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形式指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2-27

《說和做》的文章形式是什麼

人家說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說.”

“人家說了也不一定做,我做了也不一定說.”

這是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

而小學時的我卻是:說了再做,說了不一定做.

做為一年級的小學生,老師說:“回家後,把第x課的生詞抄一遍.”我就會在底下大聲嚷著:“老師,太少了.”老師說:“那抄兩遍吧.”可是我呢!還是抄一遍,有時為了玩,乾脆不寫.

說了不做,說了再做,這僅是我一個方面——懵然無知的我.

而現在的我不再是那個不懂事的小丫頭,說了不做,說了再做,那已經是昨天的我.

今天的我變了,做了再說,做了不一定說.

每當星期天回家,媽媽總會給我上“政治課”:“孩子呀!好好學吧,等你考上大學了,有了工作了,就不會再受苦了,我和你爸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不懂得啥 ,我們的希望都寄託在你身上.”

所以我一直努力著,功夫不負有心人,我每一次考試都佔全班前十名.可是回家我卻把獎狀悄悄藏起來,不貼在牆上,媽媽問我時,我才說考的還行.因為那已經是昨天的榮譽,我要的是明天的輝煌.

昨天我是說的巨人,行動中的矮子,而今天,那個小矮子在一天天長大,我相信明天那個行動中的小矮子一定會長成高大威武的巨人.

文章的結構是什麼意思?

文章的結構,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在聯繫和外部形式的統一

文章都是由中心意思、材料、結構三個要素組成的。中心意思是文章的“靈魂”,要明確無誤;材料是“血肉”,要豐富,並能集中地反映中心;結構則是文章的“骨架”,是謀篇佈局的手段,是運用材料反映中心思想的方法。

常見的文章結構方式有四種。

1、並列式:文章各部分的內容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例如培根的《輪讀書》,三個部分分別談到了讀書的目的、讀書的方法、讀書的好處,就是採用並列的結構。

2、總分式;先總述,再分說。這種關係還可以演變為“分—總”或“總—分—總”的結構方式。例如《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采用的就是“總—分—總”的結構:先總說“格物”“致知”就是指現代學術的基礎,即實地的探察,也就是現在所謂的實驗。然後先儒家對“格物”“致知”意義的曲解和對“格物”“致知”精神的埋沒;再闡述科學發展為什麼需要川格物”“致知”的精神。最後從正反兩個方面總結“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3、對照式:文中兩部分內容或進行對比,或用這部分內容烘托另一部分內容。例如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前一部分反面批駁了敵論中的論據不能證明論點,即中國人失掉的是“他信力”,發展的是“自欺力”,而不是“自信力”直接批駁了敵論;後一部分從正面列舉事實,提出正確的論點,我們中國人沒有失掉自信力,間接地批駁了敵論。

4、遞進式:文章幾部分內容逐層深入。例如《不求甚解》一文,先從“不求甚解”一詞的來歷談起,分析了陶淵明的讀書方法,首先要“好讀書”,二是主張讀書要會意。再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說明,讀書應當重在讀懂書本的精神實質,而不是尋章摘句。最後進一步從正反兩個方面論證了讀書“不求甚解”的重要性。

散文包括哪些形式

散文(prose;essa)是與詩歌、小說、戲劇並稱的一種文學體裁,指不講究韻律的散體文章,包括雜文、隨筆、遊記等。是最自由的文體,不講究音韻,不講究排比,沒有任何的束縛及限制,也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行文體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個或多箇中心思想,以抒情、記敘、論理等方式表達。

主要包括:

抒情散文、寫景散文、哲理散文、傷感散文、詩歌散文、敘事散文、心情散文、情感散文、愛情散文、心情散文、議論散文、寫人散文等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1136.htm?fr=ala0_1_1

文章的構篇方式是指什麼 10分

什麼文章

相關問題答案
文章的形式指什麼?
文章的脈絡是什麼?
膜拜的形式是什麼意思?
怎樣算是文章的形式?
文章的下款是什麼意思?
文章的意思是什麼?
語言的形式是什麼?
文章的過渡是什麼意思?
文字的形式是指什麼?
課程的文本形式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