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力比多理論?

General 更新 2024-11-19

佛洛依德的力比多原理是什麼?

弗洛伊德提出:各種原始本能的大本營居於本我,本我又是各種本能活動能量的源泉。他將性慾本能的能量叫做力比多,力比多根據個體的情況進行貫注、活動或轉移。弗洛伊德認為愛及生存本能與攻擊和破壞本能雖然是對立的,但也可相互轉化(如愛轉化為恨),而且還可以結合在一起。當性慾本能與攻擊本能結合後,如指向外界的性對象時則形成性虐待,如轉而指向自身時則形成性受虐心理變態。

佛洛依德的力比多概念是什麼意思?

首先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認為,被壓抑的慾望就是性慾,神經症就是性的滿足的代替。這裡的性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它被稱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錯者和兒童的性生活。“性倒錯”者有兩類:(一)其性的對象已變,與同性戀者相同,他們都不要生殖器的結合,而以對方的其他器官或部位為替代;(二)型的目標已變,他們的性慾的目標僅為常人所講的性的預備動作。這兩類性倒錯者又各分為兩種:第一種求得性慾實際的滿足,第二種僅在想象中求得滿足。性生活不等於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動力。“力比多”是一種力量、本能,有時表現為性本能,飢餓時則為營養本能。比如,嬰兒的性生活就是從吸乳開始的,以後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徵。兒童以父母為對象的選擇傾向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具體表現是女孩依戀父親、男孩依戀母親。到了青春期,“力比多”就導致孩子擺脫父母,去尋找新的性對象。弗洛伊德認為,治療精神病的工作在於解放“力比多”,使其擺脫對先前的迷戀,而以自我為中心,從而消除不良症狀。

弗洛伊德的 力比多 是什麼概念!

力比多亦稱“欲力”、“性力”、“心力”,精神分析術語。弗洛伊德早在1894年就開始運用力比多這個術語,1905年在《性學三論》一書中首次提出,指一種與性本能有聯繫的潛在能量。他把性慾與自我保存本能做了對比,並用力比多一詞開始指性慾或性衝動,後擴展為一種機體生存、尋求快樂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慾望,是一種與死的本能相反的生的本能的動機力量。弗洛伊德把它看作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動和行為的動力源泉,是性慾、性本能衝動。

關於弗洛伊德的理論!!!

夢理論,人格,力比多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論,早期的弗洛伊德理論可以說是“唯性論”,都是圍繞性展開的。

1920年 ,弗洛伊德的女兒去世,再加上世界大戰的洗禮,弗洛伊德的兩個兒子都被派到了戰爭前線,這些讓弗洛伊德看到了以前他的理論不能解決的問題。所以1920年以後他對他的理論做了許多修改和擴展。1920年是弗洛伊德理論重大改變的轉折點,1920年以後弗洛伊德的理論不侷限於性理論,他用了愛慾(Eros)一詞來代替以前的性本能,愛慾的範圍包括性,不侷限於性,也包括了一些其他的本能追求。死本能也是1920年以後提出來的,主要參看《超越快樂原則》《自我與本我》 兩本書,這兩本書是弗洛伊德晚期最重要的兩本書,死本能好像就是《超越快樂原則》裡面首次提出的,你要寫這方面的論文,一定要看這本書,有些人認為這是弗洛伊德晚期最重要的書。

以下是轉的。

“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

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理論中,根據生物學的觀點,把本能分為兩種: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這個大家都比較熟悉了。後來,弗洛伊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看到了恐怖的屠殺和瘋狂的破壞,使他感到在人的個性中彷彿存在著一種侵略的本能或自我毀滅的本能。他把這種本能叫做“死的本能”。弗洛伊德以此為根據,修正了他以前的本能學說。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雖然各有自己的不同的目的,但它們最後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長和增進。因此,弗洛伊德就把它們合成一體,稱其為“生的本能”,這樣,弗洛伊德的本能學說就得到了修正,由“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構成。弗洛伊德認為,“人不可抗拒要走向死亡,一切生命的目標是死亡”。生與死的本能代表兩極。生的本能,是生活和生長的原則,它是愛和建設的動力;死的本能,是衰退和死亡的原則,它是恨和破壞的動力。如果確實有一種“死的本能”,那麼,它一定會在人的感情和行為上有所表現。死的本能多半不是表現為一種求死的慾望,而是表現為一種求殺的慾望。當死的本能向外表現時,它就成為一種破壞、損害、征服的動力;它是恨的動機,侵犯的傾向,它在仇恨和侵犯中充分地表現出來。“死的本能”的活動範圍,是很廣泛的,不限於殺人和自殺,也包括各種適度的侵犯,自我譴責、自我懲罰、敵手之間的嫉妒以及對權威和秩序的反抗破壞等,都包括在內。

具體到現代社會,生的本能就是人都有活下去並活得更好的慾望,這時的人可以用“經濟人”的模型來描述:每個人都洞曉自己的利益,並且可以採用理性的手段使自己的利益得以最大化的實現。這必然帶來競爭,也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源動力。

而死的本能是說,人從骨子裡就渴望毀滅,他們要摧毀一切秩序,反抗一切權威。對於渴望毀滅的人來說,任何瘋子與之相比都要更理性。

或許經濟或物質的發展能夠滿足人的生的本能,但是對死的本能卻是無效,而且死的本能的力量一旦積聚到最後,不得不以爆炸的形式得以釋放,其產生的後果是相當可怕的。解決的途徑有兩個:一是宗教,二是民主。宗教給人一種寄託,不管是現世還是來生;民主提供給人一種宣洩的手段,其實民主的集會和遊行有時和狂歡節的狂歡沒有本質上的不同,民主還可以滿足人們對已有秩序和權威的正常顛覆。

弗洛伊德的理論

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結構理論即社會化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由於對弗洛伊德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有創立新學說的傑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為是正確的。

儘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學觀點使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戀母情緒(Oedipus complex)和死亡衝動(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慾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個部分必須始終是和諧的。

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慾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髮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脣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粘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或稱為戀母情節)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或稱為戀父情節),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慾。成年人成熟的性慾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足形式,兼具繁衍後代的功能,這就進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衝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託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慾望而鬥爭。只有在......

什麼叫"力比多"?

心理學上,榮格有一個關於集體無意識的理論,阿尼瑪和阿尼姆斯,現在已經普遍為人們所接受。這個理論有一個基本的假設,每個人在無意識層面,都既具有男性氣質,又具有女性氣質。這種氣質跟生理上的男女沒有直接關係。生理上屬於男性的人,無意識層面也有女性氣質,榮格把它叫做阿尼瑪;生理上屬於女性的人,無意識層面也有男性氣質,榮格把它叫做阿尼姆斯。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各自代表了一股內在的、強大的生命力(生命力是榮格“力比多”概念的含義,注意區分於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力比多”概念僅指性,不包含其他生命力。榮格“力比多”概念所指的生命力更廣泛)。個體只有在阿尼瑪和阿尼姆斯和諧發展,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都不受壓抑的情況下,才能健康成長。男性氣質或者女性氣質,其中任何一方受到刻意的抑制,就意味著一度強大的生命力受阻,這對個人成長是極其不利的。過分抑制,就會表現出病態和不健康。 把整個民族比作一個個體,道理也是這一樣的。一個民族的男性氣質過分受壓抑,那麼這個社會肯定是不健全的。比如中國,在封建社會,專制的高壓政策非常殘酷,男性氣質很受壓抑。不難理解,性作為一種生命力,在一個人的一生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正是這個原因,弗洛伊德,“力比多”概念指代的生命力只有性,忽略了其它。一旦性愛受到壓抑,意味著佔重要地位的一股強大的生命力被壓抑,所以壓抑一個人,最好的辦法莫過於壓抑他的性。君主要實現專制統治,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對男性氣質進行壓抑,把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統統殺掉,剩下的就是乖順的“良民”。這種壓抑主要針對的是男性。男性受到壓抑,轉而在家庭內部對女性進行壓抑,要求女人溫順,一切聽從於丈夫,女孩子不能拋頭露面,不允許女孩子活潑、頑皮可愛。

哲學 誰能簡單給我介紹一下佛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論

許多單個的本能都可以歸入兩類主要的內驅力下。一類是生的本能,通常稱為性愛(Eros)或性;另一類是死的本能,有時也被稱為破壞或攻擊的本能。本能源於伊底,丹受自我的控制。每種本能都有它自己的心理能量形式。弗洛伊德用力比多一詞來表示使生的的或性本能起作用的力量,但他從未找到一個類似的詞來表示死的本能的心理能量。

心理學力比多是什麼意思?

力比多 英文叫libido

首先由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認為,被壓抑的慾望就是性慾,神經症就是性的滿足的代替。這裡的性不是指生殖意義上的性,它被稱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錯者和兒童的性生活。“性倒錯”者有兩類:(一)其性的對象已變,與同性戀者相同,他們都不要生殖器的結合,而以對方的其他器官或部位為替代;(二)型的目標已變,他們的性慾的目標僅為常人所講的性的預備動作。這兩類性倒錯者又各分為兩種:第一種求得性慾實際的滿足,第二種僅在想象中求得滿足。性生活不等於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動力。“力比多”是一種力量、本能,有時表現為性本能,飢餓時則為營養本能。比如,嬰兒的性生活就是從吸乳開始的,以後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徵。兒童以父母為對象的選擇傾向稱為:“俄狄浦斯情結”,具體表現是女孩依戀父親、男孩依戀母親。到了青春期,“力比多”就導致孩子擺脫父母,去尋找新的性對象。弗洛伊德認為,治療精神病的工作在於解放“力比多”,使其擺脫對先前的迷戀,而以自我為中心,從而消除不良症狀。

其次,提出榮格也用了力比多這個概念

榮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和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主要著作有:《力比多的轉化和象徵》、《潛意識心理學》、《心理類型》、《分析心理學的貢獻》、《尋求靈魂的現代人》、《集體潛意識的原型》等。

力比多

榮格所說的力比多是一種普遍的生命力,表現於生長和生殖,也表現於其他活動,在身體一切活動中需要尋找出路。可以說他的裡比多包括性的和營養的兩大類。

相關問題答案
弗洛伊德力比多理論?
亞里士多德的錯誤理論?
弗洛蒙香水多少錢?
大理國總兵力有多少?
德力西地插怎麼接線?
肯德基門多少錢一平?
飛雕德力西電線怎麼樣?
遂寧離德陽有多遠?
巧克力吃多上火怎麼辦?
洛陽離華山多少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