興趣性,以便更好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提出問題: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往往對課文的閱讀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巧妙地將教學引向深入,使學生具體形象地理解了課文重點詞句,並通過這些詞的聯想和正確推想,訓練和發展思維能力。如教學,《精彩的馬戲》時,學生針對觀眾的三次反應課文中分別用了“哈哈大笑、鬨笑、喝彩”三個詞語進行描述。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為什麼課文中寫觀眾在看這三個節目時用了哈哈大笑,鬨笑、喝彩這三個詞,這三個詞的意思都是叫好,為什麼要用這麼多詞?”於學生提出的這個問題,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通過學生的表演,爭論很快地使學生明白了這樣寫的好處。
(三)、引導學生找“矛盾”提出問題:注意在事情上找矛盾提問題,要求學生前後聯繫發現問題,聯繫上下文探索問題,養成學生細心閱讀的良好習慣。如教學《狐狸和烏鴉》一課時,學生根據烏鴉前兩次的反應得知烏鴉知道狐狸很狡猾,對狐狸存有一定的戒心,所以沒有理它,而第三次在狐狸的奉承下卻最終上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烏鴉明知狐狸狡猾為什麼卻會上當? ”“它為什麼不把肉先放下再唱歌?”這一問題一下子使學生抓住了課文的本質,最終得出喜歡聽好話容易上當受騙的道理。在此基礎上另一名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還看到做事應先幹完一件再做另一件。
(四)、引導學生抓住事物特點提出問題:如教學生字時,首先教給學生讀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義的一些方法,再些基礎上出示一個生字讓學生對這個字進行提問。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學習生字的興趣。根據漢字的音形、義學生對於生字提出瞭如下一些問題:這......
如何引導學生善於提問
“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是大家熟悉的名言,現實中,不少教師卻不善於引導學生提問。以下結合實例嘗試闡釋培養學生提問能力的幾種方法。
一、合理引導
學生作為未成年人,知識能力尚有欠缺,教師應進行及時點撥、指導。洪鎮濤老師在《天上的街市》課堂教學中,先讓學生讀了一遍課文,然後說:“這首詩不長,語句也通俗易懂,一看就明白。但是,我們深入進去,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品味,值得我們揣摩,值得我們學習。”隨後,就先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仿照教師提問的角度和方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第一節有兩句話。我把這兩句話的位置對換一下行不行?(朗讀)“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是點著無數的街燈;遠遠的街燈明瞭,好像是閃著無數的明星。”
小組討論時,同學們先小聲嘀咕,老師走到同學們中間,時而鼓勵,時而參與討論,於是討論逐漸熱烈起來。在課堂的下半部分,學生積極發言,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而且探討得出了答案。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教師把教學內容結結實實地落實到了學生需要掌握的內容上。為了激發學生的提問熱情,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教師引路,熱情鼓勵,提供線索,引爆學生思維。教師教給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提示提出問題的角度,不斷延伸疏導,拓展學生思維。如此,學生根據老師的啟發一步一步對詩歌進行深入解讀,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很多老師在引導學生提問中存在的問題就是沒有給學生做好示範與鋪墊,對學生的要求是籠統的,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這裡,洪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無疑是為學生的提問提供了一個參照,讓學生能夠具體地提出自己的問題。當然,這要求教師示範的問題是科學合理的,是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的,這需要老師在備課的時候就準備到,所謂備課要細緻。
二、創設情境
教師精心設計一定的客觀條件,如提供學習材料、動手實踐、解決問題的方法等,使學生面臨某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感到原有知識不夠用,認知失調,從而激起學生疑惑、驚奇、差異的情感,進而產生積極探究的願望,集中注意,積極思維。創設問題情境,既有利於學生探究,又能取得教學實效。
靳家彥老師在教學《有這樣一個小村莊》時,故意把板書寫成了:有一個小村莊,馬上有學生說,老師,您寫錯了。應該是“有這樣一個小村莊”,您丟落了“這樣”二字。老師連連表示感謝,並請同學們讀課題。學生把“有這樣一個小村莊”連讀三遍,突出“這樣”一詞。教師趁熱打鐵地問:“產生問題了吧?什麼問題?”學生紛紛說:有怎樣一個小村莊?有什麼樣的一個小村莊?有哪樣的一個小村莊?教師順勢說:這是我們這節課要達到的第一個目標。
在這個教學片斷中,教師的一次人為失誤,引發了學生一連串的問題,進而順理成章地引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生自然地過渡到了下一個學習流程。
情景的創設有許多方法。在聽課中,發現有的老師生硬照搬,創設的情景不符合文本特點,有的老師不惜花費很多時間演出情景劇之類,實則是本末倒置,耽誤很多學習時間。因此,就創設情景提問來說,尚有非常廣闊的思考空間。
三、指導方法
指導學生學會正確的提問方法絕非一日之功,而在於平常的持續訓練與培養。步根海老師很注重平日裡對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對學生質疑有方法上的指導。更可貴的是,在學生根據自己的初讀體驗提出問題後,教師及時對問題進行完善,或歸納、或概括、或明確範圍,培養了學生對問題的歸納能力,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質疑能力的提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步老師在《合歡樹》課堂教學中,說:“我說過三類問題,請大家提出來討論。”至於哪三類問題,從後面的教學中可以看出,即內容、語言、結構等三個方面。學生看書、思考、做筆記後提出了......
如何引導學生提問
瓊中一小 林青嶺
古人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現代教學研究也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小學生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提出疑問,培養他們敢於提問、善於提問的習慣。學生有了疑問,才能打破頭腦中的平靜,激起思維的波瀾,激發強烈的學習願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學習才不會淺嘗輒止,滿足於一知半解。
一、敢問激發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是要創設寬鬆、安全的環境和氛圍,增進教學民主,消除學生在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讓學生有問題敢問。學生問題意識強弱與課堂的氣氛有密切關係,寬鬆、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是傳授知識的無聲媒介,是開啟智慧的無形鑰匙,是陶冶情操的潛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師生平等對話,學生才能張揚個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質,釋放出巨大的潛能。因此,教師要採取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
陶行知先生說: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之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應創設教學中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師生關係是教學活動中的基本關係。教師要衝破師道尊嚴的傳統思想,樹立民主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重視課前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培養,在課堂上教師要微笑、點頭,專心聽學生說。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建立平等、融洽、和諧的師生關係,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消除師生之間的緊張氣氛,讓學生在寬鬆、民主的環境中積極思維,充分發揮他們好學、喜探究的天性,大膽探索發現,且敢問。
二、樂問好問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對眼前發生的事都要問為什麼,甚至打破沙鍋問到底,而我們家長、教師有時覺得反感、不屑一顧,這樣很有可能扼殺了一個學生。其實這種好問的精神正是打開知識大門的鑰匙,也是一個創新人才所必須具備的。但是天真可愛的孩子跨入校門,隨著年齡的增長,問題越來越少了。其問題在於我們教師,以及傳統的教學模式。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興趣是建立在好奇心的基礎上的,好奇心則是對新異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過分依賴接受記憶、機械模仿等進行語文學習的方式,教學內容的處理應具有探索性、發展性,具有一定新異性、趣味性、和挑戰性,同時要儘可能聯繫生活實際,體現教學內容的應用價值,特別是要給學生提供探究發現、嘗試錯誤和猜測檢驗的機會,鼓勵學生質疑提問,給學生提供表達自己見解和提出問題的機會,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興趣點、閃光點、進步點和優秀之處,並及時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讓學生提出的問題得到認可,讓學生在提問中得到滿足,這樣學生才會對提出問題變得有興趣,才會逐步養成樂問的習慣。
三、會問在新課程教學過程中,問題的提出更重要。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問,教學生怎樣問,在怎樣思考分析問題上下功夫。鼓勵學生不要侷限於現成的答案,認真預習,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學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培養和提高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實踐證明,教師只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敢於提問,教會和激勵他們善於提問,他們就不會再感到問是難事,而是在問中獲得思維的啟迪,就能夠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提出問題,學會自己發現問題,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去探索、猜想、發現,讓學生在問題的解決中學習,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構成一個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要設計一些探索性和開放性問題,為學生積極思維創設豐富......
如何讓學生學會提問
為什麼學生沒有強烈的提問意識呢?是他們沒有疑問需要教師幫助,還是有其他阻礙提問的因素?經過與學生的溝通,我發現有以下幾種原因:1、大部分學生髮現問題的能力差,不知道怎樣發現問題。2、由於教師長期以來不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導致學生形成了過於依賴教師,不積極主動思考問題的學習心理。3、一部分學生不敢問問題,不好意思提問。我想,這當中既有學生的原因,更有教師主觀上的原因,而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才是正在的病因。 首先,“教師問,學生答”的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我們在備課時已把問題想得很細,很具體,並且在教案上寫得清清楚楚,教學又以教案為準,教案成了整個課堂的劇本,即使有時候設計了一個“質疑問難”的教學環節,也只是做做樣子,走走過場,重大問題已由教師提出並解決了。 其次,“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已在實踐操作中駕輕就熟,甚至很多教師玩得爐火純青,學生的思維已被長期的訓練得出了定勢:問題不是都裝在老師的頭腦裡了嗎?老師自然要向我們講明白的,不需再費心思。沒有探究意識也就養不成探究習慣,時間長了,學生自然缺失了問題意識。 第三,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都是在一種預設的、固定的、程式化的軌道上運行,偶爾有學生冒然提出一個問題,教師卻生怕節外生枝,打亂自己預設的教學的步驟,耽誤了時間,硬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按”了下去,即使開明一點的老師,也只是用“你這個問題提得真好”來誇獎一下,不作任何“糾纏”。長此以往,學生自然便無“問”可“提”了。 愛因斯坦曾說過:“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今天我們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強化學生的提問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實現由教師提問為主向學生提問為主的轉變,一定會經歷一個漫長的訓練過程,我想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首先,教師應為學生大膽提問創設一種寬鬆、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當學生所提的問題老師看來幼稚時,也許是學生靈感乍現,老師要多一點容忍,少一點譏笑;當學生所提問題讓老師難堪時,要多一點理解,少一點責備;當學生為了表達一個問題急得面紅耳赤時,要多一點鼓勵,少一點不耐煩。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象或別出心裁的念頭。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應著力創設一種引發學生主動提問的情境。如在教學中,可讓學生事先預習,課堂上由有疑問的學生提問,而其他同學可以解答,意見不統一的還可以在教師指導下共同探討,這樣學生就會在“提問——解答——辯論——得出正確結果”過程中,體會一個探索者的成就,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第三,注重教法改革,大力倡導啟發式、研究式、問題討論式教學;鼓勵學生自己去揭示題意、探索知識、發現規律、歸納學法、評價效果;不斷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表不同見解、敢於辯論、糾正別人錯誤的獨立性;求同存異,發現別人未發現的問題,探索新途徑、新視角的創造性。
如何引導學生有效提問
多給學生思想上的指導~多給學生一些感興趣的問題問題~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更好的學習!
如何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摘要: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非學問。學起于思,思源於疑,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疑問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授人於魚,只供一食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要使學生善問,必須“授人漁。 關鍵詞:問題意識 創設環境 授之方法 知識面廣 朱熹曾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李政道教授也曾說:“求學問,先學問;只學答,非學問”。而《新課標》也提倡把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還教學以本來面目。鼓勵學生自由思考,自主發現,著力培養學生提問的習慣、批評爭論的習慣、合作、探究的習慣,是學生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尤其對返鄉兒童和留守兒童的學習十分有幫助。可在我們教學實踐中,卻常常遇到:學生提問,不能抓住主題,而是支離破碎,不得要領,或只是在一些細枝末節上糾纏不休,偏題、離題,甚至與主題背道而馳,結果,造成教學計劃難以完成,教學過程鬆散。因此,在小學各科教學中更為重要的是在語文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激勵他們的智慧和潛能。如何引導小學生髮現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呢?經過研究,我發現其實學生能否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與教師如何引導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以下幾方面的培養。一、給學生提問的機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問是點燃學生思維探索的火種。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疑惑的、難以解決的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探究的心理狀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敢提問題、愛提問題、會提問題,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在教學中讓學生有提問機會,對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我在平日的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問題意識,讓學生的個體活動感到自己需要問“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時候,思維才算真正啟動。平時我從以下幾方面來實施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的意識:1、加強師生交流,創造良好的師生關係、良好的協作意識,才能造成活躍的課堂氣氛,為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適宜的環境。2、引導觀察,觀察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性經驗,開發他們的直覺思維,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必要的知識和能力基礎。3、在教學中精心創設問題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引起兒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興趣,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為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提供科學的思考方法。二、創設環境,為學生提出問題提供心理安全感,培養學生質疑興趣,使學生想“疑”樂“問”(一)、首先必須為學生創造一個寬鬆和諧、安全自主的心理環境,消除學生的緊張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任何知識的獲取只有通過學生主動的參與、自主的探索,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也只有通過學生主動的參與和自主的探索,才能讓學生在學習和探索中發現問題、找出問題,併產生想要急於弄清問題的慾望,這時,學生就急於想將自己的疑惑提出來。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積極創設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彼此感染的過程。贊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中指出:“如果班級裡能夠創造一種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氣氛,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開展無拘無束的交談。”學生在課堂上不敢提問主要是由於有心裡顧慮。許多學生擔心:我的問題如果是錯的或別人都懂了,同學會譏笑嗎?我的問題如果連老師都答不出來,出了老師的“洋相”,讓老師下不了“臺”,老師會批評我嗎?我的問題會不會打亂老師的思路遭到老師的責怪?這些心理都禁錮著學生,讓學生有問題也不敢問,最終學生也無疑可問了。所以,培養學生的提問能......
如何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求解答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或高效, 必須從學生的自身發展出發,合理運用和安排各種教學手段,讓學生主動去發現問題, 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育人質量,使學生在有效的數學課堂中學到了知識,提高了能力,發展了素質 [關鍵詞] 發現問題 課堂教學 培養 數學作為一門基礎而又非常重要的學科,教學內容中有許多的定義、公式、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學生如何消化基礎知識,掌握解題技巧和思想方法,進而增強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學生會“學”。而學會“學”的一個重點是學會發現問題,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重視學習動機在教學過程中的激勵作用,為發現問題提供動力 通過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意識,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教師應操縱或控制教學過程中影響學生學習的各有關變量。在許許多多的變量中,學習動機是對學生的學習起著關鍵作用的一個,它是有意義學習活動的催化劑,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備良好的學習動機,學生才能對學習積極準備,集中精力,認真思考,主動地探索未知的領域。在實際教學中,向學生介紹富有教育意義的數學發展史、數學家故事、趣味數學等,通過興趣的誘導、激發、昇華使學生形成學好數學的動機。通過問題的引導啟發,喚起學生心理上的學習動機,形成學習數學的心理指向。從而為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供了源源不段的動力。 教學中,激發學生參與熱情的方法很多。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難為易,又使學生倍感親切;提出問題,設置懸念,能激勵學生積極投入探求新知識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及時肯定;組織競賽;設置愉快情景等,使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不斷體驗解決問題的愉悅。堅持這佯做,可以逐步強化學生的參與熱情。二、重視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為發現問題提供平臺 通過創設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學習氛圍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努力提高學生的參與質量和諧的師生關係便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現代教育家認為,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求知,必須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師生關係基礎上,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氣氛。 因此,教師只有以自身的積極進取樸實大度、學識淵博、講課生動有趣、教態自然大方、態度認真,治學嚴謹、和藹可親、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為在學生中樹立起較高威信,才能有較大的感召力,才會喚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發表自己的的問題,即使有時學生說得不準確、不完整,也要讓他們把話說完,保護學生的積極性。 交往溝通、求知進取和諧愉快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發展個性的機會,教師只有善於協調好師生的雙邊活動,才能讓大多數學生都有發表見解的機會。例如,在討論課上教師精心設計好討論題,進行有理有據的指導,學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這樣學生在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群體學習環境中既獨立思考又相互啟發,在共同完成認知的過程中加強思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逐步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質量。三、重視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的啟智功能,為發現問題提供豐富的手段 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誘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儘可能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在數學教學中,促使學生眼、耳、鼻、舌、身多種感官並用,讓學生積累豐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形成問題,才能更好地進行比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進而真正參與到知識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中來。1.讓學生多觀察 數學雖不同於一些實驗性較強的學科,能讓學生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