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是哪個世紀?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戊戌變法是什麼

戊戌變法

(一)背景:

清光緒二十四年(戊戌年,1898),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了資產階級政治改良運動。

中日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民族資本主義獲得初步發展,以康有為等為首的維新派,代表著民族資產階級上層和開明士紳的政治要求走上歷史舞臺,主張對中國傳統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進行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機,使國家臻於富強。康有為(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地主官僚家庭出身。18歲時受業於江南名儒朱次琦,但不囿於師說,能獨立思考,喜好陸(象山)、王(陽明),而鄙棄程(頤)、朱(熹)。21歲遊歷香港,接觸到西方資本主義文明,以為“西人治國有法度,不得以古舊之夷狄視之”,購買西書,大倡西學,走上了從西方探求救國真理的道路。光緒十年中法戰爭爆發,他目睹外侮憑陵,清廷腐敗,大受刺激,激發了變法維新思想。十四年乘赴京參加順天鄉試之機,第一次上書清帝,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三策,要求光緒帝纖尊降貴,引咎罪己,求言圖治。當時頑固派把持朝政,予以阻格,難以上達,且以狂生見斥。康意識到變法尚非其時,遂南返。十七年春起,在廣州開辦萬木草堂,培養變法維新人才。得弟子梁啟超等人。二十一年春,康偕樑赴京會試,適值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簽訂空前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至北京,應試舉人群情憤激,奔走相告。康有為、梁啟超聯絡18省舉人1300餘人聯名上書清帝,反對簽訂《馬關條約》,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的主張。上書雖遭清廷拒絕,但它的內容輾轉傳抄,在社會上激起廣泛影響。這次上書標誌著資產階級維新派正式登上歷史舞臺,醞釀多年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潮開始變為實際的政治運動。此後,康有為以“變法圖強”為號召,先後在北京、上海組織強學會,發行《萬國公報》(後改為《中外紀聞》)和《強學報》,宣傳變法維新、救亡圖存,提倡西學,考察各國強弱之源,反映了維新派對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傾慕,因而遭到封建頑固派的忌恨。二十一年末,北京、上海強學會先後被封禁,《中外紀聞》、《強學報》被迫停刊。但是維新變法已成為一種時代思潮,它不會因封建統治者逞虐施狂而沉寂下去。二十二年,梁啟超等在上海創辦《時務報》,發表樑著《變法通議》等重要論文;二十三年嚴復在天津創辦《國聞報》,連載嚴譯《天演論》和《原強》等重要論文;二十四年譚嗣同、唐才常等又在湖南創辦《湘報》。這些報刊以達爾文進化論為思想武器,敲起民族危亡的警鐘,呼籲“救亡以圖存”,論述變法維新的必要性與合理性;揭露封建專制制度為中國衰弱落後的根源,大力鼓吹資產階級民權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思想、舊文化,大力提倡新學,影響遍及全國。與此同時,維新派又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學堂。據不完全統計,光緒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間,維新派創辦學會、學堂、報館等共50餘所,出版報刊30餘種,為維新運動高潮的到來,做了輿論準備,培養了人才。其時,帝黨在與後黨爭奪統治實權的鬥爭中處於弱勢,急需尋找社會力量的支持。甲午戰後,部分帝黨逐漸傾向變法,企圖藉助維新派的改革才能和勇氣,輔助光緒帝通過變法從後黨手中奪取統治實權,達到救亡圖強的目的。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這時尚未形成獨立的政治力量,維新派也迫切尋求政治靠山以為奧援。於是,甲午戰爭後,帝黨與維新派逐漸結合。強學會的成立是其結合的標誌。

光緒二十三年冬,德國強佔膠州灣,其它帝國主義紛起效尤,掀起了在中國強佔租借地、劃分勢力範圍的高潮,中國面臨被瓜分的危機。康有為再次從南方趕到北京,於當年十一月十二日(12月5日)呈遞《上清帝第......

如果戊戌變法成功了,中國將會變成什麼樣?

中國最大的一次機會錯失是上上世紀末的戊戌變法!那時的滿清政府進入了經濟發展的瓶頸,三十年變法圖強成果在甲午戰爭中灰飛煙滅,號稱世界第六大海軍強國的中國在劉公島向海軍實力排名十二的撮爾小國日本戰敗投降,“東方無敵艦隊”北洋水師在威海衛軍港全軍覆沒……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用雄辯的事實證明了清政府“只發展經濟不變革政治體制”(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自強模式的荒謬和一廂情願,舊體制在經濟上的活力已被證明走到了盡頭。當時中國的軍事實力對日本擁有壓倒優勢,在戰略上又處於有利地位,以致中國的保護國朝鮮認為日本根本沒有資格和中國交手;可滿清腐敗的人事體制挑選出的軍政官僚不是“明於人暗地事”的酒肉政客就是“關係大於能力”的漿糊腦袋,沒有能力、德操和責任心來發揮中國的優勢,極個別有過人能力品格的英雄又因為“妓院容不下淑女”的緣故陷入人情上的孤立而無法發揮作用。最後的結果竟然是北洋艦隊的全體官兵在“若破釜沉舟尚不知鹿死誰手”的情勢下向日軍集體投降(統帥丁汝昌自殺)!剩餘艦隻完璧交給日軍,而不是按海軍投降慣例鑿沉?中國出人意料地敗於小日本把自己的腐敗虛弱在列強面前暴露無遺,他們一度被中國“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中的經濟增長數據所迷惑,怎麼也想不到“繁榮”的外衣下竟掩蓋著難以置信的虛弱內容,因而極大地刺激了列強對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野心,爭先恐後地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處於忘國滅種的關鍵時刻。在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朝野的志士仁人在現代民族主義的感召下開始了救亡圖存運動。既然單純發展經濟的“一條腿走路”強國模式已被證明沒有出路,新形勢下的救亡圖存運動就只能求助於政治變革,不是對舊體制進行修修補補,而是對政權組織和運作模式進行根本變革,使權力、義務和責任由互相分離轉向有機統一;人事體制由“劣勝優汰”轉向“優勝劣汰”;社會機制由“獎惡懲善”轉向“抑惡揚善”……中國名義上的國家元首,專制體制下罕見的末路英雄,擁有過人品格和責任心的光緒皇帝,在康有為、梁啟超、譚祠同等民族英雄的推動下,成為政治變革的領袖人物。帝國航船的總舵手為國家民族選準了前進的方向;但負責划槳的官僚集團卻出了問題。腐朽落後的官僚體制造就了一大批特權階層。這個階層的集團利益與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對立的,他們的既得利益是建立在傷害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之上。光緒皇帝領導的政治變革是建立在維護國家民族根本利益的基礎之上,必然與特權階層的眼前利益相沖突。儘管國家民族的文明強大有利於他們的長遠利益,但狹隘短視的特權階層看不到這一點,出於維護急功近利的陰暗本能集體對抗光緒皇帝強國興邦的偉大事業,拼命利用手中職權向相反的方向揮動船槳……當英雄的光緒皇帝拒不順從特權階層的陰暗心理改變航向並威脅要撤換帝國航船的“官僚水手”時,特權階層的代表人物那拉蘭兒從挪用海軍經費建造的豪華蓋世頤和園裡走出來,用陰謀手段發動政變,囚禁維新領袖光緒皇帝,對維新英雄亮起血淋淋的屠刀,六名維新黨精英,包括中國近代最偉大最傑出靈魂最為高貴的思想家之一的譚嗣同,都被特權集團以“賣國賊”罪名押往菜市口刑場砍頭示眾,民族英雄的鮮血被京城百姓蘸了人血饅頭……有望使中國在短期趕超日本的戊戌變法就這樣被以那拉蘭兒為首的特權集團淹沒在血泊之中。中國再次錯失了千載難逢的巨大機遇。錯失巨大機遇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一九一一年,被維新英雄的鮮血澆醒的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了武裝反抗滿清統治者的暴動,推翻了滿清權貴的統治。先前滿洲權貴害怕特權受到任何限制,害怕地位財產受到任何損失,現在則什麼特權也沒有,別說地位財產蕩然無存,連生命也沒有保障。在隨之而來的長達半個世紀的血腥歲月......

戊戌變法的變法背景

戊戌變法的變法背景:

國際背景的經濟:19世紀下半葉是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階段。這個時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引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並開始向壟斷階段過渡。美、德、英、法等早已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位居世界前列,而原本相對落後的俄國、日本,在發展了資本主義之後,也迅速強大起來。在這種局勢下,變革舊的制度和舊的生產力,發展資本主義已經成為當時的一種世界潮流。

國際背景的政治:19世紀後期,歐美資本主義國家通過議會改革等,使更多的民眾獲得了選舉權和參政權,政治民主化進一步擴大。英、美等國實現了文官制度改革,整頓了吏治,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從而保證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正常運行。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在長期的發展中日趨完善。這些國家都為中國人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示範。

國內背景的社會背景:民族危機的加深。19世紀末,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德、意、日、俄和葡萄牙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因此加緊對落後國家和地區進行侵略,西方列強趁機掀起侵略中國的狂潮,偌大的中國被分割成了一塊塊列強的“勢力範圍”,整個國家已呈豆剖瓜分之勢。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新危機;《馬關條約》的簽訂,中國再次遭受割地、賠款,以及大量主權進—步喪失的厄運。甲午戰爭的慘敗更加速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進程。亡國滅種的危急形勢迫使一些先進的中國人開始尋找新的救國救民道路。

國內背景的經濟基礎:這一時期民族資本主義得以初步發展的原因有三:一是帝國主義的入侵所帶來的刺激。《馬關條約》中允許列強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列強紛紛加緊資本輸出,中國 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遭到進一步破壞。這在客觀上促使中國城鄉的商品經濟有所發展,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一些條件;二是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打著“自強”、“求富”的口號,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企業,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到了引導和刺激作用;三是因為一些覺醒的國人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抵制洋商洋廠看作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之一,他們發出了“實業救國”的呼聲,利用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民族工業。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初步發展,為資產階級開展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經濟基礎。

階級基礎: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開始謀求與其經濟地位相符的政治權利。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臺,為戊戌變法奠定了階級基礎。

思想基礎:鴉片戰爭後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封建統治的危機也一步步加深,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思考要通過何種道路來挽救中國的問題。林則徐、魏源等主張“向西方學習”,發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呼聲,成為學習西方的先聲。但是他們的思想由於受到種種限制,並沒有付諸實踐。洋務派將“向西方學習”的思想付諸行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指導下,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希望以此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洋務運動開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是甲午戰爭的慘敗卻表明靠洋務運動並不能救中國。

維新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康有為打著“託古改制”的旗號,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來宣傳變法。之所以要借用孔子的名義來宣傳西方的政治制度,康有為的思想在當時極具震撼力, 為維新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三個“要不要”的論戰,即要不要實行維新變法,要不要改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一種新思想的產生,必然會遭到保守思想的反對,維新派和頑固派的論戰不可避免。這是一場維新與守舊、變法與反變法的爭論,是中國......

戊戌變法內憂外患 指什麼

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至1898年9月21日。

內憂:遭到了地主階級,統治階級的反對,最後慈禧發動宮廷政變,戊戌六君子被愛,戊戌變法失敗

外患:外國侵略者,不希望中國通過這種方式走向富強。

十九世紀末,對戊戌變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的文獻是什麼

《進化論》=《天演論》

“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的相同點是什麼?

都是自上而下進行的改革,目的都是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結果都失敗了

19世紀末,中國發生的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了什麼作用

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①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②它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進行廣泛的宣傳鼓動,希望通過改革,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③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蓬勃興起開闢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維新運動留下的許多遺產,諸如解放思想、變革觀念、建立社團、興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更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戊戌變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提倡新學,批判舊學,著重宣傳“興民權”,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從此,民主主義成為洶湧的社會思潮,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規地說,中國資產階級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和稍後幾年初步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的新學術,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文學理論等已經萌生,“詩界革命”、“文體革命”、“小說界革命”、“戲劇改良”等相繼而起,資產階級的新文化,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開始成為中國近代文化的主流.在教育方面,維新派主張採用西方近代教育制度,興辦新式學堂,這對中國近代教育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的前身)的創立,更成為中國近代國立高等教育的發端.在改革社會風氣方面,維新派主張革除吸食鴉片及婦女纏足等惡俗陋習,提出“剪辮易服”的主張,倡導講文明、重衛生等,具有移風易俗、開啟社會新風的積極作用.

相關問題答案
戊戌變法是哪個世紀?
戊戌變法是什麼?
伽利略是哪個世紀的人?
愛迪生是哪個世紀的 ?
戊戌變法意義是什麼?
戊戌變法的口號是什麼?
戊戌變法的原因有哪些?
戊戌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是! ?
執法是哪個單位?
戊戌變法歷史意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