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的後代姓什麼?
周武王的後裔現在在哪,姓什麼
全國和世界各地都有,姓姬。 追問: 那姓周的是不是 周武王 的後裔呢 回答: 周朝的國姓是 姬姓 ,不是周姓。
哪些姓氏家族是周文王後裔
姬姓是最直接的後裔,還有其他的姓就多了,
黃帝的後代姓什麼
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理事、中國古都學會常務理事、新鄭市地方史志辦公室副編審劉文學研究認為,黃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因居姬水,而改姓姬。因此,黃帝的真實姓名為“姬軒轅”。後來,姬軒轅通過戰炎帝、敗蚩尤統一天下,代神農氏為“天子”,而稱“黃帝”。為什麼稱為“黃帝”?劉文學介紹,《綱鑑會纂》、《御批通鑑輯覽》等都說:“神農氏衰,少典娶有蟜氏,名曰附寶,祈於野,見大電繞北斗而有妊,二十二月生帝於軒轅之丘,軒轅丘在開封府新鄭縣,黃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黃,故稱黃帝。”這是說黃帝是因為“土德”而稱為黃帝。什麼是“土德”?“土德”就是農耕。黃帝教民播五穀,藝五種,解決農業上的吃飯問題,而“土”在中原一帶,又呈黃色,因此稱為黃帝。另外,當代許多史學家如國學大師錢穆、何光嶽、張光遠等進行了考證,認為黃帝是因居住於新鄭市熊山下的黃水而稱黃帝。 《史記》開篇首先介紹黃帝的身份,儘管這個身份介紹只有短短三句話,14個字,卻在歷代存有很大爭議。《史記》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第一句,“黃帝者,少典之子”,關於這句話,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說“少典”是人名, 說黃帝啊,他的父親叫做“少典”,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另一種解釋是說, “少典”是古氏族名,也就是說,黃帝是少典氏族的後代。 現在大家一般認同第二種說法,認為“少典”是古氏族名。 以封地為姓。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故以姬為姓。再例如:陶唐氏之後代封於劉地,其後裔以劉為姓。周代天子是黃帝的後裔,周文王按現代的姓名叫“姬昌”。 淩氏出自姬姓,以官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後裔。據《通志·氏族略·以官為氏》所載,文王的第九個兒子康叔被封在衛,建立了衛國。康叔的兒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職為凌人,是周禮天官之屬,為掌冰室之官,是一個負責保存貯藏冰塊的官職,他的後人就以他的官職作為姓氏,於是產生了淩氏。淩姓是黃帝姬姓後裔。頭一個以凌為姓的人,是出身於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衛國。當時衛國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帶,他們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姓纂》說:“康叔支子為周凌人,子孫以官為氏”。所謂“凌人”,是當時的一種掌管夏季藏冰的官。淩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孫子,由於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擔任“凌人”,以官為氏,稱淩氏。故淩氏的後人尊“康叔”為淩姓的始祖
周武王的子孫後代是在那個朝代改為姓解得?
解良。據《萬姓統譜》、《通志·氏族略》等……族譜牒記載,解氏出於姬姓,歷史悠久,可追溯到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黃帝長於姬水(今陝西省岐山縣岐水)生於軒轅之丘(今河南省鄭州),因而姓姬。黃帝子二十五人,其一子名玄囂,為正妃嫘祖所生。玄囂遷居壽丘(今山東省曲阜),生蟲喬極,蟲喬極生帝嚳。帝嚳正妃姜女原,生子棄,被稱為后稷,創立了周部落。后稷生不,不生鞠,鞠生公劉,公劉遷居豳(今陝西省栒邑)。公劉生慶節,慶節生皇僕,皇僕生差弗,差弗生毀隃,毀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亞圉,亞圉生公叔祖類,公叔祖類生古公父,遷周原(今陝西省岐山)。古公父生太伯、仲雍、季歷三子。其中,季歷生子姬昌,稱文王。文王子姬發於公元前1066年消滅商紂王,建立周朝,被稱為武王。武王傳成王姬誦。成王封胞弟叔虞於唐(今山西省曲沃)稱唐侯,子燮夫遷都於晉邑(今山西省太原),改國號為晉。另一子良被封於解邑(今山西省臨晉縣西南解城)稱解良,成為解氏家族的得姓始祖。
周朝後代都在哪裡, 都姓什麼?
各地
周朝的貴族是黃帝的後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發。而周朝結束以後,周朝的王族後代就以國名為姓;唐玄宗時,為避皇帝李隆基名諱(姬與基同音),開始改為周姓。後來一部分人恢復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為什麼姬發姬昌等,他們的後代有的不姓姬,這是為什麼?要不然八百年周朝,姬姓應該是最多的姓。
因為老婆多,子孫多,多的經常打架,後來用自己的封地名作為姓氏,也有子孫為躲避戰亂改姓……
續簡伯後代都姓什麼
應該姓簡
一、姓氏源流
簡(Jiǎn 簡)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後代,以諡號為姓。春秋時,晉國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經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與太傅陽處父不和,鞫居為他刺殺陽處父,結果被趙盾處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續,死後諡為續簡子,世稱續簡伯,他的子孫後代便以其諡號為姓,稱簡姓。
2、出自耿姓,為三國時蜀國簡雍之後所改。簡雍本姓耿,幽州人讀“耿”與“簡”同音,遂變為簡姓。
3、出自檢姓所改。漢代時有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姓簡。
得姓始祖:續簡伯。關於簡姓的來源,可以從三本文獻上去考證。據《范陽簡氏家譜》記載,簡姓的始祖是晉大夫狐鞫居,狐鞫居食邑於續,諡號續簡子,世稱續簡伯,他的子孫以其諡號為氏。另外馬仰溪所考證《簡姓世學》上也有清楚的記載,簡姓為春秋時晉大夫續簡伯之後,而晉與周皆源出姬姓,那麼,簡氏可以說是黃帝的後裔。郡出范陽或涿郡。此外,《姓苑》指出,東漢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改姓簡,其後以簡為姓,亦稱簡氏。望族居范陽郡(今河北省涿縣)。故簡氏後人奉續簡伯為簡姓的得姓始祖。
二、遷徙分佈
簡姓在大陸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臺灣排名三十二位。簡氏出自姬姓。春秋時期,魯國的簡叔,他的後代就有以他的名字為姓的。東漢時,句章尉檢其明,因避諱而改為簡姓。簡氏是春秋時代晉國大夫續簡伯的後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陽和涿郡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當可發現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陽”,就是“涿郡”。春秋時代的晉國,是傳自周武王的兒子唐叔虞,跟當時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國。簡氏的始祖既然出身於晉國的公族,追本究源,他們當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孫,黃帝的苗裔了。據《姓纂》指出:“左傳晉大夫狐鞠居,食採續邑,因號續簡伯,漢有簡卿”;《范陽簡氏家譜》指出:“晉大夫狐鞠居,食邑於續,諡曰簡伯。子孫因以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大夫續簡伯之後,晉與周為姬姓,蓋后稷之子孫,而黃帝之苗裔也。其後或在范陽,或在涿郡。”不過,簡氏也跟大多數著名姓氏一樣,並非僅僅只有春秋時代晉國公族的一支。另外,依照《姓範》的考證,在這個家族的眾多子孫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過去從檢氏改姓而來的。《姓範》是這樣說的:“有檢氏避諱改為簡氏者。”檢氏,讀音與簡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徑,據清代學者張澍的說法,是“當以檢察得姓”,也就是他們的祖先由於曾經擔任過“檢察”的官,所以才“以官為氏”姓了檢。至於這個姓的改姓為簡,則是漢朝時候的事。當時,有一位叫作檢明的人,為了避諱而改姓了音同字異的簡氏,並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襲下去,使得簡氏家族的聲勢為之壯大不少。關於2000多年以來簡氏的播遷情形,也已經被考證。《簡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漢時有簡卿,其在范陽者,三國時有簡雍。晉統一天下後,簡氏因離亂南遷,散居南海、靖安、新喻、東管、馬平、四川等處。宋時南渡,避亂於福建寧化,後遊南劍州,建寧府。乾道二年(1166年)遷上杭。三世祖遷太平裡洪源村(先為洪源開基祖)。九世德潤,於六至六六年(1280年)入贅南靖張家。是為張窖開基祖;子三、二世貴禎,自南靖移居廣東,子孫分播潮陽、番禺等縣。”據《簡氏姓族考》曰:“三國時,簡雍為中郎。時天下大亂,家人從之,有在邵陽,有在遠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縣。五季後樑時,契丹寇北方,涿州無日不憂兵,其宗有宦遊嶺外者,乃留焉不歸。若黎湧系一山,則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粵者,後晉割北方十六州賄契丹,而涿在其中,簡姓宗族因而至嶺外者漸眾,分居粵東諸嘗......
我是姓周人 我會是周武王的後裔嗎?(我族人集中地是廣東的)
周姓可能可週武王的子孫,其它姬姓,比如毛姓可能是周文王家族的姓氏,不是周武王的後代,周姓可能是的。
燧人氏後人姓什麼
可以說中國炎黃子孫大多都是伏羲後人,這裡舉幾個例子。
一:宿姓
1、出自風姓,是上古伏羲氏的後代。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其中遠古伏羲氏的後人被封於宿(今山東省東平縣東),並建立宿國。其公族後代遂以國名為姓,稱宿姓。
2、後魏時,有叫劉子義的,因對後魏有功,被賜為宿氏。
3、北魏時,有宿六斤氏改姓宿。
二:東方姓
出自上古伏羲氏。伏羲氏裔孫中有個叫羲仲的,出於震位(震位在八卦中主東方),世代執掌東方青陽令。他的後代子孫遂以東方命姓,稱東方氏。又一說出自張姓,是漢代文學家東方朔的後代。東方姓在大陸和臺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據說 伏羲姓風
不過“上古八大姓氏”為:姜、姬、姚、嬴、姒、妘、妊、媯,沒有“風”姓
《說文》中描述黃帝居住在姬水,因而姓“姬”。
當然了 黃帝姓不姓姬不好說 但黃帝是軒轅氏、伏羲是伏羲氏這應該是沒錯的
姓為女字旁,上古八大姓,大都也含有女字旁
因此據說“姓”的誕生和母系氏族社會有著很大的關係
而氏的誕生據說和父系有關
【早期的人物 如伏羲等 可能根本就沒有姓氏】
伏羲據說是公元前7600年前的人
我們考古主要是靠發現古籍、史書之類的東西來推測情況
但是商朝時候用的都是古老的甲骨文而已
那麼假設伏羲有姓氏,那時候沒有文字 甚至於寫字的材料都沒有,後人是怎麼知道姓風呢?
一些古代典籍 對我們而言是古代資料,而相對於伏羲等人物而言卻是幾千年後的內容
因此這些古籍有的時候提到某某先祖姓啥,其實也沒多大意義:
伏羲時期沒文字、沒記載 古籍的作者咋知道比他更早幾千年的氏族的事情?
此外,三皇治世五帝定倫
伏羲時期人類每個氏族成員不是很多,而且人倫未定,結合混亂,故而氏族內恐怕近親繁多
既然都是近親,制定出一個劃分血脈區別的姓氏做什麼?
這也進一步證明 關於姓氏起源於黃帝等時期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
所以個人認為 伏羲可能根本沒姓氏 他的近親後裔應該也沒姓氏
直到數千年後,後裔才有姓氏
而此時後裔姓的不是某個姓氏而是“百家姓”,這個後裔也不是某小部分人,而是華夏人
PS:【上古八大姓的疑問】
①姓的起源 以及上古八大姓含女字 都指向母系氏族社會
但是“姜、姬、姚、嬴、姒、妘、妊、媯”據稱都是從黃帝~大禹時期出現的
這就奇怪了 為何應該在母系氏族誕生的姓氏 卻等到父系氏族黃帝等人物出現後才出現?
②據稱 黃帝是因為“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今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
奇怪的是 黃帝先是因為居住地改姓 接著換個居住地改氏
早期人類的名字 起名不是那麼麻煩,共工的老爸也叫共工,連名字都懶得起直接繼承老爸的
那麼黃帝為啥接二連三的改姓名呢?
由“三皇治世五帝定倫”
可知五帝時期 人們才初步訂製了人倫道德(否則例如伏羲、女媧兄妹結婚也可以)
而姓氏的作用 最基本的是血脈傳承的標記
如果人倫未定 結婚沒有基本的原則 那麼血脈傳承也就亂了
所以姓氏的誕生 是五帝時期誕生的 也就是父系氏族時期誕生的可能性比較大
故而“遠古八大姓”這八個具有女字旁的姓氏 是否真的是最早的八個姓就有疑問了
希望能夠幫到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