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不食肉糜?

General 更新 2024-11-13

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惠帝執政時期,有一年發生饑荒,百姓沒有糧食吃,只有挖草根,食觀音土,許多百穿因此活活餓死。消息被迅速報到了皇宮中,晉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聽完了大臣的奏報後,大為不解。“善良”的晉惠帝很想為他的子民做點事情,經過冥思苦想後終於悟出了一個“解決方案”曰:“百姓無慄米充飢,何不食肉糜?”(百姓肚子餓沒米飯吃,為什麼不去吃肉粥呢?)

晉惠帝的一句“何不食肉糜”是什麼意思?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白痴皇帝是西晉惠帝司馬衷。他本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嫡次子,由於其兄司馬軌早死,他就成了嫡長子,被立為東宮太子。當時,負責教養太子的東宮官員都知道太子是個白痴,但為了維護嫡長子的繼承製以及自己未來的定師地位,便合夥長期對晉武帝陷瞞真相。到晉武帝死,司馬衷即位做了皇帝,是為晉惠帝,其白痴真相便再也隱瞞不住了。有一次他出外聽到青蛙叫聲,便傻乎乎地問侍從:“為官乎?為私乎?”意思是這些青蛙是公家所有是私人所有的?侍從聽了哭笑不得,無法回答,只得敷衍道:“在官田為官,在私田為私”。有一次,全國鬧饑荒,老百姓沒飯吃,餓死無數。這個白痴皇帝聽了大臣彙報後,感到很奇怪,竟問待臣說:“老百姓既無飯吃,何不食肉糜?”這荒唐的話語成為千古笑話。王公大臣們知道惠帝是個白痴後,便都心懷不軌起來:爭權奪利者有之,結黨營私者有之,覬覦皇位者有之。最後終於爆發了骨肉殘殺的“八王之亂”,導致“五胡”入侵,天下擾攘,生靈塗炭。惠帝本人在糊糊塗塗做了17年皇帝后,也受盡磨難,被人下毒而死。不久,西晉滅亡。

晉惠帝說何不食肉糜,他的大臣是怎麼回答的?

有一年鬧災荒,老百姓沒飯吃,到處都有餓死的人。有人把情況報告給晉惠帝,但晉惠帝卻對報告人說:“沒有飯吃,他們為什麼不吃肉粥呢?”報告的人聽了,哭笑工得,災民們連飯都吃不上,哪裡來肉粥呢

何不食肉糜什麼意思

如果搐見別人對自己說出“晉惠帝曰:‘何不食肉糜’?”這種話來,那一定是在說自己的處境比對方優越,說話不切合實際,體諒不到對方的難處。含有諷刺、批評之意。

何不食肉糜何意 20分

出處:《晉書.惠帝紀》:“......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

同義詞:飽漢不知餓漢飢。

肉糜:肉粥

帝:指晉惠帝司馬衷

左右:侍從

嘗:曾經

聞:聽到

及:到

矇蔽:昏聵痴頑

含義:如果聽見別人對自己說出“晉惠帝曰:‘~’?”這種話來,那一定是在說自己的處境比對方優越,說話不切合實際,體諒不到對方的難處。含有諷刺、批評之意。

“何不食肉糜?”到底是什麼意思

是說過去有個太子出城,看見路上有很多餓死的人,他就問身邊人這是怎麼了。身邊人回答他說這些人沒有飯吃餓死了。太子覺得很奇怪就說,沒有飯吃為什麼不吃肉糜呢。

何不食肉糜? 不辯,不便。下一句是什麼

《晉書·惠帝紀》:帝嘗在華林園,聞蝦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矇蔽皆此類也。

何不食肉糜的典故

西晉時有個很強悍的皇帝晉惠帝,他有一句很強悍的名言:“何不食肉糜?”

這段典故出自《晉書·惠帝紀》。當時天下發生很大的饑荒,很多百姓餓死了,晉惠帝聽說這件事後,問大臣:“百姓怎麼會餓死啊?”大臣回答:“百姓沒有饅頭吃啊。”晉惠帝問:“沒饅頭吃,為什麼不吃肉糜呢?”

急!關於“何不食肉糜”的馬克思作業!

近我正在讀《晉書》,對這一朝的歷史真是感到又可悲又可嘆。悲的是晉祚綿延百年,卻鮮有令人讀來痛快淋漓可供讀者下酒的事情,連晉明帝聽大臣王導講祖先開國的事都羞得將臉伏在床上,不忍見人;嘆的是晉武帝時天下終於重歸一統,可沒有多久又天下大亂,而且這一亂就亂了三百年之久,讓中國歷史留下了一塊最大的分裂疤痕。

可以說,晉朝是一個由治走向亂的王朝。對這樣一個王朝,今天民眾的腦海中留下了多少印象呢?應該說,印象還是有的,因為晉朝開頭幾位尚未稱帝的人物在《三國演義》裡都出現過了,如果在此之外我們還要再多找一個,那大約就會有晉惠帝。

對中國歷史稍有熟悉的人對晉惠帝都不陌生,因為他曾經鬧過兩個著名的黑色幽默,其中影響最大的一個就是“食肉糜”的事。

對於這個事情,《晉書.惠帝紀》上是這樣記載的:“天下慌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意思是說,天下因為戰亂頻仍,田地都荒蕪了,老百姓沒有吃的乃至餓死,有人向惠帝報告這件事情,惠帝說:“他們肚子餓了為什麼不喝肉粥啊?”

說老實話,我讀到這裡的時候,並不認為惠帝是出於某種惡意,或者含有杜甫那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中透露出來的冷漠意味,我倒相信惠帝那句話更多的含有對老百姓本能的關愛,以及對他們會餓死的不解。晉惠帝死的時候已經有四十八歲,是被毒死的,我不知道他說前面那句話的時候有多大年紀,但照推斷,他即位時已經有三十二歲,說這句話時至少也應該有了常人的理智。在這種情況下讓我們來解讀他如上那番言語,我只能說,可能是他在生活中還從未有過飢餓的體驗。在他即位十四年後,天下分崩離析,他被迫與成都王司馬穎單車走洛陽,從駕的人好不容易才弄來了粗米飯,用瓦盆盛著給他吃,我相信這時他是決不會再說這樣的話了。之前的那番言語,只能表明他初做皇帝的時候,對下面的實情幾乎一無所知,還以為天下老百姓都過著和他一樣的日子,閒的時候可以聽聽蛤蟆叫,餓了還有肉粥喝,所以《晉書》上才評價他是被“矇蔽”了。

按理,晉惠帝實在不應該是如此不懂事的。他的父親晉武帝是一個頗有作為的君主,中國就是在他手裡重新一統的。武帝自己曾“耕於籍田”,也曾“親率王公卿士耕籍田”,多少知道一些稼穡艱辛。可非常遺憾的是,晉武帝大約以為天下難做的事情都已經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並沒有試圖讓他的兒子也去親身體驗一下生活的艱難困苦。始泰三年,晉武帝立年方九歲的惠帝為太子時,公開的詔書上說“方今世運垂平,將陳之以德義,示之以好惡”,文字裡透出的滿是一種欣然的氣息。他以為子孫治國只要把持好了德義、好惡,就沒有什麼大問題了,卻沒有想到皇子們成日鎖在深宮中讀書,既沒有人教,又不能親身去體驗一下普通民眾的生活,弄得最後不識世務。所以,在惠帝成長的過程中,有關下層民眾生活的真實信息實際上是被抹去了。這個令惠帝不知道老百姓苦楚的責任如果要追究起來,應該由他的父親晉武帝來負,因為他忽視了對太子在這方面的教育和培養。

當然這也與當時社會的風氣有關,晉時的貴族都不屑於做細務,也不屑於折節以辱沒門楣。今天的人們總道“魏晉風骨”,對那時貴族的卓爾不群津津樂道,可是我們都忽視了,清高自傲的這些官宦富家子弟並沒有多少能理解得了那種貧寒的老百姓吃了上頓愁下頓的生活。陶淵明是可以不為五斗米折腰,那是他有田有地,能做到衣食無憂。對沒有田沒有地,又沒有家族後臺的人來說想出人頭地怎麼辦呢?只有造反了。這時世家大族的子弟們又在做什麼呢?憑藉著豐厚的家產、顯赫的家族地位,他們中間不少人除了肆言空談就是遊手閒蕩,下面的民情民風體察不了,反而競相奢靡,象王愷和石崇那樣爭奇鬥富,把好好的......

相關問題答案
何不食肉糜?
如何長胎不長肉?
剖腹產前一天如何飲食?
切開的水果如何不變色?
小孩子不吃肉怎麼回事?
何不試之以足什麼意思?
為什麼吃了不長肉?
臉上擦傷如何不留疤痕?
如何醬牛肉好吃又簡單?
電腦如何不鎖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