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這首詩是誰寫的?
古詩《草》的作者是誰
[古詩《草》]
白居易 《賦得古原草送別》又名《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韻譯: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舊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遊子遠去, 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評析: ??這是詠物詩,也可作為寓言詩看。有人認為是譏刺小人的。從全詩看,原上草雖 有所指,但喻意並無確定。“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卻作為一種“韌勁”而有 口皆碑,成為傳之千古的絕唱。
【註釋】本詩又題《草》。賦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詩題例在題目上加“賦得”二字。這種作法起源於“應制詩”,後來廣泛用於科舉“試帖詩”。此詩為作者準備科舉考試而擬題的習作,所以也加了“賦得”二字。“又送”兩句詩意,本自《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簡析】這首詩是作者少年時代的作品,也是當時傳誦的名篇。全詩結構嚴緊,格調清新,通過對荒原野草的讚頌,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精神。
【點評】
此詩直觀是對自然演變的描寫,但含意深刻,常用以比喻進步的東西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草這首詩作者是誰是什麼朝代的有幾句詩內容是什麼
白居易 《賦得古草原送別》又名《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 。
〖譯文〗
茂密的野草佈滿了原野,
他們每年都秋天枯萎春天繁榮。
縱然是燎原的烈火也不會把它燒盡,
等到春風吹拂它有重新萌生。
《草》這首詩是誰寫的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寫草這首詩原名是什麼
相傳白居易寫草的時候是十六歲,這首詩的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別》是白居易十六歲時應考的習作.讚揚了草堅強,頑強的精神.
全詩如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及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韻譯: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依舊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遊子遠去,
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草》這首詩是什麼朝誰寫的?其內容主要寫了什麼的特點?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
原文: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譯文
長長的原上草是多麼茂盛,每年秋冬枯黃春來草色濃。
無情的野火只能燒掉幹葉,春風吹來大地又是綠茸茸。
野草野花蔓延著淹沒古道,豔陽下草地盡頭是你征程。
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草這首詩的主要意思是?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就蓬勃生長。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春綠草長又送遊子遠去, 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古原上的野草亂生亂長, 每年春來茂盛秋來枯黃。 任憑野火焚燒不盡不滅, 春風一吹就蓬勃生長。 遠處芳草掩沒古老驛道, 延至荒城一片翠綠清朗。 春綠草長又送遊子遠去, 萋萋亂草可比滿腹離傷。
作品賞析
命題“古原草離別”頗有意思。“古原草”看來平常,卻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徵。詩的首句“離離原上草”,緊緊扣住題目“古原草”三字,並用疊字“離離”描寫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歲一枯榮”,進而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生生不已的規律。“枯榮”與“榮枯”大不相同,前者是“春草”,後者就成為秋草了。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它是斬不盡鋤不絕的,只要殘存一點根鬚,來年就能重新發芽,很快蔓延原野。那“離離原上草”正是勝利的旗幟,烈火再猛,也無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鬚,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一旦春風化雨,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春風吹又生”,語言樸實有力,“又生”二字,下語三分而含意十分。
如果說三、四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寫草,那麼五、六句則繼續寫“古原草”,但把重點落在“古原”,以引出來“送別”題意。用“侵”、“接”二字繼“又生”,更寫出一種蔓延擴展之勢,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競爭之強者“野草”的形象。雖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卻使古原恢復了青春。
大地回春,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別友人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這樣的場景,令作者惆悵,也富於詩意。萋萋芳草增添了作者送別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葉都飽含著別情,作者用這種意味深長的詩句寫完了結尾。詩到此點明“送別”,結清題意,關合全篇,把“古原——草——送別”連在一起。
全詩章法謹嚴,用語自然流暢而又工整,寫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渾成,是“賦得體”中的絕唱。
《草》這首詩是那個年代,哪位詩人,多大年齡寫的,原名叫什麼
白居易(唐) 《賦得古原草送別》又名《草》
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白居易寫草這首古詩的代詩人是誰
《草》的作者的唐代詩人白居易,他因這首詩受到過當時一位老詩人的讚賞和鼓勵。下面具體講一講這個故事。
白居易是唐朝的大詩人,他從小就愛學習,識字很早,五六歲就開始學寫詩。十六歲時,為了求得名師指點,白居易來到京城長安。有一天,他帶著詩稿去拜訪詩界老前輩顧況。
顧況當時在京城任職,又是有名的詩人,如果能得到他的指點和推薦,日後定能有所作為。白居易把自己的詩作恭恭敬敬地遞上去,顧況接過來掃了一眼,看到署名是“白居易”,就開玩笑說:“你的名字叫居易,現在長安城米價很貴,在這裡居住下去可不太容易呀!”
白居易一聽,心裡禁不住突突亂跳,心想:“他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說我的詩寫得不好嗎?”於是便小心翼翼地說:“請老前輩指教!”
顧況並未答話,他翻開詩稿仔細地看起來,越看越感到驚奇,特別是看到《賦得古原草送別》時(語文課本中的《草》刪掉了後面四句),竟不禁吟誦起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是誰寫的?
【賦得古原草送別】
作者:白居易
題材:五言律詩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求嚴格,一般限為五言排律,六韻或八韻。白居易此詩以"古原草送別"為題,故詩須扣住"古原"、"草"、"送別"等題意。
【註釋】:
1.賦得:借古人詩句或成語命題作詩。詩題前一般都冠以“賦得”二字。這是古代人學習作詩或文人聚會分題作詩或科舉考試時命題作詩的一種方式,稱為"賦得體"。南朝梁元帝《賦得蘭澤多芳草》詩是現存較早的"賦得體"詩。而"賦得體"之大興是在唐代,以後歷代沿用。試帖詩比一般的賦得體要。
2.離離:青草繁茂的樣子。
3.遠芳:廣遠的草原。
4.晴翠:草原明麗翠綠。
5.王孫:公子王孫。此指所送之人。
6.萋萋:青草長得茂盛的樣子。
這是作者十六歲所作。本來只是練習應試的習作,但因作得好,便成了他的成名作。據唐張固《幽閒鼓吹》載:作者初進京城,攜詩拜訪當時的名士顧況。顧藉"居易"之名打趣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待讀其詩至"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不禁大為讚賞道:"道得個語,居即易矣!"遂廣為延譽。按"賦得體"的標準,此詩之結構可謂嚴謹妥當:前四句寫"原上草",後四句寫"古道送別"。然而此詩之佳處遠不止於此。其為名作,實因意勝——讚美一種頑強向上的生命精神。
【欣賞】
這是一曲野草頌,進而是生命的頌歌,而且還寫出作者對朋友的依依不捨。野草離離,生生不已。離離是生長的態勢;歲歲枯榮是其生命之律動過程,其意蘊是規律和永恆。然而永恆的生命並不是在平庸中延續的。詩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燒,在毀滅與永生的壯烈對比中,驗證其生命力之頑強。野火焚燒象徵生命之艱辛和考驗;春風吹又生言其頑強不屈,執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則言其無所不往,勢不可阻。詩的前四句側表現野草生命的歷時之美;後四句側重表現其共時之美。如此的野草,才有資格成為宇宙間一切生命的象徵,才擁有值得人讚美的生命意義。尾聯扣送別之意,"又"字暗示離別乃古今人事之所難免;別情如春草萋萋,亦人之常情。故前人有"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之嘆,後人亦有"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李煜《清平樂》)之悲。
前人於此詩好評甚多。《古歡堂集雜著》:"劉孝綽妹詩:'落花掃更合,叢蘭摘復生'。孟浩然'林花掃更落,徑草踏還生'。此聯豈出自劉歟?……古人作詩,皆有所本,而脫化無窮,非蹈襲也。"《唐詩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種寬然有餘地氣象,便不同啾啾細聲,此大小家之別。"
但亦有說此詩別有寓意者。《唐詩三百首》:"詩以喻小人也。消除不盡,得時即生,干犯正路。文飾鄙陋,卻最易感人。"《詩境淺說》:"誦此詩者,皆以為喻小人去之不盡,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無確定,以為喻世道,則治亂循環;以為喻天心,則貞元起伏。雖嚴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見仁見智,無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