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洗澡?

General 更新 2024-11-27

古人是怎樣洗澡的?

明代的名士屠本畯還將“澡身”與“賞古玩”、“名香”、“誦名言”並列,表明明代的洗澡較之以往更加講究。《酌中志》記述了明代京城已實行“擦澡”,清代揚州評話《清風閘》(又名《皮五辣子》)中一節就細緻描寫了理髮、刮臉等洗澡程序,尤寫擦澡中的“捶背”,這是“一家功夫”,不但要捶出節奏,還要捶出名堂,什麼“八哥子洗澡”、“喜鵲登梅”、“霸王亂點名”等等。捶到最後,再拍三巴掌,叫“鳳凰三點頭”。這一描寫使人更加神往這一可以增加體內熱量,促進毛細血管舒張擴充,加快血液循環,可吞噬體內病菌,提高免疫力,對散胃寒、瀉胃炎具有特殊效果的擦澡。 清麟慶《鴻雪因緣圖記·湯山坐泉》 清代的洗澡,還注意吸收外來先進之風,為己所用。如故宮武英殿西朵殿浴德堂後建有一穹窿浴室,室內頂、壁滿砌白釉琉璃磚,其後有水井,覆以小亭,在室之後壁築有燒水用的鐵製壁爐,用銅管引入室內。這是典型的阿拉伯式洗澡樣式,在這種浴室內是可以洗“蒸氣浴”的。據說庚子以後,北京開始用西法鑿井取水洗澡,故宮及三貝子花園就有這樣的鑿井。這是中國洗澡史上別一段風味。 但是若講集中國古代洗澡之最高水平者,還是要推清代的慈禧太后。北京昌平縣小湯山就有慈禧的一個浴池,據測量,它長4.55米,寬2.90米,深1.40米。池壁是由經過加工的10塊巨石壓縫交口鑲拼而成的,由10塊方形石板鋪成。與它相鄰的是一蓄水池。洗浴時,溫泉水從石縫中湧入蓄水池,將滿時把南壁上的一個閘門打開,水穿過暗槽流入浴池。這個浴池設計可謂別緻精巧,不愧溫泉池之冠。 普通老百姓的洗澡雖然沒法與慈禧相比,但洗澡的設施等卻也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如清代揚州的“新豐泉”,是用白玉砌成的池子,面積達丈餘,中間隔為大小數格,近鑊水熱的為大池,次者為中池,小的不太熱的池子為娃娃池。貯衣的櫃,環列在廳,兩旁為站箱。內通小室的是暖房,侍者還可為洗澡者按摩……這種洗澡樣式在江南極為常見,日本所出《清俗紀聞》非常逼真地描述了這種浴池的面貌:浴池外黃色竹籠制桌後坐著收錢人,入口門頭上刻有“浴殿”,兩柱上貼著一副對聯:“楊梅結毒休來浴,酒醉年老沒(莫)入堂。”有坐在用藤條箍牢的大盆中和泡在石砌的水池中兩種洗澡者,洗盆澡的可用木製水杓盛地上水桶中的水添入盆中,在池中洗熱水澡的,池燒口在外,由一人專職燒水。燒水者手中所握的竹管乃是專為調節池中溫度吹火用的……這種浴池和《清風閘》中一節《大鬧澡堂》十分一致。如門口所貼對聯,浴池分水燙的頭池,水不燙的二池。稍有不同的是,《清風閘》所寫這個“白玉池”大門裡迎面白粉牆上有個大紅顏色的“忍”字。這是告示各位澡客進門先與忍字照一面,“遇事不能發脾氣;要著氣,要打架,請出去鬥;人在澡堂子裡,身上一絲不掛,精赤條條,滑手滑腳,淘氣打架要出事”。這不禁使人想起清代《點石齋畫報》上一幅題為《無衣無褐》的圖畫,畫的是江南一浴池,洗澡兩少年的服裝被突來數人全部掠走。這顯然是有意報復的惡作劇,不過卻使當代人更加清楚地窺見了當時江南鋪陳清潔的浴池內部景象。 洗澡更為動人的另一種景象則是在室外,據《萬曆野獲編》等典籍記載:自明代較為明顯地出現了六月六日這天,男人、婦女、小兒、老漢,甚至帶上家養的貓犬等動物,“亦俾浴於河”。這是因為百姓認為一年四季中盛夏發病率最高,為防病須洗澡,這也是長久以來人民洗澡習俗的一種集中體現,至今有許多地區人民還保持著六月六日洗澡這一有益於健康的風習。

古代的人是怎麼洗澡的?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們用洗米水來洗澡去汙,據說不光可以去汙,而且保健功能奇佳, 這個在當年是廉價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

有興趣的可以找一布袋子裝上點澱粉、麩皮、穀糠什麼的放在浴缸水龍頭下,然後放熱水,放滿一缸泡澡,可以治腰痛、手腳冰冷、皮膚粗糙、凍瘡。

後來人們發現了皂莢,最晚在南朝蕭齊之時,已經有人專門出售皂莢。皂莢有十多個品種,去汙能力有強有弱。皂莢有潤滑爽利、消除垢膩以清潔皮膚的作用,亦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用皂莢洗衣服,衣服不會變色,不會收縮,纖維不會受損和失去光澤。用皂莢洗澡,還能去風溼,治皮廯。

還有一種叫肥珠子的植物,它的種子肥大、肉厚。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中介紹,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們將果莢採下,煮熟搗爛,加以香料、白麵、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除了肥皂,《雞肋編》還記載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汙。

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皁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皁角洗頭髮。

查了一下資料,發現古代人比我們想象中要衛生的多,秦漢時,已形成了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海錄碎事 臣職 官僚》記載“漢律,五日一賜休沐,得以歸休沐出謁。”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皁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洗澡”古時候怎麼講的啊?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係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籤的雛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發現的金制小楊枝,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2):23-24,1981)。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籤”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3):1-9,1981)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籤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臺祕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藥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鬥聖圖”。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藥物散劑。 兩宋時期: 《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藥膏藥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藥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另附上關於"漱"的記載: "漱"即洗滌的意思。在古書中早有記載,例如:《禮記·內則》:"雞初鳴,鹹盥洗。"說明古代已養成了早晨進行"盥洗"的習慣。這裡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內。直接關於"漱口"的記載,見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裡指的是飯後漱口,也有人主張晚上漱口,認為晚上漱口對保護牙齒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張呆著《醫說》;"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臥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後來有更多人主張,每天早晚兩次漱口;以保持口腔衛生。 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據現代藥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後,我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此外,有關學者認為,我國是最......

古代人用什麼洗澡啊?

除富人和三天洗一次,因為木桶裝滿熱水是一個很艱鉅地任務,平民一般不洗澡,洗的話也就夏天洗,到唐才有澡堂存在,不過當時的人也不是各個能進澡堂的,所以一般的老百姓就在河裡和池塘裡洗澡!

古代人,洗澡用的是什麼東西

你好,古代人洗頭髮的有皁角或者豬苓。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用的,豬苓里加了些香料,用後會有比較濃郁的香氣。平常人就用皁角洗頭髮。

古人也用胰子,澡豆洗澡。唐朝的胰子兼有凍瘡膏的作用。高檔一點的稱為“面藥”和“口脂”,用來塗臉和嘴。宮中在冬天會發給官員。杜甫《臘日》中有“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釘說的就是這種情況。敢情冬令勞保用品古代也有發。

古人洗衣服用草木灰和皁角。洗頭用淘米水,稱這潘。如《左傳 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遺之潘汁。”

揭祕古代的人都是怎樣洗澡的

古代人洗澡極不方便,尤其是冬季。平民沒有條件經常洗澡,因為洗澡需要大量熱水和澡盆,不是每個家庭都具備的。公共浴室在中國出現的很晚。至於古人進了監獄,如果是一個窮人,他沒有在監獄裡餓死、病死、凍死,就要燒高香了。洗澡?還是先活命再說吧。富人進了監獄,或許吃的好一點、穿的暖一點,但洗澡這件事和窮人是一樣的,那就是妄想。說到方便,還容易解決。上古、中古時期,中國家庭已經出現了廁所。夜間則用馬桶。但那時沒有廁紙,而是用側籌,也就是用特製的竹片刮。所以古代貴族把入冊稱為更衣,就是源於i清潔的問題內衣需要經常換。武則天就是因為伺候太子更衣而勾上太子的。至於在監獄裡,古人有一個馬桶就解決問題了。

古代人是怎麼洗澡的

?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們用洗米水來洗澡去汙,據說不光可以去汙,而且保健功能奇佳, 這個在當年是廉價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 有興趣的可以找一布袋子裝上點澱粉、麩皮、穀糠什麼的放在浴缸水龍頭下,然後放熱水,放滿一缸泡澡,可以治腰痛、手腳冰冷、皮膚粗糙、凍瘡。 後來人們發現了皂莢,最晚在南朝蕭齊之時,已經有人專門出售皂莢。皂莢有十多個品種,去汙能力有強有弱。皂莢有潤滑爽利、消除垢膩以清潔皮膚的作用,亦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用皂莢洗衣服,衣服不會變色,不會收縮,纖維不會受損和失去光澤。用皂莢洗澡,還能去風溼,治皮廯。 還有一種叫肥珠子的植物,它的種子肥大、肉厚。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中介紹,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們將果莢採下,煮熟搗爛,加以香料、白麵、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除了肥皂,《雞肋編》還記載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汙。

中國古代沐浴的步驟

中國古代非常注重自我清潔,甚至有號召春天洗浴祛病的上巳節。到了西周時期,沐浴禮儀逐漸形成定製。由於沐浴已經深入到社會方方面面,人們對沐浴有了深層次的理解,不僅僅把沐浴單純地看做潔身淨體,潤膚養身;而視為隆重禮儀。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淨虔誠,稱之戒,亦稱齋戒。

早在秦漢之際,全社會性的沐浴習俗已經形成,尤其是《禮儀·聘禮》所載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漢時,已形成了至少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的習慣。以至於官府每五天給的一天假,也被稱為“休沐”,讓官員有空好好清洗。?6?9?6?9到了唐代,“五日一下沐”才改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異體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為十天一浣的緣故,浣又有了一種計時的意義,一浣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6?9明代的名士屠本畯還將“澡身”與“賞古玩”、“名香”、“誦名言”並列,表明明代的洗澡較之以往更加講究高雅。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將洗滌分得極細,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雲:) i% U3 @0 L. f

沐,濯發也。

浴,灑身也。( ]: M7 {# {* s5 p1 R: f/ X. n

洗,灑足也。+ r3 C/ n0 @% z

澡,灑手也。, r/ w4 A: Y5 X+ j" U6 A

可見古人對自身清潔的重視。

——而很長時間裡,西方的教會還在宣傳洗浴是懲罰罪人的方式……4世紀時一位赴耶路撒冷朝聖的女基督徒,向人炫耀她已經18年沒有洗過臉了,因此她覺得自己最“純潔”。7 |# j+ Q$ P4 g# q

比起洗頭,古代洗浴用到的物品更加豐富。為了清楚,下面介紹時分為洗澡材料、洗澡盛器、洗澡用地、洗澡裝置四項:8 \0 U: F. a1 z& m) A

一、材料

1)草木灰, w3 p6 D" b/ W2 s8 j& I0 h

沒錯在前面講“洗頭”的文中也有它,真是方便有用的好東西,功效就不再複述。宋代《雞肋編》中記載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汙。

2)淘米水( E& l& k& R+ V3 G' v

前面講“洗頭”的文中同樣提到的東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們用洗米水來洗澡去汙,據說不光可以去汙,而且保健功能奇佳, 這個在當年是廉價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 N2 x. w$ h. }- |/ j5 r

3)皂莢- A% H( A# K' s2 ]) | F% p6 U, S

同樣,廣為百姓喜愛的天然洗滌用料。最晚在南朝蕭齊之時,已經有人專門出售皂莢。皂莢有十多個品種,去汙能力有強有弱。皂莢有潤滑爽利、消除垢膩以清潔皮膚的作用,亦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用皂莢洗衣服,衣服不會變色,不會收縮,纖維不會受損和失去光澤。用皂莢洗澡,還能去風溼,治皮廯。 f Q Q0 `+ O; x9 c( S

4)肥珠子

肥珠子,即無患子。據《本草綱目》有記載,樹生高山中,甚高大,枝葉皆如椿,五六月開白花,結實大如彈丸。實中一核,堅黑似肥皂莢之核,正圓如珠。十月採實,煮熟去核,搗和麥面或豆麵作澡藥。因其實如肥油而子圓如珠,故名。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中介紹,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們將果莢採下,煮熟搗爛,加以香料、白麵、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 ' H. f1 I) @5 O ~$ p b

5)胰子、澡豆

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古人夏天如何洗澡

古人把洗澡稱為沐浴,從當時象形文字的圖案來看,沐是一個人舉著一個木盆,浴則是一個人坐在一個器皿裡。由此可見,沐在古代是洗頭髮的意思,浴則是洗身子之意。在等級比較森嚴、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社會,洗澡被賦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義:“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湯盤銘文》裡的這句便是對洗澡最簡潔有力的詮釋。在古代,洗澡不僅僅是去除身體的汙垢,更在於洗滌心靈的汙垢。 相比現代人洗澡的隨心所欲,古代的繁文縟節決定了古人洗澡的種種禮節。在古代,浴室稱為湢,浴盆則名杅。“浴用二巾,上締下綌。出杅,履蒯席,連用湯;履蒲席,衣巾晞身,乃屨,進飲。”《禮記·玉藻》中的這段文字簡潔而生動地描述了古人洗澡的整個過程:準備兩條毛巾,細布巾用來擦上身,比較粗的用來擦拭下身,出浴盆後要站在草蓆上再用熱水沖洗一遍,然後穿上衣服和鞋子,而後喝點東西暖胃。這一過程科學而有序。 如果有客人來訪,主人要提供給客人三天洗一次頭、五天洗一次澡的環境,這樣才顯得尊重客人。《周禮·儀禮聘禮第八》中記載的“管人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便是這個意思。 現代人洗澡用肥皂、沐浴露、洗髮水來去除汙垢,古人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莢、肥珠子、香料等。 從禮節以及洗澡用品來看,古人很重視洗澡這件事。而從體制來看,更能驗證這一點。因古代男女都長髮束冠,西周時,官員沐浴之後才能去朝見天子,以示尊重與忠誠。在漢代,政府還專門為洗澡設定假日,時隔五日一天,這天所有的官員都要回家沐浴。“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漢官儀》作了如是記載。唐代,洗澡日由五日一天改為十日一天,稱為“休浣”日。

古代人多久洗一次澡 古代人怎樣洗澡

古代羅馬人很愛泡澡,羅馬的遺址上還發現古羅馬的浴池,整個設施非常豪華先進,有排水系統也有加熱保溫系統,但也是古羅馬貴族的享受。

中國古代人的由於生活條件不太好,所以對於洗澡沒有太多的要求,對於貴族而言一般遇到祭祀這樣的大事才會焚香沐浴,可能夏天也洗得比較勤快,但是冬天的次數就很少啦。對於平民就只有天氣炎熱的夏天有洗澡的意識,可能一整個冬天都不洗吧,沒條件啊。

相關問題答案
古人怎麼洗澡?
古人怎麼洗頭髮?
大金毛怎麼洗澡?
薩摩耶犬怎麼洗澡?
古人怎麼介紹自己年齡?
古人怎麼稱呼朋友?
古人怎麼說謝謝?
古人怎麼過七夕?
寵物狗怎麼洗澡?
蒙古人怎麼吃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