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馬的主人公是誰?
木牛流馬的主人公是誰?
諸葛亮
三國時營造"木牛流馬"的歷史人物是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上述記載明確指出,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
初出茅廬()人物主角
初次出來做事,現比喻剛離開家庭或剛到工作崗位上,缺乏經驗。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九回:“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漢語文字】初出茅廬 【字詞解釋】 【成語用法】: 示 例:那傻小子是~,我們準可以掃光他!(魯迅《彷惶·高老夫子》)[1] 【】: 【歇後語】:劉備三請諸葛亮——誠心誠意
找一個動畫片 不記得叫啥了,裡面有個人叫喜樂,然後主角一行人拼過木牛流馬,然後叫喜樂的把發條扔了 100分
斤斤計較斤斤計較斤斤計較斤斤計較斤斤計較斤斤計較斤斤計較斤斤計較
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是誰
劉備
劉備,生於公元一六六年,死於公元二二三年。公元二二一年至二二三年在位。蜀漢昭烈皇
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縣)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兒子。少年孤獨貧困,與母親販鞋子、織草蓆為生,後與關羽、張飛於桃園結義為異姓兄弟。剿除黃巾軍有功,任安喜縣尉。經常寄人籬下,先後投靠過公孫瓚、曹操、袁紹、劉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三顧茅廬請出了諸葛亮為軍師,率軍攻佔了荊州、益州、漢中。於公元二二一年正式稱帝。在替關羽、張飛報仇時,大舉進攻吳國,被東吳陸遜用火攻打敗,不久病死於白帝城。世人也稱他劉先主。
諸葛亮
諸葛亮,生於公元一八一年,死於公元二三四年。三國時蜀國政治家、軍事家、天下奇才。字孔明,琅琊郡(今山東省沂南)人,號“臥龍”先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幼年喪父母,隨叔父生活。建安十二年(公元二○七年)被劉備三顧茅蘆的誠意感動,出任劉備軍師,並幫助劉備佔領荊州、益州、漢中,是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劉備在成都稱帝后任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後封為武鄉侯,任益州牧,領軍平定南蠻,七擒孟獲,並北伐曹操,一生打了無數勝仗。製造“連弩”武器,以及能在山地運輸糧草的“木牛流馬”。建興十二年在與司馬懿軍相拒時,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省岐山縣東南)軍中,葬於定軍山(今陝西省漢中勉縣定軍山)。
關羽
關羽,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一九年,劉備的義弟,五虎大將排名第一位。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省臨猗西南)人。曾在汜水關前斬華雄,虎牢關前戰呂布而聞名天下。官渡之戰前被俘
,被曹操拜為偏軍,封漢壽亭侯,為曹操殺了袁紹名將顏良、文丑。後千里走單騎,騎坐赤兔馬
,提一口青龍偃月刀,過五關斬六將,終於回到劉備身邊。後攻曹仁於樊城,水淹七軍,收降曹
操大將於禁,殺龐德,讓華陀刮骨療毒,威名遠揚。但終因驕傲輕敵,剛愎自用,兵敗麥城,被
孫權所殺。一生重情義,智勇雙全,武藝絕倫。
張飛
張飛,生年不詳,死於公元二二一年,劉備義弟,五虎大將中第二位。字翼德,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曾在虎牢關與關羽、劉備一起迎戰呂布。長阪坡橋頭上一聲吼,嚇退曹操百萬軍。葭萌關夜戰馬超,巴西大戰張?,一支丈八蛇矛勇冠三軍。劉備入川以後拜為本騎將軍,封西鄉侯。公元二二一年為替二哥關羽報仇,同劉備起兵攻伐東吳。臨行前,因鞭撻士卒被部將範疆、張達刺殺。
曹操
魏武帝曹操,生於公元一五五年,死於公元二二○年。為東漢末年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
家。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園譙郡(今安徽亳縣)人,從小聰明機警,有俠氣。黃巾軍起義爆發
時,任騎都尉,參加剿除黃巾軍。從建安二年到十六年(公元一九七年至二一一年),先後用兵
打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豪強,統一北方。曾在赤壁被周瑜、諸葛亮用火攻戰敗。建安二十一年
,受封為魏王,四年後,病死於洛陽。曹丕稱帝后,追尊為魏武帝。
司馬懿
司馬懿,生於公元一七九年,死於公元二五一年,三國時魏國大將。字仲達,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熟悉兵法,多智謀,善於玩弄權術。曾多次出師與諸葛亮鬥兵法。曹芳任皇帝時,他和曹爽同受曹睿遺詔輔政,後乘曹爽出城遊獵時,發動政變,殺了曹爽,代為丞相,封晉王,執掌國政。死後被孫子司馬炎追尊為晉宜帝。...
有一本都市小說,主角開始製作出木牛流馬賣了,好象買了許多樹苗在家周圍布了一個陣,主角好象姓張,女主
如果滿意請採納,麼麼噠
《三國牛人附身記》
七擒七縱的故事簡介 七擒七縱的主人公是誰
七擒七縱,漢語成語,歷史典故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中,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與蜀漢為敵,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關於七擒七縱主人公是誰的相關資料。
七擒七縱主人公是誰
諸葛亮(181—234) 。三國蜀漢政治家、 軍事家, 字孔明。琅琊陽都( 今山東沂南南) 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 今湖北襄陽西) 。留心世事, 被稱為 “ 臥龍” 。建安十二年( 207 年), 劉備三顧茅廬。
他向劉備提出佔據荊( 今湖南、 湖北) 、 益( 今四川、 重慶) 兩州, 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 聯合孫權對抗曹操, 統一全國的建議, 即所謂 “ 隆中對” 。從此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
後劉備根據其策略, 聯孫攻曹。
取得 “ 赤壁之戰” 的勝利, 並佔領荊益, 建立了蜀漢政權。曹丕代漢, 他勸劉備稱帝, 任丞相。建興元年( 223 年) , 劉禪繼位, 他被封為武鄉侯, 領益州牧。
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當政期間, 勵精圖治賞罰嚴明, 推行屯田政策, 並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 文化的發展。曾五次出兵攻魏爭奪中原。
建興十二年(235 年) 與魏司馬懿在渭南相拒。病死於五丈原軍中, 葬定軍山( 今陝西勉縣西南) 。諡為 “ 忠武侯” 。相傳曾經革新連弩, 能同時發射十支箭, 又製造 “ 木牛流馬” , 有利於山地運輸。著有 《 諸葛亮集 》。
七擒七縱的成語典故
公元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鞏固後方,率領軍隊南征。正當大功告成準備撤兵的時候,南方彝族的首領孟獲,糾集了被打敗的散兵來襲擊蜀軍。諸葛亮得知,孟獲不但作戰勇敢,意志堅強,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極得人心,就是漢族中也有不少人欽佩他,因此決定把他爭取過來。孟獲雖然勇敢,但不善於用兵。第一次上陣,見蜀兵敗退下去,就以為蜀兵不敵自己,不顧一切地追上去,結果闖進埋伏圈被擒。
孟獲認定自己要被諸葛亮處死,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不料諸葛亮親自給他鬆綁,好言勸他歸順。孟獲不服這次失敗,傲慢地加以拒絕。
諸葛亮也不勉強他,而是陪他觀看已經佈置過的軍營,之後特意問他:“你看這軍營佈置得怎麼樣?”孟獲觀看得很仔細,他發現軍營裡都是些老弱殘兵,便直率他說:“以前我不知道你們虛實,所以我被打敗了,現在看了你們的軍營,如果就是這樣子,要贏你並不難!”諸葛亮也不作解釋,笑了笑就放孟獲回去。他料定盂獲今晚準來偷營,當即佈置好埋伏。
孟獲回去後,得意洋洋地對手下人說,蜀軍都是些老弱殘兵,軍營的佈置情況也已經看清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營,定能逮住諸葛亮。當天夜裡,孟獲挑選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進蜀軍大營,什麼阻擋也沒有。孟獲暗暗高興,以為成功在即,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孟獲接連被擒,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了。
他帶領所有人馬退到滬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滬水,沒有船不能過去,天氣又熱,困難重重。”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一面將大軍分成兩路,繞到上游和下游的狹窄處,渡過河去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
後來,孟獲又被擒住。孟獲雖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氣。諸葛亮還是不殺他;款待他後又放他回去。將士中有人對諸葛亮的這種做法不理解,認為他對孟獲大仁慈寬大了,諸葛亮向大家解釋說:“我軍要徹底平定南方,必須重用孟獲這樣的人。要是他能心悅誠服地聯絡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萬大軍。你們現......
初出茅廬的主人公是誰:初出茅廬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
初出茅廬: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隱居湖北襄陽,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
諸葛亮幼年喪父,同叔父到南陽躬耕,後追隨劉備,為了劉備奠定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基礎。蜀漢開國後,被封為武鄉侯,對內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對外聯吳抗魏,為實現光復大漢的政治理想,數次北伐,但因缺乏良將而失敗,最後病逝於五丈原。劉禪追諡其為忠武侯,故後世常以武侯、諸葛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戰群儒這個成語的主人公指的是誰
諸葛亮
東漢末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較有實力的軍閥大都被他消滅了,惟獨劉備和孫權還有發展壯大的可能,曹操自知一下子吞併這兩股勢力還比較難。於是,曹操就派人拿著他的書信去東吳,想和孫權聯手消滅劉備。 孫權手下的謀士大都主張降曹自保,只有魯肅主張聯劉抗曹。但魯肅自知難以說服孫權和東吳的文臣,特意請諸葛亮來當說客。 魯肅引諸葛亮見了東吳的一群謀士,這些人並非泛泛之輩,個個都是有學問的人。東吳第一大謀士張昭首先發難,說:聽說劉備到你家裡三趟,才把你請出山,以為有了你就如同魚得了水,想奪取荊襄九郡做根據地。但荊襄已被曹操得到,你還有什麼主意呢? 諸葛亮心裡想,如果不先難倒張昭,就沒辦法說服孫權聯劉抗曹了。諸葛亮說:劉備取荊襄這塊地盤,易如反掌,只是不忍心奪取同宗的基業,才被曹操撿了便宜。現在屯兵江夏,另有宏圖大計,等閒之輩哪懂得這個。國家大事,社稷安危,都要有真才實學的人拿出好主意。而口舌之徒,坐而論道,碰上事兒,卻拿不出一個辦法來,只能為天下人恥笑。一番話,說得張昭啞口無言。
之後,一個謀士問:曹操屯兵百萬,將列千員,你說不怕,吹牛吧你。諸葛亮答:劉備退守夏口,是等待時機,而東吳兵精糧足,還有長江天險可守,卻都勸孫權降曹,丟人吧你。東吳的謀士一個接一個地向諸葛亮發難,先後有七人之多,都被諸葛亮反駁得有口難辯。
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是諸葛亮說服孫權抗擊曹操的一個序曲。當時在東吳的陣營中,對於曹操的百萬雄兵壓境,文臣武將有兩派主張,即投降派和主戰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張昭、顧雍、虞翻、步騭、薛綜等,要說服吳侯孫權,不說服這些整天在孫權耳邊散佈曹操威脅論、散佈曹兵不可戰勝論,並吵嚷著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謀士是不行的。但要說服這些滿腹經綸的人物,也決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諸葛亮是怎樣一步步取得論辯的勝利的! ”
第一個回合:昭曰:“昭乃江東微末之士,久聞先生高臥隆中,自比管;樂。此語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第二個回合:昭曰:“近聞劉豫州三顧先生於草廬之中,幸得先生,以為如魚得水,思欲席捲荊襄。今一旦以屬曹操,未審是何主見?”
第三個回合:昭曰:“若此,是先生言行相違也。先生自比管、樂,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國天下;....管仲、樂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見怪!”
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是誰
三顧茅廬的主人公是劉備
漢末劉備三次誠訪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載《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出師表》。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