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式扶貧是什麼意思?
如何理解扶貧中的輸血和造血
輸血是解決當前,造血才能解決長遠
如何理解以造血機制創新助力扶貧
農民的貧窮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的貧窮,貧困地區農民居住分散、資金匱乏,不少農民脫貧致富並不缺乏點子和能力,而是缺乏金融支持。要創新金融扶貧服務機制,既要通過輸血式扶貧為貧困群眾雪中送炭,也要加大造血式扶貧給貧困群眾強身健體。加快完善扶貧信貸體系。引導、激勵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加大信貸扶貧力度。加強貧困地區金融服務主體建設,開設扶貧貸款綠色通道,探索建立扶貧信貸風險補償、擔保和獎勵機制。完善扶貧小額信貸政策。開展金融扶貧工程。確定100家扶貧龍頭企業、10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0000個到戶增收扶貧項目,在享受貼息、財政專項資金支持基礎上再給予重點扶持。儘快完善信貸抵押擔保體系。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林權、房屋產權等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加快建立縣、鄉(鎮)兩級專業性農村產權評估機構和綜合交易平臺,有效開展農村各類產權的評估、質押抵押登記、貸款等業務。增加財政貼息資金投入。擴大扶貧貼息貸款規模,提高貼息標準,適當放寬貼息額度,引導金融機構向扶貧對象發放扶貧貼息貸款。加強貧困地區農村信用環境建設。建立由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三位一體的農村信用機制,積極推進貧困地區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建設。發展農業保險。建立財政資金支持扶貧對象參加農業保險機制,鼓勵保險公司開發適合貧困地區發展的特色保險產品,擴大貧困地區農業保險覆蓋面。
扶貧,以什麼方式脫貧,怎麼有造血功能
你好。
你的問題提得不錯,為你點贊。
扶貧不僅是經濟物質方面的扶貧,更重要的是農業生產技術和現代農業經營方式的扶貧。只有引導貧困戶掌握現代農業科學技術,樹立勤勞致富、科學致富的思想,在政府的幫扶下,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才可以實現脫貧致富。
如何定量分析輸血式脫貧和造血式脫貧
造血式扶貧,是區別於輸血式扶貧的一種扶貧方式,是通過扶貧能夠讓農民自己有能力擴大再生產的方式。在某種情況下,“輸血式”扶貧幫困固然重要,有時還很必要,但“造血式”救助貧困,尤其“直接造血式”扶貧辦法,無論是從眼前還是從長遠而言,脫貧率高,後勁足,因而更受農民歡迎。造血式扶貧比輸血式扶貧更能治本。
脫貧方式是什麼意思
以何種方式來脫貧,是輸血式,還是造血式。輸血式就是差什麼給什麼,造血是就是激發和提高貧困者的能力。
"扶貧變輸血為造血"體現什麼哲學道理
輸血相對造血,是治標不治本的。
中央提出了扶貧工作六個精準是什麼
在扶持對象識別上下功夫,確保“扶持對象精準”
認真學習借鑑威寧“四看”識貧法(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勞動力強不強、四看有沒有讀書郎)進村入戶認真調查和甄別貧困戶,抓好貧困農戶精準識別和建檔立卡工作,創新“三公示一公告”( 鄉、村、組三級公示評議和縣公告)的工作程序,確保扶持對象精準。識別出貧困村175個54664戶貧困戶,貧困戶人口18.16萬人;縣委、縣政府於6月4日印發了《大方縣縣鄉村幹部遍訪貧困村貧困戶工作方案》;並於6月4-5日帶頭到鳳山鄉白雞村開展遍訪活動。完成精準扶貧工作手冊的印製;完成2015年減少4萬貧困人口任務的責任分解落實。
在扶貧項目決策上下功夫,確保“項目安排精準”
根據資源優勢,把產業項目與農民意願相結合,“造血式”扶貧與“輸血式”救濟相結合,近期脫貧與長遠致富相結合。根據市場,把貧困戶吸入產業,實施短期、中期、長期項目配套措施,以短養長,長短結合,使近期脫貧與長遠致富一脈相承。因地制宜制定了《貴州省大方縣扶貧開發十二五綜合規劃<2011-2015年>》、《貴州省連片特困地區大方縣扶貧特色優勢產業試點項目規劃》、《大方縣烏蒙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大方縣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級產業扶貧規劃》和《大方縣2015-2018年扶貧攻堅產業培育行動計劃》等產業扶持發展規劃。
在扶貧資金管理上下功夫,確保“資金使用精準”
一是貫徹執行《貴州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報賬制管理實施細則(試行)》有關規定,按照“項目跟著規劃走,資金跟著項目走,監督跟著資金走”的原則,建立完善扶貧項目立項、審批、實施、驗收、評估等管理制度。二是扶貧項目管理實施嚴格執行項目公開制、管理責任制、考核獎懲制,做到項目審批有實施方案和資金使用預算,項目實施有技術指導、規定標準和工程進度報表,項目竣工有質量驗收登記和後續管理措施。三是把扶貧資金安排與減貧成效掛鉤,加大按扶貧成效分配資金的比重。四是完善資金項目公告公示制度,發揮好12317扶貧監督舉報電話作用,對扶貧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確保資金安全、規範運行。今年上半年,完成對2014年下達的8703.98萬元資金項目的督促指導;完成對2014年第二批財政扶貧資金項目(312個項目,4155.99萬元)的實施方案評審工作;完成2015年下達全縣第一批財政扶貧資金4567.32萬元的安排工作。
在落實好“六個到村到戶”上下功夫,確保“措施到戶精準”
以結對幫扶到村到戶促和諧。創新“54321”結對幫扶措施,要求幫扶幹部對照精準扶貧工作手冊,把戶主和幫扶責任人聯繫電話、貧困現狀、貧困原因、幫扶措施、幫扶成效、每次幫扶內容等認真填寫完善,做到戶有冊、村有冊、鄉(鎮)有簿、縣有檔。完成幫扶單位選派共896個、7511人,已與貧困對象35689戶、122562人結成對子,實現全縣290個行政村的扶貧對象結對幫扶全覆蓋。
以產業扶持到村到戶保增收。圍繞草地生態畜牧業、中藥材、核桃、獼猴桃等特色產業,讓土地種出“搖錢樹”,產出“金元寶”。探索“公司/合作社+農技人員+村集體+農戶(土地流轉戶)+貧困戶”發展模式。在充分發揮政府協調主導作用,依託專業合作社信息、市場等優勢,用活、釋放農技人員技術紅利,激活村集體資產,整合土地流轉戶、貧困戶、縣金融部門、保險公司等相關資源,以大山鄉為試點,規模化、規範化、市場化種植生態天然有機反季節蔬菜,實現各投資、參與方利益雙贏和貧困戶增收。
以教育培訓到村到戶拔窮根。牢固樹立“扶智就是挖窮根”理念,大力實施......
農戶要如何自主扶貧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而中國夢的第一個宏偉目標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
我們的扶貧工作的主體應該是我們的扶貧對象自己,而扶貧政策和扶貧項目是為了給貧困群眾自主脫貧致富營造一個良好的創業大環境,廣大黨員幹部則應該在其中當好扶貧工作的政策宣傳員,扮演好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導演和劇務。
扶貧先扶志。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我們必須改“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必須讓貧困群眾主動創造、自主脫貧,防止“貧窮更好、越窮越好”思想的萌生,不能讓“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在群眾中蔓延開來。再好的扶貧政策,貧困群眾沒鬥志、不主動也是枉然。沒有人天生就願意貧窮,他們或因地理環境條件影響,常年累月養成“隨便”思想;或因家庭成員長期患病,或遭遇重大變故,深受打擊而失去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動力。所以,在精準扶貧工作中,作為黨和人民的幹部,我們必須按照黨中央習總書記的指示,摸清貧困群眾的基本情況,找準思想上的“窮根”,加大扶貧政策宣傳力度,做好群眾思想工作,幫助他們重拾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樹立人窮志不窮的理念,激起“敢叫日月換新天”的昂揚鬥志。
扶貧必扶智。貧困群眾之所以貧窮,歸根到底還是因為知識和生產生活技能的缺乏。所以,在樹立貧困群眾致富信心的基礎上,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對貧困群眾的生產技能培訓,特別是要加強對貧困家庭中的80後、90後農村青壯年的培訓,以確保脫貧致富的延續性。技能培訓工作必須根據農戶實際和自主需求,提供切實可行的種養技術、農機具使用技能等生產生活技術培訓,有針對性地對農民進行培訓,可以提高農民的學習積極性,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切實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
只有幫助貧困群眾樹立起自主脫貧的意識和信心,營造良好的氛圍,掌握一門增收致富的技能,讓他們通過自己的雙手脫貧致富,才能真正達到“造血式”扶貧的目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防止“等、靠、要”思想的產生。
為什麼要進行扶貧攻堅,怎麼做到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於地理、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的發展差異很大,形成貧困的特點也各不相同,強調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可以實現各貧困地區的跨越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基。
在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樹立經濟發展的標杆,我們在沿海地區選取了一些條件較好的城市和地區,作為了發展的“橋頭堡”,並開闢出專門的區域,給予政策的傾斜與照顧,讓這一部分地區率先富裕了起來。但是,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所以,在部分地區富裕之後,我們要以先富帶動後富,並最終一起走向富裕。尤其是在“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指引下,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這個“牛鼻子”具有特別意義。
第一,這有利於扶持政策集中使用,發揮“筷子效應”的最大作用。從貧困人口的分佈特點來看,有連片,也有零散。所以,在扶貧實施的過程中,要集中使用好相關政策,把政策落實到特定的貧困人群、具化到每一個人,防止分散政策的“注意力”。這就要求在政策的制定上更加註重精準,用一個個具有創新性的政策,消滅貧困,化解可能存在的“返貧”風險。扶持政策集中使用的目的,就是要發揮不同政策的優勢,抱團在一起,實現優勢互補,推進脫貧攻堅的精準化。
第二,這有利於優化扶貧資源配置,提高扶貧工作的實際效果。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扶貧不能再搞“平均主義”,而是要提高扶貧的實際效果。因此,必須在精準上下功夫,把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就是要在哪些資源配置在哪個位置上著力,把最好的資源匹配給最需要的人,完成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以此來帶動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第三,這有利於把五大發展理念中的“共享”理念落到實處。全面建成小康,是全體人民的小康。而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共享成功的發展經驗。這就需要把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引向不發達地區,並因地制宜,開創出本土發展的模式。其中,最迫切的是向不發達地區的群眾傳輸發達地區的發展思維、發展方法等,授人以漁。
脫貧攻堅一定要扭住精準這個“牛鼻子”,需要貫徹落實好國家有關精準扶貧的政策舉措,以產業為突破,以人才為先鋒,做到扶貧先扶智,不斷增強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拔窮根摘窮帽,促進各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繁榮。
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鉅的任務之一。“十三五”規劃建議明確提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同時明確了目標: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把握三個環節。按照公開透明、分級負責、精準識別的原則,通過科學有效的程序把貧困村、貧困人口精準識別出來,並逐村逐戶建檔立卡。精準幫扶是關鍵,要按照“一村一計一部門”“一戶一策一責任人”的要求,確定幫扶責任人、制定幫扶規劃、落實幫扶措施,做到“一戶一本臺賬、一戶一個脫貧計劃、一戶一套幫扶措施”。精準管理是保證,建立貧困村、貧困戶幫扶信息檔案,加強精準扶貧監測,跟蹤貧困村、貧困戶幫扶情況,確保其得到有效扶持。
第二,抓好三個層面。在政府層面,要強化扶貧開發工作領導責任制,把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片為重點、工作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真正落到實處。在市場層面,要融開發於扶貧之中,融扶志於扶貧之中,激發貧困地區發展內生動力,使扶貧工作從“輸血式扶貧”走向“造血式扶貧”,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在社會層面,要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更好地把“幫”和“促”結合起來,形成多維聯動的社會扶貧新格局,增強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的精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