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認為他人就是地獄?

General 更新 2024-12-17

“他人即地獄”是什麼意思?高人指教!

這個問題解釋起來非常麻煩啊。

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思想源於海德格爾,但薩特特別強調了“自由”的因素。

海德格爾提出人與世界的關係首先不是什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而是“人在世存在”,就是說,人首先是世界上的一個存在者。那麼,人是怎樣一種存在者呢?海德格爾說,人都是孤獨存在的;海德格爾特地用“畏死”來說明:我們在畏懼死亡的時候就會深切的體會到,我們的存在都是自己的事,誰也替代不了。在這個意義上,人人都是“自由”的。

從這裡,薩特接著說,人如何存在就應該是人自己選擇的結果,即人首先存在於世界之上,然後人自由的選擇自己的行為,而人的行為就決定了人的本質,所以薩特說“存在先於本質”。

這樣說來,人的本質就是自由選擇的結果,或者說就應該是自由選擇的結果。但薩特認為,我們在現實中常常身不由己,這個阻礙就是“他人”的目光。“他人”的目光是可怕的,它肆無忌憚的干預我的選擇,使我在選擇的時候猶豫不決、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選擇(我想你聯繫一下生活經驗應該深有同感的吧)。薩特的戲劇《間隔》裡的男主人公就處於這樣的境域中,因此在全劇結尾處發出感慨:“他人就是地獄!”

最後補充一點,海德格爾和薩特所說的“自由”,其感情色彩都不是那麼樂觀。我們自由,不是因為我們希望自由,而是我們生來就不得不自由的存在(比如人人都要死,根本沒有另一個人能管得了),所以薩特說:“人被迫自由。”海德格爾說得更徹底:人不自由的時候感到不滿,人自由的時候感到恐慌。所以海德格爾指出,我們常常以“別人都這麼做”這樣的想法逃避自由。但海德格爾和薩特都強調,自由的存在才是本真的存在,與其非本真、不自由的、渾渾噩噩的存在,不如本真、自由、明明白白的存在,所以薩特一生都在呼籲“自由”,反抗阻礙“自由”的“地獄”。

如何理解他人就是地獄

他人就是地獄

薩特在《為了一種境遇劇》中提到:“如果認為人在一定的境遇中是自由的,他在這個境遇中,並且通過這個境遇選擇自己,那麼就應該在戲劇中表現一些簡單的、人的境遇。”再透過薩特的哲學想象,不難發現,薩特的境遇不是一般的生活情景和人際關係,而是經過了人為精心設置的“地獄”,體現在《禁閉》對人心和環境的真實描述。

這麼說來,其實薩特的“地獄”也是一個哲學現象。

大約從啟蒙主義時代到19世紀西歐,許多思想家力圖將上帝、天國、地獄等觀念的“彼岸”性,迴歸到“此岸”。薩特的巧妙的戲劇安排更好地揭示“地獄就是他人”的主題——“地獄不是另外一個空間,不在彼岸,而在日常生活中,在人與人的關係中。”

“地獄”空間無限大:牆外是走廊,走廊的盡頭,是別的房間,別的走廊……從“地獄”的角度看,沒有“彼岸”,全都是“地獄”。薩特的這種思想當然帶著一定的殘酷元素,房間裡的主人公——人類沒有出路,儘管可以“走出”房間,但卻永遠離開不了地獄。加爾散不經意打開了房門,卻沒有膽量離開,可見,“地獄”的魔力是無窮無盡的。

“房間”裡沒有刑具,沒有一般人概念中的懲罰、煎熬。但是,卻有永不熄滅的燈。薩特在強調對人類罪惡的煎熬懲罰,並不是尖頭樁、烤人的炭火和緊身的鐵衣,而是另外一種更令人無法忍受的懲罰、監視、永不停止的追問。而且更多的是自我的逼問,無法逃避的自殘。怪誕的感情怪圈煎熬著三個靈魂,使他們不得安寧。他們在一起就像不斷轉動的木馬,永遠旋轉著追逐,邊追逐邊相互傷害,相互成為對方慾望的陷阱和劊子手。直到最後加爾散痛不欲生地喊出了“他人就是地獄”的結論。這更是一個極限境遇的體驗,是極端化的人類生存境遇的寓言,是對靈魂的一次集中猛烈的大撞擊。

薩特認為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孤獨的,這就是說現實存在著巨大的不合理,人面對現實必然產生巨大的痛苦,這種荒謬性、孤獨感和痛苦感嚴重阻礙了正常個體的“自由選擇”。其實,“他人就是地獄”闡明瞭兩種關係,一個是人類生活之間就是一種地獄關係。戲劇中三人始終處在爭吵、追逐、勾心鬥角、相互廝打的狀態。薩特用這些動作象徵整個人類社會人與人之間的敵對關係。另外,“地獄”更來著於人內心世界對自己罪行的觀照,這種觀照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夢魘一般追逐著人不放開。劇中三人都在尋找能夠證明自己的存在的鏡子,他們需要鏡子來削減自身存在的虛無感。

被禁閉在房間裡的三個人物,他們搞不清楚是誰遣送他們進入“房間”的。與其說他們是“別人”送進來的,不如說是他們自己選擇的結果。薩特認為每一個人的行為並不是別人或者環境迫使他做出的唯一結果。每一種境遇都存在著各種可能性。人以自己的觀念、原則選擇某種可能性,一個人一旦選擇一種可能性也就完成了自己的人格。在這樣的價值判斷中,人因為自己的行為倍受煎熬,而他人的存在也正是自己存在的參照。這一點在楊昌龍先生的《薩特評傳》中所說的:“如果你不能正確認識自己,那麼,自己也就是自己的地獄。”

《禁閉》是存在主義哲學的提煉和載體,他進行了藝術上的渲染和誇張。在複雜的現實關係中,在無數多災多難的心靈發展史中,人們確實是一方面相互需要,一方面又相互排斥;一方面相互熱愛,一方面又相互傷害;一方面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另一方面經常進行決裂和鬥爭;一方面需要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信仰,另一方面也需要非常個性化的張揚。加爾散、伊內絲、艾絲黛爾是精神地獄的製造者,同時也是精神地獄的受害者。他們的靈魂互相糾纏著,繼續在令人恐懼的罪孽中越陷越深而無法自拔。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面臨上述各種排斥、傷害、壓抑時,他人就是他的地......

他人即地獄的意思

他人就是地獄,那意味著認為他人會有害於自己,需要時刻防備,這種心態也影響心理健康。

他人就是地獄,是盲人摸象的片面感覺,這世界仍然有許多有愛心的人,社會上,還有許多互相幫助的人,有義工活動,

他人就是地獄,這是受打擊怨恨的情緒發洩,是情緒化的感覺,心中積怨,壞情緒擴散,把整個世界都看成地獄,

這是片面負面的看法,可能導致對人生絕望、自殺,可能產生嚴重的不良社會行為。

禁閉》是薩特的代表劇作。全劇只有4個人物,除一名不參與劇情的侍者外,其餘三人,不分主次,在情節和臺詞中平分秋色。報社男編輯加爾散生前是個臨陣逃脫的膽小鬼,因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堅持反動的和平主義觀點,於一月前被抓獲後槍決;郵政局女職員伊內斯,生前是個同性戀者,因心理變態,唆使表嫂拋棄丈夫投入自己的懷抱,致使表哥慘遭車禍死亡,表嫂也為戀情所迷,於一星期前的夜半打開煤氣管,雙雙中毒氣絕;貴婦艾斯黛爾,生前是個熱戀男性的色情狂,她矇騙丈夫另求新歡,並淹死私生女兒,氣死情夫,她因患肺炎於昨天死去。這三個罪人先後被投入地獄,囚禁於一室,又都本性不改,形成三角關係:加爾散為表白自己不是膽小鬼,總想說服伊內斯,而對懶於思考只要男性的艾絲黛爾十分厭惡;伊內斯卻懷抱同性戀熱望,愛上了貴婦艾絲黛爾,極力排斥異性的加爾散;追求男性的艾絲黛爾,卻只對加爾散有意,反而憎惡同性的伊內斯。結果,加爾散不僅未能說服伊內斯,反挨一頓痛罵;伊內斯想把艾絲黛爾攬進懷抱,也始終不能如願;艾絲黛爾要求加爾散幫她把伊內斯拖出門外遭到拒絕,又喚他用擁抱自己對伊內斯進行報復也不能得逞。於是艾絲黛爾惱羞成怒,抓起刀子向伊內斯身上亂捅。三人之間爭風吃醋、嫉妒挑撥、互相猜忌、各不相容, "他人就是地獄",這成了薩特的名言。細究一下,主要有三層意思。

首先,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那麼他人便是你的地獄。即倘若自己是惡化與他人關係的原因,自己就得承擔地獄之苦的責任。劇中三人都是罪人,都是敗壞與他人關係的罪魁禍首,生前都給他人造成過痛苦。薩特通過三個已死的"死活人",正是要點醒許多在世的"活死人"來認識這個道理。

其次,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對你的判斷,那麼他人的判斷就是你的地獄。他人的判斷固然重要,但也只能參考,不能依賴,不可看作最高裁決,更不是自己行為的最終目的。凡以追求他人對自己讚美的人,必定陷入精神困苦之中。加爾散正是如此。他從不自察內省,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他耿耿於懷的,總在計較別人會怎樣給自己作結論:他的編輯同事們會談論他是膽小鬼,後繼者也永遠會持這種看法。"我的一生已經捏在他們手裡了,他們根本不理會我就給我作了結論。"死後仍然爭取艾絲黛爾相信他不是膽小鬼。他認為求助於她一人的認可便可得救,但艾絲黛爾對此並無興趣。他失望後又去找肯動腦筋的伊內斯,然而得到的回答正好相反,這使他更加痛苦,因而陷於精神地獄之中。

第三,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自己,那麼你也是自己的地獄。人生旅途,每出差錯,人們很容易去找社會原因、客觀原因和他人原因,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原因,正確對待自己常為我們所忽略。在薩特的人學觀中,這一點卻極為重要。《禁閉》提出這一問題,其深層意蘊正在這裡。艾絲黛爾不動腦筋不思考,只追求動物本能般的直感享樂,不能嚴肅對待自己,也不去改變自己,所以走上犯罪道路,落入了自己的地獄;伊內斯有思考能力,卻被同性戀的情慾引入歧途,明明知道自己很壞,還要一意孤行,步入作惡的深淵。她從不能正確對待自己開始,以與別人共同毀滅告終,也落入了自己為自......

他人即地獄 是指什麼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其實並不意味著身邊所有的人對你而言即是地獄,而是當你和周遭的人相處不愉快,難以調和之時,他人對你而言就只能是地獄了。

《禁閉》是薩特著名的哲理劇代表作,其深刻含義和深遠影響已遠遠超出了戲劇範疇。薩特在這一劇作中探討了他在《存在與虛無》中重點探討過的人與他人的關係問題,以戲劇的形式重申了他的存在主義觀點。      戲劇的場景設在地獄的密室之中。我們注意到劇中反覆提到,密室裡沒有鏡子。加爾散一進入這間房子,就注意到“這兒沒有鏡子”;後來當伊內絲稱他為“劊子手”時,他又說,“要是能照一下鏡子,我什麼都捨得拿出來”;艾絲黛爾更是急切想找到一面鏡子:“您要是讓我一個人呆著,至少得給我一面鏡子呀。”鏡子在這裡為什麼這麼重要呢?艾絲黛爾說,“當我不照鏡子時,我摸自己也沒用,我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還存在。”沒有了鏡子,人就只能把他人當作鏡子,從他人那裡尋求自我存在的證據,通過他人的目光來認識自我。另外,這個密室是不屬於人間的,三個剛死的人,雖然還能部分看見人間發生的事,但是已經不能再採取行動來改變什麼。      這就是劇情發生的背景和前提:沒有行動,只能通過別人的目光來認識自己。      現在來看三個主人公。三個主人公都是有罪行的人:加爾散是個膽小鬼,被槍斃的可恥的逃兵;艾絲黛爾是色情狂和溺嬰犯;伊內絲是同性戀者和力圖支配別人的心理變態者。三個人被送進地獄,他們所要進行的戲劇動作只有一個,就是力圖避免地獄的折磨和痛苦;換句話說,就是要實現某種意義上的解脫,獲取自由。整個劇作表現的,就是在上文提到的禁閉環境下,三個人尋求解脫的徒勞的努力和最終的失敗。      地獄裡沒有刑具、烈火,唯一折磨和約束他們的便是他們互相的關係。他們彼此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下,並且沒有黑夜,這種目光的注視是永恆不可逃避的。加爾散力圖要證明自己不是懦夫,他想通過他人的目光來使自己得到解脫。在艾絲黛爾那裡,他得不到真心誠意的回答,因此他試圖通過說服伊內絲來完成自己的解放。艾絲黛爾在沒有鏡子的情況下惶惑不安,“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還存在。”作為色情狂的她,只能從男人那裡證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因此,唯一的男士加爾散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而伊內絲則與這兩人有所不同。如果說這兩人是心甘情願受別人目光的支配,那麼伊內絲則是熱衷於以自己的目光來支配別人。她一方面把艾絲黛爾視為獵物,要求後者把她當成鏡子,當成自我評判的標準;一方面又冷酷地揭示加爾散的懦夫面目,不讓他獲得安寧,進而也要挾他不讓艾絲黛爾獲得安寧。這樣,“他人的目光”就成為了刑具和烈火,他們互相折磨,勾心鬥角,都不能獲得解脫和自由。“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獄。”      薩特在他的《存在與虛無》中認為,人總是把“他人”看成一個客體,這就粗暴地剝奪了他人的主觀性、主體性,把活生生的人變成了“物”。薩特還認為,他人的目光不僅把“我”這個自由的主體變成了僵化的客體,而且還迫使“我”多少按他們的看法來判定自己,專心修改自己對自己的意識。當然,“我”對別人也是這樣。於是,“我努力把我從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來,反過來力圖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時力圖控制我。”在薩特看來,這就是人與人的敵對關係在思辯層面上的解釋,也是《禁閉》一劇所要揭示的東西。      那麼,這種互相折磨、互相敵對的人際關係困境,是否無法擺脫了呢?薩特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說,“‘他人就是地獄”這句話總是被別人誤解,人們以為我想說的意思是,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時刻都是壞透了的,而且這永遠是難以溝通的關係。然而這根本就不是我的本意……”解脫的道路在哪裡呢?我們可以看到,劇中密室的門打開......

他人就是地獄名詞解釋

個人以為薩特在此是強調他人的意識、行為(即環境)對個人意識、行為的妨害。人不能做主宰自己內心的主人,一舉一動都靠有他人行跡,像牽絲木偶那般由他人控制,自由之思想,自由之體魄都已死去,那便於身處地獄無異了。

"他人就是地獄"是誰的名言

他人即地獄——出自薩特哲理劇《禁閉》

讓·保羅·薩特,1905年6月21日出生於巴黎,1980年4月15日逝世於巴黎魯塞醫院,終年75歲。法國人。

《禁閉》是薩特著名的哲理劇代表作,其深刻含義和深遠影響已遠遠超出了戲劇範疇。薩特在這一劇作中探討了他在《存在與虛無》中重點探討過的人與他人的關係問題,以戲劇的形式重申了他的存在主義觀點。

戲劇的場景設在地獄的密室之中。我們注意到劇中反覆提到,密室裡沒有鏡子。加爾散一進入這間房子,就注意到“這兒沒有鏡子”;後來當伊內絲稱他為“劊子手”時,他又說,“要是能照一下鏡子,我什麼都捨得拿出來”;艾絲黛爾更是急切想找到一面鏡子:“您要是讓我一個人呆著,至少得給我一面鏡子呀。”鏡子在這裡為什麼這麼重要呢?艾絲黛爾說,“當我不照鏡子時,我摸自己也沒用,我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還存在。”沒有了鏡子,人就只能把他人當作鏡子,從他人那裡尋求自我存在的證據,通過他人的目光來認識自我。另外,這個密室是不屬於人間的,三個剛死的人,雖然還能部分看見人間發生的事,但是已經不能再採取行動來改變什麼。

這就是劇情發生的背景和前提:沒有行動,只能通過別人的目光來認識自己。

現在來看三個主人公。三個主人公都是有罪行的人:加爾散是個膽小鬼,被槍斃的可恥的逃兵;艾絲黛爾是色情狂和溺嬰犯;伊內絲是同性戀者和力圖支配別人的心理變態者。三個人被送進地獄,他們所要進行的戲劇動作只有一個,就是力圖避免地獄的折磨和痛苦;換句話說,就是要實現某種意義上的解脫,獲取自由。整個劇作表現的,就是在上文提到的禁閉環境下,三個人尋求解脫的徒勞的努力和最終的失敗。

地獄裡沒有刑具、烈火,唯一折磨和約束他們的便是他們互相的關係。他們彼此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下,並且沒有黑夜,這種目光的注視是永恆不可逃避的。加爾散力圖要證明自己不是懦夫,他想通過他人的目光來使自己得到解脫。在艾絲黛爾那裡,他得不到真心誠意的回答,因此他試圖通過說服伊內絲來完成自己的解放。艾絲黛爾在沒有鏡子的情況下惶惑不安,“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還存在。”作為色情狂的她,只能從男人那裡證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因此,唯一的男士加爾散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而伊內絲則與這兩人有所不同。如果說這兩人是心甘情願受別人目光的支配,那麼伊內絲則是熱衷於以自己的目光來支配別人。她一方面把艾絲黛爾視為獵物,要求後者把她當成鏡子,當成自我評判的標準;一方面又冷酷地揭示加爾散的懦夫面目,不讓他獲得安寧,進而也要挾他不讓艾絲黛爾獲得安寧。這樣,“他人的目光”就成為了刑具和烈火,他們互相折磨,勾心鬥角,都不能獲得解脫和自由。“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獄。”

薩特在他的《存在與虛無》中認為,人總是把“他人”看成一個客體,這就粗暴地剝奪了他人的主觀性、主體性,把活生生的人變成了“物”。薩特還認為,他人的目光不僅把“我”這個自由的主體變成了僵化的客體,而且還迫使“我”多少按他們的看法來判定自己,專心修改自己對自己的意識。當然,“我”對別人也是這樣。於是,“我努力把我從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來,反過來力圖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時力圖控制我。”在薩特看來,這就是人與人的敵對關係在思辯層面上的解釋,也是《禁閉》一劇所要揭示的東西。

那麼,這種互相折磨、互相敵對的人際關係困境,是否無法擺脫了呢?薩特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說,“‘他人就是地獄”這句話總是被別人誤解,人們以為我想說的意思是,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時刻都是壞透了的,而且這永遠是難以溝通的關係。然而這根本就不是我的本意……”解脫的道路在哪裡呢?我們可以看到,劇中密室的門打開過一次,加爾散有過出去......

他人即地獄 意思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其實並不意味著身邊所有的人對你而言即是地獄,而是當你和周遭的人相處不愉快,難以調和之時,他人對你而言就只能是地獄了。《禁閉》是薩特著名的哲理劇代表作,其深刻含義和深遠影響已遠遠超出了戲劇範疇。薩特在這一劇作中探討了他在《存在與虛無》中重點探討過的人與他人的關係問題,以戲劇的形式重申了他的存在主義觀點。 戲劇的場景設在地獄的密室之中。我們注意到劇中反覆提到,密室裡沒有鏡子。加爾散一進入這間房子,就注意到“這兒沒有鏡子”;後來當伊內絲稱他為“劊子手”時,他又說,“要是能照一下鏡子,我什麼都捨得拿出來”;艾絲黛爾更是急切想找到一面鏡子:“您要是讓我一個人呆著,至少得給我一面鏡子呀。”鏡子在這裡為什麼這麼重要呢?艾絲黛爾說,“當我不照鏡子時,我摸自己也沒用,我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還存在。”沒有了鏡子,人就只能把他人當作鏡子,從他人那裡尋求自我存在的證據,通過他人的目光來認識自我。另外,這個密室是不屬於人間的,三個剛死的人,雖然還能部分看見人間發生的事,但是已經不能再採取行動來改變什麼。 這就是劇情發生的背景和前提:沒有行動,只能通過別人的目光來認識自己。 現在來看三個主人公。三個主人公都是有罪行的人:加爾散是個膽小鬼,被槍斃的可恥的逃兵;艾絲黛爾是色情狂和溺嬰犯;伊內絲是同性戀者和力圖支配別人的心理變態者。三個人被送進地獄,他們所要進行的戲劇動作只有一個,就是力圖避免地獄的折磨和痛苦;換句話說,就是要實現某種意義上的解脫,獲取自由。整個劇作表現的,就是在上文提到的禁閉環境下,三個人尋求解脫的徒勞的努力和最終的失敗。 地獄裡沒有刑具、烈火,唯一折磨和約束他們的便是他們互相的關係。他們彼此暴露在他人的目光下,並且沒有黑夜,這種目光的注視是永恆不可逃避的。加爾散力圖要證明自己不是懦夫,他想通過他人的目光來使自己得到解脫。在艾絲黛爾那裡,他得不到真心誠意的回答,因此他試圖通過說服伊內絲來完成自己的解放。艾絲黛爾在沒有鏡子的情況下惶惑不安,“懷疑自己是否真的還存在。”作為色情狂的她,只能從男人那裡證明自己的魅力和存在。因此,唯一的男士加爾散就成了她的救命稻草。而伊內絲則與這兩人有所不同。如果說這兩人是心甘情願受別人目光的支配,那麼伊內絲則是熱衷於以自己的目光來支配別人。她一方面把艾絲黛爾視為獵物,要求後者把她當成鏡子,當成自我評判的標準;一方面又冷酷地揭示加爾散的懦夫面目,不讓他獲得安寧,進而也要挾他不讓艾絲黛爾獲得安寧。這樣,“他人的目光”就成為了刑具和烈火,他們互相折磨,勾心鬥角,都不能獲得解脫和自由。“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獄。” 薩特在他的《存在與虛無》中認為,人總是把“他人”看成一個客體,這就粗暴地剝奪了他人的主觀性、主體性,把活生生的人變成了“物”。薩特還認為,他人的目光不僅把“我”這個自由的主體變成了僵化的客體,而且還迫使“我”多少按他們的看法來判定自己,專心修改自己對自己的意識。當然,“我”對別人也是這樣。於是,“我努力把我從他人的支配中解放出來,反過來力圖控制他人,而他人也同時力圖控制我。”在薩特看來,這就是人與人的敵對關係在思辯層面上的解釋,也是《禁閉》一劇所要揭示的東西。 那麼,這種互相折磨、互相敵對的人際關係困境,是否無法擺脫了呢?薩特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說,“‘他人就是地獄”這句話總是被別人誤解,人們以為我想說的意思是,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時刻都是壞透了的,而且這永遠是難以溝通的關係。然而這根本就不是我的本意……”解脫的道路在哪裡呢?我們可以看到,劇中密室的門打開過一次,加爾散有過出去的機會,只是因為他執......

他人就是地獄,你們同意嗎?為什麼?

原話是“他人即是地獄”。這句話不是來自宗教意義上的,而是一個著名的哲學論斷。來自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的一部戲劇中,名叫《禁閉》(也譯做《間隔》)。簡單來說三點:1、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致使你與他人之間關係惡化,那麼,他人就是你的地獄;2、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對你的判斷,過分依賴他人對

你的讚美,那麼他人的判斷就是你的地獄;3、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自己,不去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並且努力改造自己,那麼你自己也就成為自己的對立面或者敵

人。這時,你也就成為自己的地獄。

他人就是地獄的哲學基礎

別人就是陷阱,他人就是地獄。這是薩特的至理名言。這種觀點屬於人本主義哲學思潮,淵源於歐洲大陸的唯理主義,強調演繹、普遍、絕對、直覺、關注人的存在意義,是一種資產階級的人生觀。

薩特主張悲觀的人生態度,認為人的一生註定是一場悲劇,學習哲學就是學習死亡。 “世界是荒謬的,人生是痛苦的”。認為在這個“主觀性林立”的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必然是衝突、抗爭與殘酷,充滿了醜惡和罪行,一切都是荒謬的。而人只是這個荒謬、冷酷處境中的一個痛苦的人,世界給人的只能是無盡的苦悶、失望、悲觀消極,人生是痛苦的。窮人是如此,富人也如此。薩特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歸結為一句話“他人即地獄”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認為他人就是地獄?
人為什麼要吃鹽?人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吃鹽的? 70分?
擁有30個地獄火覺醒石,還需要什麼東西才能得到地獄火 ?
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不長痘痘有些人怎麼都會長 ?
為什麼有的人就是不怕冷 ?
為什麼有的人就是不近視? ?
為所認為的意思是什麼?
嫁作他人婦是什麼意思?
你認為的愛情是什麼?
我認為的生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