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元是由什麼組成?

General 更新 2024-06-26

一個神經元由什麼構成?

神經元的基本結構:可分為胞體和突起兩部分。胞體包括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突起由胞體發出,分為樹突(dendrite)和軸突(axon)兩種。樹突較多,粗而短,反覆分支,逐漸變細;軸突一般只有一條,細長而均勻,中途分支較少,末端則形成許多分支,每個分支末梢部分膨大呈球狀,稱為突觸小體。在軸突發起的部位,胞體常有一錐形隆起,稱為軸丘。軸突自軸丘發出後,開始的一段沒有髓鞘包裹,稱為始段(initial segment)。由於始段細胞膜的電壓門控鈉通道密度最大,產生動作電位的閾值最低,即興奮性最高,故動作電位常常由此首先產生。軸突離開細胞體一段距離後才獲得髓鞘,成為神經纖維。

神經元的組成結構

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神經元是具有長突觸(軸突)的細胞,它由細胞體和細胞突起構成。在長的軸突上套有一層鞘,組成神經纖維,它的末端的細小分支叫做神經末梢。細胞體位於腦、脊髓和神經節中,細胞突起可延伸至全身各器官和組織中。細胞體是細胞含核的部分,其形狀大小有很大差別,直徑約4~120微米。核大而圓,位於細胞中央,染色質少,核仁明顯。細胞質內有斑塊狀的核外染色質(舊稱尼爾小體),還有許多神經元纖維。細胞突起是由細胞體延伸出來的細長部分,又可分為樹突和軸突。每個神經元可以有一或多個樹突,可以接受刺激並將興奮傳入細胞體。每個神經元只有一個軸突,可以把興奮從胞體傳送到另一個神經元或其他組織,如肌肉或腺體。神經元的胞體(soma)在於腦和脊髓的灰質及神經節內,其形態各異,常見的形態為星形、錐體形、梨形和圓球形狀等。胞體大小不一,直徑在5~150μm(微米)之間。胞體是神經元的代謝和營養中心。胞體的結構胞體的結構與一般細胞相似,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l)細胞膜:胞體的胞膜和突起表面的膜,是連續完整的細胞膜。除突觸部位的胞膜有特異的結構外,大部分胞膜為單位膜結構。神經細胞膜的特點是一個敏感而易興奮的膜,在膜上有各種受體和離子通道,二者各由不同的膜蛋白所構成。形成突觸部分的細胞膜增厚。膜上受體可與相應的化學物質神經遞質結合。當受體與乙酰膽鹼遞質或γ-氨基丁酸遞質結合時,膜的離子通透性及膜內外電位差發生改變,胞膜產生相應的生理活動:興奮或抑制。(2)細胞核:多位於神經細胞體中央,大而圓,異染色質少,多位於核膜內側,常染色質多,散在於核的中部,故著色淺,核仁l~2個,大而明顯。細胞變性時,核多移向周邊而偏位。(3)細胞質:位於核的周圍,又稱核周體,其中含有發達的高爾基複合體、滑面內質網,豐富的線粒體、尼氏體及神經原纖維,還含有溶酶體、脂褐素等結構。具有分泌功能的神經元,胞質內還含有分泌顆粒,如位於下丘腦的一些神經元。l)尼氏體:又稱嗜染質,是胞質內的一種嗜鹼性物質,在一般染色中島被鹼性染料所染色,多呈斑塊狀或顆粒狀。它分佈在核周體和樹突內,而軸突起始段的軸丘和軸突內均無。依神經元的類型和不同生理狀態,尼氏體的數量、形狀和分佈也有所差別。典型的如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尼氏體數量最多,呈斑塊狀,分散於神經原纖維之間,有如虎皮樣花斑,故又稱虎斑小體。而在脊神經節神經元的胞質內,尼氏體呈顆粒狀,散在分佈。電鏡下,尼氏體是由許多發達的平行排列前粗麵內質網及其間的遊離核糖體組成。神經活動所需的大量蛋白質主要在尼氏體合成,再流向核內、線粒體和高爾基複合體。當神經元損傷或中毒時,均能引起尼氏體減少,乃至消失。若損傷恢復除去有害因素後,尼氏體又可恢復。因此,尼氏體的形態結構可作為判定神經元功能狀態的一種標誌。2)神經原纖維:在神經細胞質內,存在著直徑約為2~3μm的絲狀纖維結構,在銀染的切片體本可清晰地顯示出呈棕黑色的絲狀結構,此即為神經原纖維,在核周體內交織成網,並向樹突和軸突延伸,可達到突起的未消部位。在電鏡下觀察,神經原纖維是由神經絲甜神經微管集聚成束所構成。神經絲或稱神經細絲,是直徑約為10nm細長的管狀結構,是中間絲的一種,但與 其他細胞內的中間絲有所不同。在電鏡高倍放大觀察。可見神經細絲是極微細的管狀結構,中間透明為管腔,管壁厚為3nm,其長度特長,多集聚成束。分散在胞質內,也延伸到神經元的突起中。神經絲的生理功能是參與神經元內的代謝產物和離子運輸流動的通路。神經微管是直徑約25nm的細而長的圓形細管,管壁厚為5nm......

相關問題答案
神經元是由什麼組成?
網絡是由什麼組成部分?
黨旗黨徽是由什麼組成?
預算是由什麼組成?
螺旋傳動是由什麼組成?
心臟的壁是由什麼組成?
知識產權是由什麼組成?
火是由什麼組成的?
頭髮是由什麼組成的?
安全標誌是由什麼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