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收入分配公平?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含義?
一、收入分配公平的概念考察
公平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範疇,有人將其界定在經濟領域,有人將其界定在法律領域,有人將其界定在道德領域,而有人又將其界定在政治領域等等。不管將公平界定在何種領域,公平的含義無外乎兩個方面,其一是作為手段的公平,其二是作為目標的公平。作為手段意義上的公平是從具體的操作層面出發解決如何公平的問題;作為目標意義上的公平是從人的理性出發解決如何確立一個理想的公平的社會秩序的問題。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屬於經濟領域的公平,其本身也具有手段和目標的二重性。一方面公平分配是促進生產發展,達到理想社會秩序的手段。另一方面,公平又是各個社會要追求的社會目標。由於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屬於生產關係的範疇,而在生產關係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因此,生產資料佔有的公平與否,最終決定收入分配的公平與否。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一個歷史性的概念,隨生產關係的發展而發展。原始共有社會中的收入分配公平是與其生產關係相適應的,人們在生產中共同勞作,沒有差別地分配生存必需品,大多情況下是按人頭進行平均分配。但這種分配是建立在其落後的生產力基礎上的,當發生自然災害,生活必需品供給不足之時,原始人類往往就會以殺害或拋棄老幼及長期患病的親人來滿足其最起碼的生存條件,其本身也有不公平的一面。在奴隸社會,馬克思說:“希臘人和羅馬人的公平觀認為奴隸制度是合理的”。顯然,這種公平是建立在奴隸主與奴隸不平等的基礎上的。封建社會“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存在著嚴重的等級觀念,與之相應的公平觀念則本質上體現了地主與農民的不公平、不平等。資本主義社會的公平是一種私有財產的公平,它用法律保護“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暗含了勞資雙方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當然,階級社會的收入分配公平是用統治階級的意志和權力設定的“正義”、“公平”。由於它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的,所以不可能真正實現收入分配的公平。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實現了人們在生產資料佔有上的公平,這為收入分配公平提供了經濟基礎:由於人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做到了勞動的平等,其必然要求收入分配公平。但我國目前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的收入分配公平一方面受社會主義質的規定性的制約,另一方面又受著初級階段國情的制約,因此我們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來理解我國現階段的收入分配公平。
二、收入分配公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關係
市場經濟的本質特徵是維護市場主體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平等,維護公平競爭。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天性,公平是市場經濟的價值觀。一方面,市場經濟要求收入分配公平。在市場經濟中,價值實體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市場內在要求商品實行等價交換,等價交換反映了生產者之間的平等交換勞動的生產關係。生產者之間交換勞動既然是平等的,必然要求等量勞動獲取等量收入,即生產者的收入平等。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又抑制收入分配公平。市場經濟通過市場來調節資源配置,主要運用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來推動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始終把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放在首位。這種生產形式一方面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節約了社會資源,另一方面又通過市場競爭推動了生產技術的發展,從而最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這是它有利的一面。然而,市場經濟主要是根據效率來進行市場主體的收益分配。由於市場主體在競爭中存在著效率的差異,決定了市場主體收益分配的差異,效率高的市場主體收入則高,效率低的市場主體收入則低。即使同樣行業的勞動者在勞動中付出等量的勞動,但由於行業部門的效率差異存在,必然決定了分配的差異。
誠然,市場經濟以效率來進行分配這也不失為一種公平的收入分配方法,但......
什麼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如何促進社會公平? 5分
一、什麼是收入分配的公平?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於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二、如何促進社會公平?
1、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制度保證。
2、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加快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
政治題目。 簡述收入分配公平的含義及促進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5分
答: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它有助於協調人們的經濟利益關係,縮小收入差距;實現經濟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於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生活的基本需要.收入公平與平均主義有著根本的區別。
措施(1)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為我國實現社會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國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
(2)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這有利於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的分配關係,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於合理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係,促進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
(3)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從收入分配的角度談談實現社會公平的意義
意義
1、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
2、是社會主義分配原則的體現,有利於協調人們之間的利益關係,實現社會的和諧,促進共同富裕。
3、有利於提高消費水平和生活水平,有利於擴大內需。
4、有利於維護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發展生產,提高經濟效率的積極性
實現收入分配公平,必須反對平均主義
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現為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於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承認適度的差距,能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有助於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而平均主義搐抹殺一切勞動差距和分配差距,要求絕對平均,實際違背了公平原則,制約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所以,公平與平均是根本對立的,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是最大的不公平。
實行收入分配公平,必須防止收入差距懸殊
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在現階段具有必然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各地區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同,各地區、各企業的勞動者的實際收入必然會有所差別。我國現階段在分配方式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制度,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原則。同時,由於每個勞動者勞動能力的差異,也必然會造成收入上的差距。這種收入差距是合理的,符合市場經濟的要求。但收入差距的懸殊,又會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和社會的穩定。
如何理解收入分配中公平與效率的關係
以下是人民網的一篇文章。對這一問題有大致的分析,希望對你有用。 怎樣看待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趙振華 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問題。上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逐步取代了傳統的計劃經濟,在改革效率大幅提升的同時,收入分配出現了差距過分擴大的現象。收入分配的公平問題日益受到人們關注,我國理論界也開始更多地關注公平和效率的關係,並開展了熱烈討論。對公平和效率的問題,我們黨也有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黨的十四大提出要“兼顧效率與公平”,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提出要“注重社會公平”。 公平與效率的基本內涵 何謂公平?理論界有這樣幾種觀點:第一,收入差距大小適宜的公平觀。這種觀點把收入差距大小作為判斷社會分配公平與否的標準,在當前西方理論界比較流行。這是以結果的均等作為判斷公平與否的標準,而沒有考慮收入的渠道和手段。第二,按勞分配的公平觀。這種公平觀默認“不同等的個人天賦”所形成的不同收入的“天然特權”。要求廢除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切實貫徹按勞分配原則,實行多勞多得、少勞少得、有勞動能力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這種原則摒棄了平均主義的分配體制,認同勞動者通過誠實勞動和努力可以得到更多回報,體現了激勵原則。第三,機會均等的公平觀。這種公平觀強調的是在市場競爭中給每一個人提供均等的機會。第四,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分配尺度、分配過程、分配規則的公平,而不是單純的結果公平。對個人來說,即使參與分配的機會均等、公平競爭,而實際分配的結果也可能是不均等的。例如,按勞分配,以投入的勞動為尺度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必然形成個人收入差距;按投入要素分配,以投入的勞動、資本、土地、經營力為尺度,更會形成個人收入差距。如果抹殺這種差距,追求結果的均等,必然導致平均主義,這恰恰是不平等的表現。 馬克思主義認為,公平是歷史的、相對的,不是永恆的。公平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不同社會、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的人,對公平的理解是不同的。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經濟學意義上的公平是有關經濟活動的規則、權利、機會和結果等方面的平等和合理,它是調節社會關係和財富分配關係的一種規範,它不只是一種主觀觀念,而是具有客觀的內容,它受制於一個國家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具有相對性、歷史性和客觀性。 何謂效率?效率概念的基本含義,指的是投入與產出或成本與收益的對比關係。從一般意義上來說,投入或成本就是利用一定的技術生產一定產品所需要的資源,既包括物質資源,又包括人力資源;既包括無形資源,又包括有形資源。產出或收益指的是人們利用一定的技術、投入一定的資源生產出來的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或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物品或服務,既包括有形的物品,又包括無形的服務。 公平與效率,何者為先? 公平和效率二者之間存在密切關係,但它們之間究竟是正相關關係還是負相關關係,是對立還是相輔相成?大致有以下幾種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公平和效率之間完全是矛盾的關係。他們認為,對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不平等,公平和效率如同魚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要效率就不能要公平,要公平就必然會犧牲效率。 一種觀點認為,公平和效率是可以兼容的,二者可以相互促進、相互統一,一方的存在和發展不是以犧牲另一方為代價的。公平分配有助於效率的提高,效率的提高可以更進一步促進公平。分配是否公平,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勞動者積極性、主動......
如何認識和理解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關係
一、效率與公平的含義
效率與公平是個人收入分配中既相聯繫又相區別的兩個原則,即效率原則和公平原則。
效率是指資源配置的效率。微觀經濟學將其解釋為在有序的市場環境和統一規則下,經濟組織以最低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投入獲得最大的滿足人們需要的產品和勞務的狀態;宏觀經濟學將其解釋為稀缺資源在社會各部門之間合理配置和優化組合。分配中的效率原則就是指社會分配製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提高企業與國民經濟的效率為目標。
公平相對於效率而言,就是社會成員之間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合理化,或利益和權利的平等。從廣義上說,這種平等是包括經濟、政治和法律等各個方面的平等;從狹義上說,是指經濟利益和權利的平等,包括機會平等和收入分配平等。機會平等是指社會成員具有平等參與競爭的機會和就業機會。收入分配的平等即公平原則,一方面是指分配製度和政策的平等,具體地說就是要堅持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製度,使社會成員的勞動投入和其它各種要素投入都平等的獲得收益;另一方面,收入分配的平等原則還要求將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限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範圍,要保證每一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活需要,特別要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解決好睏難人群的生活需要。這是一種相對意義上的平等,而不是絕對的平等,更不是平均。
二、效率與公平的對立統一關係
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統一關係,其統一表現在:效率與公平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一方面,效率是實現公平的物質基礎和根本途徑。生產效率的高低決定著收入分配的價值內容、規模和具體方式。按照效率原則調節分配關係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可以為公平分配和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奠定物質基礎,同時也是解決分配不公平的根本途徑。另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必要條件和力量源泉。實行公平分配,可以調動社會各階層和群體的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促進人們增加投入和提高效率。
效率和公平又是矛盾的。效率原則不會自動的實現公平;公平原則也不一定會促進效率的提高。效率原則的實現主要以市場機制為基礎,公平原則的實現則要靠政府的調節。片面的效率原則有可能導致人們的收入差距擴大,從而會威脅社會公平,其最終也會妨礙效率提高;片面的公平原則會導致平均主義,從而會抑制效率的提高和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因此,必須要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
三、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中應怎樣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怎樣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係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同時也是一個難題。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後來黨的十五大、十六大都反覆強調和明確要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十六大還進一步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職能,調節差距過大的收入”。十幾年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一直是我們在實踐中處理效率與公平關係的基本依據。2005年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指出“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各種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加大調節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緩解地區之間和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2006年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又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提出要把“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作為當前的重要任務。“更加註重社會公平”和“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提出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也引起了理論界新的討論,公平與效率的關係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問題。......
如何正確理解在個人收入分配領域
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多用於社會分配領域。一般說,在社會主義社會,每個公民應公平享受社會產品,公平分配勞動收益。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個人對社會生產的貢獻率不同,也就是產生社會產品的效率不同,因此,在分配原則上應當首先按效率衡量,實行效率優先,也就是貢獻大的分配多,貢獻小的分配少,同時國家採取適當的政策調節,兼顧分配公平。
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個原則。效率優先,實質就是發展生產力優先,我國現階段的收入政策時,既要有利於善於經營的企業和誠實勞動的個人先富起來,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貧富懸殊,堅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進效率的前提下體現公平。
在我國當前各地區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背景下,強調財政公平具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目前我國城鄉之間發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有不斷擴大的趨勢,各地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水平的差距也未見明顯縮小;而我國的財政政策,依然在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指導方針。如果說在改革發展的初期,政策重點在於引導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強調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在財政上實行效率優先、兼顧公平還是可以理解的;那麼,在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區確實已經先富起來之後,在調節收入差距和協調地區發展已成為主要矛盾的情況下,在財政分配上則應將公平放在更為優先的位置。尤其是在法觀念上,更應與以效率為中心的財政學觀念相區別,把公平這一法律的根本價值置於應有的突出地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十七大報告中對民生問題的細緻關注,尤其是對涉及老百姓收入問題的詳細論述,讓許多人都為之振奮
目前我國的分配製度存在的主要問題:
首先,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未明確國家、企業、居民三者的合理分配比例,勞動者報酬偏低,居民收入增長緩慢;
其次,二次分配中未明確各級財政用於社會保障等支出比例,公共服務支出低,導致居民不得不增加醫療、養老和教育儲蓄,成為居民消費乏力的直接原因;
再其次,分配調節和監管不力,貧富差距擴大,分配不公嚴重,近年來高收入群體收入增長過快,並迅速拉大與其他群體之間的收入差距,成為當前收入差距擴大的主要原因;
最後,三次分配規模較小,調節功能有限。由於社會慈善意識還處於初級階段,慈善法規、慈善機構和運行機制不健全,監督管理有待加強,慈善組織公信度有待提高,慈善捐贈規模小,除重大災害捐贈外,日常慈善捐贈短腿,導致三次分配調節功能有限。
由於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滯後,分配不公加劇了社會矛盾,消費不振導致內需拉動乏力,已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應更加重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1.從經濟基礎來看,我國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從整體和長遠來說,公有制經濟必須使絕大多數人公平地收益,否則就不能認為某種經濟是真正的“公有制”經濟。所有制不是表現在生產資料名義上歸誰所有,而是表現在這些生產資料的使用最終由誰受益。生產成果的分配是生產資料分配的必然結果,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
2.從政治上來看,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
我們國家的這一性質決定了我國財政的民主性質,也決定了我國的財政只能是公平地為了全體人民利益的財政。尤其重要的是,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明確提出了共同富裕的發展目標。共同富裕當然不是所有人一樣的富裕或平等的富裕,但卻必然是所有人達到公平意義上的相當富裕水平。由此可見,無論是國家和財政的性質,還是......
有人說收入分配公平就是絕對公平就是共同富裕你怎麼看待這個觀點
共同富裕是指普通民眾都過上好日子,但是成功人士仍然可以用自己的膽識和能力得到數倍於平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