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自稱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24

古代男子自稱什麼?

古代人自稱謙稱

(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

【愚】謙稱自己不聰明,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輕的人稱自己;愚見,稱自己的見解。也可單獨用“愚”謙稱自己。

【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如鄙人,謙稱自己;鄙意,謙稱自己的意見;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

【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謙稱自己;敝姓,謙稱自己的姓;敝處,謙稱自己的房屋、處所;敝校:謙稱自己所在的學校。

【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

【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

【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

【僕】謙稱自己是對方的僕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敢】表示冒昧地請求別人。如敢問,用於問對方問題;敢請,用於請求對方做某事;敢煩,用於麻煩對方做某事。

【拙】用於對別人趁自己的東西。如拙筆,謙稱自己的文字或書畫;拙著、拙作,謙稱自己的文章;拙見,謙稱自己的見解;拙荊、賤內、內人:稱自己的妻子。

【小】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間的謙稱自己;小兒:謙稱自己的兒子;小女:謙稱自己的女兒;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稱;小子: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小可(多見於早期白話):是有一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店:謙稱自己的商店。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沒有才智的)、不肖(沒有出息的),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家】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常用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尊、家嚴、家君:稱父親;家母、家慈:稱母親;家兄:稱兄長;家姐:稱姐姐;家叔:稱叔叔,等等。

【舍】 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稱弟弟;舍妹:稱妹妹;舍侄:稱侄子;舍親:稱親戚。

【老】 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用於謙稱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如老粗:謙稱自己沒有文化;老臉: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婦女謙稱自己;老和尚自稱老衲;老官員自稱老臣。

(2) 其他自謙詞有:

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朕(我,我的,從秦始皇開始專座皇帝自稱)、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穀(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女子自稱妾;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犬子、犬女:稱自己的兒女;笨鳥先飛: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後,比別人先行一步;拋磚引玉:謙稱用自己粗淺的、不成熟的意見引出別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見,等等。 鄙人 “鄙人”本意指居於郊野之人。後古人用來謙稱自己,表示地位不高,見識淺陋。 臣 古人對自己的謙稱。“臣”表示自謙,多有君臣關係在內。後來也完全表示謙稱。 僕 舊時男子自稱謙詞。僕即奴僕,下對上、幼對長自稱奴僕,藉以表示對對方的敬重。 小可 宋元間人自稱謙詞。 小生 舊時晚輩對尊長稱自己的謙詞。 小子 舊時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自稱的謙詞。 晚生 舊時男子對前輩稱己的謙詞。 不 肖 舊時男子自謙詞。不肖原指於不似其父那樣賢能,故男子在其父母死後多借以自稱,表示謙恭。 不才 舊時男子自謙詞。不才即沒有才能,故藉以自稱,以示謙恭。 不妄 舊時男子對自己的謙稱。不妄意為無才能的意思。 不敏 古人稱自己不聰明,不敏捷,故自謙“不敏”。 晚生、後學、晚侍 年輕人在年長者面前的謙稱。 在下 自稱的謙詞,古時坐席,尊長在上座,所以自稱在下。 妾 舊時婦女自稱的謙詞。妾是舊時正妻之外的小妻、側室、偏房,在家庭中地位極低,故婦女藉以自稱,表示對......

古代男子的自稱

我先說些我記得的: 1.古代官員: 文官:微臣,小臣(對皇帝) 下官(對等級比他高的官) 老臣(自己年齡大) 武官:末將(對等級比他高的官) 貪官,宦官:奴才,小的 2.古代男子: 小生,本公子,本少爺 再轉來點別人的: 古人為向他人表示敬意,常採用尊人和卑己的形式來自稱。這種自稱即第一人稱,但不採用“吾”“餘”“予”等人稱代詞,而是有一些習慣的說法。現例舉如下: 下愚 《紅樓夢》第 120 回:“下愚當時也曾與他往來過數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決絕”。 牛馬走 司馬遷《報任安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走”意為僕人,“牛馬走”意為如牛馬般被驅使的僕人。李善注:“太史公,遷父談也。走,猶僕也。言已為太史公掌牛馬之僕,自謙之詞也。”張衡《東京賦》:“走雖不敏,庶斯達矣”。薛淙注:“走,公子自稱走使之人。如今言僕矣”。 敝人 魯迅《華蓋集·犧牲謨》:“敝人向來最贊成一切犧牲,也最樂於‘成人之美'”。 僕 司馬遷《報任安書》:“僕非敢如此也”。 老臣 《觸龍說趙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並非只有君臣關係的人才能自稱“臣”,如《扁鵲見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天請也”。 愚 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妾 《孔雀東南飛》:“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妾”限於女子表示謙卑的自稱,但不僅僅限於具有夫妻關係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自稱。 小人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自從得恩人救濟,齎發小人”。 下官 官員自稱“下官”。《孔雀東南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 小的 《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小的在暗中調停”。 小子 韓愈《芍藥歌》:“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 學生 孔尚任《桃花扇》:“個個是學生提拔,如今皆成大僚了”。不僅讀書人可謙稱學生,官場中人也可謙稱學生。《金瓶梅詞話》第 74 回:“西門慶道:‘也是淮上一個人送學生的'”。又謙稱為“學兒”。明無名氏《東籬賞菊》:“學兒是這彭澤縣一個縣丞”。 小可 《水滸傳》第 41 回:“小可不才,自幼學吏”。 小生 孔尚任《桃花扇》:“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小生”是讀書人的自稱。 小老 《儒林外史》第 3 回:“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小老”是老年人的謙稱,又說成“小老兒”。《兒女英雄傳》第 8 回:“公子,你折殺小老兒了”。 卑人 元高明《琵琶記》:“人之孝者亦多,卑人何足稱孝?”“卑人”猶言鄙人。 卑微 《伍子胥變文》:“今乃不棄卑微,敢欲邀君一食”。 鄙人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也可自稱“鄙”。唐李復言《續玄怪錄》:“鄙為崔氏妻,二男一女”。 鄙夫 東漢張衡《東京賦》:“鄙夫寡識,而今而後,乃知大漢之德馨,鹹在於此”。 老奴 《新唐書·李輔國傳》:“老奴死罪,事郎君不了,請地下事先帝矣”。“老奴”作自稱,限於臣僕。 鄙臣 《晏子春秋·諫上》:“使君之嗣,壽皆若鄙臣之年。”“鄙臣”猶言小臣。 鄙生 明陳子龍《上石齋師》:“二者必有所審,無俟鄙生之忖度也”。“鄙生”為學生的自謙之稱。 鄙老 《晉書·王接傳》:“求賢與能,小無遺錯,是以鄙老思獻所知”。“鄙老”是老人的自謙之稱,猶言“老朽”。 老朽 蘇軾《與馮祖仁書》:“辱箋教累幅,文義粲然,禮義兼重,非老朽所敢當”。 不佞 《國策·趙策二》:“不佞寢疾,不能趨走”。 老拙 宋人陶 《清異錄》:“老拙幼學時,同舍生劉垂,尤有口才”。 不才 明宗臣《報劉一丈書》:“何以更辱饋遺,則不才益將何以報焉”。“不才”意......

古代的男孩子稱為什麼

0-1歲 孩提、襁褓 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未滿週歲的嬰兒。

2-3歲 孩提 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8歲 童齔[chèn]、總角 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

9歲 九齡 教數之年指兒童9歲。語出《禮記》。

10歲 黃口 10歲以下的少兒通稱,即稚氣未脫的男孩或女孩代稱也。幼學之年、外傅之年,十歲稱幼年可以出外就學。後來就稱十歲為“幼學之年。”

13-15歲(男) 舞勺之年 根據《禮記》的記載:勺,一種管樂器,古未成童者習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學習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稱。

15(男) 束髮、成童、志學 男子15歲左右稱“束髮”或“成童”,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古代男孩將頭髮由兩髻(總角)束成一髻叫做“束髮”,束髮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15-20(男) 舞象之年 “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戰場了

20歲(男) 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歲、加冠、冠年 男子20歲稱“弱冠”。典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孔穎達進一步註解說:“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歲算作成人,要舉行加冠禮,故稱。

古代怎樣稱呼男子

中國的稱呼從唐代到明、清兩代,曾有過巨大的變化,而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稱呼多是明、清兩代之稱呼。至於唐時所用之稱呼,無論電視中亦或小說中,都少有提及。現將唐代稱呼略述如下:

唐代時稱呼皇帝多用“聖人”,至於和其親近之人或其近侍則稱其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稱呼其婆婆亦呼為“大家”。至於像唐明皇這樣的風流天子,則親近者俱呼其為“三郎”,而呼太真妃為“娘子”;皇太后自稱為“朕”,這個可見《舊唐書·武則天傳》中則天登基之前的談話記錄;至於皇太子,則常被左右之人稱為“郎君”;而太子、諸王有時自稱為“寡人”,這個一可見於順宗為太子時同王叔文的對話,一可見於《舊唐書·永王璘傳》中永王說:“寡人上皇天屬,皇帝友于”;國公會自稱為“孤”,此可見《大唐創業起居注》中,時為唐國公的李淵的講話。

而對於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憑空無據,在唐代,沒有“老爺”之稱,奴僕稱呼男主人為“阿郎”;而稱呼少主人為“郎君”;稱呼主母和小姐俱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並非只用於奴僕稱呼主人,旁人見了女子亦呼其為“娘子”,見了少年女子也有呼為“小娘子”者;年長者也會叫少年人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詩中就描寫有:一個老人問李白“郎今欲渡緣何事”?然後告誡他“如此風波不可行”。

在唐代,稱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後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縝為“元九”,唐德宗曾呼陸贄為“陸九”;而稱呼女子則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孫大娘”、“李十二孃”等等叫法。而“蕭郎”和“蕭娘”作為普遍的代稱,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講到了“郎”,另兩個稱呼也不可不提:當時,女子稱呼丈夫的弟弟為“小郎”;而女婿又被稱為“郎子”,就如《無雙傳》中,無雙家人從小就戲呼王仙客為“王郎子”。

說了這麼多,才發現還沒有講到當時的自稱。當時的男子多自稱為“某”,也有謙稱“僕”的,稱呼就比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後來的女子那樣謙稱為“奴”外,更多的是自稱為“兒”,同時,也有女子自稱為“某”的。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稱為“相公”,而不像後來那樣用的普遍;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官員相互之間稱為“閣老”;刺使被尊稱為“使君”;縣令的尊稱為“明府”;至於縣丞等則被稱為“少府”。而他們都常被尊稱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場中的相互稱呼和百姓見了皇帝或官員的稱呼,就感到那時人們間的關係遠較明、清時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為父親的尊稱,並不用於稱呼地位高於自己的官員,而且下級官員見了上級官員或者百姓見了官員,也並不像後世那樣奴顏婢膝。當時,對於官員的稱呼普遍是呼其官職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稱其“行第”。宰相見了一個刺使會自稱為“某”,而稱呼此刺使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這個刺使對宰相的自稱亦是“某”,同樣,這個刺使治下之民稱呼這個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對百姓的自稱亦同百姓對刺使的自稱----“某”。同樣,對於一個侍郎,無論是其長官或是其下級以至於百姓,俱呼其為“某侍郎”,而對於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獄中待審的囚犯,也是稱呼其為“某卿”。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稱為“某”,而女子亦自稱“兒”同常時一樣。

例如,像郭子儀這樣地位的人,對給他家修牆的工人講話時,自稱為“某”,而工人回話是也自稱為“某”。

另外,百姓見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樣自稱為“臣”,這可見於明皇逃難時和一蓍老的對話,以及德宗出巡時與一農民之談話。

此外,還有我不能十分確定的一點,就是唐代諸王的世子,如果......

古代的自稱有哪些?

吾 我 鄙人 在下 不才 朕 臣 孤 寡人

古人為向他人表示敬意,常採用尊人和卑己的形式來自稱。這種自稱即第一人稱,但不採用“吾”“餘”“予”等人稱代詞,而是有一些習慣的說法。現例舉如下:

下愚

《紅樓夢》第 120 回:“下愚當時也曾與他往來過數次,再不想此人竟有如是之決絕”。

牛馬走

司馬遷《報任安書》:“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走”意為僕人,“牛馬走”意為如牛馬般被驅使的僕人。李善注:“太史公,遷父談也。走,猶僕也。言已為太史公掌牛馬之僕,自謙之詞也。”張衡《東京賦》:“走雖不敏,庶斯達矣”。薛淙注:“走,公子自稱走使之人。如今言僕矣”。

敝人

魯迅《華蓋集·犧牲謨》:“敝人向來最贊成一切犧牲,也最樂於‘成人之美’”。

司馬遷《報任安書》:“僕非敢如此也”。

老臣

《觸龍說趙太后》:“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並非只有君臣關係的人才能自稱“臣”,如《扁鵲見蔡桓公》:“今在骨髓,臣是以天請也”。

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

《孔雀東南飛》:“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妾”限於女子表示謙卑的自稱,但不僅僅限於具有夫妻關係的女子在丈夫面前的自稱。

小人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自從得恩人救濟,齎發小人”。

下官

官員自稱“下官”。《孔雀東南飛》:“下官奉使命,言談大有緣”。

小的

《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小的在暗中調停”。

小子

韓愈《芍藥歌》:“花前醉倒歌者誰?楚狂小子韓退之”。

學生

孔尚任《桃花扇》:“個個是學生提拔,如今皆成大僚了”。不僅讀書人可謙稱學生,官場中人也可謙稱學生。《金瓶梅詞話》第 74 回:“西門慶道:‘也是淮上一個人送學生的’”。又謙稱為“學兒”。明無名氏《東籬賞菊》:“學兒是這彭澤縣一個縣丞”。

小可

《水滸傳》第 41 回:“小可不才,自幼學吏”。

小生

孔尚任《桃花扇》:“小生姓侯,名方域,表字朝宗”。“小生”是讀書人的自稱。

小老

《儒林外史》第 3 回:“我小老這一雙眼睛,卻是認得人的”。“小老”是老年人的謙稱,又說成“小老兒”。《兒女英雄傳》第 8 回:“公子,你折殺小老兒了”。

卑人

元高明《琵琶記》:“人之孝者亦多,卑人何足稱孝?”“卑人”猶言鄙人。

卑微

《伍子胥變文》:“今乃不棄卑微,敢欲邀君一食”。

鄙人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唐謝曰:‘鄙人不知忌諱’”。也可自稱“鄙”。唐李復言《續玄怪錄》:“鄙為崔氏妻,二男一女”。

鄙夫

東漢張衡《東京賦》:“鄙夫寡識,而今而後,乃知大漢之德馨,鹹在於此”。

老奴

《新唐書·李輔國傳》:“老奴死罪,事郎君不了,請地下事先帝矣”。“老奴”作自稱,限於臣僕。

鄙臣

《晏子春秋·諫上》:“使君之嗣,壽皆若鄙臣之年。”“鄙臣”猶言小臣。

鄙生

明陳子龍《上石齋師》:“二者必有所審,無俟鄙生之忖度也”。“鄙生”為學生的自謙之稱。

鄙老

《晉書·王接傳》:“求賢與能,小無遺錯,是以鄙老思獻所知”。“鄙老”是老人的自謙之稱,猶言“老朽”。

老朽

蘇軾《與馮祖仁書》:“辱箋教累幅,文義粲然,禮義兼重,非老朽所敢當”。

不佞

《國策·趙策二》:“不佞寢疾,不能趨走”。

老拙

宋人陶 《清異錄》:“老拙幼學時,同舍生劉垂......

古代男子對自己的稱呼

小生,在下,鄙人,某,學生,老夫,老衲,小老兒,本老爺,本大人,朕,寡人,小的,愚俯,兄弟,本公子等。

古代稱呼(古代男子年齡的稱呼)

總角:指童年。   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垂髫:指童年。   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髮。”   束髮:指青少年。   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及笄:指女子15歲。   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   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   弱冠:指男子2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   而立:指30歲。   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   不惑:指40歲。   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   花甲(耳順):指60歲。   以天干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   黃髮: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古時男子20稱什麼?

不滿週歲——襁褓;

2~3歲——孩提;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即乃稚氣未脫的少兒代稱也;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5歲(男)——志學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二八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 梅之年,標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壯年時期——春秋鼎盛;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還歷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從心之年、懸車之年;

80~90歲——耄耋之釘;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又可稱為“人瑞”。

古代男子稱自己的弟弟叫什麼?

賢弟可以表示對自己的弟弟的尊稱,

舍弟用於對別人稱自己家的弟弟。

古代男子 24歲稱什麼

20稱弱冠,30稱而立,可是在中間這些年好像沒有特別細分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男子自稱什麼?
古代皇帝自稱什麼?
皇上的妃子自稱什麼?
古代三十歲稱什麼?
古代男子年齡段稱什麼?
古代男子行禮叫什麼?
古代男子二十歲叫什麼?
古代的公主自稱什麼?
古代男子用什麼束髮?
古代人夏天穿什麼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