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思想主張有哪些?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範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係,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
“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怎樣才算是仁呢?根據《孟子》一書可以概括為:第一、親親。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 “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範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係。第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第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汙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來源。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四、在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
概括孟子的主要思想觀點並結合現實的社會生活談談孟子思想之於現代社會有何現實意義
一、性善論
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告子》上)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盡心》上)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二、道德論
“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仁是一個古老的政治思想範疇。《說文》解釋仁字:“仁親也。從人二。”隨著社會的發展,它的含義也不斷有所衍變。孔子論仁,則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發揮。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理想:孔子在多種意義上運用仁的概念,反映了孔子學說的理論上還不夠完整而嚴謹。孟子也最重仁。孟子對於孔子仁的思想的發展,特別表現在孟子以性善論為基礎,提出由此而生仁義禮智四德,其中心點是為仁。還進一步論述仁義禮智四者的關係,第二,在關於仁的倫理思想的基礎上,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學說。孟子以仁作為施政的出發點,要求統治者“施仁政於民(《梁惠王》上),還具體地提出了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具體的仁政措施。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
“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仁,據孟子解釋,就是“人心”。怎樣才算是仁呢?根據《孟子》一書可以概括為:第一、親親。孟子主張統治者要“與百姓同之”,“與民同樂”。第二、用賢良。“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滕文公上》)“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明其政刑。”第三、尊人權。孟子公開宣揚“民為貴”、“君為輕”的口號,提倡在一定的範圍調和統治者和勞動人民的關係。第四、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辦法來治民。認為這樣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歡迎和擁護,從而達到“無敵於天下”。第五、殺無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對一切殘民以逞的暴君汙吏進行嚴正的譴責,力圖把現實的社會發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軌道上來。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來源。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四、在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
孟子的主要思想
一、性善論孟子的主要哲學思想,是他的人類性善論。“性善論”是孟子談人生和談政治的理論根據,在他的思想體系中是一箇中心環節 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東西,不是從客觀存在著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性善論”是一套唯心主義的說法,不過,孟子以“性善論”為人們修養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論根據;還具有一定程度的積極意義。 二、道德論“仁義”是孟子的道德論的核心思想。孟子所說的“仁義”,是有階級性的,是建築在封建等級社會的基礎之上的。但是,他反對統治者對庶民的剝削,反對國與國和家與家的戰爭。 三、政治及經濟方面 孟子著重發揮了孔子的“仁學”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張。 “仁”、“義”是孟子論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經濟學說的出發點。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 四、在哲學思想及認識論等方面 孟子的觀點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義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認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間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興衰存亡、富貴窮達,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對於天必須百依百順,“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義反映論的對立面,否認人的思想是社會存在的反映,認為人生下來就具有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
孟子主張什麼思想
孟子的主張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政治主張,二是經濟主張,總括起來叫做“王道”或“仁政”。在他的這套主張中,處處都閃爍著以民為本的思想光輝。
一、孟子的政治主張
孟子的政治思想很豐富,其中包括保民而王、與民同樂、民貴君輕、天與民歸等內容。
(一)、保民而王
(二)與民同樂
“與民同樂”是忠恕之道的擴展和延伸,講的是國君與百姓之間要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相互同情,並不是說讓一國之君和老百姓享受同樣的快樂。
(三)、民貴君輕
孟子對百姓的同情和重視是真誠的。
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乾旱水溢,則變置社稷。
(四)、天與民歸
“天與”即君權神授。“民歸”即百姓認可。自孔子以來,儒家即選擇了一條遠神近民的思想路線,但在他的思想中並沒有完全消除“人格天”或“主宰天”的殘餘。孟子也是這樣,他認為天子是由天選擇的,並認為天所選擇的天子一定是最有道德的人。
二、孟子的經濟主張
和孔子一樣,孟子認為,所謂“仁政”,就必須讓百姓們得到實際的好處,能夠生活的衣食無憂、幸福安寧。為實現這個目標,他提出了以下幾點經濟主張:
(一)、正經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經界不正,井地不鈞,谷祿不平,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經界。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
(二)、制民之產
“制民之產”就是讓人們具有一定的財產,這實際上是井田制的內容之一。孟子說:
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三)、管理原則
孟子還講到了國家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宏觀管理。他說: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 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四)、取民有制
這是孟子提出的稅收政策。其主要內容為:
1、“市,廛而不徵,法而不廛”。對於商人在市場上儲存的貨物不徵稅,如果出現了滯銷,政府則按照政策的規定進行徵購,避免積壓。
2、“關,譏而不徵”。關卡對於來往的旅客只稽查,不徵稅。
3、“耕者,助而不稅”。實行井田制,農民只需助耕公田,不需納稅。
4、“廛,無夫裡之布”。
以上所說的政治主張和經濟主張,就是孟子“仁政”思想的基本內容。這些主張在中國社會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其真誠的人道主義精神至今仍然閃耀著耀眼的光輝。
孟子他的最著名的思想主張是什麼
政治上,孟子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學說上,他推崇孔子,反對楊朱、墨翟。孟子繼承並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對儒術的理解。他主張仁政,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遊歷於齊、宋、滕、魏、魯等諸國,希望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前後歷時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而沒有得到實行。最後他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範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
請採納,愛你哦,親。
墨子、老子、韓非子、孟子、莊子、孔子、他們都各主張什麼思想?請詳細準確的回答。
墨子主張非攻,兼愛;老撫主張無為;韓非子主張以法國治,強調建立中央集權;孟子主張貧賤不移,富貴、莊子人要活得逍遙、孔子主張以仁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