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發脾氣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06-26

孩子愛發脾氣的原因是什麼

家長首先應該瞭解孩子愛發脾氣的原因。

在通常情況下,一般有兩方面的原因:一種原因是3~6歲的兒童已經有了一定的社會意識,有了“獨立”的願望。要自己幹一些事情,萌生了自我意識,對於大人的包辦代替和一味的擺佈開始感到反感,他要“反抗”大人的操縱,試著自己去獨立地解決一些事情。但由於能力有取,社會知識經驗不足,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對頭,常常容易弄巧成拙,當他的願望不能實現時,他就會著急,發脾氣。

另一種原因是大人強迫他去做某件事情,他不願接受,但大人堅持要他照辦,於是就用發脾氣來發洩內心的不滿。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有的父母過於嬌慣孩子,只要孩子一發脾氣,便會滿足孩子的任何願望,天長日久,孩子揣摸透了大人的心理,便會通過發脾氣來要挾大人,以滿足自己的要求。

要幫助孩子克服愛發脾氣的毛病,最好的辦法是防患於未然,減少或者避免造成孩子發脾氣的機會。如對於由第一種原因造成的,家長應大膽放手,讓孩子獨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解決一些問題。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可適當地給予一些指導。對於由第二種原因引起的,家長就要注意不強迫孩子去做他不願意做的事,可以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吸引他心甘情願地去做。對於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向他說明,為什麼不能滿足他的道理,或者是用別的事情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暫時忘掉自己的要求。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大人還可以採用冷處理的方法,對孩子不予理睬,待他的情緒慢慢穩定下來以後,再和他談一談他這樣做有什麼不對。家長要有原則性,不能因為孩子發脾氣就放棄自己的正確想法,對孩子又哄又抱,順著孩子的意志來做,這樣只會助長他任性的壞毛病。家長堅持原則,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懂得,父母堅持的事情不會因為自己而改變,發脾氣是徒勞的。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也可以採用轉移注意力的方法吸引孩子將注意力轉向別的內容,待情緒穩定後再加以教育。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發脾氣時,父母切忌因此而大發脾氣,使孩子更加急躁,這樣不僅矛盾得不到解決,而且孩子受到不良影響,脾氣越發越大。家長應耐住性子,循序漸進,慢慢幫助孩子改掉髮脾氣的壞習慣。

小孩愛發脾氣暴躁易怒愛心煩是什麼原因

您所表述的現在和感統失調的孩子很像,感統失調有些孩子的表象就是自信心不足容易找藉口,情緒控制不好。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想有這些行為而是孩子的大腦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才會有這些行為出現,造成感覺統合問題的原因有早產、晚產、剖腹產、媽媽孕期情緒不好、高齡產婦還有老人代養保姆代養等,這些對孩子以後的人際關係、學習都會有一定影響的,建議家長了解下感覺統合。

意見建議:1、讓孩子的能量找到適當途徑發洩   孩子活躍好動,長時間悶在室內會煩躁,只要天氣許可,每天要進行至少一個小時的戶外運動,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能力發展都有益。   2、充分照顧孩子的生理需求   孩子餓了、累了、困了,就容易發脾氣。尤其是節假日,生活節律會打亂。因此在安排上需要考慮孩子的需要。   3、少讓孩子當“小大人”   儘量多帶孩子去適合孩子的場合,如果必須去成人的場合,要事先為他準備打發時間的物品,如體積不大的玩具,喜歡的書,蠟筆和紙張等,否則,如果他感覺很無聊,就容易通過鬧事獲得注意。   4、提前告訴孩子規矩   如果帶他去陌生的場合,最好提前告訴他規則。比如去超市沒付錢不能吃購買的食品,去博物館不能摸展品。這樣到了現場,你就比較容易管他,即使他不能遵守也容易糾正,因為事先有約,他自知有錯。   5、教給孩子表達自己的語言   如果孩子會說“我不高興”,他就會少一些用跺腳、尖叫和打人來表達自己的不高興。如果他會說“這是我的,請你給我。”他就會少一些直接去搶東西。你需要教給孩子表達自己的意願、需要、情緒的語言。   6、明確主次,抓大放小   什麼該管,什麼可不管,要有重點。一般來說,凡涉及孩子和他人的人身安全、健康的事,要堅持原則。但對於沒有大礙的事,不妨先放一馬。多數時候寬鬆,但在該嚴格的地方能夠保證“不就是不”,你的教育就可算是成功了。反之,什麼都想管,反而會什麼都管不住。   7、身教重於言教,自己保持冷靜   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如果你自己也大發脾氣,怎麼能讓孩子學會冷靜面對挫折呢?對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冷處理”。對自己,你也需要給自己著急上火的頭腦做一點“冷處理”。   8、尊重孩子的合理要求   有時,孩子的所謂“不聽話”,不過是正常的要求自主的行為,比如要自己吃飯,自己穿脫衣服。也許他做得太慢,而你正在趕時間,那你需要的是以後想辦法調整時間讓他可以嘗試練習,而不是打擊他自己做事的積極性。   9、給予孩子足夠的愛   在多數情況下,孩子是非常可愛的。孩子需要我們的愛,也需要從我們的眼中看到自己是“好”的。當孩子有點滴進步時,給予孩子充分鼓勵,忽視孩子那些不重要的失誤,你和孩子都會感覺更加愉快。

請問孩子愛哭愛發脾氣是什麼原因

生理方面的原因。有的是因為母親在懷孕期間經常生病,又沒注意到吃的藥、打的針對胎兒發育的影響,尤其是對神經系統正常發育的影響,可能使孩子具有一種先天性神經質的毛病。這樣的孩子特別脆弱、敏感、易激怒、愛哭,而且長大一些以後更不易糾正。有的是因為母親懷孕期間妊娠反應得厲害,吃不下去東西,造成孩子先天營養不良。這樣的孩子由於身體素質不好,多病,經常為病痛所折磨,加上年幼無知,不會敘述病情,只有以哭、鬧、喊、叫來發洩心中的不快。還有心理方面的原因,嬰兒近週歲以後,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以啼哭、跺腳、打滾求得解決。父母為了求得安靜,對孩子百依百順。經過多次反覆,孩子就習慣於用哭、鬧等方式來恫嚇父母,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由此可見,孩子愛發脾氣有其產生和發展的原因和過程。查明瞭原因,就要對症下藥。如若是生理方面的原因,就要採取一些心理治療的方法。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父母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要逗惹孩子發脾氣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的一些需求不大合理,當孩子哭鬧時就與孩子“叫勁”,甚至粗暴地對孩子大喊:“你哭吧,我就是不答應!你哭,哭死活該!”這樣一來,碰到神經質、心眼發死的孩子,他就會來個不碰南牆不回頭,越哭越厲害,結果哭得精疲力盡,有的還因此鬧上一場病。這樣做會使孩子的脾氣越來越怪,有的甚至和父母感情上發生衝突,造成心理上的創傷,這樣的孩子還容易走上邪路。所以,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不要逗惹,而應當勸導。不合理的要求不應滿足他,但要耐心地說清道理。如果是合理的要求,一時不能滿足,父母應該許下諾言,並切實履行,使孩子信賴父母,知道父母說話是算數的。 2.把孩子愛發脾氣的特點給予恰當的比喻,使之戲劇化,促使孩子自覺不自覺地抑制自己。 例如,有個孩子,當他哭鬧不止的時候,大家總愛對他說:“噢,原來‘哭蟲’又飛到XX身上來了,別哭了、咱們把‘哭蟲’趕走就不哭了。”他似懂非懂地停了一會兒,這時就誇獎他兩句:“××真聽話,‘哭蟲’飛跑啦!”他也笑了。以後當聽到別的孩子在哭鬧時,他還會跑來告訴說:“阿姨,‘哭蟲’飛到××身上去了,咱們去幫他趕跑吧。”逗得大家都笑了。這裡有一種喜好與厭惡的情緒在起作用。把孩子的哭鬧情緒與厭惡情緒聯繫起來,由於他厭惡‘哭蟲’,所以也就終止哭鬧了。 3.父母要以身作則,互敬互愛 在一個家庭裡,要形成一種團結和諧的氣氛。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母經常吵架,生活很不和諧,孩子往往愛發脾氣,甚至愛打架鬥毆。相反,生活在團結和睦的家庭環境中的孩子,對人態度也往往是親切熱情和團結友愛的。不難想見,讓孩子生活在這樣的氣氛中,不去激發孩子的憤怒情緒,孩子當然也就不愛發脾氣了。對待愛發脾氣的孩子,方法是多種多樣的。 總的來說,就是要注意兒童的心理衛生,培養兒童情緒的積極性,防止產生或幫助克服消極情緒;要給孩子創造一個親切、和諧而又穩定的家庭氣氛,使其避免苦惱、激怒和動盪不安的環境,以有利於孩子的身心的健康成長。對孩子的嬌慣或嚴懲,都會使孩子產生或發展愛發脾氣的不良行為。因此,都是不可取的。

小孩愛發脾氣是怎麼回事

大人都會任性、亂髮脾氣了,何況是小孩。發脾氣從發展學上來說是“合理”的,是成長中的一部分,沒有(或很少有)孩子沒有發過脾氣的。它和先天的氣質也有關係,這就是為什麼有的孩子發起脾氣來比別的孩子大的緣故了。

愛發脾氣是孩子在1歲前後出現的現象,一旦不如意,便會“動肝火”,有時候還會衝著自己。發脾氣高峰在兩到三歲,這和他們的自我意識地初步形成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有限性有關。孩子有自己的主張,又不能很好地表達,同時這個年齡孩子的父母又要開始規範他們的行為,我們稱之為社會化。在這個時期父母和孩子很容易陷入突出,父母一方面要尊重和滿足孩子的需要和感受。另一方面要小心地選擇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來規範和糾正他們的行為。一般這種現象會延續到四到五歲,以後會好一些。孩子發脾氣並不說明他們“壞”,他們正在做著他們這個年齡要做的事。

細數孩子發脾氣的6大原因

1、過分溺愛。父母如果溺愛孩子,任其為所欲為,有求必應,孩子就會傾向利用父母的失敗,以實現自己的願望。這種放縱失教的情形,會養成他們的暴躁性格。

2、遭受挫折。挫折感也是孩子發脾氣、哭鬧的主因之一。兩歲的孩子成長得很快,有一種強烈的想自立、想“掌握”事情的願望,卻常常被大人或自己有限的能力所阻礙。這時孩子會對自己有限的能力感到沮喪,對自己的無能感到憤怒,因此要發洩。

3、模仿成人。有些大人遇事很容易大發雷霆,若父母或老師容易發怒,孩子會模仿他們。許多父母在兒女身上看見了自己的影子,有可愛的影子,也有可憎易怒的形象。

4、身體勞累。導致身體疲累的原因可能是睡眠不足、疲勞過度等,2-3歲的孩子可能已經不睡午覺了,但是體力仍不足以支持過久,而身體疲累會令人容易發怒。若嬰兒溼了尿布,肚子餓了或身體虛弱等,都可能令他們容易發怒。

5、健康問題。身體不適、生病了都會影響控制能力。孩子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亦容易失去自制能力。還有在生病期間,孩子受到的待遇特殊,一旦病好了,特殊待遇取消了,但在他頭腦中並沒有取消,孩子便會發脾氣。

6、飲食狀況。有些飲食可能引起孩子的敏感反應,會造成他們失去自制能力。對於食物的敏感程度各人不同,一般會引起敏感的食物包括:染色素、防腐劑、巧克力或過多的糖分等。

聰明父母巧對孩子發脾氣

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父母們首先應該瞭解孩子為什麼發脾氣;其次應該瞭解孩子是怎樣通過發脾氣來得到需求的表達;然後應該和孩子溝通,瞭解和滿足孩子合理的需求;最後應該明確地告訴孩子他的這種反應方式不受歡迎。

1、表現對他的愛

▲千萬保持冷靜。發火的父母會使孩子更加發火。記住,你面對的只是一個孩子——你自己的孩子,而不是要來抓你的大妖怪。你可以發洩怒氣,但是不要針對自己的孩子,畢竟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差。

▲溫柔、溫和地和孩子講話,對他安靜下來有好處。如果孩子在叫嚷,注意簡化自己的用語,而且平靜地和孩子說話。不要讓孩子抱怨或者太孩子氣。

▲靠近孩子,抱他愛他。身體上的親密能達到很好的安慰效果,可以使氣氛緩和下來。讓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親密地坐在孩子身邊幫她平靜下來。

▲如果孩子因為生病而發脾氣,此時你應該對他表示同情,可以找出平時收藏起來的玩具讓他玩。因為這時他發脾氣不是無理取鬧。

▲當他表現出一點控制自己的能力時,你要有針對性地表揚,比如本來他發脾氣時要扔東西,這回雖然發了脾氣,但沒有扔東西,應該表揚他。

2、不予理會

▲有時候孩子會存心想試探你而故意哭鬧,此時你只要站穩立場,他看看沒有指望控制你了,會安......

我是怎麼改掉孩子愛發脾氣的壞習慣的

但是採取簡單粗暴方式的告訴孩子這樣做是錯的,孩子一般不會接受,打罵孩子的方式更不可取,要針對自己的孩子的特點,一步步的循序漸進的來實施,養成壞習慣不是一天兩天,而要讓他改掉壞毛病,則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有耐心.  首先,在平時就要用生動的故事來吸引孩子.所有的孩子都是喜歡聽故事的,優美的故事情節可以陶冶他的性情,而且孩子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慢慢的學會思考,開始有了辨別是非的能力.我選了一個小男孩的故事,希望其中發生在小男孩身上的故事能夠對兒子有所啟發,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特別愛發脾氣,動不動就發一通脾氣,這樣一天下來,他竟然發了好多次的脾氣,結果他自己也有點不好意思了,他就去找他爸爸.他爸爸把他帶到後院的籬笆牆那兒說:"這樣吧,從今以後,你如果發一次脾氣,就往籬笆上敲一顆釘子,發兩次脾氣就敲兩顆釘子,以此類推,看看你一天下來能敲多少顆釘子?"兒子說:"好啊,就這麼辦",於是開始這麼做了,結果一天下來,兒子看到,哇!我的媽呀,一堆釘子在那兒,怎麼發了這麼多脾氣,自己都覺得脾氣是該改改了,於是給他爸爸說,我以後不發脾氣了,他爸爸說:"好啊,從現在開始,如果你一天不發脾氣,那你就拔一顆釘子下來",小男孩想:"一天不發脾氣才能拔一顆釘子,好難哦,不過為了拔掉那些釘子,只好忍忍了,於是小男孩慢慢的開始不發脾氣了,當小男孩終於拔掉了最後一顆釘子的時候,他高興極了,馬上跑回去告訴爸爸,"爸爸,我不發脾氣了,"這時候,爸爸說話了:"我親愛的兒子,你能改掉這個壞毛病,我很高興,但是你看啊,雖然那些釘子都拔光了,可是在釘子拔過的地方,會留有很多的洞,你每向人家發一次脾氣的時候,雖然你可以道歉,但是卻永遠在人們心裡留下了洞,一樣給人們帶來了傷害".  我發現我在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兒子聽的非常的認真,有時也會對我說"媽媽,我以前發脾氣的時候,是不是也在你心裡打了好多的洞啊?我以後也不發脾氣了."我相信他也開始在思考自己的行為了,兒子特別喜歡聽這個故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兒子經常會要求我重複講這個故事,慢慢的我發現兒子發脾氣的次數有所減少了.這說明講故事已經達到一定的效果了.  其次.運用冷處理的方法.這特別適用於孩子發脾氣哭鬧時一發不可收拾的情形,通常,我是讓他一個人待在一間屋子裡,讓他慢慢的冷靜下來,等他情緒平靜下來時,我會抱著他,握著他的手(一定要這樣做,要讓孩子感覺到你是非常愛他的,握著他的手,再輕輕的搖動,他的情緒會很快的平靜下來,我試過好幾次,特別管用)接下來我會問他,發脾氣的原因,並且告訴他如果遇到類似情形的話,要先想一想,發脾氣不能解決問題,單純的用發脾氣來解決,事情只會越來越糟糕,這樣大家都不開心.要學會解決問題,如果能夠通過和大人的溝通的方法來解決問題那不是更好嗎,這樣多次以後,孩子也知道靠發脾氣一點用處都沒有,也慢慢放棄了這種行為.  現在,孩子的性格開始變好了,就連幼兒園的老師也誇獎說,"凡凡以前稍有不如意的地方,就要鬧情緒,現在可好了,還特別喜歡幫助小朋友,作為他的媽媽,我也為有這樣的兒子而感到開心.

孩子愛發脾氣.父母怎麼辦

1、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發脾氣

由於家長的溺愛,有的孩子稍不如意便大哭大鬧,家長決不要讓步和造就,不然會助長孩子的脾氣。最簡單的辦法是把他單獨放在房間裡,作短暫的隔離,冷落他一會兒,讓他有時間冷靜下來重新考慮下一步怎麼辦。即使在外面也一樣。如此反覆幾次,孩子就會感到自己發脾氣、哭鬧都毫無意義,得不到家長的注意,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慢慢地就不再亂髮脾氣了。每次發作平息後,家長要記住為孩子講道理,及時進行下面教育。要告訴孩子剛才的行為是不好的,採取發脾氣的辦法要挾父母滿足自己的需求,是達不到目的的。要讓孩子知道父母還是愛自己的,只是不愛自己的撒潑行為。這樣既可以教育孩子今後不再亂鬧,也可以避免孩子疏遠父母的親情。

2、由於受忽視而亂髮脾氣

對於這樣的孩子,要安撫他們並轉移注意力。孩子越小,情感越不穩定,注意力也越容易轉移。當發生不愉快時,要採用活動轉移法,讓他們在遊戲活動或體育活動中宣洩內心的緊張。比如,孩子想媽媽了,而媽媽加班還未回家,孩子委屈得不得了,亂扔東西,怎麼勸都不行。這時,家裡人可以有意識地提起孩子平時最感興趣的一件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例如,給孩子講個愛聽的、好玩的故事,或者帶孩子去玩最喜愛的盪鞦韆遊戲,等等。一定要從愛心出發,從感情上安撫他,哄勸孩子不哭;要有耐心,千萬不要訓斥指責,更不能動怒打罵。否則,孩子的脾氣只會愈演愈烈。

3、由於不被理解而發脾氣

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對某一件事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提供充分表達內心想法的機會。有時候當孩子喋喋不休地向家長講述某件趣事時,家長們卻常因忙於自己的事情,漫不經心的點點頭或哼哼兩聲,那麼孩子會十分惱火的。所以,家長不妨暫時放下手中的事務,以專注的神情傾聽孩子的話語,以欣賞的態度理解孩子的話語,並饒有興趣地和孩子聊一聊,說一說,那對孩子將會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勵。

4、因為不能延遲滿足而發脾氣

多數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對於自己想要吃的或想要玩的東西根本沒有耐心多等待一會兒,尤其對於就在眼前的誘惑物。曾經有過一個心理學實驗,要求幼兒等待15分鐘作為取得好吃的糖果的條件,否則,只能得到不好吃的糖果。結果,幼兒的表現依實驗條件不同而變化;糖果不在眼前時,幼兒堅持等待的時間最長;有一種糖果(好吃的或不好吃的)在眼前時,幼兒能等待的時間減半;兩種糖果都在眼前時,幼兒能等待的時間最短。說明幼兒對眼前的誘惑物不易抵制,自制力比較弱。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有意識地在平日裡訓練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從一件件小事做起,不要讓孩子學得,只要是我想要的,爸媽都會立刻滿足,形成一種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感覺。這樣當孩子偶爾不能如願以償的時候,就容易大發雷霆。

除了以上針對孩子的具體情況具體對待之外,家長還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家長的言行是孩子行為的一面鏡子,父母愛發脾氣,難免會讓孩子也形成愛發脾氣的習慣。因此,為了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切記自已不要經常發脾氣,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氛圍,讓孩子保持積極情緒,控制不良情緒的爆發。

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的教育態度要一致。千萬不要在成人中間形成幾派,有人不理睬,有人去哄勸,有人離孩子而去,還有人跑到孩子面前討好,更不要當著孩子爭論。成人彼此之間一定要溝通好,一旦孩子發作,全家人採取一致的態度,否則他就會更加哭鬧不止。

孩子愛發脾氣的原因是不是缺什麼東西

我家也是愛發脾氣,我感覺和大人有關係,孩子一般是學大人,大人如果經常大呼小叫的,孩子也會看著學,很愁啊~~~~~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

一、 家長如何做?

如果孩子只是偶爾發脾氣,你只需要清楚而冷靜地對他說:“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不能大叫,也不能罵人。”接著對他說:“告訴我你為什麼生氣?”或者“對小朋友說‘對不起,我不應該罵人’”。通過這種方式將引導孩子的行為並鼓勵孩子的自我控制。

如果孩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在憤怒和受到挫折的時候沒有必須的自我控制能力,就需要家長給予更多的幫助來調節自己的情緒。下面這些步驟也許能夠幫助他們

l 保持冷靜。自己作為榜樣進行教育是家長最有效的辦法。冷靜、清楚而堅定地對孩子說話,不要氣惱、不要指責和威脅。儘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是要記住你是要教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你大喊大叫或者威脅,會讓這種行為成為榜樣而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

l 幫助孩子將情緒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孩子安靜下來,必要的時候用暫時隔離或者重申一下家裡的規矩:“不要大叫,不要亂丟東西!”。要求孩子較平靜地對你說話,而不是嗚咽或者大叫。一旦孩子平靜下來,問什麼讓他們如此生氣。幫助孩子養成習慣將他們的感受和原因表達出來。比如,“我很生氣,因為他們都在玩耍,但是我要先做作業”。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的辦法,而不是爭吵。表揚孩子說出來而不是叫嚷。

l 聆聽並回應。如果孩子將感受說了出來,這就輪到你聆聽並表示你能理解了。如果孩子表達出來有困難,給他一些幫助:“所有這讓你很生氣”,“你覺得很失敗是嗎”。如果有問題需要解決或者需要道歉,給予孩子相應的幫助。很多時候,只需要讓孩子知道有人能聽他們說話並理解他們,就能讓他們能重新平靜下來。但是在認同孩子的感受的同時,也必須讓他們清楚地知道憤怒不是做哪些不恰當行為的理由,“我知道你非常生氣,但是也不能打人!”然後告訴孩子一些合適的替代的做法。

l 建立明確的規矩。清楚地讓孩子知道哪些行為可以允許,哪些不能允許,但是不要用威脅或譴責地方式。比如你可以說:“不能故意摔東西/摔門/罵人,告訴我你為什麼生氣。”

l 不要太嚴厲、要有彈性。如果父母總是說“不”,他們會很沮喪。有時候“不”是唯一的回答,但是另一些時候也可以讓孩子贏一次,比如孩子想多玩一會兒遊戲,就多讓他玩15分鐘。允許孩子在可接受的範圍內給出選擇,例如:你想騎單車還是打球?你是八點半去玩還是九點去玩?

二、 教孩子一些情緒控制的策略

孩子除了知道在生氣的時候不能大叫、打人或者摔東西之外,還需要學習一些策略幫助自己平靜下來。

l 離開現場。當發生衝突,或者感到自己要發火了的時候可以走開。到自己的房間或者院子裡,讓孩子有些空間安靜下來。

l 用安全的方式將憤怒發洩出來。雖然不能拍打牆壁,但是可以拍打枕頭、在臥室跳舞或者將自己的情緒寫下來或畫出來。

l 轉移情緒。不要再想讓自己生氣的人或者事情,鼓勵孩子想些或者作些讓自己能更舒服的事情。比如散散步、騎會兒車、滑下輪滑、打球、跳舞、看喜歡的書或者聽聽音樂等等。

l 平時保證孩子有充足的運動。運動能有效幫助那些脾氣很大的孩子。鼓勵孩子進行喜歡的遊戲或者運動。跆拳道、跑步等對孩子控制脾氣特別有效。所有能讓心跳加速的活動都能幫助孩子釋放能量和壓力。

孩子性情急躁愛發脾氣怎麼辦?求解

楊楊2歲多了,媽媽發現她現在變得不聽話了。以前父母說什麼是什麼,現在可好,動不動就和媽媽唱反調,你說東他就說西;讓她不要去摸魚缸裡的小金魚,她偏撈金魚玩;不讓她鑽到床底下去,她偏鑽進去;路遇熟人,讓她開口叫人,她偏扭過頭去一聲不吭;讓她去睡午覺,她卻賴在電視機前不肯走;洗澡水都涼了,要讓她當出浴小公主,她死活不願出浴缸,最後都凍感冒了,把媽媽氣得夠嗆。有人告訴楊楊媽媽:你們家楊楊進入“第一反抗期”了!深圳遠東專家點評:爸媽不妨用體會生活的態度來理解“寶寶的反抗期”。隨著寶寶個體的成長,身體力量與能力的進步以及語言的發展都促使年幼的寶寶有了更多自我探索的機會,當他能依靠自己的感官、思維以及基本的交流能力與這個世界互動之後,面對成人的要求與指令的態度自然不同——他確實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與興趣“say no”了。由此看來,在當今世界不再做專制的父母,並非是從青少年的青春期開始,而是新手父母就要學習的“父母課程”了。讓寶寶平息憤怒假如孩子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應先保持冷靜,這樣做有助於幫助孩子控制住他自己的情緒。溫柔地講話。注意簡化自己的用語,用剋制平靜的語氣和孩子說話。你的話語越是簡單,語氣越是平和,對孩子傳遞的信息就越是清晰,對孩子的安撫作用就越是強大,這也是暗示自己不要被孩子的情緒同化的好辦法。給孩子提供限定的選擇。如果孩子面臨太多選擇,也會變得急躁。例如不要對孩子說“你午飯想吃什麼?”而是對孩子說“你想吃餃子還是麵條?”給孩子一些親密的身體接觸。讓孩子坐在你的大腿上,或者親密地坐在孩子身邊,摟一摟他的肩膀,拍他的背。讓“激戰”變成可笑的事,小傢伙暴跳如雷的時候,為什麼不和他一起跳呢?或者用錄音機把他的哭鬧錄下來,放給他聽。一旦小孩子覺得這事兒有點可笑,他就會學會控制自己。從10倒數到1,這是一種能讓孩子迅速平靜下來的好方法,簡單、有效。要慢慢數,期間無論如何不要提高聲音。孩子在第一反抗期發脾氣是件很正常的事情,父母必須堅持自己的立場,不要輕易妥協。不然孩子就會反覆用這一招,他的反抗,就從無意識變成有意識。另外,威脅並不是一個安慰和控制孩子情緒的好方法,只會加劇親子間的碓立。因此,家長們應該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順利度過反抗期,否則對孩子成長是有影響的。

教育孩子總愛發火怎麼辦?

學會控制自己,對孩子了發火起不了正面作用

相關問題答案
孩子愛發脾氣的原因?
孩子磨蹭拖拉的原因?
孩子記憶力差的原因?
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
小孩子愛哭是什麼原因?
孩子上臺怯場的原因?
孩子愛動是什麼原因?
孩子政治不好的原因?
孩子喜歡老師的原因?
孩子拖拉磨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