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計時工具叫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02

古代的計時工具叫什麼表?

沙漏,日晷

古人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20分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詩經·國風·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攻楚室……”。確切記載使用圭表的時間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

中國古代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定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日晷、水鍾、沙漏

圭表、各種日晷、以滴水多寡來計時的各種水鍾,還有沙鍾、火鍾、蠟燭鍾、輥彈漏刻千章銅漏、延佑滴漏、龍舟香漏、火龍出水、赤道式日晷、赤道經緯儀、渾儀等

圭表

圭表中的“表”是一根垂直立在地面的標竿或石柱;“圭”是從表的跟腳上以水平位置伸向北方的一條石板。每當太陽轉到正南方向的時候,表影就落在圭面上。量出表影的長度,就可以推算出冬至、夏至等各節氣的時刻。表影最長的時候,冬至到了;表影最短的時候,夏至來臨了。它是我國創制最古老、使用最熟悉的一種天文儀器。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刻漏

又稱漏刻、漏壺。漏壺主要有洩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洩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洩,格叉和關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有兩種保持水位恆定或接近恆定的方法,均見於宋代楊甲著《六經圖》(刊於1153年)中的“齊國風挈壺氏圖”。圖中“唐制呂才(約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壺上方加幾個補償壺,“今制燕肅(1030)定”刻漏採用溢流法,深四寸。多餘的水由平水壺(下匱)通過竹注筒流入減水盎。燕肅創制的漏壺叫蓮花漏,北宋時曾風行各地。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後漢文》中在桓譚(卒於公元56年)的文章裡說刻漏度數因幹、溼、冷、暖而異,在白天和夜間需要分別參照日晷和星宿核對。當時已認識到水溫和空氣溼度對刻漏計時精度的影響。

刻漏的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已出土的文物中最......

古代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1. 日晷,有日晷針盤組成。晷針插在盤中心,晷盤上刻著表示時刻的分劃。太陽照射的針影投射在晷盤的分劃上,就能指示出時刻。

2.陰雨天和夜晚則用漏刻。漏刻又稱漏壺,包括下有小孔的銅壺和帶有刻度的刻箭兩部分。水勻速流下,通過刻度觀察水位變化,即可確定時刻。

3.唐代僧一行發明了最早的自鳴鐘,用漏水激輪,一日一夜轉一週,29轉多為一個月365轉為一年。同時裝有2個木人,每一刻一擊鼓,一個時辰(相當於一個2個小時)一撞鐘。

4.元代郭守敬也曾發明出不同聲音的機械報時鐘。

5.民間更多使用燃香,蠟燭等計時方法。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叫什麼名字?

中國古代計時器的創始時間不晚於戰國時代(公元前476~前222)。應用機械原理設計的計時器主要有兩大類,一類利用流體力學計時,有刻漏和後來出現的沙漏;一類採用機械傳動結構計時,有渾天儀、水運儀象臺等。此外,還有應用天文原理(大都根據日影方向測矗時間)計時的日晷,它也是中國最古老的計時器之一。

人類最早使用的計時儀器是利用太陽的射影長短和方向來判斷時間的。前者稱為圭表,用來測量日中時間、定四季和辨方位;後者稱為日晷,用來測量時間。二者統稱為太陽鍾。

公元前1300~前1027年,中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已有使用圭表的記載。《詩經·國風·定之方中》篇有,“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之以日,作於楚室……”。確切記載使用圭表的時間為公元前659年。

圭表等太陽鍾在陰天或夜間就失去效用。為此人們又發明了漏壺和沙漏、油燈鍾和蠟燭鍾等計時儀器。

古代有哪些計時工具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迴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製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處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準確到刻(15分鐘)。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古代的計時方法,用的什麼計時工具

1、干支計時法:

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刻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這十二時辰與現今計時法的關係是: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依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智取生辰綱》:“楊志卻要辰牌起身,申時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時”,古時報時時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時。辰時就是上午的7點至9點鐘;申時是下午的3點至5點(15時至17時)。

2、十二時段計時法:

這種方法是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夜半”相當於“子時”,就是23點至1點;“雞鳴”就是1點至3點;“平旦”就是3點至5點;“日出”就是5點至7點……依次類推。

《孔雀東南飛》有這樣兩句詩:“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黃昏”就是19點至21點;“人定”就是21點至23點。

3、更點計時法:

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它是專用計夜間時間的。“更”與“點”是兩種計時單位。

先說“更”。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夜裡的每個時辰被稱為“更”。一夜即為“五更”,每“更”為現今的兩個小時。一更是19點至21點,二更是21點至23點……依次類推。

《祝福》結尾段寫道:“我被那些因為在近旁而極響的爆炸聲驚醒,看見豆一般大的黃色的燈火光,接著又聽得畢畢剝剝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將近的時候。”這“五更將近的時候”,就是將近早上5點鐘的時候。

再說“點”。“點”是比“更”小的夜計時單位。“點”本來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形狀頗似小銅鐘。中間突起,兩邊有孔,孔可以穿上繩把“點”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時習慣是報更時敲鐘鼓,報點時則擊打“點”,“點”便成為計時單位了。古時為計時準確的需要,又把每個“更”劃分為五個“點”。經推算可知,一“點”等於現今的二十四分鐘,五個“點”的時間正好是一“更”。

4、漏刻計時法:

漏刻是古代的計時方法,“漏”是盛水計時器具,一般用銅製。把一晝夜分一百份,每份即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課文中出現的“漏刻”時間詞語已非本意,只要“更點”的代名詞而已。

《譚嗣同》中“時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這裡“漏”也是“更”的意思了。現代常用的“刻不容緩”“一時三刻”等詞語中的“刻”意思就更虛了。

文言文中表示很短時間的詞語

俄而:不久,一會兒。俄而雪驟,公欣然曰。《〈世說新語〉兩則》

遽:立刻、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頃刻:一會兒。《狼》:“頃刻兩斃。”

少頃:一會兒。《口技》:‘‘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

食頃:一頓飯工夫。《促織》:“食頃,簾動..片紙拋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戰》:“五萬兵難卒合。”

倏爾:忽然。《灌園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爾又變”

無何:沒有多久。《促織》:“無何,宰以卓異聞。”

未幾:沒多久。《口技》:“未幾,夫駒聲起。”

尋:不久。《桃花源記》:“未果,尋病終。”

已而:不久。《醉翁亭記》:“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

適:剛才。《孔雀東南飛》:“適得府君書。”

即日:當天。《鴻門宴》:“......

中國古代的計時器有哪些

圭表

圭表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計時器,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長度單位計量,那麼光陰之“陰”,及時間的長短,,用“分”、“寸”表達就順理成章了。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計時器。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計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我國古代諸多文人騷客留下了許多有關漏刻的富有詩情畫意的章句。如唐代詩人李賀:“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宋代蘇軾:“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在機械鐘錶傳入中國之前,漏刻是我國使用最普遍的一種計時器。

古代用來計時的工具有哪些?

古代計時工具包括日晷、圭表、漏刻、渾儀、天體儀、水運儀象臺等

古代人們用來計時的工具有 , , ,等

日冕

滴漏

沙漏

水運儀象臺

古人的計時工具有哪些?

圭表

圭表是中國最古老的一種定時器,根據《尚書·堯典》中記述土圭始於堯帝時期。古代典籍《周禮》中就有關於使用土圭的記載,可見圭表的歷史相當久遠。圭表是利用太陽射影的長短來判斷時間的。它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直立於平地上的測日影的標杆或石柱,叫做表;一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通過圭表古代學者測出夏至以及冬至,粗略判斷出一年的長度。而圭表的影響不單單是古代的計時,也包括了我們今天對於時間的稱呼。像是為何稱時間為「光陰」,為何是「一寸光陰一寸金」

日晷

日晷也是通過觀測日影計時的儀器,主要是根據日影的位置以確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從出土文物來看,漢以前已使用日晷,日晷的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針和刻有刻線的晷面組成,隨著太陽在天空運行,晷針的投影像鐘錶的指針一樣在晷面上移動,就可以指示時辰。

漏刻

圭表和日晷都是用太陽的影子計算時間的,然而遇到了陰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於是一種白天黑夜都能計時的水鍾便應運而生,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壺;刻,是指刻箭。箭,則是標有時間刻度的標尺。漏刻是以壺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觀測壺中刻箭上顯示的數據來計算時間。作為定時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為普遍。

渾天儀

用日光不方便,單純利用水的流動來計時也有不便。這就促使了古代人開始製作一個極為誇張的,又極具野心的裝置--渾天儀。公元前117年,東漢的張衡製造了水運渾天儀,初步具備了機械性定時器的作用。銅儀的兩側附有玉龍各一,吐水入壺,左為夜,右為晝。壺上分別立著金銅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別天時早晚」。更有妙者臺階下還有內裝機關與兩壺相聯的瑞輪、莢,靠著滴水的推動,依照月亮出入圓缺的變化,不停地旋轉開合,表示著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動日曆一般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計時工具叫什麼?
古代看時間的叫什麼?
削土豆片的工具叫什麼?
開鎖的工具叫什麼?
通廁所的工具叫什麼?
畫眉毛的工具叫什麼?
刮膩子的工具叫什麼?
掃地的工具叫什麼?
古代男子行禮叫什麼?
雕木碗的工具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