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8

語文教什麼與怎麼教

一、語文是什麼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性質與地位是這樣闡述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就是說人類的交際中有許多種工具,但語文是最重要的。“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的理解是語文是把人類文化中的被認為適合青少年學習的精華呈現出來,以利於人類文化的傳承和青少年的成長。以此看來,語文教學就應該教會學生使用這個工具,語文教學應該傳承人類文化促進青少年健康地成長。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界定。對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界爭議比較多,筆者不爭論,本文不談它是不是符合語文學科的特點,既然語文課程標準已經對其定位,筆者按自己的理解進行闡釋,本文談的是在語文教學中如何體現與落實“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什麼是“工具”?《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對“工具”有兩種解釋“(1)從事生產勞動所使用的器具。包括手工操作的鋤、斧、刀、錘等,也包括機器上使用的車刀、鑽頭、砂輪等。(2)比喻藉以達到某種目的的事物或手段。”很顯然,說“語文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用其比喻義。作為工具性的特點,從生活的角度說,語文就是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工具,從傳承和發展的角度說,語文就是傳承和發展人類文化的工具。作為語文教學就是要教會青少年掌握“語文”這個交際工具,學會用“語文”這個工具傳承和發展人類文化。作為具體的語文教學實踐,語文的工具性應該體現在具備基本的“語文”知識——字、詞、句、語法、修辭、邏輯等基本知識,掌握基本的“語文”能力——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通過“語文”把人類文化的精華與精神傳承過來和發展下去。

什麼是“人文”?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對“人文”解釋為“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範。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範,包括習慣規範、道德規範和法律規範則是文化主要內容。筆者在一則材料中瞭解到“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學、藝術、人文。科學追求的是真,給人以理性,科學使人理智;藝術追求的是美,給人以感性,藝術讓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給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誠。”我想簡單地推論出一個結論:不管是文化現象還是精神支柱,說明“人文性”是人區別於其他生物的屬性,對人類特別重要,沒有了人文性,人就可能不成為其人。因此,也就可以這樣說,語文的“人文性”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在承擔著“把一個人稱為‘人’的”重要作用,語文教育就是要把一個“自然的人”教化為“人文的人”的教育。從語文實踐的過程中也可以充分看到這一點。因此,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具體體現也就是提高青少年的精神素養,也就是三維目標上所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就是說語文教育的過程中要始終貫穿以認識教育、情感教育、審美教育、思想教育、人格教育等內容的人文教育。

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句話,它的關鍵所在是“統一”兩個字。它們兩者之間不是對立關係,是一個統一體。有人把它形象地比喻為一張皮的表裡,一枚硬幣的兩面,而不是兩張皮或兩枚硬幣,非常好。也就是說,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中的兩個方面不能割裂,不能厚此薄彼。工具性與人文是表與裡、皮與毛、血與肉的關係。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裡”。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

語文教什麼,怎麼教

看你教的是哪個年紀,是小學,初中還是高中;

閱讀教什麼怎麼教

教什麼 【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 1.依據課程標準、學情分析、文本特點確定明晰、具體、可操作與可檢測的教學目標; 2.教學內容具體、集中,具有提升學生言語運用能力與滲透人文薰陶的價值。 如何教 【教學方法、 教學策略】 1體現對學生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等閱讀能力、閱讀策略和方法的培養; 2.突出學生的言語理解、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 3.關注學生的個性閱讀、獨特體驗、閱讀興趣、閱讀習慣和價值取向。 學域 如何學 【學習狀態、 參與程度】 1.注意狀態:集中、持續; 2.參與狀態:投入、全員; 3.思維狀態:積極、主動; 4.情感狀態:自然、自控。 “四真”——真讀、真思、真議、真練 學習效果 【目標達成、 素養提升】 1.有效達成預設教學目標; 2.學生在語文知識、言語技能、閱讀策略與方法、審美、情感態度等方面獲得實實在在的知識積累、技能訓練、過程感悟、人文薰陶乃至語文素養提升。 下面僅就中高年級閱讀教學中“教什麼”和“如何教”,結合本次教學展示會上的課例談談個人的粗淺體會。 一、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 無論是作為研究者,還是作為聽課教師,我們審視、評價一節閱讀課,首要的關注點應該是教師“教什麼”(教學內容)是否明確、具體、合宜。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過於關注教師“怎麼教”,也就是過於關注閱讀教學方法的研究,而對於教師“教什麼”,也就是更加關鍵的閱讀教學內容的研究、建設,卻一直處於茫然、模糊的狀態,從而難以從根本上改變語文閱讀教學“少、慢、差、費”的現象。 王榮生教授指出,語文教學內容是語文教學層面的概念,它同時面對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針對具體情境中的一個班乃至一組、一個學生,為使學生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麼”。第二個問題是,為使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實際上最好用什麼去教”。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將課文內容等同於教學內容,將自己讀懂的內容等同於學生應該掌握的內容;同時,很多閱讀教學還處在閱讀理解(即學生讀懂課文寫了什麼內容)的層次,很少對於每篇課文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研究。 我認為,中高年級閱讀教學“教什麼”(教學內容)大致包括三個方面: (一)寫了什麼 這裡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在閱讀教學中在課文內容、主旨方面完成五個任務:1.理解課文的內容;2.習得課文介紹的相關知識;3.感悟課文表達的主旨;4.體悟課文蘊含的感情;5.受到審美的薰陶感染。 (二)怎麼寫的 如果說“寫了什麼”是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怎麼寫的”就是從思想內容再回到語言文字,也就是完成張志公先生所說的“走一個來回”。當前很多閱讀教學往往只重視“寫了什麼”,這可以說是僅僅完成了閱讀教學的一小部分任務,因為閱讀教學的更重要的任務在於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體會各種語言形式在準確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逐步習得語言運用的規律,最終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 “怎麼寫的”大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詞語:重點詞句的品析、體悟,看似平淡卻蘊含深意的詞語; 2.句式:課文中出現的具有遷移作用的或不同尋常的語言表達方式; 3.寫法:修辭手法的使用,構段的方式,課文開頭、結尾、過渡的方法; 4.標點:準確使用的標點,意味深長的標點,異乎尋常使用的標點。 (三)學會閱讀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應加強對......

語文到底教什麼,語文到底怎麼教

語言文字是交流的工具,語文要教的就是理解和表達的能力,圍繞這個目標,多練習。

語文教什麼,學什麼,考什麼,寫什麼

一、 以身示範,與生同讀,誘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教師既要重教書,也要重讀書。要讓學生熱愛讀書,教師首先要愛讀書。語文教師不僅要讀經典作品,還要多接觸少兒報刊、圖書等,根據學生的胃口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報章雜誌,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帶進教室,供學生傳閱。學生能讀到自己喜愛的書,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給學生讀書的自由,再相機引導,逐漸轉化他們的興趣點

大家知道,學生並不是對一切書籍都不感興趣,常聽到一些家長嘮叨:“為什麼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話》?偏偏喜歡‘奧特曼、武器!’”事實上這樣的孩子,他們也有著強烈的閱讀的慾望,只是興趣偏離了正確的方向而已。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或批評,相信學生,先給他們以閱讀的自由,再抓住時機,巧妙引導,進行遷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實際上是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主性與求知慾。

三、讓每個學生都與書交朋友,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首先,語文教師要解放思想,摒棄那些阻礙學生髮展的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從封閉沉悶的繁瑣分析中走出來,徹底解放學生的頭腦、手腳,開放課堂、教材,教學向課外延伸,向社會延伸,向各種傳媒、電子網絡延伸,使之與社會發展、知識巨增相適應。

其次,兒童在進學校讀書之前幾乎“讀得懂”所有“說”出來的書,對書的“聽”的興趣往往會遷移到“讀”的興趣上來。因此,語文教師一方面在課堂上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錄音機、電視等視聽媒體多讓學生“聽”書。,從而誘導學生早讀書、多讀書。

第三,語文教師要儘量多的向學生推薦一些中外優美的文學名著,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到文章所創設的情境的美及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覺得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講《荷葉圓圓》時,我打開幻燈,出示荷花的圖面,簡介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荷花,在美麗的荷花塘的風景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優美的形象刺激著學生的情緒,影響學生的情感活動,而相應的情緒,情感。

語文,究竟怎麼教

語文目的:說話、寫作

條件:字詞句篇

手段: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循序漸進訓練,非一日之功。

語文教什麼?怎麼教

語文課教什麼

語文課教什麼?這是一個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像一個人走路如果沒有目的地,無論走多長時間走多遠都是盲無目的、毫無效果的;就像一個人幹一件事情不知道為什麼幹一樣,無論怎樣幹都是白費力氣的。不過,明白了語文課的性質和地位,在瞭解了語文課程的總目標,教什麼的問題就明白了。《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總目標”中關於總目標是分這樣十條闡述的: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筆者抽取以上內容的關鍵詞,對總目標有以下不太準確的歸類:1、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類。有學會漢語拼音、會用語文工具書、能說普通話、能正確流暢地書寫漢字、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等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較強的閱讀能力、流利地表述自己的意思的能力等。2、綜合實踐類能力。有蒐集和處理信息能力、主動探究學習、實踐中運用語文能力、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3、素養和方法類。包括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等。4、情感態度價值觀類。包括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等。如果把以上內容再進一步濃縮的話,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等能力、學習及思維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把“學習及思維的方法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歸入到“思”裡面去,那麼,語文就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思”五個方面的能力。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也不是培養本學科解題能力的,它是以語文素養為立意的學科,它旨在培養學生為適應社會和自身發展的一些基本能力。它是以培養和提升人的基本素養和品質的學科。如果我們的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施不是以此為目的的教學,那我們的教學就可能有問題。據我的調查,我們相當一部分語文老師的講讀課還是這樣的套路:瀏覽課文,在每一自然段前標出序號,和學生一起,一問一答地畫出段落層次,總結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分析寫作特點等等。我不是說不能這樣教,而是說這樣設計的目的何在,為了達到一個什麼樣的效果而設計。同樣的教學設計、一樣的教學行為可能會因為目的和對象的不同而使效果大相徑庭。如果是以疏......

語文教什麼,語文怎麼教

字 詞 句 短。

教識字 讀書 說話,寫文章。聽懂理解他人說話,他人寫的文章。

語文到底教什麼,語文到底怎麼教 吳忠豪

語文到底教什麼怎麼教

現代中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教學形態就是教師帶著學生一篇一篇講讀課文。語文課的主要活動是閱讀課文,嚴格意義上說是聽教師分析講讀課文。然而,講讀課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批評指責,因此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講讀課文的有效性。其實發達國家母語課程並不採用“講讀課文”的方式,許多國家的母語課程是以學語言為主。比如美國和法國等國家母語課程的主體是英語課、法語課,主要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運用以及訓練表達能力。當然,他們也開設閱讀課、文學課,但是閱讀課也不是講課文,而是讓學生自己閱讀。據瞭解,美國、新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閱讀課就是讓學生到閱覽室裡讀書。日本國語教材每學期只有3~4篇課文,國語課60%以上時間用於聽說、寫作和語言知識學習。觀照發達國家的語文課程,我們發現“講讀課文”其實不是語文教育唯一的形態,更不是最佳形態。因此,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應該跳出講讀課文的思維定式,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探索中小學語文教學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高投入、低產出”的被動局面。

語文課應該用課文學語文

現在,語文課程的一大問題是混淆了“課文內容”和“教學內容”兩個不同的概念。什麼是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就是為達到課程目標而選擇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價值觀等要素。語文教材中一篇篇課文給出的是“課文內容”,然而它們只是學習語文的例子。用這篇課文教學什麼語文知識,學習哪些方法,訓練何種語文技能,需要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自行選擇並確定。這就給語文老師帶來極大的困難,並且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學內容選擇的混亂。當下很多老師就是把課文內容誤當成語文教學內容,因此語文課上完,學生留下的印象多是課文內容的痕跡,而不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痕跡。

其實,除了少量的古詩詞等流傳千古的經典篇目,語文課本中的絕大部分課文內容基本不屬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主要指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身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這些知識、方法和技能是相對穩定的、不可替代的。

為什麼課文內容不等於語文教學內容?因為課文內容是可替代的。我們可以用這一篇課文教這些語文知識、方法,也可以換一篇課文來教。在課堂教學中將大量時間花費在文本內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這樣的語文往往就沒有語文味。上《月光曲》就討論月光曲是怎麼譜成的;上《鳥的天堂》就討論鳥的天堂有什麼特點,為什麼稱之為“鳥的天堂”;上《蝙蝠和雷達》就討論科學家是怎麼發現蝙蝠探路的祕密、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係,等等。這就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思品課、科學課,這樣的課怎麼會有語文味呢?

造成“課文內容”與“語文教學內容”混淆的原因,從語文課程內部分析,一是由於這門學科綜合性特點所致。語文課程不僅承擔著培養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任務,還承擔著思想品德、情感審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諸多任務。因此,課文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等價值觀教育內容也是語文教學內容,教師須處理好這兩項任務的關係。二是語文教材沒有明確給定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憑經驗選擇。這使得部分教師直接將課文內容當成教學內容。從課程外部分析,是因為受到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期裡,語文課程片面強調思想道德教育任務,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放到了極不恰當的位置。其直接後果是異化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干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

語文課堂“教什麼”與“怎麼教”

自己先明白學生可能有那些不懂的地方,學生可能有困難的地方,學生可能欣賞不了的地方,學生可能讀不懂的地方,把這些作為教師應該教的地方.學生不喜歡的地方,讓他喜歡;學生讀不懂的地方,讓他讀懂;學生讀不好的地方,幫他讀好,這就是語文教學應該重點教的內容.

相關問題答案
語文教什麼?
語文有什麼層次?
語文是什麼讓人什麼?
語文中什麼叫雙音節詞?
語文是什麼讓人?
學語文有什麼意義?
小學生學語文有什麼用?
兩豎是語文中什麼符號?
語文中什麼叫一語雙關?
初二語文學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