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人適合讀博?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轉)讀博,讀什麼——顯然不是什麼人都適合讀博的

母親有位遠親,據說在英國,八十年代終於回國探親。母親第一次和我說起人家是博士

,當回國看到國內的煙囪冒著黑煙時,很有感嘆稱黑煙中可以提煉出好多東西,這樣冒出去白白浪費了;還有不可考證的是英國人在他體內注射了藥物,如果不按時回去,就會發作而死。童年的印象很深刻,現在還有記憶,一是知道了有個博士這個名稱,二是聽到到西方外國就聯想到從煙囪裡提煉東西,感覺人家好聰明。

農家孩子上學沒有太多的想法,五歲多,在生產隊解散後的牛棚裡上了育紅班(我們是欽定的紅色接班人了),在出糞口爬來爬去,好玩。上小學,目的很簡單:省的到城裡認不出男女廁所,讓人家打出來。小學讀完,身子骨沒長成,到初中再讀幾年,長長個子,為以後說媳婦學泥瓦匠做準備。表兄四位,均是泥瓦匠,大表兄稱瓦刀已經給我準備好了,後來沒有用上,可惜了。祖母在1949以後掃盲時認了幾個字,又忘掉了,她對讀書沒有感受,只給我念叨三代不讀書,賽過一窩豬,讀書有啥用?她也說不清。唸了初中,下一步怎麼辦?父親是高小畢業,母親初中畢業,兒女要比他們高一點。那就向上走吧,高中,本科,

碩士

,博士。

一讀寂寞。沒有讀博的本科同學,已經有房有車,事業根基也已扎穩。沒有上大學的兒時玩伴,房子是二層小樓,孩子是兩個繞膝,雖然每年還要為錢發愁。人家是過日子,博士是盼日子。街頭燈紅酒綠,不是你的;林下愛人密語,不是你的;試驗室的瓶子,沒有生機的罐子,是你的。人的七情六慾,都隱藏在亂髮遮掩的腦袋裡。外在的就是一個看文獻

,做試驗,寫文章,偶爾嘆氣的老學生。仿一句網絡語:哥做的不是學問,是寂寞!都在批世道浮躁,博士要在這浮躁中尋求寂寞,博士很可愛。

二讀專業。博士非博學之士,乃是專了又專之士。讀完博士,在自己研究的這個小課題內,因該是是個專家,此專家不是國家級,省部級,地市級這樣不倫不類的中國式稱呼的專家,乃是基於對本課題的國內現狀,國際前沿,歷史淵源有詳細、系統的掌握的才俊。把專業泛化,在這過程中掌握的對學科把握的能力也可以遷移到相近學科或方向,在博士畢業之後可以自己不受原來課題方向之限向其他方向轉移。最終,在這個學科內成為專業人士,某圈子內必須提到的某些人,你很可能名列其中。

三讀關係。這個關係,是指博士生個人對於師生關係的體悟,對於同窗關係的建立。從導師身上,學習他如何處理實驗室事務,如何管理這個團隊,如何應對風險與危機。也許不遠的一天,學生也會成為導師,未雨綢繆,先把導師的招法學過來。師生關係,近乎上下級,又帶些親情在裡面,可以認為是走上工作崗位前的預演,處理好這層關係,到了工作崗位不如魚得水,也不至於太磕磕碰碰。同窗關係,一是學術上的互相幫助,大家都要活下去,實驗室的老人帶新人,

論文的署名,

教材的編譯,更別提基金、項目了。二是人脈(很俗的提法,但實情又是如此)是個人以後行走於學術,業界江湖的有力資源。三進一步鍛鍊情商,要和來自五湖四海背景不同人打成一片,真要點能力。君不見,某些同志在實驗室是香餑餑,誰都喜歡;而一些同志離群索居,孤獨求敗。孤獨並不是一種美,除非你是大哲學家思考宇宙人生,我輩俗人團隊作戰還是要混在一起,怎樣粘,也是學問。

四讀語言。在SCI滿天飛的時下,英文很關緊,

什麼樣的人適合讀博士

選擇博士就等於選擇了在未來三五年,或者是更長的一段時間,你必須要成為孤獨的人,要遠離物質的花花世界,甚至要無數次承擔失敗或者不被學界認可的痛苦。這就註定了不是每個人都具備能成為博士的潛質。首先,你是不是有創新的熱情。因為要取得博士學位,最後就得看你在某一領域的研究有沒有突破和創新。如果你是一個墨守成規,不太富有挑戰精神的人,那麼做創新研究可能就不太適合你。其次,要問問自己願意孤獨地追求知識嗎?如果你是個物質欲比較強、對掙錢還有興趣的人,或許你該去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去讀博士。第三,你願意花很多時間拼命工作,即便你知道你正在探究的問題有可能在短時間內無解。

什麼樣的人適合讀博士

我很同意她的看法,雖然我不介意搞科研會佔據多少個人的休息時間,但是如果不是很喜歡科研的話,沒有必要把大把寶貴的青春投入在一個你不喜歡的事情上。大量被動的投入會讓人的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影響身體的健康。 要不是喜歡這個專業,不會連吃飯的時間都不放過,一邊吃飯一邊聊專業的最新動態或是一邊吃飯一邊看文獻;要不是喜歡這個專業,不會做夢都夢到這個分子該怎麼合成,那個片斷該怎麼嫁接到母體上;要不是喜歡這個專業,不會在遇到接二連三的打擊和失敗的時候,還有信心走下去;要不是喜歡這個專業,不會積極主動的投入那麼多時間精力卻不求回報。讀博的那幾年,生活肯定會比較平淡,清淡,但是,只要是喜歡,一切都可以不計較。

偶然看見了一份中科院畢業生通訊錄,裡面名單的工作單位看著很嚇人,都哈佛約翰霍普金斯康奈爾,結果數來數去,基本全是博士後。少數在國內的CRO或規模較大的藥廠做研發,還有一些在外企中國區做研發。我想到了我的大多數博士同學,現在他們中的多數人也在各個著名學府或者是研究所“享受”著他們的博士後生活吧。按照我的導師的想法,我也應該是他們中的一員,但是,在是否要做博士後這個問題上,我前所未有的堅持了自己的想法,第一次沒有順大溜。我覺得博士階段的歷練已經讓我做好了足夠的準備,沒有必要再在類似的環境中多呆兩年,而這不也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嗎?既然已經培養出了碩士生,博士生,就應該即刻為社會所用,而不是把他們繼續封藏在象牙塔中。但是,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存在的道理。畢業前,系裡來了一位新的tenure-track的assistant professor.這是他的第一份工作,當時他38歲。翻看他過去的經歷,在很多名校做過博士後,跟的導師們也是專業的大牛,同時以第一作者發表了很多很牛的文章。光看這些背景,就知道是個牛人。和他本人聊天,覺得他的經歷就是一部勵志小說。唯一讓人覺得有些小遺憾的就是,38歲了,才穩定下來。我猜想,他應該也是很喜歡這個專業的吧,不然,一路上的這麼多挫折,兩三年換個導師,換個地方,換過四五次,要是一般人,早就放棄了。他是一個正面的例子,在不同的研究組裡跌打滾爬,既開闊眼界,發散思維,又積累下不少人脈,這些都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所以說,無論是讀博還是做博士後,都要自己好好想清楚,做適合自己的事,做自己想做的事。

哪些人不適合讀博

1、高智商的人不適合讀博士。首先聲明,這不是對博士生一族的貶低,希望不要因此而得出“傻博士”的推論。一般來說,能讀到博士的人,並不是說明他在智商上勝過周圍的人,而是說明他是最適合長期學習的人,也是最勤奮刻苦的一類讀書人,這一點恰恰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畢竟具備這種能力是難能可貴的,國家的科研事業需要這樣的人。總體上,能讀博士的人,只要具備一般的智商水平即可,即使是中國最知名的高等學府裡的博士生,也只需具備中等以上的智商。大部分高智商的人,在大學畢業以後,不是去公司工作,就是出國了,很少選擇在國內繼續深造的。既然這是群體行為,肯定有其合理性,對於高智商者,不可以對此視而不見。 2、高估博士學位價值的人不適合讀博士。有錢、有車、有房,誰都想,但是並不是誰都可以實現。如果指望一個博士學位就能換來“腰纏萬貫”,那就算是打錯了算盤,趕快打消這個念頭,人生短暫,上錯了船可就不好玩了,俗話說“賊船好上難下”,這個道理應該懂得的。博士畢業,進高校教書是大部分人的選擇,不是高校待遇好,而是情非得已。在今天的中國,有幾個公司需要博士?要博士就要發揮其作用,體現其價值,為公司創造更大的收益。但是,有幾個公司能提供這樣的空間使英雄有用武之地呢?小公司用不起也沒必要用,大公司要用也不多。也許有人會問,中國不是有那麼多的高新技術企業嗎?不錯,登記註冊為“高新技術企業”的中國公司已經為數不少,但是,有幾家是有自主知識產權、有核心技術研發能力的企業?可以說,大都是外國專利技術的代理收費者。就算有幾家堪稱“民族驕傲”的名企,但相對於中國龐大的博士群體而言,也是“僧多粥少”,不想餓死,除了進高校,別無他路。高校工作相對穩定輕鬆,但是薪水卻和大公司有天壤之別。加上現在已經沒有分房制度,房價又天天漲,博士剛畢業又沒有什麼積蓄,收入又低,還得面臨組建家庭的艱鉅任務,這個時候,就會有很多人感嘆:如果當初不讀博士,恐怕現在已經是“五子登科”了吧。是啊,看看身邊那些本科畢業就工作的同學,哪個不比自己境遇好呢? 3、家庭條件不好的人不適合讀博士。注意,我這裡用的詞是“不適合”,而不是“不要”。有這種觀點的人,我肯定不是第一個。前幾天,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言人不就闡述了他的“教育消費論”嗎?為什麼說家庭條件不好就不適合讀博士呢?我並沒有對普通百姓的歧視(我也是貧農家庭出身),而是就事論事。我並不想剝奪任何人受博士教育的權利,只是想指出,享受這種權利需要付出高昂代價。當一個人讀到博士時,如果不是已經工作幾年,正常年齡應該在26歲左右,博士畢業就應該在30歲左右,在這個階段,自己的父母應該是開始漸漸需要子女供養的時候,尤其對於家庭貧困的人,一般都是父母沒有什麼經濟收入,平時都是省吃儉用,有個頭疼腦熱的病,都是能挺則挺,不打針不吃藥,集中一切財力物力供子女上學,希望子女有朝一日能有出息,儘快承擔起家庭的重擔。在讀博士期間,雖然可以自食其力,不靠父母,但是很少能再多些錢給父母用的。日盼夜盤,好不容易盼到博士畢業,可是又馬上面臨買房成家,這筆花費不小,沒有三四年的積蓄,連房子的首付都解決不了。這時候,還指望能給父母多少錢呢?就算給父母錢,眼看著子女還沒有安定下來,做父母的能捨得花嗎?到最後,還不是一分一分攢著給子女用。做子女的,孝道都沒盡到,還讀那麼高的書有甚用。 4、心理素質不好的人不適合讀博士。“又跳了一個,去年也是這個時候,已經跳了一個”,似乎,很多校園裡生活的人對“跳樓”現象已經“習以為常”了。畢竟,一次又一次“跳樓”事件對神經的反覆刺激已經降低了人們對它的敏感度。除了一句“太......

什麼樣的性格適合讀博

很高興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其實什麼性格的都可以的,

是愛專研的,能投身科研,

事業的,本身想讀的能考上,

點採納呀。

什麼人適合讀博商的課程

之前在博商的網站上有做過了解,總地來說,民企的高層管理者、中層管理者、基層員工都適合讀,具體是這樣的:

高層管理者:適合的課程有商界精英實戰班、併購與資本研修班、國學班、商界英才班、人民大學EMBA、期貨投資研修班、商界領袖班、企業家幸福人生。

中層管理者:適合的課程有博商營銷總監實戰班、博商820銷售行為素質特訓營。

基層員工:適合的課程有執行力培訓課程。

什麼樣的研究生適合工作?什麼研究生適合讀博?

根據每個人對未來的計劃進行衡量。談不上適合與否。關鍵是看自己的價值觀何在~

如果一心搞學術,或者想進高校當老師,終身進行研究工作,當然考個博士是很好的~。而有些理工科的人,尤其是男生,並不願意讀博,甚至有些連研究生都不讀,~投入到工作中,提高經驗值,去訓練自己,提升自己的技術,提早去實踐,提早去賺錢。

所以看自己更崇尚哪個方向。有人崇尚考博,就認為選擇工作的人浮淺,~有些人崇尚工作賺錢,就認為讀博的人可笑又可悲。事實上,看自己是否有這個心態。為什麼說考博也是為了工作,因為讀完博士也不一定就和預期的一樣,那麼誰為這博士三年買單。因此,世事難料~無法說選擇哪個就是對的。問問自己最想要的,最能適應的,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走下去,就是最適合的。

加油!

讀博士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狀態

決定是否要讀博士之前,先問自己幾個問題:

1、你想做科研工作嗎?

你要考慮你的長期目標,因為PhD是訓練你的科研能力。如果將來不做科研,博士不適合你。

2、你想進高校工作嗎?

博士是進入高校任教的必要條件。

3、你有足夠的能力嗎?

評價一下自己是否有下述能力:

智力:顯然

時間:往往比你想想的要長,你能承受嗎?

創造力:讀博需要你用新的思路看待問題。問問自己喜歡“腦筋急轉彎”嗎?你學高數時感到有意思嗎?

好奇心:你是不是強烈的想知道周圍事物背後的規律?

適應能力:讀博常會出乎意料的困難,你可能會到一個沒有人知道答案的領域。你能忍受鬱悶嗎?能忍受住找沒人知道的答案時的枯燥嗎?

自我驅動:教授不會告訴你怎麼做,你能自己給自己長期科研的動力嗎?

競爭能力:你將與最聰明的人共事,別人會將你與這些人比較,你扛得住嗎?

成熟:讀博時間大部分由你自己支配,你要自己安排自己的日程。

讀博士,到底能給人帶來什麼?到底該不該選擇讀博士?

學生物打斷腿,讀生物博士直接打死.好吧停止搞笑。。。個人覺著讀博士就是一段很珍貴的科研經歷,有整整五年甚至更多的時間來專心研究一個或數個問題(好吧我前前老闆三年修成物理女博)。可以培養科研技術,成為一個領域的專業人員,在該領域建立人脈。個人覺著,不打算做科研的不要讀博。

滿意請採納

內向口才不好的人還適合讀博混學術圈嗎

個人觀點:要是連自己本專業的東西都不敢表達自己的看法,而且還抱著“混”的想法,這種人趁早滾蛋。

我見過一些平時不善言談的人,平時和生人見面磕磕巴巴的,跟異性說話就臉紅,但一旦談及自己喜歡的東西卻跟開了話匣子一樣,如果是這樣的情況還好,起碼在專業上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追求。最怕的就是自己沒主意,隨大流兒,連自己的觀點都不敢表達還混什麼學術圈。另外口才好不是說的天花亂墜就叫口才好,言簡意賅一語中的,那樣才叫真的口才好。不善言辭沒關係,起碼有條理能把話說清楚,對於在學術這類圈子裡來說,這就夠了。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樣的人適合讀博?
什麼樣的人適合拔血罐?
什麼樣的人適合養魚?
什麼樣的人適合開眼角?
什麼樣的人適合出國留學?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會計?
什麼樣的人適合穿灰色?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老師?
什麼樣的人適合學中醫?
什麼樣的人適合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