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角的意思?
總角時節什麼意思哬
總角,古時漢族男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後代稱兒童時代
1. 古時兒童束髮為兩結,向上分開,形狀如角,故稱總角。
《詩·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鄭玄 箋:“總角,聚兩髦也。” 孔穎達 疏:“總角聚兩髦,言總聚其髦以為兩角也。”《陳書·韓子高傳》:“ 子高 年十六,為總角,容貌美麗,狀似婦人。” 宋 蘇軾 《被酒獨行》詩之二:“總角 黎 家三小童,口吹蔥葉送迎翁。”《紅樓夢》第三回:“這院門上也有四五個才總角的小廝,都垂手侍立。” 王闓運 《皇中憲大夫侯官陳君墓誌銘》:“君孝思純穆,神情淵靜,總角之年,研精六藝。”
2. 借指童年。
晉 陶潛 《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 南朝 宋劉義慶 《世說新語·識鑑》:“ 夷甫 時總角,姿才秀異。” 唐 劉知幾 《史通·自敘》:“故始在總角,讀 班 謝 兩《漢》,便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後書宜為 更始立紀。” 清劉大櫆 《祭族長嗣宗先生文》:“我始總角,翁猶壯年。”
古人說的總角,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耳順,古稀,米壽是什麼意思
總角:七八歲到十四歲;因為古代這個年齡的孩童,將頭髮從中間分開,紮成兩個小辮挽起來,像羊角一樣,所以總角代指這個年齡的孩童;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但因非壯年而稱為“弱冠之年”;
古語說:男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所以將三十歲稱為而立之年,四十歲稱為不惑之年,五十歲稱為天命之年,六十歲稱為耳順之年(耳順是聽得進不同意見了)。因為古語還說:人活七十古來稀,所以將七十歲稱為古稀之年;因為八十八可以組成一個“米”字,所以將八十八歲稱為米壽。
“總角之宴”什麼意思
總角:男女未成年時結髮成兩角,稱總角。宴:快樂。晏晏(yàn):和悅貌。
差不多就是青梅竹馬的意思
總角之年是指什麼年齡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巍=柚贛啄輟T謖飫錚白堋本褪薔勐J岬囊饉肌W芙侵唬ㄓ啄昃拖嗍兜暮門笥眩W芙鞘前司潘曛潦乃甑納倌?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童齔[chèn]:齔,《說文》中有“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的說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脫落,長出恆牙,稱為“齔”。“童齜”,往往是指人的兒童少年時期。也有說成“髫齔”的,如《後漢書·董卓傳》:“其子孫雖在髫齔,男皆封侯,女為邑君。”
9歲
九齡:為9歲。
13歲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十三:為13歲。
15歲
及笄:笄[jī],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志學:為15歲。
志學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
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
16歲
二八:為16歲。
20歲
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海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30歲
而立(而立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30歲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歲
不惑(不惑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40歲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歲。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
50歲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艾稱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
節選自《宋史,陸九淵傳》總角什麼意思
總角,古時漢族男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頭髮梳成兩個髮髻,如頭頂兩角。後代稱兒童時代。
【原文選段】:
陸九淵①,字子靜。生三四歲,問其父天地何所②窮際,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寢食。及總角③,舉止異凡兒,見者敬之。謂人日:“聞人誦伊川④語,自覺若傷我者。”又日:“伊川之言,奚為⑤與孔子、孟子之言不類?近見其間多有不是處。”初讀《論語》,即疑有子之言支離。他日讀古書;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來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
—— 《宋史·陸九淵傳》
【註釋】:
①陸九淵:江西金溪人,宋代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②何所:為什麼。③總角:古代指十一二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④伊川: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別稱。⑤奚為:為什麼。
【翻譯】:
陸九淵,表字子靜,長到三四歲時,問他的父親天地為什麼無邊無際,父親笑著不回答他,他竟為這個問題費盡思索而至廢寢忘食。到了他十三四歲時,行為舉止不同於其他的小孩,人們見到他都敬重他,他對別人說:“聽人誦讀伊川的語錄,自我感覺伊川之學不合口味”他又說:“伊川(程頤)所說的話,為什麼與孔子、孟子的言論不相類似,最近我發現他學說裡有很多有不對的地方。”初讀《論語·》,就懷疑他們的言論有些矛盾;一天他讀到古書 ,有對“宇宙”二字解釋,解者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他忽然醒悟說:“宇宙內的事,就是自己分內的事,自己分內的事,也就是宇宙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