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了就是居士嗎?

General 更新 2024-11-08

皈依之後就是居士了嗎?

是的,皈依了,就可以稱為居士

皈依後怎麼做居士?

在家人信仰了佛教,在寺廟舉行了皈依儀式後,通常被稱為居士。 那麼,做一個居士,跟普通的在家人又有什麼不同呢? 佛教在中國,信仰的人最多,誤解的人也最多。多數人所認為的佛教,就是那些供奉偶像的寺院,那些為死人唸經的僧尼,那些木魚,那些鐘磬,那些……就代表了佛教。所以,也就認定佛教是消極的,是逃避現實的。 其實,那些只是出家人的佛教,而且還是變質流俗了的佛教。因為佛教的根本精神,幾乎已被這股流俗的浪濤所吞沒了,因為佛教的信徒,分有出家與在家的兩大類,出家人的本務是修道與傳道並住持佛教,至於表達大乘入世的菩薩精神並作佛教的外護者,卻是在家的居士。居士應具的條件 理想的居士,是從一般的居士中產生的,也是要從一般居士的立足點上做起的。那麼,一般的居士,應具備一些什麼條件呢? 在《雜阿含經》(三三、九二七等)的規定,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稱為五法具足,那就是: 第一、信具足:信心第一要緊,如不建立深切的信心,一切的問題,都是不必談的。對佛教,首先要有正確的信仰,信仰的中心,是佛法,佛法能使我們離苦得樂,所以要信仰。佛法是由佛說的;佛法是由僧眾結集(編輯)、傳流、住持、弘揚的,所以也要信仰。合起來,便是信仰“佛”、“法”、“僧”,稱之為三寶。信仰的入門,便是皈依三寶。皈依三寶,是將整個的身心,無條件地汩沒在三寶的光輝與恩德之中,歸依三寶之後,便能從三寶的啟導之下,得到人生大道的指歸——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寶——八正道。 第二、戒具足:主要是指五戒——不殺生(不殺動物,而非即是吃素)、不偷盜、不邪淫(不與夫婦之外的異性交接)、不妄語、不飲酒。五戒本是三皈弟子的必修德目,皈依三寶與受持五戒,本不該看做兩個階段的兩層意義,如果皈依了三寶而不受持五戒,好比只向學校登記註冊,而不真去上課求學,那只是種善根而得不到現實的利益。五戒十善是人天道中的人天業,如果不能受持五戒,那就連人天道中的人天果位都保不住,豈能解脫生死? 如果嚮往出家生活,而又為現實環境之所不許,那也不妨於五戒之外,可以在每月陰曆的六齋日(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及月底最後兩日),受持以一日一夜為期限的八關戒齋。所謂八關戒齋,是指: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三)不淫(一日一夜不可與異性交接)。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六)不著香花 ,不香油塗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觀聽。 (七)不坐臥高廣大床。 (八)不非時食(俗稱持午,過日中之後,只許飲水,不得進食。) 如果修菩薩道的居士,另外可以加受菩薩戒,這雖不是《阿含經》中的規定,但在大乘佛教的居士,確有受持菩薩戒的必要,因為受戒一事,相似於宣誓,且比宣誓的意義更莊嚴,比宣誓的效用更宏大,戒的力量乃是抗惡性極強的防腐劑。第三、施具足:施的內容,是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師長、三寶,以悲憫心佈施孤苦貧病;以公益施捨,促成社會大眾的福利。 第四、聞具足:持戒、佈施,是重於福德的培養與經營,若要求得佛法的正知正見,並期如理奉行佛法的話,那就必須從聞法入手。看經,也是聞法之一,但是,經義博大精深,親近善知識,“往詣塔寺”,“專心聽法”的點化講授,仍是必需。這該是居士進寺院的最大目的。第五、慧具足:這是對真諦的體會或領悟,這是從聞法的精進實踐而得的一種實證經驗。佛陀時代,每對俗人說一次法,便有很多人,由聞法而見諦,證得初果,那就是慧具足的典型。居士的家庭生活 一個居士,雖然皈依了三寶,但他仍是在家的俗人,既是俗人,就該照著俗人的生活軌範去生活,而且要比沒有信佛的俗人生活得更積極、更和諧、更美滿、更有朝氣、更......

是不是皈依三寶後才能稱為居士?

1、嚴格的說,皈依三寶,在家修行,稱在家學佛居士。2、皈依三寶,雖然是做個儀式,也是一個良好的開始。3、更重要的是皈依自性三寶,覺、正、淨。4、從儀式開始導入實質,聞思修、五戒十善、信解行證。 居士  居士:梵文 Grha-pati,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有財產、或‘居家之士’。原指印度第三商工階級毗舍族 Vaisya 的富翁或德高望重的有道之士而言。但在今天中國佛教社會,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專有,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已有了“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由於佛教所創,梵語稱居士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於《維摩詰經》,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閼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現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可見,一位名副其實的居士,便該是一位大乘的菩薩,決不是帶有灰色氣氛的處士或隱士。

然在《長阿含經》中,唯將四大階級的第三階級吠舍種稱為居士,並將輪王的主藏(財貨)大臣,稱為居士寶,那麼居士者,相當於商人、經理或者是實業家了。

在我國,居士一詞原出於禮記玉藻篇,於韓非子一書中,亦謂有任矞、華仕等居士,皆指頗有道藝而不求仕宦之處士。其後,我國與日本多不依經律所說之本意,而泛稱有道之處士為居士,如首楞嚴經義疏注卷一、法華經演義卷七之一、祖庭事苑卷三等所載。

唐宋時期,佛教在我國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對中上層知識分子影響很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比如篤信道教的李白號“青蓮居士”;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蘇軾號“東坡居士”,范成大自號“石湖居士”;李清照自號“易安居士”。

居士的由來:

據說,釋迦牟尼在鹿野苑附近傳教時,婆羅奈城的一位長者——俱梨迦的兒子耶舍,因厭倦奢侈豪華的生活,深夜逃到鹿野苑,請求釋迦牟尼幫他解脫苦惱。釋迦牟尼聽到耶舍的苦惱與自己當太子的時候相似,都是厭倦現在的生活,就十分同情,將他收為弟子。而這時,耶舍的父親——俱梨迦尋找兒子到了佛陀處,佛陀向他講了佛理:富貴並不可靠,人生最寶貴的是覺悟。俱梨迦受了佛的啟示,也想出家,但又恐家業又無人管理。佛陀教導說,信仰佛法不必一定出家。於是便收俱梨迦為第一個在家的佛弟子,稱為優婆塞,就是指居家修道的居士。俱梨迦成為“優婆塞(居士)”之後,請佛陀到他家講學。釋迦牟尼在俱梨迦家中時,對耶舍的母親宣講了佛法,耶舍的母親願意當釋迦牟尼的信女,過佛化的家庭生活。於是佛陀收她為第一個優婆夷,意為清信女,漢譯女居士。佛陀說過,在家修行的優婆塞和優婆夷,如果遵守不殺生、不偷盜、不淫邪、不妄語、不飲酒這五成,就同佛的其他弟子一樣了。

歷史上的居士

青蓮居士——李 白(唐代大詩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詩人)

耐辱居士——司空圖(唐詩人)

烏傷居士——傅 翕(南北朝樑善慧尊者)

蓮峰居士——李 煜(南唐後主)

龍丘居士——陳慥(北宋詩人)

無盡居士——張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儀(北宋文學家)

山谷居士——黃庭堅(北宋文學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學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學家)

斜川居士——蘇 過(北宋文學家)

翠微居士——薛紹彭(北宋書法家)

......

怎樣皈依佛門 居士

佛家對於出家不出門的佛門弟子,一般稱之為居士。

所謂的居士,對於佛門寺院的的戒律戒規要求不嚴,只要虔誠禮佛,遵循佛之善心善意即可。如古代的蘇東坡、李嘉誠、謝慧如等,他們都是在家的居士。

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許多佛門語言都是進入中國後,新造出來的,比如佛,比如皈字。所謂皈,左面“白”,右面“反”,這是個生造字。造這個字是有原因的。中國是個宗法社會,對於道德要求比較高,所以人們多講善惡;在古印度則不然,人們很少談善惡,他們更多講黑白。我們要虔誠於佛,就要從黑反過來,達到白,這叫“反白”,這就是“皈”的本意。由此可見,皈依並不同於 “出家”。

“皈依”只是成為正信佛教徒的第一個流程,相當於入門。皈依以後,就表示自己從此信奉佛教,成為三寶佛法僧的弟子,不再信仰其他宗教。所以販依三寶是確定信仰目標的表示。一個學佛的人,如果沒有經過皈依三寶的儀式,即使上香禮拜,也只不過是一個對佛教尊重而有興趣的人,不能算是真正的佛教徒。

在正宗佛家看來,如果不受皈依,便想成為一個正信的居士,那是不可能的事。如果只學佛法,而不禮僧寶,他根本先就違背了佛法,佛法之中,三寶不能分家,強予三寶分家,他便破壞了佛法,一個違背佛法而又破壞佛法的人,仍能得到學佛的善果,那是永遠不會有的事。

皈依佛門是正式成為佛教信徒的一個手續,具體包括參加皈依三寶儀式,然後領取皈依證書,此後就可以居士身份自願參加定期的佛事活動了。這和成為基督教信徒要接受洗禮、此後自願參加禮拜彌撒是同一個道理。

在現實社會中,信仰佛教的人也可在各寺廟中舉行皈依儀式。

首先,希望皈依佛門的人,可以去寺廟中與廟中的法師(高僧)交流,與法師講述希望皈依佛門的緣由。若在法師的開導後,法師會判斷是否適合皈依。如若適合,會在不久之後舉行皈依儀式。皈依分為兩種。一種即在廟中剃度出家。但法師一般不會建議希望皈依的人剃度,一般都會建議對方皈依佛門,一心向佛,但又不脫離正常的社會生活。皈依後的俗家弟子被成為居士,並頒發皈依證。寺廟中會給居士指定師傅,並根據俗家姓名取法名。俗家弟子在正常生活中並不必從事各種教內活動,只需定期去廟中找自己的師傅,接受開導。

由於不少老人信仰佛教,他們會在兒孫出生的時候直接將其皈入佛門。這種情況下就不必經過以上的步驟,不過這種兒童一般在佛教氣氛中長大,也可能會重複上述過程。

持有皈依證的俗家弟子,在一般的非國家級文化遺產的寺廟中,可以免收門票。

皈依了有三皈依戒,就是皈依了佛法僧,就不能皈依其他宗教的鬼神,其他宗教的典籍,其他宗教的徒眾。這是皈依戒。然後就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佛教經常說皈依三寶,三寶指的是:佛、法、僧。佛為醒悟者,法為教義,僧為延續佛的慧命者。“皈依”也可以寫成“歸依”,“皈”與“歸”的讀音和意義相同。

皈依證和居士證有什麼區別

1、皈依不一定要受戒;

2、皈依受戒後就是居士(但還不能算真正的居士);

3、至於居士證很少見

佛法的學修不出戒定慧三學。從修學上說,這三者是一體的,並不能分開的。但從實踐的體驗的側重和次第上說,則有由戒入定,由定生慧的。本質上,持戒,就是修定;持戒之見地,就是慧觀。故實修時,戒定慧是一如不可分的。

而佛法的戒律,總說有三種:別解脫戒、菩提心戒(菩薩戒)和密宗的誓言(密乘戒)。這三戒的基礎則是皈依的諸學處(也稱皈依戒的)。關於三種戒,主要有兩種見解,一種是成長的戒的見,薩迦派多此見。一種是器水影的見,格魯派多此見。後者更為嚴格。

而別解脫戒有七眾五種。七眾,即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近學女、男居士、女居士。而五種戒,即比丘戒、比丘尼戒(此二為具足戒),沙彌戒、沙彌尼戒,居士戒。其根本都是殺盜淫妄四根本戒。居士戒則多一條酒戒而為居士五戒。居士在未違犯皈依學處的基礎上,受持得五戒中的一戒,則為一戒居士。以此類推。若五戒全受持,則可為大居士了。大致是這樣的。具體可參看覺音大師《清淨道論》中有關戒學的章節和益西彭措堪布的《走向解脫(在家篇)》。

受了菩薩戒的,就是菩薩了。只是在未見性前,只能稱為凡夫菩薩耳。而今不少受此戒者不知此理,雖日後利益自會有的,只是現在可能會有點麻煩的吧。具體可參閱益西彭措堪布的《走向解脫——菩薩戒論》和宗喀巴大師的《菩薩戒論》的。

至於密宗戒,在具體的灌頂時,上師自然會介紹有關的誓言的。相應的灌頂有相應的誓言的。生起次第有生起次第的誓言,圓滿次第有圓滿次第的誓言,大圓滿有大圓滿的誓言的。詳細的,當由師傳的。

總的說,別解脫戒側重於言行和威儀,菩薩戒側重於利他的心,密宗戒則在於見修行果。

大概是這樣的。有興趣的,可以多看點有關的論著的。

皈依了可以稱自己是居士嗎

皈依了就是在家學佛居士。。。沒有自己稱,自己是居士的,,只有學佛蓮友,稱對方,師兄,或,某某居士!,,,你說你是,學佛居士,,不是妄語!

居士的皈依師是不是就是我們今後學佛的師傅

皈依師父是幫你皈依三寶。不是皈依那個人。他幫您皈依之後您就已經發誓皈依三寶,這個誓言要守住。

然後你要找一個傳法的師父,這個師父,你要觀察,信任他之後,就認定她是你的傳法師父,這個時候你要認定了,就不要捨棄上師,也就是不能誹謗這位師父,離開這位師父,不聽他的話之類的,怎麼認定呢?主要看這位師父有沒有慈悲心,具足慈悲心是第一位的條件。然後看他是否具備傳法的資格,有沒有傳承等。這些比較困難,主要是平時接觸的時候好好觀察慈悲心。

皈依師父和傳法師父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不是一個人,要看緣分了。

居士證和皈依證有何區別

哪裡有什麼居士證哦,皈依了就是居士了,發的就是皈依證。

請問皈依了是要自己買居士衣服穿嗎皈依了要怎麼做

繼續修學佛法了 看書 淨土五經 、地藏經 、藥師經、 普門品等等

瞭解佛家 五戒 、十善 、菩薩六度萬行

相關問題答案
皈依了就是居士嗎?
心率就是心跳嗎?
肝結節就是肝癌嗎?
澱粉就是麵粉嗎?
螞蚱就是蝗蟲嗎?
天翼就是電信嗎?
泰迪就是貴賓嗎?
皈依後可以結婚嗎?
直通車開了就不能停嗎?
相線就是火線嗎?