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海洋災害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12-21

地球上比較有名的自然災害

地球上比較有名的自然災害:①1138年阿勒頗位於死海的北部地區,將非洲板塊和阿拉伯板塊分隔開。從1138年10月到1139年6月這裡發生了一系列的地震。受災最嚴重的是哈里姆地區。地震造成約23萬人死亡。②唐山大地震是世界有史以來發生的最大地震之一。它發生在中國河北約有100萬人口的唐山。造成大約24.2萬人喪生。③印度旋風:在1839年,巨大旋風生成的一個40英尺潮汐波摧毀了港口城市科林加。旋風中的死亡人數超過30萬。④非洲乾旱從1981年到1984年,由於20個國家發生乾旱,這些非洲國家蒙受巨大損失。2萬多人由於乾旱而餓死。河流和湖泊因為乾旱而乾涸。

自然災害是指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乾旱、洪澇、颱風、冰雹、暴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災情統計 第1部分:基本指標》GB/T 24438.1-2009)。

天文災害:指空間天體或其狀態,如太陽表面、太陽風、磁層、電離層和熱層瞬時或短時間內發生異常變化,如強大日冕物質拋射、大耀斑、高速太陽風、磁暴、電離層突然騷擾等,可引起衛星運行、通信、導航以及電站輸送網絡的崩潰,危及人類的生命和健康,造成社會經濟損失。包括小型天體(如:隕石)撞擊等,都有可能造成人的身體和財產的損失。

非洲的生態局勢現在如何?

1)大氣環境正在惡化。主要表現為: 氣候災害 增多、加劇, 全球氣候變暖 ,冰川消融,海平面相應升高,沿海低地受到海水淹沒的威脅; 大氣成分發生不利於人的變化,二氧化碳增加,緩解 紫外線輻射 的臭氧層濃度降低,地球兩極上空臭氧層出現空洞並在加大,還有多種有害於人類的成分也在增加。據1997年美國裡奇 國家實驗室 的報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自 工業革命 以來已增長了30%,甲烷增長了一倍, 氮氧化物 增長15% 。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都是能產生 溫室效應 的氣體,其濃度的增加導致氣溫升高 。 大氣圈中發生的這些變化,有自然本身的原因, 火山噴發 ,森林大火都能把汙染物送入大氣。但是人類使用煤和石油等 化石燃料 ,釋放出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及其他有害氣體和粉塵,對大氣的汙染更為嚴重。燒煤產生的汙染物最多。由此形成的毒霧和酸雨,是 大氣汙染 的突出表現。“殺人的煙霧”於1930年首次出現在 比利時 ,1948年至1962年,又四度籠罩倫敦,煙霧中二氧化硫和粉塵的濃度,大 大超 過人所能承受的程度,累計導致6000餘人死亡。這種記錄雖不多見,但汙濁的空氣,普遍充斥於許多 工礦區 和城市的空間中。 普通雨水中本常含有微量的碳酸,受到汙染的大氣,增加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成分,使雨水的酸性增強,現在人們把pH值低於5.6的雨水定為酸雨。它看起來與普通雨水無異,但所含酸性物質進入陸地表面土壤和水中,依靠這些水土生存的生物,受到了不利影響,特別是對森林的破壞作用很大。1939年第一次作為酸雨記錄下來的pH值是5.9(純水的pH值是7)。到50年代,酸雨的pH值已降到3-5,最低還有2.1的記錄,和醋的酸性差不多甚至更強了。說明隨著工業的發展,大氣受到汙染的程度越來越厲害。由於含有汙染物的大氣是在流動的,它可以飄洋過海,日本排放的酸性成分可以跑到美國再形成酸雨降下,加拿大的酸雨源出美國更不足奇。科學家測出,雲集在瑞典和 挪威 上空的二氧化硫氣體,有2/3是來自英國和德國的工業區。 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也使酸雨覆蓋面積急劇擴大,到1999年已成為僅次於歐洲和北美的世界第三大酸雨區;我國至今仍以煤為主要燃料,是大氣汙染嚴重的一個原因。 大氣汙染所帶來的損害,極其廣泛,許多時候並不表現為毒霧酸雨這類形式,但各種生物無不經常受其影響,對森林和農作物的損害尤為顯著。經常呼吸汙濁的空氣,對人體的健康也是威脅,特別是 呼吸道疾病 ,由此增加,長期生活在被嚴重汙染的大氣環境中,猶如 慢性中毒 。 大氣圈的 臭氧 入不敷出,濃度降低。科學家在1985年首次發現: 1984年9、10月間,南極上空的臭氧層中,臭氧的濃度較20世紀70年代中期降低40%,已不能充分阻擋過量的紫外線,造成這個保護生命的特殊圈層出現“空洞”,威脅著南極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存。據 世界氣象組織 的報告:1994年發現北極地區上空 平流層 中的臭氧含量,也有減少,在某些月份比20世紀60年代減少了25-30%。而南極上空臭氧層的空洞還在擴大,1998年9月創下了面積最大達到2500萬Km2的歷 史記 錄。* 臭氧層為什麼會出現“空洞”?許多科學家認為,是使用 氟利昂 作製冷劑及在其他方面使用的結果。氟利昂由碳、氯、氟組成,其中的 氯離子 釋放出來進入大氣後,能反覆破壞臭氧分子,自己仍保持原狀,因此儘管其量甚微,也能使臭氧分子減少到形成“空洞”。我國科學家新近提出,僅僅是氟利昂的作用還不夠, 太陽風 射來的粒子流在 地磁場 的作用下向 地磁 兩極集中,並破壞了那裡的臭氧分子......

西歐有哪些自然災害

【西歐】

西歐相比東亞、北美而言,其最大的一個特點,即西歐被海洋切割的極為分散,海洋以最親密的方式滲入了這片陸地,使得西歐某種程度上更像是一個深入海洋的巨大半島。正因著海洋的作用,西歐具有強烈的海洋性特徵,無論是地理、氣候還是文明。

西歐的氣候是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其特徵是氣候溫和,四季不甚明顯,且日溫差、年內溫差和年際溫差都較小。這樣的氣候,相對而言是舒適的,適合思考和做科學研究。西歐的海洋性地理特徵,也催生了西歐式的海洋文明。正是具有開放性和開拓性的海洋文明,才使得西歐在近代迅速崛起,並最終成為世界上的主流文明。另外,歐洲因陸地被海洋切割,所以間接的導致了政權的分立,從而使得歐洲長久以來就像一個小一號的世界。分立的政權與多元化的文化更加能夠讓各國之間彼此借鑑、相互競爭,這促進了歐洲的進步並萌發了歐洲人的全球觀。歐洲的文明能成為當今世界的主流,與此應該是有很大關係的。

與東亞一樣,西歐也是一面向著大陸(亞歐大陸),一面向著海洋(大西洋)。當然,其海陸分佈的方位與東亞是相反的。大西洋的形成與太平洋也不同,大西洋是因板塊拉伸而形成的“空檔”,大西洋現在還在慢慢“長大”;而太平洋則是被擠壓的板塊,正在慢慢的變小。西歐的地勢總體是面向西方的,但英國卻是一個例外,其地勢是面向東方的,這點與東亞的朝鮮半島有些類似(東亞整體面東,但朝鮮半島卻面西)。另外,西歐緊鄰非洲。非洲是現代人類的起源地,也是目前地球上少有的一塊比較原始的大陸。非洲的礦產與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非洲的存在無疑給西歐帶來了極大的益處。

以西歐在地球上的位置,似乎西歐顯得比較“平衡”。從陸地的角度看,被亞洲、非洲和美洲從三個方向包圍的西歐更像是世界的中心。有人把地球分為“陸半球”和“水半球”,所謂“陸半球”即指以任意方式把地球表面一分為二,總有一種劃分方式使得地球一個半球的陸地比例達到最高,相應的,另一個半球的海洋比例也達到了最高,這就分別是陸半球與水半球。陸半球的中心在法國西海岸的盧瓦爾河口南特附近,所以,從歐洲到全球其它陸地都不太遠。這其實正是西方人所篤信的“歐洲中心論”的重要依據。歐洲是不是世界的中心,我暫不評論,但起碼歐洲的確是“平衡”的。

西歐的缺點。一,西歐總體上是面向西方的,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二,其陸地過於零碎,這降低了西歐作為一個整體的凝聚力;同時,西歐也沒有面向世界最大洋的戰略縱深。三,西歐的氣候溫和,但這並不太適合農作物生長,這使得該地區難以承受類似東亞和北美的較高的人口密度。

參考資料:hi.baidu.com/...d.html

圖書的分類有哪些 5分

我們出版社採用的圖書分類是按照中國圖書館分類法,簡稱《中圖法》。包括“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綜合性圖書”五大部類,22個基本大類。22大類具體如下(在每個大類下面還有二級分類):

A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

B哲學、宗教

C 社會科學總論

D 政治、法律

E 軍事

F 經濟

G 文化、科學、教育、體育

H 語言、文字

I 文學

J 藝術

K 歷史、地理

N 自然科學總論

O 數理科學和化學

P 天文學、地球科學

Q 生物科學

R 醫藥、衛生

S 農業科學

T 工業技術

U 交通運輸

V 航空、航天

X 環境科學、安全科學

Z 綜合性圖書

消失的大陸有哪些?

雷姆力亞大陸 三千四百萬年前開始沉沒 雷姆力亞大陸,到底是從何時開始沉沒於印度洋的深海中呢?根據地質學家們的推測,雷姆力亞大陸,應該 是於 距今約三千四百萬年前,即第三紀初期時開始沉沒的。 因此我們可以 瞭解 到,當然不是一夜之間就發生的,而是先從雷姆力亞大陸的南部和東 南部 開始大規模沉下的。 從南至北循序漸進地下沉 從南至北循序漸進地下沉,那麼雷 姆力 亞大陸完全沉沒則似乎應是在約二千五百萬年前。 而且, 許多殘留大 陸遺 痕的島嶼,也四散在印度洋的海面上。其中較具代表的就是馬達加斯 加島 。而且,在其過程之中,生長於雷姆力亞的哺乳類和猿人們,也相繼 移居 到非洲西部及印度,四散於大陸各處。 最古老的文明發祥地 有人 認為人類史上,最古老的文明發祥地【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始祖】,很 可能 就是沉沒於印度洋中的雷姆力亞王國。此外,又在另一處文明的發祥 地底 格里斯河。 幼發拉底河的流域中,發現到雷姆力亞文明的痕跡 ,此乃因形成原印度文明的人們,其活動範圍由內陸部,廣達至中亞的草 原地 帶所致,由於他們是海洋民族,因此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注入的 波斯 灣至阿拉伯海、紅海一帶,透過貿易,給予這一帶非常大的影響。 >>據專家研究所得,姆大陸的面積極為廣闊,東方是現今的夏威夷群島,西方 是馬里亞納群,南方是斐濟,大溪地群島和復活節島,連接起來的話,東西為七千公里,南北為五千公里,且依海峽畫分為三座陸塔。 >>姆文明是誕生於常年夏天綠意盎然的一個大地,建造出世界第一個 的大王國,我們稱它為姆帝國。姆帝國的國王被稱為拉姆,在首都喜拉尼布拉的王宮中管理所有的事情和政治與宗教。拉是代表太陽,而姆則是代表母親。 >>因此,這個國家才也被稱為太陽之母的帝國。宗教只有一種,乃崇拜宇宙創造神,七尾蛇<拉亞娜>。 >>首都和各都市中都鋪有整齊的石板道路和運河。除此之外,都城中的道路和王宮的牆壁,也都以會綻放出如火光般不可思議的金屬裝飾著。 < <姆人是由十個種族組織成> > >>姆人是由十個種族組織成的,雖然白人掌有文化的主導權,但其他人的生活仍十分有保障,任何人都能過著快樂的生活。 另外,姆人也十分精於航海術。 因此,經常組織殖民團進出海內外。最初的一團是向東航行,中美洲抵達南美洲,並在當地地生根。 >>由於他們是最姆國十族中的卡拉族人,因此就將在南美洲所建立民國稱為卡拉帝國。當時的南美洲還幾乎都未有如安地斯山脈等等的山地,且亞馬遜河一帶也成了大的海灣。他們在那兒建造了五座都市,其中一座就是被稱瑪諾亞的黃金都市。 < <姆大地全然沉沒> > >>號稱繁華的姆大陸,卻也是走上毀滅之途,就某意義上而言,應該是 姆大陸太過於繁華所以神才給予它審判吧。觸目驚心的慘劇,是先從大地令人毛骨悚然的鳴動開始的。接著,火山就一起開始活動,並不斷地產生出新的火山。 >>最後致命的一擊則是地盤鳴動,噴火和地震同時發生。 姆大地的全土像海浪般地起伏,火柱將天空染成地獄的色澤,美麗的白牆城市,就積木般崩頹了。大地和其上面的城鎮森林、人及動物已開始漸漸地下沉,最後就被吞沒於鮮紅色熔岩的巨大深淵中了。而且,海水也變成山脈般的海嘯穿過上。 >>姆大陸就是如此消失於太平洋上的,那是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的事。 各地的殖民國也因姆帝國的沉沒,喪失母國一事而走向衰退的命運,卡拉帝國方面是因受到姆沉沒之地殼的壓力,而使得大地開始隆起,加上亞馬遜河的乾涸而成了安地斯山脈,地形和自然一改變,都市就成了原始的生活。 >>維吾爾帝......

最常見的自然災害有哪些?

常見自然災害

泥 石 流

泥石流經常發生在峽谷地區和地震火山多發區,在暴雨期具有群發性。它是一股泥石洪流,瞬間爆發,是山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多發地帶:環太平洋褶皺帶(山系)、阿爾卑斯--喜馬拉雅褶皺帶、歐亞大陸內部的一些褶皺山區。世界上有近50多個國家存在泥石流的潛在威脅。其中比較嚴重的有哥倫比亞、祕魯、瑞士、中國、日本。

中國,有泥石流溝1萬多條,其中的大多數分佈在西藏、四川、雲南、甘肅。四川、雲南多是雨水泥石流,青藏高原則多是冰雪泥石流。中國有70多座縣城受到泥石流的潛在威脅。

日本,竟然有泥石流溝62000多條,在春季、雨季經常爆發。

1970年,祕魯的瓦斯卡蘭山爆發泥石流,500多萬立方米的雪水夾帶泥石,以10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衝向祕魯的容加依城,造成2.3萬人死亡,災難景象慘不忍睹。1985年,哥倫比亞的魯伊斯火山泥石流,以5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衝擊了近3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包括城鎮、農村、田地,哥倫比亞的阿美羅城成為廢墟,造成2.5萬人死亡,15萬家畜死亡,13萬人無家可歸,經濟損失高達50億美元。

人們記憶猶新的泥石流災難:

在1998年,5月6日,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等地區突然遭到建國以來非常罕見的泥石流災難。造成100多人死亡,200多人失蹤,2000多人無家可歸。薩爾諾村56歲的福爾斯勒在睡夢中被怪聲驚醒,想打開門看看究竟。他的太太幫他打開電燈,就在福爾斯勒開門的一剎那,一股巨大的泥流將他掀翻在地,他的太太在驚恐萬分中伸手試圖拉起她的丈夫,但更多的泥流不斷湧入,泥流上漲,她只好跳上桌面避難,眼睜睜看著自己的丈夫被泥流吞沒。就象這樣,許多人被泥流無聲無息的淹沒、沖走,甚至連呼救的機會都沒有。

由於我們的生態環境日益遭到嚴重的破壞,進入20世紀後,全球泥石流爆發頻率急劇增加,發生逾百次。

颶 風

颶風又稱颱風、龍捲風,形成於赤道海洋附近的熱帶氣旋。颶風常常行進數千公里,橫掃多個國家,造成巨大損失。

地球上風災最嚴重的是加勒比海地區、孟加拉灣、中國、菲律賓,其次是中美洲、美國、日本、印度,南大西洋影響最小。其原因在於風源多出自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熱帶海域。

1999年9月“弗洛伊德”颶風襲擊美國東部地區,造成至少47人死亡,自9月14日在美國東南部沿海登陸後,一路北上,先後襲擊了佛羅里達、佐治亞、南卡羅來納、北卡羅來納、紐約等州及首都華盛頓,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風速最高達每小時約200公里,2天后降至每小時100公里以下,已轉變為熱帶風暴。“弗洛伊德”颶風所過之處,普降暴雨,造成許多地方被淹,民房受損,交通停頓,供電中斷,人們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在南卡羅來納、北卡羅來納、新澤西和弗吉尼亞州,颶風共造成150萬戶人家停電。新澤西州及華盛頓、巴爾的摩、費城和紐約等市的公立學校普遍停課,300萬學生不能上學。此外,航班停飛,火車停運,造成數萬名旅客滯留。在華盛頓,不少聯邦政府部門只留值班人員,國會眾議院的會議也推遲舉行,許多活動被迫取消。

狂暴的“萊尼”颶風:1999年11月20日 “萊尼”颶風襲擊維爾京群島,以每小時217公里的速度 襲擊了維爾京群島,並引發風暴和暴雨。

據統計,全球每年約產生風力達8級以上的熱帶氣旋80多個,死亡人數約2萬,經濟損失超過80億美元。歷史上造成死亡人數達10萬以上的颶風災難就達8次。20世紀最大的颶風災難發生在孟加拉:1970年11月12日,颶風夾帶風暴潮席捲孟加拉,30萬人死亡,28萬頭牛、50萬隻家禽死亡,經濟損失無法計量。

火 山

火山口是地球釋放熱量......

什麼是海?

什麼是“海”?在現代人觀念裡,是指“大洋靠近陸地的部分”,但在古人的認識裡,類似於海的大湖也叫做“海”,“裡海”、“青海”、“洱海”之類稱名傳承至今。“海”是廣大的,因此,它又可以指稱具有“大”或“多”的意義特徵的事物:可稱“連成大片的很多同類的事物”,如“人海”、“火海”之“海”;可指“大的容量、口氣“,如“海碗”、“海量”、“誇下海口”之“海”。值得注意的是,“海”還可以表示“國外的“,如“海棠”、“海棗”之“海”。與此相應,“海內”指中國之內,“海外”指中國境外,“海關”則是設在國境上的國家行政監督機關。顯然,“海”的這種用法表明,人們似乎把“海”看成了中國與外國的分界線。這種奇特的認識是如何形成的呢?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不瀏覽一下“海”的歷史。

“海”曾經是方向的代名詞,古書中有“四海猶四方”的說法。這表明,在古人心目中,海是天下的盡頭,所以可成為方向的名稱。古人之所以會形成這種空間概念,答案可以從古人對於“海”字的聲訓中求得:“梅者,晦也。“"海者,晦暗無知也。”古人聲訓,意在揭示詞語的得名因由。所以以“晦”釋“海”,實際表明了這樣一種歷史事實:由於缺乏航海能力,先民面對茫無際涯的大海,唯有望洋興嘆而不得知其詳,更不瞭解大海之外另有新大陸,所以便將它視為天下的盡頭了。

華夏先民以為自己所居的黃河流域中原一帶為天下的中心,故稱自己的國家為中國。而中國四周的異族則被認為處於大地周邊,因為他們近於海,所以也被稱之為“海”,古書中有“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的說法。這樣一來,“海”就很自然成了“中國”的界限;“海內”、“海外”等一系列詞語,實際上都是古人透過其有色眼鏡來看“海”的觀感表述。

海洋開發有哪些意義

分三個角度回答:①教育教學角度;②研究角度;③新聞角度。希望對你有用。

**①教育教學角度:

油氣資源和海水資源是海洋行業性戰略資源。我國近海含油氣盆地石油資源量約240億噸,天然氣資源量14萬億立方米。東海和南海還有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海洋能源理論蘊藏量6.3億千瓦。在國際海底區域擁有多金屬結核資源 5 億多噸。預計到21世紀中葉,海洋油氣資源開發在油氣行業中將佔據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資源是一種無限資源,海鹽資源也是一種永續開發的資源,本世紀中葉前後,海水將成為舉足輕重的水資源來源之一。

②研究角度:

資源與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生產力的飛躍發展、社會的文明進步、國家的繁榮富強,都與資源環境條件息息相關。資源的安全是國家的安全,資源的危機是民族的危機。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是各國分別佔有和世界共有的。世界海洋中有2.5億平方千米公海和國際海底區域,其中有豐富的共有海洋資源。海洋是富饒而未充分開發的資源寶庫。隨著陸地戰略資源的日益短缺,沿海各國不斷加大向海洋索取資源的力度和強度,重視對海洋“藍色國土”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資源開發已經對世界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據聯合國祕書長報告的資料,目前世界國民經濟總量為23萬億美元,其中海洋經濟約1萬億美元,佔4%以上。全球陸地為人類提供的生態價值12萬億美元,海洋提供的生態價值21萬億美元。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沿海國家,國土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東南瀕臨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岸線漫長,港灣眾多,海域遼闊。廣袤的海洋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海洋資源。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為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的實現,報告在總體戰略部署中專門提出了一項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實施海洋開發”的具體要求。黨的十六大報告是指導我國未來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海洋開發列入其中,即意味著開發海洋已經列入黨的議事日程,列入了國家的發展戰略。這是海洋事業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是啟動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最好時機。

為使我國最終成為世界海洋強國、躋身於發達國家之列,必須有一個貫徹始終的海洋資源開發保護戰略。海洋資源既有各國的國土資源、又有世界共有資源,海洋資源戰略研究涉及的區域應包括近300萬平方千米的我國主權和管轄海域(內水、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也包括2.5億平方千米國際海底區域和公海。我們應該以資源為主體、以資源與經濟的關係為中心,對與海洋資源開發保護相關的人口、環境、科技、管理問題,進行整體思考,做出準確的發展定位和戰略選擇,使海洋成為戰略性食物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和金屬資源基地,成為我國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物流通道和生存發展空間。

一、我國的海洋資源態勢

海洋是富饒而未充分開發的自然資源寶庫。海洋自然資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間)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洋能源、海洋礦產資源、海洋旅遊資源、海水資源等。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國,開發海洋已經形成了多產業組成的海洋經濟體系,海洋資源的進一步發現、開發和利用,對於我國的長期可持續發展,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戰略意義。我國海洋資源的基本特點是:

1、海岸線漫長、海域遼闊

我國大陸位於西北太平洋沿岸,大陸海岸線長達18000多千米,海洋漁場面積200多萬平方千米,大陸架面積130多萬平方千米,擁有豐富的灘塗資源、海洋漁業資源、海洋礦產資源、港灣資源、海洋旅遊資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資源。我國的內水和領海面積約38萬平方千米,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因劃界工作尚未完成,確切面積還難於礎常......

相關問題答案
非洲的海洋災害有哪些?
非洲的發達國家有哪些?
火的災害有哪些?
世界上的自然災害有哪幾種? ?
地球上常見的10大自然災害有哪些 ?
海洋動物有哪些特點?
颱風次生災害有哪些?
颱風的主要危害有哪些?
海洋之最有哪些?
山東的海運港口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